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准备好地盘,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已深入到各个方面。世界市场几乎已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纳入了世界范围的社会经济联系的网络之中。可以这样说,在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其经济的发展是可以脱离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而完全孤立地进行。所以,邓小平深刻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开放的世界”,就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交往,尤其是经济的交往已经普遍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与其他国家、民族密切联系,互通有无,不断地吸收别的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优点和活力,更好地发展本国或本民族的经济。总之,在当代,由于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交通、通讯手段的出现,已经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世界成了开放的世界。在“开放的世界”这个国际环境中,每个国家要谋求经济的发展都必须实行开放政策,当然我们中国也不能例外。
2.对外开放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
1979年我国在制定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时,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同时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发展我们的经济,之所以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主要是由于:
第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发展我国的经济,必须对外开放。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该充分参与国际发展的总潮流,充分对外开放。他多次讲:“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他还说:“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这些精辟的论述,高度概括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验,同时又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一是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现在世界上各种社会制度和各种经济类型的国家,都参加了国际分工,不管是大国不是小国,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莫不如此。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依赖程度大为提高。二是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迅速扩大。这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必然结果,表现在贸易增长率超过了生产增长率,这就使世界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国际投资迅速增加。1960年全世界国际投资加在一起为658亿美元,到199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金额已达32000亿美元。四是金融国际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也表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在加强。现在世界金融市场已联成了相互衔接24小时不停运作的网络,这对办理各国相互投资、贸易的结算等世界业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上述情况说明,当今的世界确实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国际分工和经济活动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活动。为此,邓小平确定了我们要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这就是,既要注重一些社会制度相近或较为友好的国家,又要注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要注重少数发达国家,又要注重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博采众长,加速发展。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长期以来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一个国家要发展,尤其是经济上、科学技术上要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对外交往的历史。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盛唐开明闻天下”,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显赫一时的对外开放的历史。在封建社会的早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和同期的西方国家相比曾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过特殊贡献。但是,由于后来不少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加上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自我封闭,停滞不前。对于我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邓小平科学地加以总结,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的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作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但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我们又关起门来。60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而“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的对外经济关系处于倒退局面。“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在50年代后期,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在某些方面,同其他国家的差距并不算太大。差距是在60年代后期拉大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差距更大了,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许多年。所以,邓小平1984年强调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不开放,搞闭关自守,自我封闭,是不可能搞现代化建设的。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要发展我们的经济,实现我们的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更加需要对外开放。“十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将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由有限范围和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给我们以深刻启示: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必须开放。“开放带来兴盛,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近现代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所一再证明。以美国为例,引进先进技术是美国成为后来居上的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条件。大量有技术、高素质的移民为美国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鲜血液,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对美国西部开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是在今天,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也还不断地从世界其他国家获取商品、资源、资金、人才和技术。再看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起点,其本身就是一个对外开放的范例。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一个庞大的“遣欧美使节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并有效地加以移植,从而使日本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后起的敢于同欧美相抗衡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了的日本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重新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以“贸易立国”进而以“技术立国”等一系列开放政策所致。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从60年代起就采取了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吸收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充分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上的交换和竞争,从而使经济迅速腾飞,成为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环顾全球,任何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从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受到这样的启示:在开放的世界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后进的国家可以通过经济合作和对外交流,引进外资,采用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取得“后发性”优势,从而实现本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四、积极推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系统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改革的理论和一整套方针政策,是邓小平经济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一场革命性的改革浪潮席卷中华大地,涤荡着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认识和习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多年我国的改革实践证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系统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换句话说,改革是搞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也可叫革命性的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之所以说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最根本的是由于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般来说,经济体制指的是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反之,经济体制超越或落后于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则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对一定社会形态中既存的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经济体制进行扬弃,并且选择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体制的过程。
我国原有的传统的经济体制是承袭苏联的经济模式于50年代形成的。这一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这是一种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建立初期,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是基本适应的。在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较为简单的情况下,这一体制起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例如,它较为有效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较为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较有效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迅速地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了极端贫困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