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点幽默
幽默是一种特性,一种引发喜悦,以愉快的方式娱人的特性;幽默感是一种能力,一种了解并表达幽默的能力;幽默力量是一种艺术,一种运用幽默和幽默感来增进你与他人的关系,并改善你对自己做真诚的评价的一种艺术。激励他人的过程中需要幽默,可以说如同鱼需要水,树木需要阳光一样。具有幽默感和幽默力量,是激励他人者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幽默修辞,是幽默语言常用的表现手段。
幽默的语言借助于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从而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对词语的调整、句式的调整,运用比喻、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更能显示出语言的幽默魅力。
有这样一件事:公共汽车上,由于急刹车,一位老人撞在前面一个姑娘身上。这个姑娘很不满意,用北京方言嘟哝了一声:德性?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这位任大学物理系教授的老人不急不恼地说:不是德性,是惯性。车厢里的乘客哄然大笑起来,一场将要发生的冲突化解了。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幽默是解除紧张局面的灵丹妙药,是随机应变的有力武器。但幽默绝不是低级趣味,幽默追求的境界是哲学的飘逸和思想的简朴。
使用愚蠢的、低俗的、笨拙的、肤浅的、油滑的、尖刻的言语,不是幽默;油腔滑调地耍噱头、卖滑稽、出洋相,不是幽默。幽默产生的笑是含有严肃内容的笑,幽默的语言要具有高雅的风度。
幽默的语言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它必须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它的运用要服从于思想、情感的表达。仅以俏皮话、耍贫嘴、恶作剧来填充幽默的不足,换取廉价的笑,是浅薄的。幽默是日常语言的巧妙组合,以深入浅出见功力,正如清人李涣所说:妙在水到渠成,无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
明白了幽默的玄机,现在来学两招吧,保你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上。
仿拟。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调、篇及语句格式,临时创造新的词、语、句、调、篇及语句格式,称仿拟。
我们来看看它的实际效果:毛泽东在一次报告中批评某些干部为评级而争吵、落泪时说: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这里运用的就是局部改动名句的仿拟之法,显得俏皮成趣,批评有力。
歪解。俗话说:理儿不歪,笑话不来。歪解就是歪曲、荒诞的解释。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随心所欲地对一问题进行自由解释,把瓜强扭在一起,造成不和谐、不合情理、出乎意料的效果。比如说咸鸭蛋是怎么来的,答盐水煮的,便显平淡,若回答是咸鸭子生的,则会令人忍俊不禁。
降用。故意使用某些重大、庄严的词语来说明一些细小、次要的事情,这种表达技巧便是降用。这种方法可以暗示自己的思想,启发对方思考,令语言风趣生动。
例如某报有文评价影星葛优,称其为在前额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影星。这种将知青上山下乡时用的语句降用在葛优的额头上,既表明他的特点,又表明他的成绩,可谓一举两得,令人读后印象深刻。
自嘲。自我嘲讽,是指运用嘲讽的语气来嘲笑自己的缺陷和毛病,以取得别人的共鸣,引起别人会心一笑的方法。
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出现了一位丑星--凌峰。他一上场就集中嘲讽自己的长相,说他在大陆各地拍摄时,受到男同胞的热烈欢迎,但他的长相却使女同胞达到忍无可忍的程度。这种夸张式的自嘲,产生了一种风趣幽默的氛围。同样,自嘲还可以用在自己做过的蠢事,自己的生活遭遇等方面。
把握分寸,留有余地
俗话说:量体裁衣。在激励他人的过程中,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把握好分寸,留有余地。赞扬不要过分,谦虚也应适当。一些人常常将刚演了出好戏的青年演员称为崛起的新星;刚发表了一首小诗便谓之著名诗人,这种赞扬有些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有时候事情前后恰恰相反,便成了一个绝妙的讽刺。同样,谦虚也该实事求是。有则笑话,说一个人过分谦虚,有人到他家夸他家花瓶漂亮,他说不过是一个粗瓶;人赞他衣服好,他又说不过是件粗衣。当客人对月饮酒,道:好一轮明月。他忙拱手说:不敢,不敢,不过是我家一轮粗月。这种谦虚便近乎迂腐,以致令人觉得不真诚。
说话留有余地,就要慎重选择一些限制性词语。开口当然,闭口绝对,会把交谈者吓退,把部分说成一切,把可能说成肯定,实际上是虚张声势,往往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科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
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把一切换为大部分,爱迪生便没有理由反诘他了。
即使词用对了,修饰程度不同,说起来分寸就不一样。如好一词,可以修饰为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这些有差别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没听天气预报,即使听了,明天还没到,便不可以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一个人的文章写得一般,客气地说也只能是还好,怎么能说非常好呢?
有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里它用了没有、最好,又用了更,烘托出该产品精益求精的品质,展现了该企业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良好形象,不失为一条绝妙的广告词,比如今的极品世界一流真实,有力度。
好的修饰词使意思表达完整,恰到好处;过于夸张或过于缩小的修饰词,则会与客观实际相冲突,使说话者陷入两难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在此用一个根本,把话说绝了。因此,遇到不十分有把握的事,宁可多用可能、也许、或者、大概、一般等表述模糊意义的词,使自己的判断留有余地。
列宁说过: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在激励他人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对象,应灵活处理,掌握不同的分寸,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巧
激励别人时是多说话好?还是沉默好?绝对地说这好那不好,岂不犯了说话不留余地的错误。因此,在人的一生中,有两种训练是不可少的--沉默和优美而文雅的谈吐。
常说沉默是金,人之言语即是他行动的影子。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痊。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个乘客都会纷纷逃离。
有道德的人,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我们说话也要适量,没有把握的事不要乱开口,尤其与比我们有经验更了解情况的陌生人相处时。因为我们多说了,便是不打自招,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和经验的机会。
少说话固然有好处,但激励别人时,要与人交流,就应该说话。若要说话,就应当掌握说话的技巧,研究说话的艺术。
在任何场合,说话要言之有物,否则便应少说。要说,则说自己体验过的感慨之话,说心灵深处衷心之话,说自己有把握的话,说能够启迪人的话,说能警戒人的话,说能教育人的话,说能温暖人的话,说能为人排解忧愁的话。自己无把握的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恶言恶语不要说,伤感情的话不要说,造谣中伤的话不要说,粗言腐语不要说。
在激励别人时要掌握说话的量,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更要注意做到言简意赅,不要夸夸其谈,滔滔不绝。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校长时,经常参加宴会,并发表演说。
一次宴会上,他的演说被排到最后一个,前面的人都长篇大论,轮到他发言时,时间已所剩不多了。他于是站起来首先提醒听众,每个演讲不管什么形式都应有标点符号。然后他正式开讲:今天晚上,我就是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随即便坐了下去。
艾森豪威尔的做法很明智,若我们遇到类似情况,不妨多学学。
忠于事实,适当恭维
如果今天一大早就有人夸你衣着得体,非常漂亮,有精神,那么你一天的学习、工作状态一定很好吧。看来小小的一句恭维有时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得到别人的喜爱,也可以给他人信心、快乐。
然而生活中一些人偏偏学不会或不屑恰当地去恭维、赞美他人。下级赞美领导,被认为是拍马屁;男士赞美女士被认为心怀不轨,这些都是原本不必要的思想。你若想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同,为什么不先试着去赞美一下别人呢?
要恭维他人,先要选好恭维的话题,不可过分夸张,更不能无中生有。对于青年客户,恭维他年轻有为、敢于开拓;对于中年客户,恭维他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对于知识分子,恭维他知识渊博,刻苦钻研;对于商人,恭维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这些都是恰如其分的。如果称赞一中年妇女活泼可爱、单纯善良可能就会不伦不类,弄不好还会招致臭骂。
激励他人时要称赞他人,就要善于体察人心,了解对方的迫切需要,有的放矢。比如营业员与顾客在商品质量、价格等方面争执不下时,聪明的营业员这时改换话题,称赞这位顾客真有眼光,这衣服款式是最新的,面料也好,特别畅销。再夸她能说会道,真会砍价,我们这儿从没卖过这么低的价钱。顾客听了一定喜欢,不好意思再争下去,说不定很快就买下来了。看吧,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怪。
要夸别人,应有一种战无不胜的信心。人都是有弱点的,再谦虚,再不近人情,再标榜不喜欢听甜言蜜语的人,其实都喜欢别人恭维,只要恰如其分。
有个笑话,某君是拍马屁的专家,连阎王都知道他的大名。死后阎王见到他,拍案大怒:我最恨你这种马屁精。马屁精忙叩头回道:虽然世人都爱被拍马,阎大王您公正廉明,谁敢拍您的马屁。阎王听了,连说对啊对啊,谅你也不敢拍我的马屁。
原来每个人都是愿意听好听的,只要你恭维得有分寸,不流于谄媚,不伤人格,定会博人欢心。
恭维人的话不能过多,多了对方会不自在,觉得你是虚情假意,逢场作戏,因此而不信任你。恭维过多也不利于交谈,在谈话中频频夸对方好聪明、好有能力,对方频频表示客气,往往使谈话无法顺利进行。
恭维对方本身不如恭维他的成绩。比如恭维对方容貌就不如恭维他的品位与能力。因为容貌是天生的,爹妈给的,无法改变的,而品位与能力是自己后天养成的,表明了自己的价值,是自身的成功。
恭维话要有新意。不要总空洞无物地夸对方好可爱、好聪明,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与见地。夸别人这件衣服好看,就不如夸她的上衣与裙子的搭配非常巧妙,非常合适,整体效果好。
留心对方的反应,当对方对你的恭维显得不在乎或不耐烦时,就要适可而止了。
称呼得体,万事顺利
在社交场合,人们对别人对自己的称呼是很敏感和在意的。亲切礼貌的称呼令人感到友好与尊重,相反,直呼其名或不分大小,不合时宜的称呼都是很令人反感的。因此,这与人开口讲话的第一句是至关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往往是个体之间的交往,有尊称与泛称之分。
尊称在对长辈、领导、服务对象或陌生人时使用比较广泛,体现了说话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是文明的表现。您、您好是使用频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的称呼。对于德高望重的老人要称老,如李老;我国长期传统文化还积累了一些尊称,如令尊、令堂等。
面对个体的泛称,常在事务性关系、熟人或关系介于亲密与拘谨之间的人使用。在正式场合可以用姓或姓名 职位/职业,如王厂长、李教授;直呼其名;泛尊称或职业称,如先生、小姐、同志;老、小 姓,如老李、小张;在非正式场合,可用姓 辈分称呼或直接用辈分称呼,如张伯伯、赵阿姨;特点 的,如掌柜的,当家的;名 同志如王朋同志。
了解国内称呼的同时,了解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国人的称谓也十分重要。
先生是西方人对成年男子的称呼。但在日本,人们对身份高的女子也称先生;女士是西方对成年女性的称谓,一般冠以她自己而非丈夫的姓;也可以称夫人,冠以其丈夫的姓名或丈夫的姓和她本人的名;离婚的妇女可冠以自己的姓名或前夫的姓和自己的名,而不能仅用前夫的姓。未婚女子称小姐,冠以她的姓名。
不论国内、国外,都应注意称呼中的一些问题:
地区与文化背景。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一地区与另一地区的称呼也许就有不同。如东北地区将排行最小的称老,如老姑,老姨,如果不了解这一称呼习惯,就可能闹出笑话。又如老在我国是尊称,而在西方一些国家则要忌讳说老。
上下级别。当代社会的上、下级和长辈、晚辈的关系,已不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使用恰当的称呼,体现尊敬与亲切,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因素。我们称呼要注意对方的心理和忌讳,以免称呼不当。如渔民忌沉字,有渔民若姓陈,在他出海、下河前,就不应总叫他老陈,以免使人感到不吉利。
对方为何被你的言语炮弹击倒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的是太阳和风争吵,双方都说自己有本事。我可以证明我的本领比你大。你看见那个穿大衣的老头了吗?我敢说,我让他脱掉大衣比你让他脱掉大衣更快。风说。
太阳躲进了云层。风就开始使劲地吹,很快便成了一股旋风。但风刮得越大,老头儿大衣裹得越紧。风终于停下来认了输。太阳露出了头就向着老头微笑。老头儿马上就脱下了大衣。此时太阳对风讲:善良、友好和感激之情能比愤怒、仇恨更快地改变人的主张。
这个寓言告诉人们,要想成功地激励别人,就要懂得说服的技巧,不是愤怒和仇恨,而是要用善良、真诚、友好的态度去进行。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到说服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说服别人呢?虽然要因人因事而异,但基本方法还是有的:具体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每个人在赞美他人、与人交往、公关中取得成功。
设法在双方之间寻找一些共同的感想、兴趣、爱好等,取得认知平衡,然后再引向需要双方沟通的领域。
有一位司机讲述了这样一件事:那天他行车违章被拦截,执勤人员很礼貌地递给他一张名片,他以为这肯定是罚款单,但他接过一看,纸上却印着安全行车是您和所有家庭的幸福的字样,他立即感到惭愧不已,主动认了错。他说:开车18年,执法单位这样做,还是破天荒头一回。这正是执法单位抓住了司机们都有的心理,即自己的安全牵系着家人的心,当司机们违章被罚时,因想到自己违章可能造成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危险时,自然甘愿认错被罚了。
在说服他人时,不必非要强调我们的观点新颖,最好能在此时,去寻找新的观点与旧观点之间的某种共同性。
某市的一个聪明练达的厂长,在说服性格保守的上级领导同意他的厂率先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时,取得了极大成功,同行们疑惑不解,因他们也曾提出同样的建议,为什么领导却总不同意呢?那位厂长笑着说:我只不过是在提这些建议时,没有强调它们是新建议,而是强调它们能够解决那些一直让上级领导也认为颇棘手的老问题。
角度的改变,使他的说服能力大大地增强了,使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不是对立而是协调的了。
将批评寓于真诚的赞扬中,用先扬后抑的方法,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期末考试结束时,儿子强强的成绩还不错,就是物理考糟了。父母把儿子叫到面前:强强,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而且,如果你继续努力的话,下次物理一定会考得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强强愉快地接受了这番激励,而且意识到下学期要在物理课学习上加把劲赶上去。
试想,如果父母换一种说法,其效果又如何呢?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你如果加强一下物理就更好了。这下就糟了,强强在听到但是两个字后,很可能会怀疑原来的表扬之词不过是批评的前奏,而由此产生抵触情绪。
抢占一个使你有广阔的让步余地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不能后退的界限上,那么,你就失去了通过自己的让步来缓解与对方的矛盾的有力武器。
有个聪明的女孩,试图说服父亲同意她与同学出去旅游。她开始死缠着父亲说要去遥远的海南岛,父亲不答应;她假装不高兴之后,又求父亲让她去广州,父亲也断然拒绝了;于是她再降格让父亲答应她去福州、厦门,父亲也为难地说跑这么远,他不放心;最后,她请示父亲答应她去离家较近的杭州玩,父亲不好意思第四次拒绝她,终于答应了。其实,她的本来目标就是杭州。
仔细思考对方的内在需求,并且将这种需求与自己希望说服对方的话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一家银行的信贷员,在向一家惯于拖欠贷款的企业催还外汇贷款时,巧妙地将一条重要信息带给该企业: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与日元的比价将可能提高。而这家企业恰恰是通过收回日元贷款再折成美元偿还银行美元贷款的,拖欠贷款意味着企业的还贷量要大大增加。于是,根本不必信贷员催促,企业马上设法偿还了贷款。而事实上,这种美元与日元的汇率变化仅是一种估计而已。这一估测,由银行人员说出来,自然有了权威性,也自然轻而易举地改变了双方的地位,从而不费力气地说服了对方。
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影响力,往往比观点的影响力更加强烈,在说服他人时,带有感情与没有感情有天壤之别。比如做广告,本身就是一个说服公众的过程。奔驰千里,野外一宿的画面,那种浪漫、野性,充满活力的情感的渲染,说服力就远比那些机械的描述商品质量性能结构的理性化广告要强得多了。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两个人相处时,得到关于对方的信息,大部分来自眼神,面部表情,音调,姿势,而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语言本身。我们往往把说服仅仅视作为一种语言过程。这是很片面的,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情感传输过程。
在说服他人时,寻找权威作为媒介,也是极其有效的办法。权威的影子、权威的代表无处不在:名领导、伟人、专家、学者、书籍等,甚至参考材料、幻灯片、模型、录音带、录像片、报刊、杂志、名人名言等等,运用这些带有多多少少的权威感觉的媒介物越多,你的说服力就越强、越可信。正如一个西方公关专家所说,一本书上铅印着的一段话比一批手写的便条更具权威性;《纽约时报》的报道比地方的报纸更显得重要。书上的话可能完全错了,《纽约时报》的报道也可能缺乏智慧,但无论如何,具有权威性的媒介物还是管用的。
说服他人的方法还很多,只要在与人交往中注意观察和总结积累,一定能成为一个说服技巧高明,能轻易说服他人同意自己观点的说服专家。
说话有时切忌太直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常常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无须曲里拐弯地云山雾海一番,但在与人交往时,有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为了更好地赞美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等等之时,都必须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语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结果事情搞砸的也快。
可见,激励别人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办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呆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届时你忘记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直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蓄、隐晦的方法向对方发出某种隐含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做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刚调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总感到自己的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一见到他就很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掉了,我们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质,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本领。要学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正是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