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是国家直接控制经营,国有企业只是个车间,毫无自主权;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国有企业的经营,这就表明是既有旧的形式又有新形式,因而可以称之为多样化形式了,也就是说,所谓的多样化,就是指既有旧的传统形式,又有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或应该多样化的意思,就是指可以而且应该由旧的实现形式转为新的实现形式。按照这几年来的一般的通行说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的新的实现形式就是指股份制企业形式。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去考证这种认识的原始版是出自何处,因为这早已成为了人们普遍的认识,甚至早已为许多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所尝试了。
但事实上已有的实践是存在认识偏差的。我们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的实现形式要分为制度层次实现形式与经营层次实现形式,不可以用制度层次的实现形式取代经营层次的实现形式,也不可以用经营层次的实现形式顶替制度层次的实现形式,必须分开这两种实现形式,不可混淆这两种实现形式,尽管这两种实现形式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同意将国有企业的实现形式只表述为经营实现形式,我们更强调的是国有企业必须先确定制度层次的实现形式。我们认为,只有明确了国有企业的制度层次的实现形式,才能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层次的实现形式给予确认。如果不区分国有企业的制度层次实现形式与国有企业的经营层次实现的差别,不界定国有企业经营层次实现形式与制度层次实现形式的不同,以经营层次实现形式取代制度层次实现形式,或是说以经营层次实现形式充当国有企业的实现形式,其实质就是取消国有企业的存在,就不是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而是在进行国有企业的改变,在改变国有企业的性质,使之成为非公有制性质的企业,这是坚持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接受的事情。
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认识,股份制企业都只能是国有企业在经营层次上的实现形式。更准确地讲,股份制只是国有企业实现市场化经营的一种手段。改革以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是不敢碰股份制的,认为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所用。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明确要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股份制终于在中国的大地上广泛地兴起,成了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经济组织形式,股票市场也在中国建立了起来,这一切的变化是那么的突然,使人们看到了一种似乎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即在现时代股份制的发展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拦的。在这种浩荡的趋势导引下,有些人又从认识的一端偏差走向了另一端的偏差,即由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不能采用股份制企业形式转到认为股份制企业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的实现形式,或者说股份制就是公有制的企业实现形式。在理论上,认识这样走偏,对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股份制改革兴起之后,人们甚至已经不懂得什么是国有企业了,因为各地纷纷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只知道用股份制形式可以改造国有企业,不知道如果不采用股份制,国有企业该如何进行改革,以改制代替改革已为很多的人接受。
可是,我们要知道,股份制企业毕竟不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企业,而股份制企业只是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准则组织并运营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为私有制所用,也可以为公有制企业的经营所用。有人认为,股份制企业是“鸭嘴兽”,即一种半哺乳动物,介乎于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之间,或者由此可说,股份制不是私有制企业,也不是公有制企业,而是表现为正在由私有制企业向公有制企业过渡的企业,是已经成为半公有制性质的企业。或许热衷于改革的人们还要为股份制企业说上更多的话,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不会再引起争议,就是人们讲的股份制属于过渡性质的半公有制企业,显然,半公有制企业不等同于公有制企业。所以,我们讲股份制不是公有制企业,按照这种说法的推理逻辑,是没有错误的。采用股份制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的经营层次的实现形式,更确切地讲,只是选择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方式。所谓经营层次的实现形式只是对企业经营方式的一种概括表述,并不是讲要将国有企业改变为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改革的宗旨是自身性质不变,因此,国有企业永远是公有制性质的企业,而不会退回去变为半公有制性质的企业,不会成为股份制企业。这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可以运用股份制方式经营,将国有资产投向股份制企业,但必须保持自身的存在,不能使自身变为股份制企业,即自身应保持制度的实现形式,而利用股份制只是作为经营的实现形式。
二、国有企业不应成为上市公司
既然国有企业不能成为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只是国有企业投资经营的企业,那么,合乎逻辑地讲,国有企业不应成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公开向公众发行股票并使股票可以上市交易的股份制公司,这种公司的性质不适合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不能是股份制企业,当然就更不能是上市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
从逻辑上讲,上市公司是股东众多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使公司必然为公众所有,因此,上市公司是公众所有的,而不是国家所有的,绝不可将公众所有与国家所有等同起来。对此,必须强调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说明上市发行股票的结果是有众多的人持有了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司不是某一个人的公司,也不是完全归国家所有的公司,上市公司是股份制公司,而且是社会化程度相当高的股份公司。作为公众所有的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不应成为国有企业的载体,或是说不应成为国有企业的实现形式。
但是,在近几年,按照某些人的看法,上市公司不仅可以成为国有企业,而且还可以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这种观点是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是国有企业的实现形式,上市公司是股份公司中的龙头老大,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当然可以而且应当是上市公司。其依据是讲国有企业可以上市发行股票,只要国家控股就可以了。这实质是将国有企业与上市的国有公司混同起来。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企业,它的制度实现形式不能是股份制形式,即成为股份公司就不再是国有企业,是国有企业就不能表现为股份制企业形式。而上市的国有公司本身就是股份制企业,只不过是国家或政府直接控股的公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完全不是一类企业。国有企业不能是国有上市公司,也不能像其他股份制企业那样上市。股票市场应该说是与国有企业无缘的,国有企业不能进入这一资本市场,不能以上市公司为自身的实现形式,不能将全民所有生产资料的性质改变成是股东所有,更不能将自身拥有的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市场规范,只有股份制企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才能上市发行股票,其余的有限责任公司等股份制企业也不能成为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既不是有限责任公司,也不是股份有限公司,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上市公司。
从今天的视角来认识,国有企业不能成为上市公司并不含有贬低上市公司的意思。在市场经济中,能够上市发行股票的公司都是经营业绩非常好的公司,至少在上市之前几年之内是企业盈利状况很不错的公司,否则这些公司也上不了市。发展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事求是地讲,上市公司将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一般说来,上市公司都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是大企业或能起到带动行业发展作用的企业,所以,上市公司的建设与各个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各个行业的发展又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上市公司的建设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股份制企业的成长来讲,很多股份有限公司都希望能够成为上市公司,获得市场化直接融资的条件,与股票市场贯通,为企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家股份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获得公开上市向公众发行股票的资格,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这不仅意味着该公司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且还说明该公司获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我们只是说,上市公司的这份荣誉与信誉同国有企业没有关系,国有企业与股份制企业不是一类的企业,国有企业可以投资设立股份制企业,利用股份制形式进行市场化经营,但国有企业本身不是股份制企业,不能成为上市公司。并不是国有企业不可以成为上市公司,就贬低了上市公司的地位与作用。如果非要以国有企业作标尺来衡量优劣,那就是还未走出极“左”思想的阴影,还在以国有企业评判一切企业的是非曲直。其实,改革到了现在,人们应该明白,这个社会是兼容并蓄的,并非只允许存在公有制,不允许存在非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是大量存在的,股份制企业更是普遍存在的。存在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不妨碍公有制经济发展,而且还更有利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存在股份制企业,中国的经济才能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才能更快地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所以,股份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快速发展,是无可厚非的,国有企业也要运用股份制进行市场化的经营,以求与市场经济紧密地结合,获得更快更好发展的环境。但我们必须从性质上明确,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公有制企业不能是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不能使自身的制度实现形式成为股份制企业,更不能使自己上市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的主体。任何人都没有必要,为了使股份制企业的普及不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相矛盾,非要将股份制企业也说成是公有制企业,将国有企业也搞成股份制企业,也搞成上市公司。可以说,用股份制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实现形式,而不是用股份制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的实现形式,是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宗旨相违背的,是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既定目标相悖的。股份制企业只是国有企业的经营实现形式,不能以股份制企业取代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在国家设立国有企业时是不能被股份化和证券化的。划清国有企业与股份制企业的界线,划清国有企业与已上市的国有公司的界线,明确那些已经上市的国有公司都已不属于国有企业了,才能清楚地认识并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国有企业不应成为上市公司。
三、国有企业不应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
进一步讲,不仅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应成为上市公司,而且在新的体制下国有企业也不应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这种界定意味着,国有企业可以利用股份制形式经营,可以投资控股或参股股份制企业,但是不应控股或参股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是说,国有企业不应使自己控股或作为大股东的股份制企业上市发行股票,不应使其进入股票市场,使其在这一领域与其他股份制企业展开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的要求,股票市场应是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公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是不应侵入这一融资领域的。公营企业不需要市场化的直接融资,它是各级政府设立的企业,其资本股份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资金,包括财政信用资金都可以很好地补充公营企业对股本增大的需求。国有企业不是股份制企业,不需要股份融资,而且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也不必进入股票市场进行证券融资,国有企业需要另辟融资渠道,不在上市融资这一领域与民营企业竞争。如果股票市场不大的话,或是说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股票市场应排斥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发行股票,一方面是要将更多的机会留给民营企业,留给直接是公众持股的股份公司;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有企业尚处于改革之中,有的需要演化,有的需要稳定在某些行业,需要演化的国有企业没有必要急于上市,或许可以等演化之后再以另一种身份上市,总之,没有必要在这时就让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上市。而需要稳定的国有企业一般都是处于基础性或资源性行业,这些行业的市场波动较小,也不需要国有企业控股的企业上市去融资,国有企业有能力通过其他渠道为自身控股的企业找到更好的股本资金。众所周知,企业上市的融资成本是很高的,而其他低成本的融资手段也是存在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或者说绝大多数企业选择了更低成本的非上市的股权融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不应让自己控股的企业选择上市道路。对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及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来说,与其上市与民营企业竞争,占据股票市场,付出很大的上市成本;不如不上市,随同绝大多数的企业只作股份经营,不作股份的上市经营。不上市,对于国有企业控股的企业来说,是很明智的,也是很省心的,而且不影响企业对资本市场的资金需求。国有企业作为大股东可以充分地供给资金使股份制企业做得更大。这些股份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也是可以的,这比直接扩充股本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企业还可以直接扩大股东,引入外资的新股东或内资的新股东,形成更强的股本实力,达到企业扩股增资的目的。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很多的融资方式可以选择,没有必要选择非常紧俏的上市融资方式,应该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利用上市的机会发展,从自身的成长而言,也不应该选择上市,不上市可能是更有利于国有企业控股的这些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更需要在实物资产的动作上下更大的工夫,更需要避开上市的喧嚣。
中国股票市场建立的最大问题就是,上市公司的成分不对。很少有民营企业上市,很多的上市公司是公营企业或国有企业控股的公司,因此,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情况十分严重。在股票市场建立的前10年时间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市场的发展,各种变异的行为屡屡发生,让证券监管部门防不胜防。直到2005年,中国的股票市场才认真地着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即才对国有企业的一股独大展开了治理活动。因此,在股票市场得到更严格和规范的监管下,今后国有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情况有望彻底消失,改革之初的混乱将得到迟到的纠正。我们知道,这是付出了代价之后的进步,是人们从规范股票市场出发做出的抉择。事实上,从另一方面讲,即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面讲,国有企业根本就不应当让自己控股的企业上市,国有企业的股份化的经营可以热火朝天地进行,但没有必要一定与股票市场挂钩,尤其是在改革进行当中,一切还找不到头绪,让股票市场给占去一头,既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又影响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是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可能比从股票市场角度的认识更清楚一些。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既要利用股份制形式作市场化的经营,又要在对股份制经营形式的利用上有一定的限制。
国有企业不可作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其根本的约束源于国有企业的性质与设立范围两个方面,即不单是其性质决定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不应上市发行股票,而且就国有企业改革后的设立范围讲,国有企业也不应当利用股票市场让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进入这一融资领域。虽然这种不应上市不是绝对的,只是原则上这样要求,但我们还是应当严格对待这一问题,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应允许有破例的情况发生。
就公有制企业的性质讲,国有企业能够利用股份制形式经营已经是很大的变通了。这是因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本身具有不完全性(刘诗白,1985),才需要采取变通的方式与市场沟通。否则,公有制经济由于缺少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环境而无法生存与发展。因此,股份制并不是可以取代公有制的,公有制的原则与股份制的性质是不一致的,在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是变通地利用股份制进行市场经营,并不是将自身异化为股份制。这种利用是广泛的,但又是有限度的,既然是利用而不是同化,那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限度,即在一定的限度内,国有企业对于股份制的使用可以是畅通无阻,而在超出了一定限度后,国有企业就不应让股份制形式在自身的经营中再扩展活动了。使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上市,就属于超过一定限度的。上市意味着对股份制利用达到了证券化的程度,而证券化是资本市场的最高表现形式,国有企业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但没有必要达到资本虚拟运作的最高程度,变通不是完全地接受,所以,从性质上讲,国有企业的公有制经营还是要保留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股份制经营方式的一定程度上的区别,不可完全地融入虚拟资本运作的现代证券市场之中。
从国有企业的设立范围讲,改革到位之后,国有企业只在少数基础性行业和资源性行业立足,涉及的产业很少,且这些产业对企业的要求都是规模要大,经营要稳定。例如,钢铁、石油、煤炭等行业是国有企业的主要设立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经营不仅规模特别大,而且经营也会特别地稳定,这不是国有企业的特点,而是这些行业生产的特点,不是国有企业进入这些行业造成这样的一些特点,而是正由于这些行业有这样一些特点,国有企业才继续保留在这些行业,并且在现阶段要以这些行业为依托继续扩大发展国有企业。而股票市场是不欢迎这样一些企业的,对于规模特大且经营特稳定的企业,其股票在市场上也是很少变动价格的,由于企业规模大,股票总额大,一般炒股的资金很难炒起来,或是说炒不动这类的股票。由于经营稳定,企业自身经营对于上市股票的影响也很小。总之,这一类股票很少给投机炒股者留有空间。这在股票市场的运作看来,是根本没有必要上市的。上市的股票是必须有变化的,是必须使投机者能运作的,保持一定的投机性是股票市场本色,所以,从国有企业的设立范围讲,也没有必要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
四、国有企业对股份制的一般应用
作为经营层次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是国有企业可运作的经营组织,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入股组建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进行市场化的经营。这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经济的最典型的外部表现。
国有企业是以法人名义进行股份制经营的。股份制企业分为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不论是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经营,还是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经营,均是以国有企业法人的身份进行的,即这是国有企业的法人行为,而非国有企业的内部行为。作为法人,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可以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也可以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与自然人之间也可以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在国有企业作为股东建立的股份制企业中,可以有完全的内资公司,也可以有中外合资公司。特别是中外合资的股份制公司,这对于国有企业实现与外国企业合作,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是非常好的经营形式。如果不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国有企业是很难与外国企业或跨国公司进行紧密型合作的。在2006年初,当德国的沃尔沃汽车公司决定与中国企业合作时,世界上著名的汽车品牌全部进入中国,而这其中,几乎所有的合作项目都是中国的国有企业采用股份制的形式与外国汽车公司进行合作的。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股份制合作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国有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地区或部门管理,在它们之间实现新的联合,也要选择股份制企业形式,这是最为方便和有利的,与一般的市场准则是相通的,可以成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行为,而远离传统的行政方式。在股份制企业的组建中,国有企业可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其他的股份制企业进行契约组织合作,也可以与以自然人身份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包括技术投入者进行长期稳定的股份合作,构成社会新的生产力,构成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量的延伸。有了股份制这种经营形式的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就有了联结点,有了体制和机制上的保证,也有了发展壮大的经营手段。所以,确认股份制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要的经营实现形式,是十分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持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认识基础。
在走进市场经济之后,在股份制的运用上,一家国有企业可以组建多家股份制企业,甚至可以组建很多家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可以组建由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也可以成为某些股份制企业的参股股东,根据经营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控股或参股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可以利用股份制形式经营,也可以不利用股份制形式经营,而非一定都要利用股份制形式经营。对于利用股份制形式的问题,不可一刀切,更不可一哄而上,为股份而股份,应该是顺其市场的需要。只有建立在市场需要前提下的股份制经营,才是必要的,才是有利于国有企业经营的。在可以不采用股份制形式同样能够达到很好的经营效果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就没有必要非得采用股份制形式经营,仍然应该在非股份化的状态下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或者说,在可以股份化经营,也可以非股分化经营,这样的两可情况下,国有企业都没有必要一定采用股份化的形式进行经营,即国有企业若能够不采用股份制经营形式而保持经营的稳定与繁荣,就不必采用股份制的形式经营。国有企业的经营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股份化经营也是其中的一种选择形式。
需要明确的是,国有企业采取股份制形式经营,以股份制为自身的经营实现形式,以法人身份作股东组建股份制企业,不论国有企业是多么大的股东,其组建的股份制企业也不属于国有企业的性质,这一类由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就是股份制,它们进入国有经济系列只是由于它们是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任何人都不可以将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等同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身份是由其制度实现形式表现的,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不可能是股份制性质的。凡是股份制性质的企业,不论是不是由国有企业控股,一律不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一律不属于国有企业。我们要将国有企业控制的经济范围与国有企业由性质决定的制度实现形式严格区分,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我们既要承认由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属于国有企业控制的经济范围,又要确定这些股份制企业不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本身不能是股份制形式的,国有企业只是在经营层次上可以利用股份制形式,但这种被利用的形式不同于国有企业本身。
从国有企业对股份制形式的利用来讲,我们也不能将利用股份制形式经营的国有企业理解为是一种控股公司。控股公司是进行纯资本运作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混合型的控股公司,即有实物生产又做纯粹控股的控股公司;再一类是纯粹型的控股公司,即只从事控股而没有实物生产的控股公司。国有企业可以运用股份制形式经营,但却与这两类控股公司毫不相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设立国有企业的目的是以新的生产方式进行实物生产,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所以,实物生产是国有企业的既定属性,是设立企业的目的所要求的,即国有企业必须进行实物生产,国有企业不能是单纯从事资本运作,不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控股公司一类的企业。正因为国有企业必须是实物生产型的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企业的设立范围才受到较大的限制,即并不是在各个行业都有可能设立国有企业,而只应在基础性和资源性行业中设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既要生存在竞争性领域,又不能参与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生产,基础性和资源性行业要求的企业生产规模大且经营相对稳定比较适合现阶段国有企业的经营。即使是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也一般不应脱离基础性和资源性行业,也就是说,国有经济的控制范围在现阶段不应是竞争程度很高的行业或领域。为此,我们必须强调国有企业必然要具有的实物生产性,要将国有企业与纯粹是资本运作的控股公司区别开,不能将国有企业在经营层次上的实现形式与控股公司控股的企业相混同,更不能将国有企业对股份制企业的控股与控股公司的业务经营相混同。一般讲,控股公司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上都要成为纯粹型的控股公司,而国有企业的发展趋势则是要在基础性和资源性行业中通过实物生产而发展壮大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中,我们既要区分国有企业的制度实现形式与经营实现形式,又要区分坚持实物生产的国有企业的股份制经营与纯粹是资本运作的控股公司的资本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