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尤赫然与日月争光者,莫若安抚江南而焚淫祠一千七百余所。
(清)王夫之
垂拱四年(688)六月,武则天任命冬官侍郎狄仁杰为江南巡抚大使。狄仁杰此次奉命南下巡察,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举焚毁了大批的江南淫祠。这一举动震惊了朝野上下,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普遍赞扬,也获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表现了狄仁杰不畏鬼神,反对迷信陋俗的精神风貌。
其实,武则天派狄仁杰巡视江南的真实目的并不是移风易俗,而是另有政治目的。狄仁杰的举动完全出于他个人的远见卓识,惟其如此,才显得这一举动更加难能可贵。
武则天派使巡察江南与徐敬业举兵反叛有直接的关系。徐敬业是唐朝的开国元勋李的孙子,李本姓徐,名世,唐太宗因其功大赐姓为李,太宗死后避其讳,遂称李。因徐敬业此次反叛之故,武则天剥夺了他家的赐姓,恢复了徐姓,所以史籍上记其为徐敬业,而不称李敬业。据说李临死时,指着徐敬业说破我家者一定是这个小儿。李的预言不幸真的让他说中了,这个家族果然因徐敬业之故遭到灭顶之灾。
徐敬业少从李征伐,以勇力闻名。高宗任以眉州(治今四川眉山)刺史。当时群蛮相聚作乱,官军讨伐屡屡失利。徐敬业到任后,单骑入敌营中,好言抚慰,说:“国家知君等为贪吏所苦,非有他恶,可悉归田里。后去者为贼。”《隋唐嘉话》卷中。蛮人纷纷四散而回,徐敬业惟召其渠帅,责以大义,各杖数十遣去,境内肃然。由于徐敬业胆略过人,敢做敢为,所以李认为他将会给这个家族带来祸患。据载,徐敬业少年时,曾随李打猎,李乘他入林逐兽之机,命人顺风纵火,欲将徐敬业除去。徐敬业被大火围困,无处躲避,急中生智,将所骑马杀死,躲入马腹中,“火过,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徐敬业在李死后,承袭了英国公的爵位。他虽然机智有胆略,但却贪财,光宅元年(684),因坐赃从刺史任上被贬为柳州(治今广西柳州)司马。他从洛阳赴贬所途中,在扬州(治今江苏扬州)与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魏思温等被贬黜的官员相遇。这些人都因失去官职而心怀不满,与徐敬业一拍即合。时武则天已废中宗,虽又立睿宗,“实亦囚之。诸武擅命,唐子孙诛戮,天下愤之。敬业等乘人怨,谋起兵。”他们以匡复庐陵王(中宗)为号召,拥徐敬业为主,在扬州起兵造反,并传檄州县,声讨武则天。檄文出自文学家骆宾王之手,是一篇文采斐然、措辞犀利的优秀作品。其中有些名句至今仍为人们广泛吟颂,如:“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据说武则天读这篇檄文时,当读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等句时,微笑而已。看到“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处时,面色不悦,问左右此檄何人所撰?又说:“此人有如此之才,而使流落在外,这是宰相的过失。”这正是武则天过人之处的具体体现,由此来看,她能统治天下20多年决不是偶然的。
徐敬业起兵后,势力发展很快,旬日之内招得精兵10余万,并有一些州县起兵响应。徐敬业起兵的消息传到洛阳后,武则天不顾朝中有人反对,毅然派遣大将李孝逸率大军30万前往镇压。徐敬业表面上打的是匡复庐陵王的旗号,实际上却想攻取金陵(今江苏南京),凭借长江天险,割据于江南。这时天下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徐敬业等少数人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发动战争,逆历史潮流而动,失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徐敬业起兵时,江淮一带响应者甚多,其中有不少地方官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进来。这些人中有的是因政治上失意而对武则天不满,更多的人则是出于对武则天废黜中宗,临朝称制不理解、不满意,在他们心目中李氏皇室才是天下之主,武氏临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古代的这种正统观念的社会影响不容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政治倾向。
徐敬业失败后,一些追随者就隐藏在当地民间,有些同情起兵的官吏依然在当地任职。对于这些人需要搜捕或进行甄别,对遭受战争骚扰的百姓也需要进行安抚。早在徐敬业起兵失败的次年,即垂拱元年(685),武则天就打算派使赴诸州巡察,“兼申黜陟”,遭到麟台正字陈子昂等一些官员的反对。陈子昂认为遣使巡察诸州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草率不得,必须选择那些“雅合时望”,为众人所推重的人来充任。他还提出了四条具体条件,即慈爱足以抚恤孤贫,盛德足以举贤荐能,刚直足以不避强暴,明智足以照察奸邪。他指出当前一些充使者,还没有走出朝廷,连市井之人都认为任非其人,这样的使臣派出得越多,则天下弊端就会愈增,欲想使天下安宁反而事与愿违。主张如果一时找不到适当的人选,不如暂不出使为好。陈子昂之所以提出这种主张,主要是担心充使者任非其人,将使江南百姓受到不必要的骚扰,避免牵连更多的人无辜受屈。
从史籍记载看,这年武则天的确没有再向江南派使,这倒不是她接受了陈子昂的主张,而是在她看来还有更迫切的事要做。在徐敬业举兵反叛期间,朝中以宰相裴炎为首的一些人乘机要挟武则天交权,并阻挠对徐敬业的进剿。武则天认为朝廷内部隐藏着的政敌比来自地方的隐患更加危险,所以她大开告密之门,集中精力清洗朝廷内部政敌,没有顾得上再向江南派遣使者。从垂拱二年(686)起,武则天利用酷吏大肆诛杀政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不少无辜的人死于非命。于是,陈子昂又一次站出来反对这种清洗,认为这种旨在清洗徐敬业党羽的行动有扩大化的趋势,且严刑拷掠,罗织连坐,虽然抓了不少嫌疑人员,“及其穷竟,百无一实。”认为如果不加收敛,继续搞下去,人皆恐惧不安,“则祸乱之心怵然而生矣。”武则天不听。
到了垂拱四年,经过了一段内部大清洗后,武则天认为地方的甄别时机已经成熟,需要尽快安排部署。此外,这时的武则天已不满足于临朝称制,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改朝换代的大事,也需要有一个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江淮曾是首乱之地,必须予以重点关注,派使巡察江南便成了当务之急的大事。
武则天向江南派遣巡抚大使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这就是继续搜寻徐敬业的下落。有一种记载说,徐敬业起兵时曾找寻一位与己相貌相似的人养于军中,作为替身。徐敬业战败后,官军只抓获他的替身,斩首献于朝廷。而徐敬业本人与随从数十人隐藏于大孤山,削发为僧,与外界不相往来。天宝初,有一名为住括的老僧与弟子到南岳衡山,居于寺庙之中。月余,老僧忽然召集众僧,自言是徐敬业,兵败后隐居修炼至今,并忏悔往昔杀人的罪咎。老僧死后葬于衡山。还有一种说法与前述大同小异,说在南岳天柱寺之西岭丛林中,有僧徒数百隐居修道。李邕曾向他们询问过徐敬业之事,说李孝逸当年无法抓获徐敬业,只好杀了一位与其貌似的人向朝廷报功,不知和尚识此人否?当时有一位老僧出面赞扬李邕洞察事机,却未承认自己就是徐敬业。直到老僧临终时,才召集弟子承认自己就是徐敬业。该书还说,段拾遗曾为老僧撰写墓碑碑文,不敢直言是徐敬业,乃云是徐敬业的昆弟。
据此看来关于徐敬业当年兵败时并未被杀的传闻,流传颇为广泛。李邕是后来之人,尚且知道此事,武则天耳目甚多,对这种传闻不会不知道。从政治角度考虑,武则天不会公然否认徐敬业已经死亡,但暗中派人查访也不是不可能的。
垂拱四年,狄仁杰早已从宁州刺史调入朝中任冬官侍郎,武则天以前早就对他的才干有所了解,大概认为狄仁杰才是最合适的人选,遂任命为江南巡抚大使,去完成这一复杂而又重要的使命。
狄仁杰对他肩负的主要使命完成得如何?史无记载,从他返回洛阳后就被武则天提升为文昌右丞这一情况看,一定是完成得不错。史籍中只记载了狄仁杰在江南焚毁淫祠这一件事,其他一概略去不记。不能不佩服史官的远见卓识,因为这件事的意义的确是远远超过了他所肩负的政治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