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联盟的经济绩效不仅体现在微观层面,还具体体现在中观与宏观层面,即缔结国际企业联盟有助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4.4.1“联盟资本主义”与日本崛起
1.联盟资本主义及其特征
以科层制、职业工经理人权威支配、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经济竞争模式被称为“管理资本主义”(organizedcapitalism),美国是“管理资本主义”的成功范例。钱德勒范式和福特主义为美国企业竞争力之源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案例实证。但是,随着战后日本重新崛起和日本跨国公司的迅猛壮大,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日本经济竞争力源泉的研究成为国际经济学、企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通过组织制度对比分析,学者发现,日本企业间以长期存在的关系合约为基础所形成的经济网络是理解日本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李新春,2000)。与美国式的“管理资本主义”相比,日本经济被称为“联盟资本主义”(alliancecapitalism)(Gerlach&;Lincoln,1987,1992)。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盟资本主义”为日本企业赢得了低成本、高质量、灵活反映市场、技术创新上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重新赢得竞争优势,美国企业积极实施组织再造战略。美国企业的组织再造主要围绕合资企业、下包网络、产业联合体等形式展开,企业间的合作成为美国企业的积极选择。换言之,为了重新赢得竞争优势,美国经济开始由“管理资本主义”向“联盟资本主义”转变。
联盟资本主义具有下列特征:在广泛的市场范围内,企业之间形成长期性的战略合作,在资本市场上与银行及保险公司联盟;在初级货品市场上,与综合贸易商社合作;在零配件市场上与下包企业结盟;在发展新技术上与竞争对手结盟。企业集团是联盟资本主义的竞争主体。在联盟资本主义模式下,企业集团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垂直式组织模式,即将供应商和分销商以垂直化层级组织形式集聚在特定产业的康采恩制造周围;另一种是“市场间的集团”(intermarketkeiretsu)模式(Gerlach,1992),各个集团成员以长期合作为基础,以公司信用和长期“关系合约”建立起非正式网络结构,以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2.日本外贸产业出口组织的特征:联盟资本主义
联盟资本主义还可以通过日本外贸产业出口组织的特征进行考察。日本主要出口产业组织特征有二:其一,稳定的竞争型寡头垄断市场组织结构,即寡头企业之间在表象上存在激烈竞争,但其内部存在协调和默契关系,企业间的竞争具有稳定性和协调性,是一种“圈内竞争”。其二,存在以寡头大企业为中心的金字塔型系列承包体系,即寡头企业与小企业通过长期动态博弈,以发包为手段而结合,形成“下请”分工体制。这种“下请”分工体制在外观上呈现出金字塔状外观。对日本外贸产业组织而言,金字塔型系列承包体制固然可能牺牲部分公平,但也是一种有效率“圈内竞争”,即对内表现为高度竞争,对外则高度封闭。
通过对日本丰田公司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加深对日本外贸产业出口组织特征的认识。丰田公司是日本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轿车和卡车生产商。与“福特主义”所强调的高度垂直集中化科层组织与严格、科学的内部分工管理制度不同,丰田公司的供应商网络是典型的由垂直层级模块组织起来的企业网络结构。丰田汽车将设计、生产和营销系统分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丰田内部系统,丰田工商以产权与行政管理为基础,建立起复合技能工作团队。丰田内部系统居公司主导地位;另一部分是丰田外部系统,由丰田公司以下包制为基础,与准独立(Qusai-independent)的零部件供应商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至今,丰田公司拥有3万家供应商。
4.4.2 国际企业联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学者认为,对产业或企业来讲,构成联盟并形成网络的主要驱动力在于“战略效仿”(StrategicMimetism),以及战略仿效所带来的传染式的传播效应(李新春,2000)或“联动机车效应”(CH。Freeman,1989)。因为,在竞争的压力下,为避免在竞争中不被甩出(bethere)和淘汰,领先企业的结盟行动必然被其他跟随企业仿效。大企业通过联盟和兼并,可以降低过剩产能,促使生产合理化,并形成网络寡占。
与传统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产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联系在一起不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寡占型市场结构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育和成熟。企业结盟,特别是巨型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结盟是形成寡占型市场结构的重要途径。20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期,汽车、化工、飞机制造产业已经产生出大量的企业联盟。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盟风靡于生物技术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联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渗透。通讯、航空等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联盟形态。例如,纺织行业。20世纪6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在东南亚国家建立国际下包网络。1980年,9家日本主要综合商社在日本之外已经拥有50家纺织合资企业(Oman,1989)。
1.汽车业联盟
汽车业因与其他产业具有巨大的联动效应,而被誉为“工业的工业”(李新春,2000)。日本汽车产业是企业联盟应用的典范,有人甚至将日本汽车业称为“多层次全球化网络”。因为,日本汽车企业往往通过“垂直集中制”或“下包制”,通过财务上支持、技术合作、建立合资企业、提供OEM、缔结生产合约等方式建立长期的联盟关系。以1990年日本汽车占领美国27%的汽车市场为标志,战略联盟与网络型组织显现出明显的竞争优胜。20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产业进入全球联盟阶段。当前,国际战略网络将美国、日本、欧洲、韩国的企业连接在一起,它们共同筹措资金,进行开发、研制、承担新产品上市风险,应对政策调整。联盟中,日本学习欧美技术,欧美学习日本的管理,大型企业参与合作网络,小企业依赖企业间的供货、联合生产(李新春,2000)。
2.计算机联盟
技术发展、市场竞争、市场细分以及计算机产品的内在联系,推动计算机全球联盟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根据Comes&;Casseres(1993)的统计结果,在1975~1989年期间,美、日、欧24家计算机企业共建立了266个联盟,这几乎涵盖了计算机产业价值链的所有部分。美国、日本、欧盟的计算机企业通过结盟,形成联动互进态势:美国企业通过缔结联盟,主要进行技术扩散和产品销售;欧洲企业通过建立策略联盟,大多实现低成本产品采购;日本企业通过联盟,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市场进入。Comes&;Casseres的统计结果还显示,大约1/3的计算机联盟发生在元器件采购供应上,1/3用于技术开发与转移,1/3发生在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