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最强烈反应的是券商佣金制度的改革,大小证券公司、各地营业部做出了花样百出的表现,研究机构也做出了花样百出的评判和预测,这种情景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飞机遇劫、海底隧道坍塌、火山喷发等灾难电影中芸芸众生的不同举动。
其实哭天喊地也好,大呼小叫也好,沉默不知所措也好,首先表现出的是大家对这件事心中没底,还不能做出比较理性的判断与应对,因此第一感觉只有两个字:灾难。有人甚至开始骂管理层不管券商死活,挑动群众斗群众,意在引发一场火并。我想,火并肯定言过其实,但由此引入竞争、打破券商千人一面的经营格局倒应该是考虑过的。而最实质性的意义十分简单,就是券商要真正走向服务业,成为服务者,按利益原则开展服务竞争,按提供服务收取费用。
从本周的报道来看,有举动的券商还主要在做秀、在炒作、在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就像互联网竞争初期的点击率、眼球经济拼杀一样,没有举动的券商则在看、在听、在想,或协商区域性价格联盟,或谋求全国性统一策略、一招制敌,其意在于搞得更透彻一点,手中先握两张底牌。大家虽然表现不一,目标却是一致的。因此一度沸沸扬扬的零佣金也好、年费也好,都还只是概念,只在表层,就像商场中的买一送一,餐馆里的今日特价一样。从竞争本身而言,只要你能生存、能获利,你爱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不收费可以,倒送钱也可以,毕竟全国的券商队伍已不小,谁也还不能由此形成垄断;从投资者角度来讲呢?你们如何竞争我不管,反正收费要尽可能低,服务要尽可能好,而且不同的投资者群体对收费与服务的看法又还有很大区别,因此费用只是硬币的一面。最近听说北京公厕取消收费以后,不少地方服务下降,卫生状况变差,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收费只是手段。
所以尽管一周的争吵尚还肤浅,但争吵本身已足以让管理层感到欣慰,所谓一石击起千层浪,这至少表明券商都在从自身的角度考虑怎样进行适应性生存,这样的结果是竞争的多元化,不再像过去一样有了一块牌子就可以吃饭,有了这块牌子大家都吃一样的饭。而多元化竞争格局带来的是市场的细分,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需求,有的更看重服务,要好的环境、好的研发、好的理财顾问、好的交易事前事后延伸性服务,有的更看重费用,只要能方便地进行交易,在线也行、人工也行、家中也行、大厅也行。市场细分的方向会诱使券商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寻求有利的发展定位,不一定再是小而全、大而全,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特色,没有比较优势的就会考虑内部业务整合或外部重组以求得生存状态的改善。而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券商多业态的竞争与生存格局的形成,就像商业中百货业的竞争业态一样,从过去千篇一律的百货商店演进为大商场、仓储式超市、商场与超市结合、品牌专卖店、遍布小区的连锁超市等不同的模式,这正是从成本、服务、增值等不同角度进行竞争从而调整内部组织结构的结果。证券公司因其特殊的行业与性质,不一定会有这种完全竞争状态下的演变,但我想,如火车可以分慢车、直快、特快、旅游专列,酒店可以划分星级,这样的竞争业态应该是完全可以形成的。
以上谈的只是改革佣金制度后引发的变动趋势,另外一方面当然还要看目前市场可细分的潜力,也就是投资者群体本身的多元化程度和对服务的需求程度,简单地讲对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散户就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但市场细分远不止于此。另外,细分市场的动力和细分市场的潜力本身是相互推动的,作为供求双方是一个相互激励的过程。
从管理层的角度看,这样的变革还有一层好处,就是可能会激发市场的活跃度,这不仅仅是指交易费用的下调,而主要是向下浮动、没有底限的政策会使券商的服务更贴近投资者的需求、引导投资者的需求,就像商场不生产商品,却可以创造需求一样。
除了券商以外,在变革中求生存者还很多。比如2002年开始实施的上市公司季报制度,第一季度季报公布时间与上年年报在4月份发生重叠,未来不到20天的时间里,投资者将同时看到500多份年报、1000多份季报,上市公司在忙着赶进度,交易所在忙着发公告,投资者在忙着改习惯,研发人员在忙着对口径,管理层在忙着看效果。一下子增加这样大的信息量,披露是严了,要求规范了,但是不是信息越多就越好,越多就越有利于判断,有没有披露的时间、口径衔接问题,有没有披露的时效性问题,有没有因披露上的技术性原因反而引起误导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各方的逐一甄别和适应。
还有新股发行恢复对二级市场配售的问题,是原样恢复还是进行调整,配售的比例多大,对逐渐形成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基金的政策如何。大比例配售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后,原来的一级市场资金格局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分化,有些资金是不能或不愿进二级市场的,它们会去哪里,会不会在债市上有所作为;有些资金可能进入二级市场,它们会选择怎样的谨慎性方案,二级市场的结构性变动是怎样的,会有多大。还有,此项政策的恢复或进一步倾斜是否意味着新股发行的规模加大、节奏加快,实际效果又会如何,对于新股发行而言,上升性行情和配售政策哪一个效果好,应该如何兼顾?这些都是成熟市场机制下不必再考虑的问题,但我们不得不考虑。
这是一个变革的年代,我们都要在变革中适应,在适应中生存,在生存中发展。
(发表于2002年4月15日)
大多数评论将上周(4月15~19日)大盘的反复走弱、走低归咎于B股大幅下跌的拖累,这样判断的理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已经公布的消息看,新股发行对二级市场配售的政策好像没B股什么事儿,那么持有B股者就将处于不公平地位,自动失去了获得配售好处的权益,这种安排有无道理且不说,至少对投资者来讲是心理上的歧视和打击;二是炒作日盛的QDII(国内机构投资者赴海外投资资格认定制度)和QFII (国外机构投资者到内地投资资格认定制度),前者被香港人称为“北水南调”,以内地大量闲置的资金补充香港,改善香港的证券市场结构,H股显然会比 B股更有吸引力。后者则是让境外投资者来充实我们的资本市场、改善投资结构,A股的交投显然比 B股更为活跃。因此走出去也好,引进来也好,大家自由进出、直接对话的机会多了,作为过渡形态的B股自然就更加失去了立足之地,缺少了存在的价值。这种安排一旦实施,对B股投资者可就是致命的打击,既然皮将不存,投资者哪还敢图毛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