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 垣
古丹州城,旧址在三原堡,自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由丹阳川迁往现在赤石川口。至宋代初改设县治,元代始修宜川城池。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修城池,周围共2000米,高13.3~18.7米不等,城墙土身石垛,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后又修小北门。清雍正三年(1725)、同治八年(1869)、光绪二十一年(1895),曾多次重修、完善。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雉垛围墙,常有飞弹到达,附筑夹墙一层。1915年,为便于防守,封闭东门、北门。1923年重开北门,修北门门楼。1924~1926年间,新修其余四门门楼、城垛等。后来由于历年战争毁坏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建设拆除,现仅存小北门及环七郎山部分遗址。
二、堡 寨
云岩城寨 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现云岩镇政府驻地军1公里处,仅存城墙180米,城墙宽3米,高5米,北靠山,南临云岩河,东西通川道。城墙一半在山上,一半在川道。
西魏大统十三年(547),置云岩县兼设乐川郡,开始修筑城寨。同治七年(1868)十月,西捻军在董福祥义军掩护下,攻陷云岩,进军宜川失利后退出。次年四月,西捻军袁大魁部又攻陷云岩城并加固城防,修葺城垣,准备长期斗争,宜川城清军久攻不下。六月,宜川知县请楚军统领带兵三营,开花大炮一尊,在城寨对面洛东峁架炮轰击,城寨内建筑、工事被毁严重,人员伤亡众多,袁部撤退,云岩城寨被攻破。
石堡寨 位于现在阁楼镇柴村东南4公里处,距小河口900米,东临黄河,西靠云岩河,地势十分险要,古城遗址东西长30米,南北长55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寨墙石砌而成,寨内有房屋、石砌残墙和石坎痕迹,南有寨门一座,深8.6米,高10.9米,宽1.5米,寨墙残高14米,宽0.5米。该寨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宜川百姓及石堡民团为防回民起义军而修筑。清同治七年(1868),回民起义军攻陷宜川城,宜川境内仅石堡寨未破。(据《薛续志》记载:“同治七、八年回变,此寨未破,活人无算……”)
宜川堡寨多用土石构筑,共修筑35座,其中有白云洞寨、莲花寨、古土寨、秋林寨、关庄寨、甘草寨、灵寨、太原寨、水南寨、堡子寨、牛寨、老吉堡寨、高山寨、杀狗寨、门山寨、良子伸寨、曲州寨、南苏寨、小寺寨、固州寨、紫干寨、牙猪寨、狼神寨、兰家河寨、梨儿寨、后九天寨、北门寨、平路寨、高里塬寨、乔庄寨、茹坪寨、中山寨、韩家圪崂寨、上岭寨、狼岔寨、马头岭寨、八郎山寨、寿峰寨、桃枝寨、雨家崖寨等。
三、河防工程
1938年,退驻宜川桑柏村的阎锡山部,为防御日军西渡黄河进攻陕西,命令部队沿黄河西岸峭壁的石山修筑碉堡74个,由石头加水泥构筑而成,现仅存痕迹。
四、安乐山防御工事
位于壶口乡安乐山林场东,该防御工事建于四周低凹的山梁上,地势险要,系国民党第二战区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构筑的工事,1938年建成。南北长220米,宽5.5米,有大型掩体10个,呈圆筒状,直径4米,壁厚3米,有射击孔、瞭望台,战地交通壕10条,深1.5米,宽0.45米,总长约1000米。沿交通壕有近百个掩体,东侧有隐蔽的交通壕3条,直通中心掩体。
五、城防工事
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了固守宜川,除加固县城城墙外,又在县城周围制高点虎头山、凤翅山、七郎山修筑了土碉堡、战壕和掩体等防御工事群。
防御工事都修筑在山顶比较开阔的制高点上,由碉堡、交通壕、战壕组成。战壕围绕碉堡与碉堡之间,战壕之间用交通壕组成一个防御工事群。
虎头山、凤翅山、七郎山工事群之间可进行火力交叉配合,把县城置于严密的火力控制之中,要夺取县城必须首先夺取这三个制高点,否则即使进城,也无法立足。三个制高点又以凤翅山地势最为险峻,工事最为坚固。
这些防御工事,现已大部坍塌,周围多为农田。凤翅山工事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电视差转台而拆除、填埋。目前仅有虎头山、七郎山个别地堡留有残迹。
军事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武装起来的集体,是其他军事工作的基础。宜川县自古以来为陕北军事要地,境内军事活动频繁,军队组织机构、指挥关系复杂多变,特别是到了现代,宜川县作为第二战区的重要指挥中枢,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前沿阵地,战事更是频频发生,来往军队众多,组织机构也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