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歌、民谣
点 人 蜡
曹老九,太伤天,城隍庙里点人蜡。吹手鼓乐两行站,大小头目跪本院。哭的哭、嚎的嚎,只当叫驴放了圈。都说他大死的早,他妈太老没人管。……有朝一日天睁眼,捉住曹老九,小刀捅,大刀砍,挖了他的黑窝窝,剁了他的脑壳壳。扒心肝,还不算,要叫百姓都来看……
注:这首民歌记载的是民国九年(1920)曹老九(名占胜)的1000余人混进县城,在城隍庙将所捕捉的江湖会首领秦保娃用布缠身,浇上麻油,捆在庙内石柱上点“天灯”以祭奠被杀的一个头目,引起群众愤慨而流行的一首歌谣。
惩 腐 恶
西北百姓实可怜,大旱整三年,灾民万万千。恶军阀,狗贪官,越发刮得欢。父亲逃大债,母亲挖野菜,我们小孩少吃又没穿,越想越辛酸。泪点洒胸怀,社会太可恶,穷人实可怜,这样活下去,我们心不甘。大家团结起,消灭鬼政权,砸烂县赃官,人民见青天。
给国民党画像
抗战在墙上,建国在纸上,爱国在嘴上,敛钱在心上,用人在手上,办事在衣上。
狗官的天地
奉委到任时,弄得掀天揭地。起印布告的,说得顶天立地。到刮民膏时,做得昏天黑地。巴结朋友时,摆得花天酒地。升官发财,喜得谢天谢地。被控入狱时,只得怨天怨地。
当 兵 歌
洗了手,和白面,三哥吃了上前线,一心一意打日本,再要见面三五年。
吃罢白面忙打扮,再送哥哥上前线,等到全国红满天,咱俩相聚大团圆。
抗 捐 歌
宜川丹州三五年,满天乌云民遭难。土豪劣绅满乡窜,打骂群众要现款。
百姓有冤无处喊,无奈四乡把民卷。进了村,大声喊,为了吃饭大家干。
东西起,南北卷,越卷越多像火焰。百姓聚下一大堆,选下个杨开德。队长老袁崔守真,起名就叫抗粮军,浩浩荡荡去出击,要和恶霸来作对。
红 军 来
太阳升,云雾散,听说红军来宜川,到北赤,过延长,宜川六区来隐藏。
春到三月红旗显,百姓起手有千万。朋传亲,亲传朋,穷人个个都报名。
抗款军人又出现,堡定村见了红军面,百姓围着红军转,报仇伸冤见青天。
抗 日 寇
七家面,八家水,十字路口煮日本;你吃胳膊,我吃腿,剩下脑脑叫狗啃;你吃肉,我喝汤,要把日本消灭光。
秧 歌 词
正月十五闹秧歌,八路军来打宜川城,一路公吃又公买,阿哈!解放宜川民安宁。
二月里刮春风,八路军伏兵千千万,单等刘戡投罗网,啊哈!瓦子街一战收拾光。
花烛夜浇麦忙
仕望河呀弯又弯,仕望河水清又甜,
河水两岸好庄稼,河水两岸新事观。
过去新婚三日闲,静坐绣房压花毡,
如今新婚忙不歇,花烛之夜浇麦忙。
柳木扁担软又软,柏木水桶壮又圆,
哥妹俩人暗商量,有谁先上光荣榜。
哥哥挑水快如箭,妹妹挑水似飞燕,
哥哥一担浇半川,妹妹一担浇架山。
浇得麦苗节节长,浇得麦苗绿旺旺,
哥妹高兴心花放,初战一回两相当。
夫妻同登光荣榜,仕望河岸美名扬。
大战水利
县委下了动员令,要向水利大进军,
全县人民齐出动,水利战线逞英雄。
你开渠,我筑坝,整地灌水莫放松,
深挖打窖,开山炸石一刻也不停。
定要把宜川变成小江南,稻米香、荷花红、水库清、鱼塘满、鸡鸭成群,看谁当英雄,咳嗨!看谁当英雄。
送郎从军
正在房中闷哟沉沉,忽听门外来调军,不知调哪军,咿得呀得喂得喂呀,不知道调哪军。
南军北军统统调,也来调我八路军,前去打日本,咿得呀得喂得喂呀,前去打日本。
送郎送到大门口,一把拉住情郎手,情郎莫难受咿得呀,情郎莫难受。
送郎送到火车站,看见那火车冒了烟,情郎奏凯旋咿得呀,情郎奏凯旋。
二、诗 歌
五古
丹阳别思
明进士贯徽庸(贬谪典史)
明月信谁使,东西两奔忙。
达着静观之,逃之无何乡。
嗟予久劳人,驰驱不择方。
入秦复入楚,马蹄惯秋爽。
殷勤素心友,但劝进一斛。
丹 州 行
柴大伸
邑屡遭兵荒,民多逃亡。自任滋土,亟力招抚。多归来者,赋以慰之。
逃民伏地谷声哭,民家旧住丹州谷。
为何一旦忍离家,只为昔年门户蹙。
且苦无端兵火频,残黎散后卒难复。
朝廷兵饷敢愆期,官长难炊无米粥。
典衣卖屋又鬻儿,先补逃粮苦来附。
欲剔毛骨挂天平,里长收银不用悯。
兼之债主日临门,细思无过三十六。
夜携儿女出门行,犹觉公人背后逐。
田园庐舍一齐丢,更借青苗陇上绿。
保甲处处客不容,先向神堂古庙宿。
和衣枵腹夜如羊,老少悲啼声陆续。
明知不久下黄泉,自怜白骨谁掩覆。
昨宵忽动故乡思,幸有当年一破屋。
吾为民牧来兹土,悯尔仳离心自苦。
当今安得郑监门,画出民艰呈帝睹。
为语逃民莫再逃,何处而今是乐郊?
秋夜感怀
邹定瀚
星满天空月满楼,桃源节序又还秋。
年华未免怕虚度,时势翻嫌爱壮游。
入耳鹤鸣疑匪警,当头雁影动边愁。
那堪回首家园菊,过眼沧桑概未休。
丹 州 行
(柴大伸原出)七古 邹均礼
君不见丹州父老吞声哭,辗转流离进山谷。男耕女桑俱荒废,盗贼无端相迫蹙。
寇至相将避入山,一朝寇去又来复。田园荒芜蓄精空,木叶草根充米粥。
且苦军人供给祭,诛求无厌力难副。鬻牛借债卖田庐,医疮剜却心头肉。
公私交迫征讨频,相继逃亡十之六。前者呻吟后者啼,携男负女继相随。
野无人耕田尽赤,蚕不能饲桑空绿。天曙枵腹荒山行,日暮和衣野庙宿。
不料他县如我州,兵革未息饥馑续。始知天灾不可逃,况乃人情多反复。
谋生无计又归来,冻馁交加返旧屋。吁嗟呼!
吾民不幸生兹土,避地焉能免愁苦。兵匪狼狈几时休,哀鸿嗷嗷不忍窥。
寄语逃民若再逃,唯有河东是乐土。
§§后记
《宜川县军事志》的编纂工作,是按照延安军分区的统一安排进行的。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在接受任务后,迅速成立了宜川县军事志编纂委员会和编纂办公室,编纂工作全面展开。2008年7月完成初稿,并邀请县地方志办公室、延安军分区军事志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初审。根据初审意见,对志稿的体例结构、章节安排进行了调整,内容、史实、文字作了充实、修改和核对。2008年9月通过终审。之后,又以终审为依据,再度进行了修改完善。
《宜川县军事志》的编纂工作,受到宜川县党政军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刘小军书记和吴耀县长亲自为志书作序。县人民武装部张勇部长和郭涵政委等领导,及时协调各方力量,统筹安排。在收集资料、制定篇目、上报送审、出版发行等环节给予支持。县人民政府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有力保障,从而保证了志书编纂和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
《宜川军事志》的编纂工作,得到陕西省军区军事志领导小组办公室、延安军分区军事志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指导和帮助,本志主编由宜川县档案局强安荣同志担任,并主笔完成初稿。延安军分区军事志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高军民同志多次来宜川,在认真审阅初稿的基础上,对志稿进行审定和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编纂过程中,县民政局、档案馆、武警宜川县中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对他们的帮助致以诚挚的感谢。
《宜川军事志》虽然经全体编纂人员竭尽全力,至诚尽智,但由于受历史知识和能力所限,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宜川县军事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