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有没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优劣常常会决定该企业的发展走向。一种能够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企业文化,一定比那些低迷悲观、不思进取、没有目标的企业文化更能激发员工的斗志,也必定更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尽管很多企业的理念、价值观部分都非常相似,比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等,但不同的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如有的企业发展强劲,生机勃勃;有的企业却荒凉凋蔽,频临破产。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同行业的企业80%都是可以复制的,只有20%的不同,而这20%的不同源于企业中的人。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各异是由于企业中的人导致。那么,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导致迥然相异的结果呢?
第一,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根本要素。
我们知道,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当然,这个人是指企业的每个人,不仅仅是企业领导。人的素质高低,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企业理念认识的不同。如果我们把企业理念理解为“企业信奉、倡导、决定行为和制度”,那么,企业理念就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根本要素。企业理念不仅是企业家、组织对生存、发展的基本认识,也是内部员工在企业中体现自身价值的标准和要求,是员工在企业中生存发展的目标追求。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理念的口号化是大敌,是对员工的伤害和不负责任,也是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投资观念的一种短视行为,口号化的理念就等于只说不做,就是对员工的失信,就会导致员工对企业悲观、失望、不信任等等不良情绪,而且这种情绪由于晕轮效应会产生辐射力,使企业丧失凝聚力、战斗力,导致企业止步不前甚至后退倒闭。而制定看得见,摸得着,奋斗目标明晰的企业理念则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企业持久地健康发展。
第二,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品牌。随着市场全球化及全球品牌的竞争加剧,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在这个趋势下,品牌成败关系到企业命运和企业在市场资源整合中的地位。那么,品牌究竟是什么呢?
①品牌是向消费者的承诺:一是向消费者说明有关功能、利益点和服务的标准;二是以持之以恒的方式、态度和个性来兑现这种承诺;
②品牌就是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③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
从品牌最基本的内涵看,“品牌是向消费者的承诺”是品牌建设、品牌塑立中的核心因素,品牌应像一个德高望重、品格高尚的长者,使人一看就能产生无限的信赖;如果人们不相信你、不了解你,那么,你何以在市场上立足呢?所以,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品牌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企业文化的领导魅力。
在企业文化的创建、实施、完善过程中,领导的作用不容忽视。这里所指企业领导不仅仅指企业家,也包括企业的基层领导。企业领导的魅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企业领导的驱动;
②企业领导的文化素质。所谓文化素质不是指狭义的文化程度高低,而是指精神动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企业领导的驱动是指以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并引导、指导企业文化的实施,比如海尔张瑞敏砸掉冰箱、三星李健熙砸掉微波炉等,都属于企业领导驱动的典型例子。企业领导的驱动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信任度,从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各级领导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评价往往来自于同企业领导的接触过程,而在员工心目中作为企业形象代表的企业领导如果不能够以身作则,不能够以自己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信仰影响员工,势必导致员工不再信任企业的趋向和追求,甚至导致员工流动率的增强,后果不堪设想。
除此之外,各级领导还应分清职责,高层领导的表率示范作用固然重要,但中层干部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来之于他们,而高失业率很大程度上也和他们有关。
第四,企业文化的“体系化”。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每个企业都应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总结归纳、完善丰富自身的企业理念,使其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整套体系,并且在这个体系涉及的各个方面都以制度化的形式规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遵循理念的运动发展的哲学观点,不断的丰富完善,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第五,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与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一样,应该适时更新。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以前的东西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文化也应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而要创新,企业除了在科研投资、鼓励创新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外,其创建学习型企业是创新的重要活力和源泉。一个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组织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才能扩宽视野,提升层次,制定出新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之中,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完善,最终才能达到振兴企业,创造辉煌的目的。
3加强培训,挖掘潜能
企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成为自己的主人,以“知”支配自己的行动,以“知”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无“知”的人是难以或不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人之所以成为万物的主宰,成为改造世界、改变社会的主要动力,就在于人具有知性,并在知性的驱驶下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与探索。
企业培训活动的出发点,应从挖掘、发挥人的能力,了解人的潜在能量着手。研究表明,人的能量如一座隐身于海洋中的冰山,其显现出来的能量只占总能量的10%,潜能占了90%。与显能、潜能对应的分别是人的意识、潜意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有80%以上的行为是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发生的。一般说来,某种行为连续持续21天,就形成习惯了。也就是说,21天后,某种行为会自动成为当事人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他内心构造的一部分。当某种习惯一旦形成,其价值就会彻底彰显。
成功企业的企业培训工作都是围绕着“知行”这两个字展开的。其中差别在于理论讲解、情景培训及现场训练的方式与过程,在于对二者阐述的深入程度和训练程度。
优秀的培训应达到这样的效果:知行一体。这就像企业员工的八小时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一样,说是下班了,其实对于众多员工来说,他们有很多工作是在八小时外完成的:销售人员在友情聚会中签了单,市场人员在辗转反侧中捕捉促销点子,设计人员在茶余饭后搜索一闪而过的灵感……
这些员工都是“知行合一”的典型,因为已“知”,所以也在不自觉的“行”,不分上班和下班,也不分八小时之内和之外,他们心目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使自己服务的企业高速发展起来,使自己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
4变革创新,扬长避短
“知”,不仅要了解自身,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还要了解自己的劣势和短处。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行”时才能扬长避短,“抑恶扬善”,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1985年,靠5000元借款起家的TCL集团,由于深谙“知”“行”的真谛,仅用20余年的时间就成长为初具规模的家电、通信、信息、电工四大产业群的中国一流企业。
李东生是如何演绎“知行合一”的,TCL集团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TCL集团总裁李东生认为,市场既简单又深不可测。一个企业要持续稳定地增长盈利,必须要对市场有一种透彻且明晰地“知”,然后才有运筹帷幄,目的明确的“行”。这样,无论市场怎样变幻,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TCL由于涉及彩电、手机、电脑以及平面开关等多种行业,所以李东生的市场嗅觉特别灵敏。多年前,他就看到了国内彩电市场价格战的穷途末路。在2005年夏天,当彩电价格战的主流趋向负面之时,李东生正式推出了他的新竞争策略———研制最好的产品,提供最好的服务,创建最好的品牌。
李东生的先“知”先“觉”,使他在市场上取得了非凡的战果。
TCL在国内市场的拓展似乎是一帆风顺,但其在国际化道路上却经历了一段艰难地发展历程。起初,他们既缺乏国际市场经验又缺少国际经营人才。但他们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而是迎难而上,一方面从内部选拔年轻的精英到国外去学习、锻炼;一方面在国内外招募了一支具有成熟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精锐部队加盟。除此之外,他们还将海外华人在科技、工程技术界的精英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技术精英聚集在旗下,将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开拓海外市场的营销精英与国内优秀人才招揽于一起,共图大业。
经过几年的探索,TCL的海外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借款起家到数亿美元的销售,他们是怎样实现零的突破,又是怎样实现其超极目标的呢?李东生在总结TCL集团20年的成功经验时说:“较早地倡导和推行变革创新、知行合一的观念,并将其落到实处,这是TCL保持持续高速成长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保持危机忧患意识,在企业经营状态基本健康时主动变革是代价最少和最有效的。”
此外,“合纵连横,整合资源”、“有计划的市场推广”、“以速度提升效率”等都是TCL人在“变革创新、知行合一”方面的成功经验。
“变革创新,知行合一”的企业理念,把TCL一次又一次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