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可谓是中国式丛林生存法则中由弱到强的经典处世智慧,在观念上采取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行动上采取苦炼内功与突然爆发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效果。这种为人处世策略主要表现在进与退、露与隐、强与弱、攻与守、胜与败、稳与险、利与弊、得与失、大与小等对立因素时机的权衡掌握之上,坚信事物的变化性,创造条件让事物的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核心目的是积聚力量,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时机而后发制人,一举成功。
一、高深莫测的丛林法则
“韬光养晦”这种处世策略是人类社会竞争的产物,更是人类历史演绎的潜规则。该规则使得人类社会在矛盾状态中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追赶超越,不断创造着个人的成功,也创造着历史的辉煌。
1才略敛藏,待机而动
“韬晦”一词最早出自于《旧唐书·宣宗纪》,原文是:
“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
“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的大意是说为人要隐藏才能,不使之外露。
“韬光养晦”之“韬光”是指收敛自己的锋芒,“养晦”是指隐藏自己的行迹。它和低调做人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经典的中国式智慧,也是一种逆境的终极智谋。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续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同样,“韬光养晦”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由于人比动物更聪明,这种竞争也就更加复杂和残酷!
每当这种生存竞争经历过一次较大的动荡之后,社会便走向有序化和规范化,社会或者国家的组织秩序、尊卑贵贱便会确立下来,按理说,至此天下就该太平无事了,可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生存竞争的延续性和永恒性,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因为担心他人觊觎自己的权力、把自己推下台,故时时充满恐惧、没有安全感!他们警惕四周的人,害怕别人对自己构成威胁!如果他发现目标,便会毫不留情地斩尽杀绝,甚至宁可错杀一千,也不会放过一个。
随着时代的发展,“韬光养晦”以其高深莫测和深谋远虑的为人处世策略,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各种社会生活中。
2示弱非弱,逆境生存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韬光养晦”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其名就叫“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自谓当世英雄,然而又担心刘备日后与之相争,故对刘备警戒三分,但平时没有表现出来。可是酒后吐真言,不觉顺口说出。刘备在此期间一直小心谨慎,如今却被曹操一语道破,心中哪能不惊?于是,筷子不觉滑落地上。为什么曹操把刘备视为英雄,刘备便举止失措呢?原因是刘备虽投靠曹操,却始终不甘寄人篱下,总想东山再起。但是,曹操生性机敏,怎会对刘备的失态不生疑心?于是,刘备乘雷声大作,从容俯下身子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亏此一语随机应变,平白地把自己的失态行为掩饰过去,又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淡淡一语,妙在有意无意之间,竟把曹操也瞒过去了。刘备随机应变,借雷声巧妙掩饰自己的失态,使曹操对他未起疑心,真是机警敏锐过人。其实是示弱非弱,逆境生存。
曹操是一个极其多疑而又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他盖被的侍卫也杀了,杀人后他给自己找的借口是:“吾梦中好杀人!”可见,在古代与帝王权贵相处之险,古书上有伴君如伴虎之说,没有亲自经历,真是很难想象。由于帝王权贵缺乏安全感,生性多疑,常好杀人,其身边相对弱小的群体为了保护自己,“韬光养晦”这种生存智慧就应运而生了。
3高超处世,赢家策略
运用“韬光养晦”的处世策略是一个系统的行动实施过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方可保证成功地实施和最后地决胜:
第一,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挑战的精神。
“韬光养晦”者都充满了宏图大愿的抱负,都敢于向强者发起挑战,只不过是他认为时机不成熟罢了。这种志向往往具有很高的价值,才值得他去忍受痛苦和磨难。因此,理想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会用痛苦和磨难不断鞭策自己。“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实,大任只能降给如此的“韬光养晦”者,不会降给一味等待者。
第二,具有变化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
“韬光养晦”者都坚信事物的对立变化性,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存在此长彼消的力量变化。用这种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最大的好处就是不至于走进死胡同,也不至于轻易放弃和气馁,韬光养晦者一般都会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千难万苦,努力拼搏,永不放弃,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具有成功的信念和良好的心态。
“韬光养晦”者往往都是寄人篱下,或饱受屈辱,或总遭打压,或历经歧视,在此情况下,他们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往往让人最坚定、最彻底地盼望成功;就好像弹簧一样,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弹性就越强。犹如大海潜流,地底火山,这种心理能够使人释放潜在的力量,能够使人保持良好的奋发心态,否则,就会使人心理窒息或精神崩溃,被残酷的现实所压垮,也就无从谈起“韬光养晦”了。
第四,具有积极的行动和隐蔽的策略。
“韬光养晦”者都具有清醒的头脑,能够保证正确的行动,也只有保持正确的行动,才能够生存下来,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实行自己的韬略。当然,这是在隐蔽的状态下实施的过程,具有非常大的危险性和难度,是对“韬光养晦”者意志和智慧的考验。通过有所作为行动的不断实施和积累,最终达到事物的质变。
第五,具有敏锐的判断和掌控的能力。
“韬光养晦”者都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待机而动,他们都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善于等待机会,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一旦时机成熟,他们要么东山再起,要么一鸣惊人。俗话说,只有笑到最后者才是最灿烂的,“韬光养晦”者一定是最后的大赢家,尽管赢得辛苦或者不易,但绝对是赢得最有价值的,也是最受人推崇的。
总之,“韬光养晦”作为一种上乘的处世智慧,作为一种弱者的暂时庇护策略,一定要玩得高明,要尽量减少成功的成本,早日实现宏图大愿,如果永远的消耗下去,就会削弱“韬光养晦”者的锐气,到头来也许会前功尽弃,功败垂成,落得一个悲壮的下场。
二、审时度势的成功利器
“韬光养晦”作为一种充满高超智慧的处世策略,自有其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更有其实施的条件。实施者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做到高度隐蔽,否则一旦暴露,就会前功尽弃,遭至灭顶之灾;另一方面必须要不断积蓄力量,审时度势,待机而动,并一举成功。否则,“韬光养晦”就没有实际意义。
1弱势示弱,强势避强
人世繁杂,处世艰难。若想在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社会关系中避祸于身,就需采取“韬光养晦”之计。当然,“韬光养晦”的策略并非可随意用之,它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当你的存在威胁着某个人的利益,而你又不想让他知道时;
其次,当他对你心存恐惧,你又必须与他朝夕相处时;
其三,当他害怕失去权力,而你又正好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时。
当你成功地让实施对象相信你的这种意图时,你就是一个掌握了“韬光养晦”智慧的人。
如果说弱势群体为了保护自己有向强势群体示弱的必要,那么,强势群体是否也需要“韬光养晦”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强势群体大权在握时,位置比较显眼,受人关注的程度比别人大,所要应付的事情也比较多。这样,他就必然会把许多精力分散在与人周旋、应付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和学习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表面看似潇洒自如,风光无限,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受到亏损!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降低自己的格调,隐藏过露的锋芒。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强势者修身养性、恢复精力;有助于其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所以,强势群体也常常会运用“韬光养晦”这种生存智慧。只不过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运用“韬光养晦”的手段和目的不同而已。
2低调做人,谦虚处事
“韬光养晦”这种智慧除表示收敛、示弱、低调外,还含有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易经·谦卦》说,对别人恭敬一些,谦虚一些,就容易被别人接纳。人们在沟通时,让对方接纳自己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谦卑,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不被别人接纳,你就无法与别人沟通,无法与别人沟通,你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因此,“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智慧,它也是一种美德。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终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处在高位则能八面生风,建功立业;处在低处也能左右逢源,生活适意。而那些骄傲的人,自高自大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自以为是,最后众叛亲离,名毁身亡。
3物竞天择,生存有术
当一个人稍有成就,就被他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时,一旦轻举妄动就容易被对手吃掉,这时怎么办?此时即可以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韬光养晦”的目的在于麻痹对手,不引起他的注意,等待机会一跃而起,到那时,对手再想打倒自己可就难了。“韬光养晦”是一种暂时性策略。策略与策略之间要综合考虑,不能单向思维,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韬光养晦”的内涵和外延皆是博大精深,它既是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普遍制胜规律,又是人类谋生存、求发展、图强大的致胜策略,更是千年万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大法宝。历史上,因为成功运用“韬光养晦”的谋略而反败为胜、功成名就的人比比皆是,而不懂“韬光养晦”的道理由盛至衰,大败亏输的人也不胜枚举。
物竞天择的定律,优胜劣汰的守则来自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有许多东西都得益于自然的教化。我们从自然界中学到了许多技术、战术甚至战略性的东西。比如,我们从各种动物身上学到了拳术:猴拳,蛇拳,鹰拳,螳螂拳。从各种动物身上学会了技术:从蝙蝠身上学会了做雷达,从蜻蜓身上学会了造直升飞机,从变色龙身上学会了隐身术……对于人类来说,无论从个体、集体还是从整体的角度讲,我们都希望自己不是弱者,而是强者。因为,弱者既不会自然而然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强者,强者也不会因为曾经强大就永远强大。所以,弱者要依靠自己的奋斗崛起而成为强者。强者则需要不断地努力才可以保持自己的地位不衰。
4弱者崛起,强者不衰
纵观自古以来强弱对比发展变化的原因,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弱者奋起强大,还是强者昌盛不败,都需要依赖“韬光养晦”的大智慧。韩信是中国汉朝重要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他由弱而强,由强而亡的命运就与是否运用“韬光养晦”的策略息息相关。
韩信平定齐国后,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请封为齐王,刘邦大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后在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提醒后,刘邦才改了口,立了韩信为齐王,但这件事无疑让刘邦对韩信多了一份戒心。
公元前201年,有人上书密告韩信谋反,刘邦设计将其擒获,但念在他过去的功劳份上,就赦免了他的死罪,将他由楚王降为淮阴侯,软禁在都城。此时,韩信仍未吸取教训,而是怒气十足地常常称病不去朝见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