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详细察问,听其所言,穷究其辞,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略施小计,试探他是否诚实;在大庭广众中,公开征求意见,看他在群众中是否有德行威信;可使他到远方去管理财政,以考验他是否清廉;用美色诱试他,以考验他作风是否清白;将他置于危险的境地中,以观察他是否勇敢;让他喝醉酒,以观察他是否会酒后失态。
要他到远处,观察他的忠诚;让他在身旁,观察他的敬慎;让他做繁难之事,观察他的办事才能;突然向他提出问题,观察他的机智,仓促约定会面的时间,观察他的信用;在众人中相杂而处,观察他为人处事的态度。
看一个人,通达时观察他是否骄矜失礼,显贵时观察他举荐是否得人,富有时观察他对门客与下人的态度,听其言而观其行,与他接近则观察他的爱好,与他交游就观察他的言行,穷困时观察他所不取的是哪些,贫贱时观察他不屑于做哪些事,喜悦时检视他能否坚持操守,玩乐时察看他有没有怪僻的习惯,愤怒时检视他能否节制,哀伤时检视他有没有仁人之心,困苦时检视他有没有安贫之志。
外表柔顺而内骨强毅的,称之谓“弘毅”,弘毅是仁的本质体现。辞气清朗的谓之“文理”,文理是礼的根本。身体端正而结实的谓之“贞固”,贞固是信的基础。筋力强劲而有精神的谓之“勇敢”,勇敢是义的根源。气色平和畅达谓之“通微”,通微是智的源泉。这五种品质称之谓“五常”。所以说,虽正直而不刚强,就会像木质一样易折,强劲而无精神就会显得鲁笨,固执而不端就显得愚憨,辞气不清顺就会越发无成,气畅而不平就会失于放荡。
然而,平与不平根本原因在于“神”,明暗的根本原因在于“精”,勇、怯之势决定于“筋”,强、弱的根本决定于“骨”,躁、静的分别决定于“气”,惨、悦的情感表现于“色”。形貌的衰壮表现于“仪表”上,态度的变化显现在“容颜”上,缓、急之情状表现在“言语”上。若本质素朴平淡,内心聪慧,外貌开朗,筋健骨强,声音清亮,面色和悦,仪容高尚端直,则是道德纯粹的表现。
第二,察色法。
所谓察色,就是以气色观人。
诚智必有难尽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诚勇必有难于慑服之色,诚忠必有可观之色,诚洁必有难于玷污之色,诚贞必有可信之色。本色浩然稳固不变,伪色蔓然纷乱烦杂。这就是“察色”的方法。
第三,考志法。
所谓考志,就是与被考察者谈话,以察其志。
若在人面前趾高气昂,高言大语,盛气凌人,对自己的缺点遮遮掩掩,对自己所不能的,也不能虚心学习,这样的人是不能接受意见、不长进的人。
若其外貌刚直而不可侮,说话正直无私,不美化自己,不隐瞒错误,不掩盖过失的人,是质实纯朴之人。
若因外物喜怒变化而内心随之变易,因外部事物的干扰而心志不守,因利益的诱惑而心迷意迁,因威势的压迫而心生畏惧,这样的人是私心很重、志气不坚的人。
若其貌曲婉媚人,说话阿谀乖巧,巧饰事物,故意显示表现自己的人,是无纯朴品德的人。
若不以外物之喜怒而现形于色,也不因外物的繁乱变化而心惑意乱;诱之以利而其心不移,在威势的胁迫下也不低首下气,这样的人是正直而有操守的人。
若其脾气宽厚柔和,其面色拘谨而不谗谄,对人彬彬有礼,让人说完话自己才启齿,常主动向人说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的人是虚心接受意见、有长进的人。
若私下议论而无所顾及,自私自利而不知爱护他人,明知错误而坚持不改,这样的人是诬罔嫉妒之人。
为外物所阻而屡能设法解决,突然被惊吓而屡能应变,说话虽不加文饰,却非常聪明,这是有心智、肯动脑筋的人。
若示之以物也难以启发他的智思,明之以言也难以使他明白道理,守一而不知变通,固执而不知改正,这样的人是愚鲁固执之人。
第四,测隐法。
有的人虽侍奉过君主和父母双亲,但却以此向人夸耀,行为虚饰而内心不诚,名义是为君亲着想,而实际上是为自身捞取名誉,这种情形就叫做“隐于忠孝”。
有的人别人问他问题,难以回答的,则佯装不屑于回答,易答的问题则滔滔不绝,言不及义,表现出学问有余、道义在身的样子。若被问题所困,穷问不舍,则托育高深。这种情况就叫做“隐于艺文”。
有的人施小惠而图大利,小让而大争,说话装作老实的样子,伪装仁爱,貌似忠诚,装出行为高尚的样子,以邀名声,这就叫做“隐于仁贤”。
有的人故意说清高的话装作廉洁,故作厉害的样子装作勇敢,内心恐惧而外表夸张,吹牛说大话在大众面前装英雄。这种情形叫做“隐于廉勇”。
第五,验德法。
所谓验德法就是检验德行的方法。
那些办事灵活而有成效,能够化困境为坦途,捐身立功而皆能如愿的,是有智慧的人。
那些事君恭敬有礼,事亲恩爱情深,即使君王性情乖戾也不会改变忠心,奉养双亲竭尽心力,也不会违父母之心的,是忠孝之人。
那些身处富贵而能勤俭恭敬,虽有威严而能有礼不骄的,是有德行之人。
那些说话中肯,行为坦荡,秉志无私,施恩不图报,情性忠厚可察,外貌拙朴安详的,是有仁心的人。
那些隐退出世而不畏权势,身处安乐而不奢侈腐化,有功劳而无骄色,喜怒之情皆有节制的,可称为有操守之人。
作为管理者,最大的长处在知人。能够知人识智,才能使众多的人才各得其应有的位置,才能使自己的事业兴旺发达。
5唯才是举,知人善用
“择人而任势”,据《十一家注孙子》说:“一作故能择人而任之。”由此看来,择人而任势与择人而任之是有区别的。但是,无论是择人任势,还是择人任之,都是讲求利用有利态势来选择合适的人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古代明君唐太宗曾经在一份诏书中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大意是说,依据职位来使用人才则可实现大治,反之,若依据人来设置职位则必会乱事,他主张选用人才要依事业的需要。
显然,为人择官与为官择人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用人观点。孙子的择人任势,其实就是为官择人。为官择人的前提是“官”即事业,也就是说为事业而择人。为人择官的出发点是,为满足人当官的欲望而设事。“为官择人”,用人的标准是德和才,是具备德才条件,能胜任这个工作的人。“为人择官”,实际是无所谓德才标准了,如果说有标准的话,那就是,任人唯亲、任人唯资(资历)、任人唯顺(顺诺),如此等等。任人唯亲、唯资、唯顺乃是用人的大忌。这样做,使贤人不举,还有可能使庸才掌事,如此一来,大事必将不成。
富而不越礼是仁,显而不露是义,肩负重任而尽力是忠,办事诚实不诿过是信,险而不惧并能取胜是勇,随机应变掌握主动是谋。这六条是领导识别人才,唯才是举的重要方法。成就事业,必用贤才。作为现代管理者,要勇于鼓励有才之士,大胆使用人才,知人善用,如此才可成就功业。
四、现代企业的人才大势
企业经营的致胜之道千条万条,“择人任势”是首要的一条。“择人”是企业生存的唯一条件,“任势”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能很好的“择人”,企业的根基就不稳;不会顺应时势,企业则不能飞跃发展。“善战者求之于势”,一个好的企业经营者也必定会借助“势”的能量,跨入发展的快车道。
1管理之势,据势而动
在军事上,若想争胜则必须靠势;同理,在市场经营中,若想成功也必须要靠“势”。
尚势,就是要谋军事中强大的抗争之势。这种思想用之于经营,就是在竞争中造就一个强大的组织势态,致人而不致于人。
谋势,要根据事物运动规律去谋。
古代大商人范蠡、白圭提出了“择人而任时”的问题。所谓择人而任时,就是通过企业家谋求强大的企业管理之势。
在我国,企业管理比较注重提升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素质就是造势,提高企业屈人而不屈于人之力,造就胜人而不胜于人之势,经得起宏观和微观形势变化及时间的考验。
第一,提高企业素质,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行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像孙子所言转木石需据木石之性办事那样,企业也应根据生产活动规律和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办事,从而提高企业及社会的经济效益。
第二,提高企业素质,还要据势而动。
所谓“善战者求之于势”,就是要据势择人,择人任势,据势造势,企业管理要在现有的有利势态下去谋求新的有利势态。
第三,提高企业素质,还要从搞好内部管理入手。
企业的外部环境虽然不易控制,但其内部却可加以调节。当然,最好是以企业可控制之力去适应外部变化之势,甚而去影响外部环境,使其适于企业的发展。一味说外部环境如何如何困难而不作自我努力,则外部环境永远也搞不好。例如,“满负荷工作法”就是一种通过企业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企业人财物诸因素应有的性能,并使之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时尽其效”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提高企业素质,要搞好总体规划。
提高企业素质,还要根据企业外部形势的现状及趋势预测,就内部工作作出总体谋划,从多方面去提高企业素质。
古语有云:“得鸟者,罗之一目,一目之罗,不可得鸟。”在为提高企业素质做出努力时,千万不要去做以为强化一目就可以得鸟的蠢事,只有优化众目,优化那张罗鸟的网,才能得鸟。所谓提高企业素质,并非是强化其某方面,而是要设法提高企业管理的总体素质。
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素质的高低。外部环境条件好一些,滋育企业内在之力作用就大一些,反之就小一些,企业外部要为企业提高素质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素质是随着企业的运动而运动、变化而变化的。企业素质在一个时期中不错,但不见得永远不错。满足于一时得“势”,而不顾及今后的发展,则必然会被社会淘汰。
2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古今中外的商业大贾,他们之所以富甲一方,事业有成,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人才观念,即择人任势,人尽其才。作为一个商人,如果用人不当的话,纵然有万贯家财,也会在旦夕之间灰飞烟灭。商业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商业经营的成败。
在我国古代享有盛名、红极一时的徽商和晋商,在用人时大多遵循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尽量促使他们各尽其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的才能。
有的管理者却不是这样,在他们眼里,人人有其短,所以,人人不可信,不可用。于是,我们看到今日许多公司,或者任人唯亲,或者老板事必躬亲,其结局往往是管理混乱或者老板累死,手下闲死,事情办死。如此看来,一个企业是否兴旺发达,管理者的眼光——识人、用人的标准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个好的管理者通常都不直接从事经营活动,而是请副手代替自己经营,自己则统管全局,制定总体经营策略。而主持经营的代理人或副手,在具体的商业经营活动上一般不受其限制,有着较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清华紫光集团总裁张本正常对集团各级管理人员说:“公司里凡是你们能解决的事,我张本正绝不去干预。企业家是要"抓大放小"的,不可能什么都管死,因为很多事情可能员工的决策比你的决策会好得多。所以,我是个既忙又不忙的总裁,我只管原则问题,不管一般问题;要说我忙,我一天到晚没事干;要说我闲,我一刻不停在想着那些大事:抓大紫光,谋大战略,求大发展。”
在张本正看来,他最担心的是集团里总裁干副总裁的活,副总裁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干经理的活,经理干普通员工的活,如此一来,普通员工就没活可干了。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一级都发挥潜力,经理能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能干总裁的活,这样往上走,企业才会有大发展。
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关键取决于其用人策略的高低。只有“分工放权”,企业的管理才会“纲举目张”,事业也才能蒸蒸日上。领导者是元帅,不需要去冲锋陷阵,但要学会选好兵,用好将。这样的兵和将在你身边越多,那么,你的发展就越没有限制。事业要发展,必须要用人得当,没有人才的保障,就不可能使事业发展壮大。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若想发展壮大,就必须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做后盾。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知人善用。所谓善用首先就是要了解人才;使其人适其岗。假如不把各人的才能用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去,那对人才是一种浪费,对事业也是一种极大的损害。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用好一个人。如若不能使其人尽其才,人适其岗,那么,这样的公司必无前途可言。
孙子认为,作为“善战者”,一定要择人任势,这样可以使其利用有利的态势,确保战争的胜利。这种战略思想既重视客观特质条件,又重视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其实,所有的“势”都要靠人去掌握、利用,因而,只有选择适当的人才,才能发现和利用有利的态势,取得最后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择人”是“任势”的基础和前提。
在战争史上,许多失败者的失利,大都是由于用人失策,进而“失势”造成兵败的。古之赵王以赵括代廉颇,终致长平战败;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致使蜀军无功而返。
反之,慧眼识人,取得最后胜利的战例比比皆是。
在现代社会的商业经营活动中,“造势”与“任势”运用十分广泛。比如在广州举办“广交会”,在潍坊举办“国际风筝节”,在海南举办“国际椰子节”,在大连举办“国际时装节”;在哈尔滨举办“冰雪节”、在吐鲁番举办“葡萄节”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造势”,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吸引海内外投资者,促进经贸活动。这样做既提高了举办地区的知名度,又增加了地方收入,同时吸引了海内外投资,可谓一举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