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管教的马难以驾驭,未经约束的孩子十分任性。
——所罗门《箴言》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的儿子老幻想着自己是非利士人。他认为自己应当赤裸着蹲在餐桌下,捡饭渣吃。
焦急的国王请遍了国内所有医生,但没有一个能帮助他的儿子。一天,有位拉比来到国王面前,主动要求帮助这个孩子。
那个人脱光衣服,和国王的儿子一起蹲在餐桌下面。当男孩问他为什么蹲在桌子下面,那个智者回答说:“因为我是一个非利士人。”
“我也是一个非利士人。”国王的儿子说。
这样,两个人光着身子在餐桌下面蹲了几天,彼此熟识起来。
有一天,智者让人扔几件衬衫下来。
几天以后,那个智者让人扔几条裤子下来。
“你是不是认为穿裤子的人不是非利士人?”他问男孩。
于是两个人都穿上了裤子。
那个智者继续这么做,直到两人都穿得整整齐齐。
然后他让放些食物在餐桌上。
“你是否觉得,”他问男孩,“如果吃好东西就不是非利士人?你当然还是非利士人,可以吃好东西。”
所以他们一起吃起来。
最后,智者说:“你认为一个非利士人必须整天坐在桌子下面吗?你知道,坐在餐桌旁仍是一个非利士人,这是完全可能的。”
最终那个智者一步一步把男孩带回到了现实世界中来。
犹太智慧圣火
理解这个故事有很多种角度,但最容易说明的是,如何与生活在梦幻世界的孩子沟通——向孩子敞开心扉。
所罗门认为,一个人只有首先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尊重并执行命令。许多犹太教育学家们认为,孩子需要父母的关心、接纳和倾听,最为重要的是感情上的交流。
犹太人认为逐步形成儿童良好品质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家长说理时不仅要把道理说得透彻,还要用亲切的话语,生动的语言去打动孩子,让深刻的道理在孩子的情感上也激起波澜,达到以情说理,情理交融。反之,如果家长在说理的时候,表情严肃,语言枯燥而且态度生硬,孩子很有可能听不进去这些话,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遇事讲道理,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使他们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知美丑、体验荣辱,才能使他们坚持正确的言行,将错误彻底改正。因此,犹太人认为儿童品德教育的基本建设就是说理。
孩子不可能自发产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需全面、经常、系统地灌输。灌输是说理的形式,说理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正如一位犹太人所说:“说服是打开儿童思想迷宫的钥匙,道理是儿童心灵的阳光。”
在犹太人家庭中,孩子都会受到尊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关心、爱护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被看成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家长和老师决不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们身上,他们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在同孩子说话的时候,犹太人非常讲究自己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大人一定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同孩子对话,敞开自己的心扉,如此才可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
另外,犹太人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都非常关注和了解。他们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发展过程是缓慢的,要求过高和按成人的思维方式及认识水平要求孩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要有耐心沉得住气,不随意责备孩子,那么,孩子的负面心理就能经教育训练得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