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年国学的景点。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内涵。其实,中庸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
——李开复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中,与中和、中正、中道等义相近,有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含义。所谓中庸之道,简单地说,就是在思考问题或为人处世时,要做到恰到好处。
李开复认为,对待人的品质也是这样。所谓“明月清风不要钱”,人心假如能有这般淡泊名利的思想,自然就会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心境自然也就清凉,如此无忧无虑该是何等飘逸。不过什么事都不要走极端,如果过分轻视世间的功名利禄,就会被人误会缺乏匡世救人的精神,这时就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
中庸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然而这对李开复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创业之道:“比如说,在我的第五封信中提出最重要的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霸道,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横行跋扈。在我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盲从,失去了自己的原则,什么事都没有主见。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积极、同理心六种态度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点。但是,一旦将其中某一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会立刻演变为缺点。”李开复如是说。
李开复曾经讲过一个负面极端的例子:“有位企业管理者建议员工读一读拿破仑专辑中的一则小故事。那则故事的大意是:拿破仑小时候常和同学打架,但是总是输给对方。他下定决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输,并采用非常规和‘自杀式’的希冀与对手较量。结果,这种‘拼命’精神终于使对方屈服了。这位企业管理者教导他的员工向拿破仑学习。——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在拿破仑的这则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不自量力的家伙。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很清楚,这样的事例绝对不值得学习。”
李开复认为,关于定目标也不要走极端:“目标不应该订得太远,我见过一位同学,做了一个三十年的规划和目标,这就太过了。”
李开复曾经亲身经历了一个极端的测验:公司在培训课程中,让10个副总裁围成一圈,一个半小时内可以畅所欲言,唯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于是,大家开始谈论天气、政治、体育……其间还出现了争执。一个半小时后,每个副总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尊敬程度,为他们排了一个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适的位置。排序后我们发现: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倒数第二的是话最多的人。不说话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意见。相反,话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话很有意义,但也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这使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好评。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那么我们怎么达到“中庸式的智慧沟通”呢?
对于这个问题,李开复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记得我刚进入苹果公司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开会的时候,他得体的言辞完美地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学、情商与口才,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钦佩不已。
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去向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西恩说:“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我并不总是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的嘴闭得紧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决不错过良机——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让会议结束。”我问他:“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怎么发言呢?”西恩说:“我会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让我发言。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确霸占了所有的发言机会,我就等发言人调整呼吸时,迅速接上话头。”我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西恩说:“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帮我回答。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等会开完,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他的一席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
正是因为掌握了这种传统的“中庸之道”,李开复才能在商场上如鱼得水,既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也为自己的创业赢得了宝贵的经验。
“专家视点”
中国是理论上最讲中庸的国度,但中国人在行动上却最爱走极端,所以中国的企业最容易走上两个极端:要么企业活不长,要么企业长不大。所以说中庸之道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含有与进取精神、竞争意识相冲突的因素,但它主张把不偏不倚与无原则的调和折中相区别,强调人格培养的全面性,把握言行的一定界限等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