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被情绪冲昏头脑,比如说所有人都说留在美国好,那自己就真的认为好。必须学会列出利弊分析问题,同时考虑概率,这样一目了然,作出的决定才更正确。
——李开复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另一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放弃”,是李开复倡导的智慧之一,而他同时也告诫创业者们要用冷静来掌握自己的抉择,尤其要会分析利弊。“对事情,不要非黑即白,要学会用概率看问题”。他引用了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的一段话并加以发挥:“当成功的概率在40%~70%时,就应该去做这件事,不要等到100%。当然,如果概率只有1%,就不要去做。”他说,自己面对选择时总会用“利弊客观表”进行分析:列出所有选择各自的利和弊,一条一条加以比较。比如当时选择要不要回中国,他就在纸上详细列出了回中国和留在美国的利弊,结果发现,回中国的好处是自己最渴望得到的,而留在美国的好处却是自己并不太重视的,因此作出了抉择。
1998年时,李开复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要么回中国建立研究院,要么在美国创业办公司。当李开复问到许多朋友,有没有愿意和他一块儿回中国时,他们每一个人都说:“当然不愿意,只有中国聪明的人到美国,哪有美国聪明的人回到中国?”李开复后来回忆说:
如果我是个容易被影响,不冷静客观的人,当时可能就决定不回中国了。为了更客观地判断哪一条道路最符合我的价值观和理想。
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我很快就作出了客观而明智的决定——回中国工作。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我自身的特长,也最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
在利弊对照表中写出每个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该表客观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对你来说最为重要?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当你面前摆了这样一张客观而详尽的利弊对照表时,主观因素就不容易影响你的判断力了。
李开复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没必要认为某种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反之,我们应当学会分析一件事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率”。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达到100%时才去做,因为即便做成了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他说,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合考量。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国建立研究院”的工作,我有100%的把握,可以把研究院办得与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究院一样好——这是最坏的打算;我有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这是最好的可能。用这样的方法考虑到两个极端后,我马上就会明白,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因此,我选择回中国工作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当你询问他人意见时,可以随身携带上面提到的“利弊对照表”,与对方一起分析、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他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你的主观描述影响他人。当然,你也必须明白,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即便你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你也不可以就此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我们在作出抉择后,应当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既不要因为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抉择失误而悔恨终生。
例如,有的人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每次刚作出决定,就立即紧张起来,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有的人非常喜欢吃“后悔药”,他们事先不通盘考虑,事后却追悔莫及;还有的人过于敏感,本来自己作出的是客观、公正的抉择,但事后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摇摆不定起来……
其实,无论你的抉择正确与否,无论它的结果如何,已经作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你只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后想办法补救。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担忧或悔恨都是多余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焦虑上,倒不如把这些东西“轻轻”放下,然后一身轻松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专家视点”
创业者需要理智冷静意识。越是在失败的时候,越是需要理智冷静。
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选择,而选择的目的就是为了权衡利弊得失。在权衡的过程中,有的人考虑得比较周全,有的人可能就只考虑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这时就需要通过分析得出利弊得失,供人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