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坚信:社会主义事业不仅是国际性事业,也是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他们早就认识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所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因此,“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了……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所以,他们完全有理由希望:社会主义的胜利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关系的旧模式。伴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将不再是新的大国、强国对其他国家、民族的威胁、侵略、征服和奴役,而是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发展、互惠、互利。即使是在自己掌握政权之前,无产阶级也应该“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表明,同那个经济贫困和政治昏聩的旧社会相对立,正在诞生一个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直到晚年,恩格斯在预测德、俄、法很可能爆发的战争时,还强调国际社会主义者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主张任何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相互尊重,不对他国的事务说三道四、指手画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上述观点实际上是对近代国际关系中司空见惯的大国、强国干涉弱小国家内政做法的有力回应,表达了革命导师消灭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建立新的体现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的良好愿望。
1915年8月,列宁根据新的世界形势,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上述思想,列宁提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就会起来反对其余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必要时甚至用武力去反对剥削阶级及其国家。”1917年,列宁提出了和平外交政策。但当时列宁多次强调西方爆发革命以便支持俄国一国的革命。所以,苏维埃国家成立之初,列宁并没有捍卫“和平共处”政策。另外,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极端仇视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但是它们在经历三次武装干涉的较量后,不得不承认它客观存在的事实。经过三年国内战争后,列宁也认识到国际关系出现了“一种均势”,这样又逐步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也就是说,由于苏俄军事上、政治上的胜利和政权的巩固,国际关系上出现了“一种均势”,这种“均势”局面要求苏维埃国家在外交上采取更加现实的政治、经济战略和策略。为此,列宁认为,苏维埃俄国应该采取“和平共处”的策略。1919年12月,在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行国内建设,以便能在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搞好生产、运输和社会管理工作。
1920年,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草拟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提出了“两个联盟”的思想,这个文件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首先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仅要与农民结成同盟,而且要与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并在联合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包括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这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外交战略的转变。据此,列宁在马克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基础上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一切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1921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我们暗下决心,我们既已着手进行和平建设,就要用一切力量不间断地把它进行下去。”“在国际关系中已经形成某种均势,这种均势虽然极不稳定,但终究是一种均势。”据此,列宁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战争会给工农带来空前的浩劫。因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慎之又慎。我们可以作最大的让步和牺牲,只要能保住我们用高昂的代价换来的和平。”1922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时,更加坚定地指出:“要知道,资本主义列强近年来最迫切、最实际和表现得最突出的利益,是要求发展、调整和扩大对俄国的贸易。既然存在这种利益,那么,尽管会有辩论、会有争执、分歧各方会有不同的组合——甚至很可能闹到决裂的地步,但这个基本的经济需要最终还是会发生作用的……我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说,苏维埃共和国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正常贸易往来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事实上,列宁已经根据历史进程的实际情况,放弃了简单地将十月革命看成是即将开始的世界革命的序幕,将苏俄仅仅看成是世界革命大军对资本主义发动总进攻的桥头堡的思想,而转变为在苏俄将与资本主义世界长期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以培育苏俄的综合国力为中心任务,力争苏俄较顺利、较迅速地发展以改变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力量对比的战略思想。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为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根据这一思想,1921年,苏俄首先同英国签订了贸易协定,建立了通商关系。从1921年5月到1922年初,苏俄又先后同德国、意大利、挪威、希腊、奥地利、瑞典等国签订了贸易协定。苏俄以贸易为突破口,促进了政治关系的事实化。1924年,英国率先宣布承认苏联,与此同时,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建交热”。到1924年,除美国外,主要资本主义大国都承认了苏联。苏联完全结束了十月革命胜利后头几年的孤立状态,赢得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周边邻国较长时间“和平共处”的有利局面。至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形成。
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共和国刚诞生时,处于帝国主义的汪洋大海之中,随时有被帝国主义的汹涌波涛吞噬的危险,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利用当时国际上存在的各种矛盾,一步步地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并逐渐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为自身的建设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为欧洲及世界的战后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