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周游世界。10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弟子们也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回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上。”哲学家又问:“旷野上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上长着杂草!”
哲学家说:“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竟然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只要用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了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可以。”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一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也没有来。十几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最后一章写着:要想除掉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我们不能改掉一个坏习惯,只能用一种好习惯去替换它。因此,在着手改掉坏习惯之前,我们必须仔细地思考,究竟应该用哪些好习惯来替换它们。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很难改变。良好的习惯,大多是在幼年时期由自制和自我训练而成。
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场所。比如,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整理等活动中来,锻炼孩子整理东西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孩子收拾衣物、玩具,整理自己的书籍,养成随手收拾东西的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做,并说明收拾东西的原则,让孩子知道杂乱无章没有好处,整洁可以愉悦身心。
有些孩子年纪小小,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整理东西的良好习惯,整理东西的能力也很强,能主动整理自己的玩具柜、书架、抽屉。这些都要缘于父母从小开始的培养和教育,父母要求孩子必须将玩过的玩具收回原处,若不收拾好就将玩具没收,那么孩子肯定整理和保护得好自己的玩具。父母在家庭活动中要善于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孩子才能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有了家规,孩子才知道该怎样做,家长也知道该照着什么标准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当孩子做不好时,父母千万不能放弃,不能图省事、省时放松对孩子的要求,更不能包揽,而要积极引导。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我们不能不给自己的孩子学会独立的机会,而应及时抓住机会,鼓励孩子试着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依赖思想严重本身就容易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没有主见。父母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父母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由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才能让这个良好的习惯贯穿孩子的人生中。
当孩子不愿意参与到收拾整理家务过程中时,父母可以考虑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和激发孩子。可以先以做游戏的方式,去哄着他收拾,边收拾边教他怎样做,以比赛的形式,看谁收拾得快,最后和他一起分享收拾后的快乐,让他自己有成就感,并表扬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习惯成自然,坚持这样的教育,长此以往,孩子的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好的习惯也会日渐养成。
恶习渐渐形成于不知不觉中。好习惯与坏习惯对人生的影响有着天壤之别。父母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勤奋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爱学习的习惯,一旦孩子的不良习惯养成了那以后就很难改变了。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都是可以改正的,只要父母注意观察孩子,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任何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哈佛的家教精髓: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应当支配习惯,而绝不是让习惯支配人。孩子绝大多数行为是出于习惯,倘若父母能看清并引导孩子自我评估,坚持不懈地改掉坏习惯,坚持好习惯,那么孩子至少拥有一个90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