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发生在一个孤儿院里的故事。在战争中,一个小女孩受伤失血过多,需要输血,但是医疗小组带来的不多的医疗用品中没有可供使用的血浆。于是,医生决定就地取材,她给在场的所有人验了血,终于发现有几个孩子的血型和这个小女孩是一样的。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医生、护士与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语言不通,对于医生说的话孩子们根本听不懂。
于是,女医生只好打着手势告诉那几个孩子,“你们的朋友伤得很重,她需要血,需要你们给她输血!”终于,孩子们点了点头,好像听懂了,但眼里却藏着一丝恐惧!
孩子们没有人吭声,没有人举手表示自己愿意献血!女医生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他们不肯献血来救自己的朋友呢?难道刚才对他们说的话他们没有听懂吗?
忽然,一只小手慢慢地举了起来,但是刚刚举到一半却又放下了,过一会儿又举了起来,再也没有放下!
医生很高兴,马上把那个小男孩带到临时的手术室,让他躺在床上。小男孩僵直着躺在床上,看着针管慢慢地插入自己的细小的胳膊,看着自己的血液一点点地被抽走!眼泪不知不觉地就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医生想是不是针管弄疼了他。关键时候,一个当地护士赶到了这个孤儿院。女医生把情况告诉了护士。护士忙低下身子和床上的孩子交谈了一下,不久后,孩子竟然破涕为笑。
原来,那些孩子都误解了女医生的话,以为她要抽光自己的血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想到不久以后就要死了,小男孩自然伤心地哭了起来!医生终于明白为什么刚才没有人自愿出来献血了!但是她又有一件事不明白了,“既然以为献过血之后就要死了,为什么他还自愿出来献血呢?”医生问护士。于是护士问了一下小男孩,小男孩回答得很快,也很简单。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却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他说:“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爱,能够让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对,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还能让人在一生中寻觅到很多伙伴和朋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交友的需要,为人父母的,除了生育、养育孩子外,也有教育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不管孩子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或是社会关系方面的发展,父母都需要尽极大的心力用合理的方式引导教育孩子,让他们在与人相互交往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父母也应该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交友、择友的条件和机会。有的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去择友,那样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当父母力图向孩子,特别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灌输好的择友标准时,也需要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与其强行干预,还不如适当提醒、引导更见效。
如果孩子的朋友没有对孩子构成威胁,也没引导他做一些不道德或危险的事,父母就不必强制孩子与朋友断绝交往。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朋友有一些不太好的性格和习惯,担心孩子受其影响,可以参与其中进行引导。比如,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里来,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聊天,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了解孩子的朋友,并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教给他们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外出,参加孩子们喜欢的某些活动,如体育活动、郊游等,在活动中只要与孩子们真诚相处,孩子们会把父母当成朋友,对父母无话不谈。
孩子择友也是对父母的考验与挑战,在孩子选择朋友上表明态度,进行良性的干预,帮助孩子选择适合他们成长的朋友。孩子需要拥有选择朋友的自由,但有时也期望父母介入其中,并且帮他们拒绝与那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朋友交往。有些孩子自身没有太多的问题,但他们的父母却有着严重的问题,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深受其害。虽然这种坚决的制止会造成孩子的痛苦甚至反抗,但是作为父母必须与孩子一起面对这种问题。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列举事实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态度和判断。孩子大多还是通情达理的,父母只要不操之过急,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
人们都渴望亲密的感情关系,不希望自己被孤立或是排斥,对于孩子来说,结交朋友也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还不健全,在选择朋友方面有时还需要父母的把关。父母不应该强行干预,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时也要让他们用平常心看待异性朋友,控制性冲动,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端正观点。
哈佛的家教精髓:
爱能让人交到很多朋友,但你如何去“爱”他们,或者如何处理朋友对自己的“爱”,或者朋友的“爱”是否纯真?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处事方式都不同,父母要根据孩子及孩子所选朋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态度进行“干预”,或认同或引导,或提醒或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