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都充当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例如,你是一位职员,除了你的职员角色外,你还充当着下级、上级、同事的角色;在家里你可能是一位父亲、儿子、丈夫;在社区你就是一位居民;在医院就诊你就是一位病人等。每种角色都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一、人际关系的影响力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总是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状况已经成为影响人们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企业施行团队管理,团队精神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1.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他人证实自我评价的可靠性
因为在交流当中,能通过别人的看法来证实自我评价的可靠性。通过交流,特别是倾听别人的意见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2.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愉快
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人们在工作中互相尊重、互相关照、互相体贴、互相帮助,充满友情和温暖。在这种人际关系环境中工作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愉快,促进身心健康。反之,在矛盾激烈、猜忌、摩擦、冲突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疏远和敌对,会感到心理不安、情绪紧张,不但影响工作还影响身心健康。
3.良好的人际环境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因为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与其他人协调一致,而且还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大大地减轻工作压力。不但能把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做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形成内部融洽的群体气氛,增强群体的团结合作,便于发挥出群体整体效能。
4.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双方行为的改变
人们在交往中,彼此行为相互作用,相互模仿。一些不好的毛病和不良习惯可以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加以改变。
“思维导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双方受益,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双方都能够得到对方的尊重、关照、帮助、体贴和友谊,心情舒畅,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身心健康。这是人际交往的科学轨迹,违反之,就会带来相反的行为结果。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1.自恃过高
有些人自认为自己聪明,别人不如自己,表现得十分自负,这种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目中无人。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则不分场合乱发脾气,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把自己摆在大众之上,不懂得尊重别人,说话时表现出咄咄逼人的状态。这类型人通常喜欢与别人争论,时时、事事总要压倒别人才肯罢休,有的人喜欢寻求这种刺激,出现这种“强他欲”,认为这样才能感到心理上的满足。
此类型的人,心理不健康,情绪波动大,同事关系极差,容易走向极端。有一个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一家单位工作。该生性格十分内向、沉默寡言,平时很少和同事交往,而且心高气傲,十分自负。这样一来,同事对这个人十分反感,处处冷眼相待。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性格日益怪僻,终因一件小事与同事吵了起来,而其他同事都站在他的对方一边,并扬言上书领导要把他辞退。他怒火在胸,怀恨在心,发疯似地操起桌面的一把水果刀向对方捅去……,结果,他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刑15年。这场悲剧就是人际关系长期恶化的结果。
2.孤僻自卑
有种人孤芳自赏,认为别人世俗浅薄。还有的小时候受到家长和老师严厉管束,常被训斥的状态长期留在记忆之中,感到自己不如人,不愿意和他人交往,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人为地为自己设置心理障碍,阻碍自己在同事之间敞开心扉,不能用坦荡、真挚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友谊。
3.猜测多疑
这类型的人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看谁都像“偷斧头的人”,每遇到一件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就容易往坏处想。比如,自己没有评上先进,没有得到提拔,不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是迁怒于人,怀疑某某人给领导打“小报告”了,怀疑领导与自己有“成见”,给自己穿小鞋了等。这种人掉在自己设置的“心理陷阱”之中,不能自拔。
4.羞涩腼腆
这类型的人往往属于内向型性格,生性内向、沉静,过于自爱,过于重视自己的言行。或是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曾遭受某种挫折,而变得消极被动,形成了遇事胆小怕事、谨慎小心的“心理防护圈”。如果有人和其开玩笑,可能会打破这种“心理防护圈”,表现出羞涩、腼腆的状态来,如果玩笑开得稍有过分,就难以忍受,感到受到极大伤害,甚至可能出现“翻脸”的后果。
5.刺探猎取
有人在相处交往中,喜欢询问、打听、传播、干涉他人的隐私。比如,偷看别人的信件,偷看别人手机信息,打听别人最近发生的事,并津津乐道的向他人传播,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先知先觉”的人。这种人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只是以刺探别人的隐私而沾沾自喜,来满足自己特别的心理需要。刺探猎取的心理缺陷所导致的行为,首先被对方认为是素质低下的人,人际关系就会出现极度不协调。
6.角色反差
有的人在同事关系中相处得还算不错,但是一旦自己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的时候,就不知不觉把和自己多年相处的同事,甚至是多年相处的好朋友隔离开来,产生一种角色反差。这种角色反差主要从心理反差开始,继而是思维方式的反差,自认为自己比他人强,容易产生“好为人师”的心理状态。“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即使是一些学术研究问题,自己并没有去研究它,就凭自己的想当然,也去“指手画脚”,这种角色反差所带来的心理反差,会表现出“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高高在上”的行为,同事和朋友就会重新审视对其看法和评价,甚至会得出“看错了人”、“小人得志”的结论来,认为自己不值得和这种类型的人交往。
7.过分嫉妒
嫉妒是一种情绪,过分嫉妒会造成心理上极度不平衡的运转,看到别人进步,自己愤恨、难受;看到别人倒霉,自己暗中沾沾自喜,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往往表现到行为上。例如,当看到同事获奖了,总想当面说几句讽刺的话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看到同事受到挫折了,高兴之余,还说一些风凉话。上述行为表现是轻度的,有的人由于过分嫉妒,所造成的心理反差无法忍受的时候,可能走向极端,而对他人造成伤害,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上述都属于认识异常引起的心理失衡而造成的心理不健康,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着同事人际关系的和谐,其主要原因是受长期形成的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这种思维定势形成了传统的心理、行为循环模式,不断地进行着不良循环,如果通过沟通干预,打破这种不良循环,人际交往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思维导言”正确的自我认识,对于心理健康作用重大。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遇到与他人沟通不畅所发生的事件,必然会导致心理失衡,进而产生一些和众人不同的行为,通过这些行为希望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安慰,达到暂时的平衡。自我暂时的心理平衡代价是失去人格,失去友谊,失去工作,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要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首先要进行自我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这是以做人为基础的。成年人和男人注重社会比较,有的人看到别人做的比自己好,自己邻居搬进了新的房子,或是买上了新车,心里就不舒服,就会想:他怎么会比我强?肯定是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如果这个人出了车祸,他就会幸灾乐祸,活该!面对他人的成就,不要去妒嫉他们,而是应该高兴,感到有了自己要学的榜样,会形成一种动力,激励自己把事情做得更好。
思考与练习
1.理解和描述人际关系的影响力。
2.对照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检查自己的人际关系存在哪些心理障碍和问题?
第二节 影响人际关系相互对立的行为
一、批评与表扬
批评包含批评与自我批评两个方面。人际关系过程中,人们习惯于看到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这种主观的倾向性,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于与自己的主观意愿相违背的言行理所当然地认为是错误的,自然的就出现训斥、批评对方的行为,在脱口出现训斥、批评的时候,并没有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和由此可能发生的后行为。前面已经讲过,“人们总是讨厌那些给自己带来惩罚的人”,对于你的批评和训斥,为了心理上压力的减轻,每个人都会自然地为自己做辩解,或者是寻找借口,其结果必然会产生争吵,内心产生厌恶甚至憎恨,你的人际关系的气氛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自己确实有明显的错误,为了弥补你的错误给人际关系带来的损害,公开的自我批评是一种沟通的手段,能够提高你在人们心中的威望。
表扬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一种赞赏。“人们喜欢给自己带来奖赏的人”,这是人的天性,但是人们往往重视自己的体验,而忽视他人的体验。当自己受到表扬和赞赏欣喜若狂的时候,却忽视表扬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接受表扬和赞赏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满足了这个需要,就会对表扬自己的人产生一种喜欢之情,这种喜欢之情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这就是人人都可以体会到的改善人际关系的奥秘。
有的人对于表扬他人表现了一种吝啬,好像表扬了别人就降低了自己,表扬他人给自己带来了心理不平衡。受这种意识的驱动,就不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即使看到了也难以出口。只有冲破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意识,才能用主动沟通的意识恰当地运用表扬、赞美的秘诀,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公开的自我批评对于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自我批评变成长时间的自责,也会对自身发展不利,要变自我批评为自我欣赏,看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优点成为主体意识,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满腔热情地快乐地投入生活之中,去享受未来。
“思维导言”对你的同事、上下级以及和你相处的每个人,表现出赞美、欣赏、表扬等行为,那么你就会得到对方的尊重、敬仰和喜欢,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反之,你的行为违背了人际关系的情感因素的规律性,给人以训斥、责骂、批评等行为,你所换来的就是仇恨、排斥、反抗以及人际关系的停滞和恶化。
二、直言与委婉
说起直言,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直言、刚正不阿的人是应该受到赞赏的,因为直言的人表现的是一种真诚,是人们所需要的。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无不对敢于直言的人加以赞赏和褒奖。唐朝犯颜直谏的大臣魏征、清朝的刘墉、纪晓岚等历史人物,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你可曾想到,这些直言的大臣,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和痛苦,生活在岌岌可危的边缘上。唐朝的魏征,可以说是能够在皇帝面前犯颜直谏大臣的代表,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魏征的犯颜直谏,几次差点丢掉了生命。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每次下朝,都气愤不平地对皇后长孙无忌道:“我总要杀死这个乡下佬!”皇后问:“你要杀谁?”唐太宗忿忿地说:“魏征常常当着朝中大臣的面顶撞我,使我难堪,让我下不了台。”皇后说:“你有这样的忠臣,应该感到高兴才是,这是唐朝的福气呀。”主要原因是每当唐太宗在接受直谏而表示愤怒的时候,魏征总是列举隋朝灭亡的事例给予针锋相对,因为魏征知道,唐太宗经历过隋朝灭亡的历史,唐太宗最怕的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唐朝重蹈覆辙,走隋朝灭亡的老路。不杀魏征也能表现唐太宗的明君之誉。试想,作为历史上的明君李世民,接受直言都那么勉强,何况平庸之辈?所以历史上就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不知有多少谏官死于直言。历史上留名的屈指可数的一些谏官,也只是勉强活于所谓的明君之誉。清朝的刘墉、纪晓岚等大臣直言也给自己带来坎坷的仕途,刘罗锅、纪晓岚的多次被贬,没有引来杀身之祸,得益于乾隆保全自己明君之誉罢了。
为此,直言他人的缺点或是错误,会给他人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人常说:“人人都喜欢吃顺心丸”,实际上体现了人的心理需求。同样一句话,为什么不用委婉的语言表达呢?历史上的和糰、李莲英不愧为“沟通大师”,暂且不论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就说他们能够在皇帝面前长久地生存下去,而且受宠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他们深知主子的需要,把握主子的心理变化,利用各种能够使主子顺心的语言和行为,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历史上最有说服力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王贬母”的故事。秦始皇得知太后和吕不韦私通的事情后,大怒之余,赐吕不韦死,把太后贬到百里以外的冷宫,朝中大臣对此谏言秦王,接回太后,但是秦王不但不听,而且把敢于谏言的大臣全杀了,并宣旨,凡是为母后谏言者,杀!为堵言路,还把27具大臣尸体叠放殿外。此时,却有一个姓焦的大夫出来,未曾发言,就先卧在尸体上面,言道:“将死之人等我说完,再杀不迟。”在获得秦王应允后,这位大夫从国家的礼仪、孝道对于富家强国的意义出发,阐明接回国母对秦王本身以及对秦国的意义,最后,终以委婉的语言从富家强国的大道理上说服了秦王。秦王不但接受了谏言,而且还晋升了这位大夫的官位。秦王说,他们谏言,一味地斥责寡人的不是、说成是什么无道昏君,而你能从国家的利益给寡人讲明道理。最后,秦王隆重地接回了母后。
同样是一件事情,直言和委婉带来不同的结果。直言如果涉及评价对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就会容易接受。例如在学生公寓里,“×××你的袜子臭死了,你能不能洗洗?宿舍环境就是你搞坏了。”这种直言带有对当事人的评价性质,对方听起来不舒服,就会出现防御性反馈:“这个宿舍就我一个人不洗袜子吗,怎么你就瞅准我了,我好欺负是不是?”如果换成:“大家闻一下这是什么味道?我们检查一下,共同维护这个集体的环境卫生,我想这是每个人都所希望的吧。”这个语言不涉及评价斥责某个人,所以大家都容易接受,事情也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下面也是直言沟通及其反应的例子。老师说学生:“你这篇论文是我见到的学生中论文最差的一篇。”这个学生可能嘴上不说,心中却想:“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差的老师。”显然这种沟通不会有好的开端。
“思维导言”看到对方的缺点或错误,委婉地说明道理,让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行为会带来何种不良的后果,其结果是增进友谊,加深情感;如果采取直言不讳的方法,就会使对方没有面子,受到伤害,逆反心理的作用可能引起极端行为,其结果使人际关系恶化,失去友谊、失去朋友。
三、争论与退让
争论在人际交往中是常见的一种现象,争论的目的不外乎通过争论,辨明是非。对于争论者来说,关键在于争得输赢,来满足自我心理上的成就感。还有人把与人争论称为享受胜利的刺激。争论的结果,赢的一方沾沾自喜,不亦乐乎,表现出一种强者的神态,同时也隐隐表现出一种蔑视。失败的一方,垂头丧气,心理极度不平衡,自尊心受到打击,还可能在心理上产生对胜利者的憎恨,潜意识会想“总有一天报复你”。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或者不分胜负的双方,心中的芥蒂由此产生,并逐步发展到互相对抗的地步。本来争论是为了明辨是非,在原则问题上,当然不能随便让步。但是,生活中发生得更多的是一些非原则问题的争论,在一些生活小事上较真,非要争个输赢,这样做在人际交往中有百害而无一利,会把长期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毁于一旦。
“退一步,海阔天空”,退让是一种美德、一种涵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退让”具有一定的哲理性,退让就是给自己心理留有一定空间,这种空间给心理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心中无‘私’天地宽”,不争输赢,淡泊名利,这就是“无私”的境界,有了这个境界,“天地宽”就在心中,对于坚持己见者一笑了之,对好的意见表示赞许,对不同意见不予当众反驳,让其自己体会,原则是不直言对其评价,避免造成自尊心的伤害。
“思维导言”双方非原则问题的争论,其行为结果使双方都受到极大的伤害,赢者失去了友谊,输者增添了仇恨,是天下最不值得的事。
四、计较与舍弃
斤斤计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大敌。斤斤计较者,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贪图小便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感觉有损自己利益的就去争去闹,不遗余力地去维护自己的所得,心理什么时候都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中,烦恼、郁闷、焦虑等情绪不期而遇。这样的行为,得到的是点滴的水,而失去的是大海,得到的是烦闷,失去的是快乐。
舍弃是一种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认识论的高层次境界。如果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就不能理解舍弃的真正含义。有一段名言,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一个人快乐不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多则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广阔的拥有。”这段话把舍弃、失去和拥有的辩证关系分析得十分透彻,揭示了获得快乐的奥秘所在。
“思维导言”计较者,获得的可能是小小的一杯羹,失去的却是做人的品行和人们的尊敬。舍弃者,舍弃的可能是小小的一杯羹,获得的却是做人的美德,人格的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人格为基础的,人格魅力会产生一种向心力,使人们与其交往变成一种自愿行为。
五、抱怨与机会
抱怨是对社会、所处的单位的某种现象或特点表示不满的一种方法,或是对于自己伙伴或其他个人的某种行为、态度、信念或特点不满的一种方法。抱怨与批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需要直接指出任何特定的人。
对社会现象和所处的单位或学校的抱怨:
有些人在生活与工作中,老是感到“怀才不遇”,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遇到欣赏自己的伯乐;或是看到她(他)和自己各方面条件差不多,但是她却借助于家庭雄厚的资金能力或社会关系,生活得比自己好,“他(她)怎么年纪轻轻的就有房子住,就有车坐?”抱怨社会不公;还有的人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只看到单位或是学校的阴暗面,却看不到单位或学校的有利因素和发展前景,抱怨其给予的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差,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等等。
对自己的伙伴或某个人的某种行为、态度、信念不满的抱怨:
“我怎么和这些素质低下的人在一起工作?”自恃过高,对同事的表现不满;“这个医院的医生服务态度怎么这么差?”对医生的服务态度不满;“面条煮得太久了”或者“家务事为什么是我一个人的事?”这些都是夫妻之间琐碎的抱怨;“我和他关系不错,为什么他在背后这样的损我呢?”这是对待同事、伙伴和朋友的抱怨。
对于社会和所处的单位的抱怨,当别人长期听到你的抱怨的时候,对你本人就会有所看法,你的人格、人气就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特别是涉及对于某人的抱怨,就会产生人际冲突,严重地影响人际关系。
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发现机会、利用机会,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你是一个学生,你把精力放在抱怨上,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充实自己上,利用学校所有的人才资源(教师)、人力资源(同学)、学术资源(各类学术报告、图书馆)、环境资源(教室、实验室等)、动态资源(各种活动)等来发展自己。机会使你成为一个大学生,这是你个人努力的结果,到大学同样到处是机会,看你怎么去利用和把握。
“思维导言”有一个真理:你所抱怨的一切你并不能够改变。那就是说,对于社会、对于你所处的学校或单位,你个人不可能改变,因为它受历史、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你所交往的伙伴、朋友、亲近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你也不可能改变。抱怨只能耗费自己的精力,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同时,你要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你改变不了环境却可以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主动权在你的手中。“适者生存”,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适应自己的伙伴和同学,适应自己的朋友,创建和谐靠的是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六、鲜花与泥土
“当你把鲜花送给别人的时候,首先闻到花香的是自己,当你把泥土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是自己的手。”这是至理名言,也是最富有哲理性的。所有的人都喜欢鲜花,接受别人送的鲜花更是心情舒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很多人习惯于接受鲜花,并不能让别人也享受到接受鲜花所带来的快乐。这里所说的,是当你送人鲜花之际,你首先享受到鲜花给你带来的芳香和温馨,“利人必利己”,这是人生发展的规律所在,但是人们并不容易做到。原因就是,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和他人的体验相融起来考虑问题,而是用那种原始性的思维方式,如果从另一角度思考问题,并付诸行动,你就会通过给对方送鲜花的行为,使对方的情感发生变化,享受到你的行动给他带来的快乐,你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感觉,在送人鲜花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对人的一句赞美,一句欣赏的语言,一次对他人的帮助等,都是给他人送鲜花的行为。有的人在这方面表现了吝啬,这就是在认识上不能达到一个高的层次。殊不知,当你给别人送去奖赏,必然会得到他人的喜爱,你就融入了良好的人际圈,对于创建人际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伤害他人,两败俱伤”。这是人们长期总结出来的名言,富有哲理。天下事是很公平的,你用泥土抛向别人,首先弄脏你自己的手。如果你通过一些事件去攻击他人,用恶语去伤害他人,其结果会招徕他人对你的攻击和伤害,这是一种传统的行为模式的循环反应。给他人造成伤害,就会导致“恶有恶报”的恶性循环的人际环境。
“思维导言”常常送他人鲜花的人,就能够不断享受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常常给他人难堪的人,就会不断地受到他人的伤害,承受痛苦的折磨。
七、付出与回报
“付出与回报”问题,在大学生中曾经展开过一场讨论,大多数人认为,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不付出就一定不会有回报;有些人认为,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并列举了一些忘恩负义的实例,用以佐证。
“付出与回报”实际上是一个人生哲学问题,不是从字义谈论付出与回报的得失问题,而是从人生的高度来认识付出与回报的价值所在,要认识到它是做人的经典,是人生发展的大问题。某电视剧主题歌有一句歌词:“你付出的就是你将来所得到的”,就是谈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付出不求回报是人的美德,是塑造人格魅力的重要条件。历史上仗义疏财的宋江,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敬,不是他的官大,当时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吏,而是他那种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最后成为梁山好汉的头领。乐于助人不取决于他有多少钱,有的人即使自己挨饿、困苦,也会尽最大力量去帮助别人。付出人人都可以做到,但是付出从心理上不求回报,而且心理平衡,感到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不是那么容易。
只有从哲学的高层次认识付出与回报,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谛,“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从付出回报中演绎出来的哲学道理,大量的案例证明这是做人的科学轨迹。只要这样做,就一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你给他人付出的时候,可能是不知不觉的,但是,你所获得的却是你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人们所传颂的一句名言那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你为“人人”的时候,你认为是一种应当的事情,当你一旦需要人帮助的时候,“人人为我”所产生的人际效应却是巨大的。
“思维导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人生的真谛,不求回报的付出,所换回的是心理上自我人格的升华,心态的自我和谐,赢得对方的尊重,产生良好的人际效应,甚至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八、理解与较真
“理解”是人们一生所追求的,当你和同事由于不理解,而产生矛盾的时候,你总是会说:“请你理解我行不行?”对方会说:“你让我理解你,你怎么不理解我?”理解二字也是人际矛盾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圣经》把理解比作比金子还宝贵的东西:“拥有理解的人,丢掉的是银子,获得的是比金子还宝贵的东西,她左手是财富,右手是荣誉……”理解别人,被别人理解,是人生发展不可缺少的“擎天大柱”!当你把理解别人作为你的思维方式时,你同时也会获得他人的理解。
“善解人意”就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是一种宽容,是一种涵养,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理解,实际上就掌握了人际沟通的核心部分。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手段,双方理解就为沟通增加了信任,开辟了通向人际和谐的桥梁。
较真,是对于某件通常可以忽略的事情进行认真的争执,非要争个结果不成。有一则笑话:某人和同事到饭馆吃饭,看了半天经营项目,决定吃牛肉拉面。面很快上来了。他们在碗里找来找去没有一块牛肉,心里很不爽,但某人忍了忍没说话。同事气不过,把老板叫过来,指着碗问:“牛肉拉面怎么没有牛肉?”老板淡淡地说:“别拿名字较真,难道你还指望从老婆饼里吃出个老婆吗?”虽然是一则笑话,也说明较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情。
“思维导言”理解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有的人凡事总想较真,遇到不同意见,就想闹个曲直是非,最后的结果是不欢而散,影响了人际关系。当意见分歧时,耐心听取别人的解释,细细想想自己的观点,也许就发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即便真的是别人错了,也要给人以时间去领会和理解,更不必当面给别人难堪,因为这样做,对你没有任何好处,还损失了一位朋友。生活在社会中,我们得面对各种诱惑与考验,遇事别太较真,给自己留点遗憾,你就有勤奋的动机。通过理解给别人留有余地,你就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九、坦诚与谎言
所谓坦诚,通常是指为人处事上表现出来坦率、诚恳的态度和行为。其特点是心理坦荡、表里如一、语言直率。事实证明,坦诚是一种可贵的品格,夫妻之间需要坦诚,朋友之间需要坦诚,同事之间同样需要坦诚。
有诗写到:“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坦诚,就失去了人性;失去了坦诚,就失去了光明。有了坦诚,我们才有真正的人性;有了坦诚,人才无愧为万物之灵。”坦诚是沟通人际关系最好的桥梁。你对别人坦诚,别人也会对你敞开心扉;你对别人处处设防,别人也就会对你筑起心灵之墙。坦诚待人,坦诚处世,得益的不只是他人,而且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坦诚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显示了一种胆识,一种自信,一种自尊。坦诚待人能使人生活得坦然潇洒,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靠坦诚不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人生发展的进程中,有坦诚就有谎言,我们从小学课本中就念“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伴随着多少代人的成长。但是,在人生的过程中,人人都会和谎言打交道,甚至有人认为“十人十谎”,几乎所有的人都有着这样和那样说谎的经历,这一点所有的人都认可。谎言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谎言,而另一种是善意的谎言。真实的谎言本身就是一种欺骗,是人们所唾弃的,而“善意的谎言”,是值得赞赏的。
某部队战士小王因公牺牲,远在农村的家中仅有一个年过古稀的老母亲。部队考虑到老母亲恐怕承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重打击,就没把小王牺牲的消息告诉她,而且让其他的战士如期以小王的名义寄钱寄信给她。就这样,一年后,老母亲在小王战友们儿子般的照顾下,走完了她的余生,含笑九泉。这是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不伤害老人,故事令人感动。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运用善意的谎言,目的是为了不伤害他人的自尊。比如一个女孩兴高采烈买了一条裙子,当着同学的面说:“我买的这条裙子漂亮吗?”作为女孩特别在乎“社会评价”,如果征求你的意见时,你说:“难看死了!”对方就可能非常难受,甚至不再穿这条裙子。你可以说:“你真会买衣服,这条裙子你穿很合适。”因为每个人对美的欣赏各有不同,为什么去伤害别人呢。
“思维导言”坦诚是一种沟通,善意的谎言也是一种沟通,都是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的。
十、换位思考和有怨必报
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做出与惯常思维不一样的行为。
一位年轻的父亲领着三岁的孩子去商场,孩子总是哭闹,直到孩子鞋带开了,父亲帮孩子系鞋带蹲下时才发现,在孩子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商品,都是些可怕的大腿和大手来回摆动着,使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太可怕了。于是父亲把孩子抱起来扛在肩膀上,孩子在肩头上笑了起来,因为他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玩具。
一天,有个人买了一双新鞋,走到半路上,发现新鞋不知什么时候弄丢了一只。这可咋穿呀?他心中十分懊恼,正闷闷不乐地慢慢走着,蓦然,飘来一阵欢乐的歌声。他抬头一看,只见迎面走来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人,一只裤管空荡荡的,只有一条腿却仍然坚定有力地靠着双拐前行。他仔细琢磨起来,人家弄丢了一条腿,还这么欢乐地唱着歌儿,我只不过弄丢了一只鞋,为什么要烦恼呢?于是,他也高高兴兴地唱起歌来。
有一个失恋的女孩在公园的角落里饮泣。有位智者经过,问她因何而哭,女孩说她失恋了。智者又问:“你爱那个男人吗?”女孩回答:“爱!很爱!为了他我宁愿付出一切!可是……他不爱我了。”智者说道:“我看伤心的应该是他!你只不过失去一个不爱你的人,损失并不大,而他却失去一个最爱他,甚至可以为他牺牲一切的人,损失最大的是他!”女孩停止哭泣思索良久,终于平静的回家了。西谚也讲:同一件事,看开了是天堂,看不开便是地狱。
这些案例说明,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能理解对方所产生的问题的根源,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时有发生。如果不能换位思考,彼此很容易使误会演变成矛盾,人际关系就紧张。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对类似事件进行分析,就会得出正确的判断和好的结果。
有怨必报,是一种报复心态,具有这种心态的人,自己的利益不能受到丝毫损害,否则就“有仇不报非君子”,报怨之时也是失去人心之时。当环境不利于自己,报怨不能兑现的时候,心理上的痛苦不堪忍受。以伤害来对付伤害是一种“循环解恨”的传统思维方式。但伤害的结果只能更加坚定对方离去的决心。一时的宣泄虽痛快淋漓,一世的悲伤惆怅更是难耐啊!暂时的内心平衡只能加重自身的遍体鳞伤,何苦扰了别人又伤了自己呢?
“思维导言”换位思考是人类成熟的标志之一,因为他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存在的合理性,从而重新看待自我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进而理解对方,解放自己。“以德报怨”是一种美德,如果你把微笑留给伤害你的人,最终得益的还是你自己。
十一、自恃过高与平等待人
苏东坡年轻时,才华出众,恃才自傲。一次在寺庙坐禅,对身旁的老和尚说:“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是一堆牛屎。”老和尚接着问他:“年轻人,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吗?是一尊金光闪闪的佛像。”苏东坡兴致勃勃地回家对妹妹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老和尚,我说他是一堆牛屎,他说我是一尊金光闪闪的佛像。”苏小妹说:“哥哥你可输惨了,你心底肮脏,自然看到什么都是牛屎,而老和尚一心向善,当然看到你是一尊金光闪闪的佛像了。”苏东坡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案例分析”聪明的人,才华出众的人往往具有恃才自傲的毛病,会把别人看得一钱不值,世上惟有自己。其结果把自己推向了大众的对立面,你不能接纳大众,大众也就不会接纳你,到头来可能落个“孤立无援”、“晚年凄凉”的下场。
平等待人,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每个人可能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如果根据喜欢而论待人之道,必然会对不喜欢的人不尊重、不重视,甚至不予理睬直至造成伤害,那么你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隐藏各种暗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触礁的。
“思维导言”自恃过高,自认为比他人聪明,往往会把自己摆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也就背离了人际和谐。平等待人、宽以待人,把自己和周围的人融合在一起,就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也就会出现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请记住一句话: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但是,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
思考与练习
1.描述影响人际关系的十一种对立的行为,结合自己人际关系相处的实际,找出自己影响人际关系的问题所在,怎么才能得以改进?
2.你是怎么理解“沟通是以不伤害他人为原则”这句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