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现象。如同对一个事情,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协商达到共识。但是,在父母双方有了分歧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把夫妻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母亲教育或责备时,父亲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父亲责备儿子时,母亲站出来替儿子鸣不平。这样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为既然父亲认为母亲责备得不对,或者反过来,母亲认为父亲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应出面袒护孩子,即使是一方,父亲或母亲责备得不对,也不应在另一方正在教育时出来纠正,或者夫妻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从而使得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母亲(或父亲)责备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
夫妻双方对孩子的要求做出不同的答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发事件,当事人也习以为常。他们忽视了它对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母亲便催促儿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儿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母亲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时,父亲却在一旁调和:“让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父亲要钱买新运动鞋,父亲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母亲,母亲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的。这使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父(或母)亲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