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又称做“道引”,古籍文献中解释其方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即将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以养气和血,舒筋壮骨,焕发精神,延年益寿。这是我国古代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锻炼医疗方法。其中的“导气之术”是今天气功运动之鼻祖,“引体之法”乃现代保健体操运动之先声。
导引术大约起源于先秦时代。《庄子·刻意篇》云:“吹□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文中所说的“吹□呼吸”、“吐故纳新”讲的是“导”,即深吸长呼运气,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熊径鸟伸”讲的是“引”,即像熊一样摇身摆体,似鸟一般伸头舒颈,以活动关节筋络,提高身体素质。这是导引术见之于文献的最早记载,其术似乎为以老、庄为创始人的道家学派所推崇。
两汉之世,虽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但虚无恬淡的黄老之学、好尚长生不老的神仙之术、追求修身养性的道家学说、声称能使人与天地同寿的神仙方士之言与儒学一时并存于社会,且影响深远。许多公卿贵族都倡导养生益寿之道,使导引术空前流行起来。汉初的开国元勋张良,在刘邦君臣饮酒论功、分爵封侯之际,他却提出退隐山林,愿从赤松子游,并“导引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汉书·张良传》)。淮南王刘安纠集门客,作《淮南鸿烈》一书,鼓吹无为无欲,倡言导引养生。武帝之世的滑稽之雄东方朔也颇尚此术,“导气养性”。东汉导引之风更甚于西汉,《后汉书·方士列传》中所载的诸多方士自称都是精通导引术的专家。由于史籍中有关两汉时代的导引术往往与神仙方术纠缠得难解难分,隐藏在迷信神话的浓云迷雾之中,故备显神秘玄虚,使后人难以窥其门径。
值得庆幸的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导引图》的重见天日,使我们得以见识汉代导引术的“庐山真面目”。这卷文图并茂的《导引图》,用红、蓝、棕、黑诸般颜色,描绘了“导引”的四十四个运动姿态,并附有文字说明,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导引健身图谱。从其运动术式来看,既有呼吸运动的导引,又有肢体运动和器械运动的导引,还有模仿各种动物姿态的导引。从其表现功能来看,既有祛除疾病的功能,又有强身壮骨的妙用。这幅堪称“国之瑰宝”的古图画,彻底剥去了涂在汉代导引术之上的种种迷信色彩,表现出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图中参加导引运动的四十四个人物形象和衣着服饰来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身着长袍,有的穿着短裙短裤,还有不少赤身裸背者,显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既有上流社会的贵族,又有下层社会的庶民,充分体现汉代导引术的流行与普及。
东汉末年举世闻名的医道高手华佗,在行医治病救人之余,将前代的导引理论和实践加以总结,整编出一套模拟虎、鹿、熊、猿、鸟等动物姿态的新型导引运动术式,称为“五禽戏”,以防病祛疾,益寿延年。据史书记载,华佗由于长期坚持锻炼“五禽戏”,“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的弟子吴晋也“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问世之后一直流传中国千余年而不衰,并远传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被誉为人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史上的一大奇迹。
两汉时代无疑是中国古代体育习俗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演变阶段,但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史籍资料的缺乏,我们仅能对它做出上述考察。这也许只是流光溢彩的两汉体育习俗花丛中几束并不起眼的花枝,但其迷人的魅力和浓郁的馥芬,仍让后世人们大有美不胜收、流连忘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