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县)人。其实,他家原来姓奚,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因躲避仇人,迁到谯郡,改姓嵇。他学识渊博,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
嵇康和阮籍是同一时代人,在社会上的名气也和阮籍一样大,和他俩齐名的还有山涛、向秀、王戎、刘伶等,因为他们七个人都隐居在山阳,又喜欢在竹林里游玩、喝酒、写诗作文,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
在“竹林七贤”的主要聚集地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嵇康一住就是20年。在此期间,他往来于首都洛阳等地,还曾经在洛邑和向秀一起打过铁。他的妻子是曹操之子曹林的女儿,他也算是魏宗室的成员,曾官至中散大夫。司马昭篡魏后,嵇康极其不满司马氏集团对曹氏残余关系的杀戮,厌恶他们用虚伪的正统来标榜自己。
“竹林七贤”中,和嵇康能够称得上至交的,只有阮籍与山涛。嵇康虽与阮籍情投意合,但不像阮籍那样喜怒不形于色,远离是非,处处装疯卖傻。嵇康言行坦率,有棱有角,嫉恶如仇,容易感情用事。
嵇康也已意识到这一点,他对自己身后的子女颇不放心。他的《家戒》一篇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他说:“对长官要尊敬而勿亲密,往来要有分寸;不要知道人家的私事,以免给自己招惹麻烦;不要与人争执,要学会醉酒装糊涂。”……而他自己,却由于对司马氏集团的痛恨,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一次,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别有用心地去拜访嵇康,想借此请教,并与名士联络关系。而嵇康却崇尚自然;看不起这号为司马氏集团效力的文人。当时嵇康与向秀正在大树下打铁,看到钟会来了,向秀故意把风箱拉得很响,嵇康装作奋力挥锤,谁也不去理会钟会。钟会没趣地站了一会,只好转身走去。这时,身后传来嵇康奚落的追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受此耻辱,又不甘示弱,只好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这种我行我素、丝毫不予周旋的脾气,为以后种下了祸根。
嵇康的好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做了晋的高官之后,曾经要引荐嵇康做晋朝的尚书吏部郎,嵇康立即写信给山涛断然拒绝,这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巨源是山涛的号。信中痛斥晋王室的所作所为。事实上,嵇康未必真的要与山涛绝交,不过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情绪,山涛也未必把绝交当作一回事,只是这封向世族儒教宣战的书信传扬开去,更使司马氏把嵇康这样的人视为眼中之钉,决心给其他知识分子以惩戒。终于在一个机会里,因好友吕安一件家务事的纠缠,嵇康被钟会构陷,以不孝的罪名被捕入狱。本来还要指责他图谋反叛,要山涛出来作证,山涛不承认有此一事,这项罪案才没有得逞以立。
司马昭还是把他公开处决了。在狱中,嵇康终于反省自己的冥顽粗心、狂傲不谨,写下了著名的《悲愤诗》。临刑前,嵇康从容地弹了一曲他一向珍爱从未传人的《广陵散》,悲壮的曲调使当时聚集在东市刑场上的三千多名太学生感动得落泪,嵇康终年40岁,他死后,《广陵散》失传,成了绝响。嵇康临死的时候,把他才10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山涛。后来经山涛推荐,嵇绍做了晋的官员,曾官至侍中。公元304年,在一次战役中,嵇绍用身体保护晋惠帝,鲜血溅在惠帝的衣服上,以身殉了国难。
嵇康一生写了许多诗文,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可因为他的诗语言太尖锐,当时编选文集时剔除了他的许多作品,在梁朝时有十五卷,到宋朝以后只有十卷了,现在《嵇中散集》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