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生平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贫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技术精湛的钟表师,母亲则是一位牧师的女儿,她美丽、贤淑又有才华,从小便和父亲青梅竹马,婚后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但因为卢梭的出生,母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此后,他便由姑妈照顾和抚养,在姑妈的精心照料下卢梭健康成长。
母亲的去世对父亲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他把对妻子的爱全部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在卢梭五六岁的时候,他便让卢梭练习阅读。每天晚饭后,他就陪着卢梭一起阅读妻子遗留下的书籍。这样日复一日的阅读,让卢梭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7岁时,卢梭就已经将母亲遗留下来的书籍读完了。后来又读完了外祖父留下来的各种书籍,如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的几部剧本等。
卢梭10岁那年,父亲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把他一个人留在姑妈家中。到了13岁时,舅舅把他送去当地一家事务所学习“承览诉讼人”的行当。可是卢梭却很讨厌这一职业。不久便离开了这家事务所。随后去跟一个雕刻家学习零件镂刻,开始时他很喜欢这个工作,并希望在这方面做出些成就来,但是很快他就因师傅的蛮横无理和粗暴的脾气感到非常失望,生活也失去了乐趣,他只好又回到书海的世界寻找自己的梦想。
16岁时,卢梭只身离开了日内瓦,带着复杂的心情开始了流浪生活。几天后,他在德·彭维尔神父的推荐下,结识了华伦夫人。他原以为华伦夫人是个老态龙钟的老太婆,但在教堂外第一眼见到她时,就被她深深吸引。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位美丽温柔、满脸和气的年轻女子,这使他大感惊讶和激动。这位夫人对他日后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卢梭叫她做“妈妈”,在她身上,卢梭感受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
卢梭在华伦夫人家居住的这段时期里,感到非常满足和快乐。华伦夫人的嗓子轻柔动人,还会弹琴。她经常教卢梭唱歌,并送他许多音乐方面的书籍,以熏陶和激发卢梭对音乐的兴趣。在和华伦夫人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卢梭听从她的劝告,决定独自一人去进行远途旅行。
离开华伦夫人以后,面对生活的窘迫,卢梭先是到都灵的神学院学习,放弃新教改信天主教,又先后在洛桑、纳沙泰尔担任伙计和音乐老师等职务。经过四五年的颠沛流离,卢梭已经成熟了许多。
20岁时,卢梭回到了华伦夫人的身边,和她生活在一起。在这里他不但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如年轻绅士孔济埃,他们都对音乐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论音乐和哲学,尤其是对伏尔泰的作品。伏尔泰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他,引领着他去探求新知识,并在他的头脑中培育出了文学与哲学的萌芽。
这是一段十分幸福与充实的生活,但卢梭的身体却越来越差,他经常会气短、心慌、发烧,甚至吐血。为了卢梭的健康,华伦夫人决定搬到乡下去住。乡下那些美丽的田园风光,给生活增添了许多平静和幸福,在华伦夫的关爱之下,卢梭的身体逐渐康复。在养病期间,他没有放弃对学问的研究,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但他在情感与精神方面却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于是他决定离开这里。
1942年,卢梭来到了巴黎,此时的他已经是而立之年,但仍然要为生计奔波。在布洛夫人的推荐下,他成为了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任职期间,卢梭把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并显示出了极高的外交才干。但这一切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的回报,由于大使的嫉妒和刁难,他不得不辞掉了这份前程远大的工作。
他决心发挥自己的其他才干,再闯出一番天地。于是,他选择了一家僻静的旅馆,潜心投入了歌剧的创作。在这里,他认识了黛莱丝·勒·瓦瑟。这个出身低微,但有着淳朴风度和温柔眼神的漂亮女孩,深深地打动了卢梭的心。很快他们就坠入爱河,过起了同居生活,在黛莱丝这里他找到了家的温暖,心灵也得了慰藉。但他们却迟迟不提结婚的事,后来他们生下的五个孩子,也都被他送进了孤儿院。
在这期间,他还广结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结识了哲学家狄德罗。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都热心于学术工作,于是两人便着手合编一部《百科全书》,其中卢梭负责音乐方面的工作,但这项工作很快就因狄德罗的入狱而中断了。
有一天,他在一本《法兰西信使》杂志上,看到第戎科学院的征文启事:《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改良风尚是否有益》。卢梭看到这个题目时,眼睛好像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样,许多富有生气的思想不知不觉地从他脑海中涌现出来。
卢梭把这件事告诉了狄德罗。狄德罗鼓励卢梭继续发挥自己的思想,写出文章去应征。卢梭积极撰写了这篇论文,写成后又送狄德罗审阅,自己又反复修改了多次,以“论艺术和科学”为题寄出应征。1750年,他这篇论文获得了头等奖。
1754年,42岁的卢梭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在黛莱丝的照料下,他乘着一辆马车前往日内瓦。对于这个生他养他的充满共和主义激情的城市,他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故乡的人们也早已知道他在巴黎出了名,所以对他表示热烈的欢迎,各界人士都盛情接待了他。官员、牧师和公民们也对他处处表示出诚挚的态度,这使他的内心十分感激,并决定和黛莱丝一起在这里安度余生。
1756年,44岁的卢梭接受朋友的馈赠——一座环境优美的乡村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这时的卢梭已经有点名气,不用再为生活费用发愁。在这里,他的心情十分平静,对黛莱丝的爱也更加深厚,共同生活了25年之后,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之后,卢梭完成了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很快这本书就在巴黎出版,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也给卢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于是,他又更加专心地投入到《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的写作中。
随后,这两本书也相继出版。但《爱弥儿》出版之后,巴黎教会向他发出了声讨书,法院也向他下达了通缉令。《爱弥儿》被教会的人当众焚毁,那些疯狂的人们还扬言要烧死卢梭。于是,卢梭不得不在朋友的帮助下上了马车,过起了东躲西藏的生活,甚至不得不逃到国外。
1763年,卢梭夫妇在普鲁士莫蒂埃暂时定居下来,在那里,他受到了普鲁士国王和乔治·吉斯勋爵的保护,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这次打击让他产生了放弃写作的念头,但迫于生计他又不得不重新拿起了笔杆。他开始对已经创作了十年的《音乐辞典》进行修改与整理,同时收集资料准备写一本回忆录。写书期间,他也无时无刻不遭受着别人的攻击,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名声却越来越大了,慕名前来请教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卢梭与巴黎大教主的激烈辩论,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为此他还特地写了一本长达一百五十多页的《致毕蒙教主书》,这本书出版后,卢梭遭到了来自祖国的更为猛烈的批评与攻击。
这时的他已经心灰意冷了,于是辗转到了英国,但那些顽固的人们并没有停止对他的攻击。1767年5月,卢梭夫妻终于回到了法国的加莱港,从踏上故土的那一刻起,近五年的逃亡生活宣告结束。
回到法国后,他们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怀疑,卢梭做起了研究植物的工作。但私底下,他仍在不断地坚持写作。这期间,他完成了伟大的著作《忏悔录》,这是一部极具个性的自传,它记录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皮埃尔岛这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
对已是垂暮之年的卢梭,1770年,法国政府决定取消对他的通缉,也赦免了他所有的罪责。当年,卢梭便在黛莱丝的陪同下回到巴黎。但因接二连三的打击和常年的奔波劳累,他的性情变得十分孤僻、疑心重重,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跟熟人和朋友联系。他保持着平静的心情,每天散步、遐想、采集植物标本、写作和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1778年,在4月12日圣棕树节那天,教堂的钟声在清晨响起,他的思绪在钟声中慢慢飘飞,把他带回到50年前的那个节日——那个与华伦夫人初遇的时刻……
7月2日,天气十分晴朗。外出采集植物标本的卢梭,因为脚痛早早地回来了。到家后,他又感到胸口一阵一阵的疼痛,接着头也仿佛要爆炸了似的,让他难以忍受。因为他想看看外面美丽的阳光,黛莱丝便搀扶着他来到窗前。此时的阳光灿烂而明媚地照耀在他身上,他喃喃地说道:“全能的主啊!天空如此晴朗,一片云也没有,上帝在等我了!”说完,他便闭上眼睛,安静地睡去,再也没有醒过来。
卢梭作品
卢梭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见解,他的一生饱尝贫苦与颠沛流离,在这种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逼迫和酝酿之下,他思想的火花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他为后人留下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新爱洛绮丝》、《爱弥儿》和《忏海录》等伟大著作。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卢梭1753年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所撰写的论文,出版于1755年。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自然状态以及在自然状态中发展起来的、导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因素;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堕落的发展。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书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本书不但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写成于1762年,又译做《民约论》。全书共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
在书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新爱洛绮丝》
《新爱洛绮丝》是卢梭著名的书信体小说。作品描写的是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和贵族学生朱丽小姐之间不幸的爱情故事。这对情人的故事同中世纪法国哲学家阿贝拉尔与学生爱洛绮丝相爱的情节相似,故取名为“新爱洛绮丝”。
整部小说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精神,在书中卢梭指出,封建的等级偏见和道德观念,才是造成这对青年的悲剧的根本原因。同时还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人的自然情感,特别是男女青年爱情过程中自由奔放的激情。卢梭在书中指出,“真诚的爱情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结合”,最高尚的爱,而这种高尚、纯真、自然的情感是无法压制的。
全书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瑞士阿尔卑斯山麓壮丽的湖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这一手法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爱弥儿》
《爱弥儿》是卢梭的重要著作,也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
这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是“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再到进入社会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在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忏悔录》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处于悲惨境地时的悲愤自省、呕心沥血之作。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书中记录的不仅是他个人的过与失,而且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性格的两面性。
在书中,卢梭通过自己的经历,把18世纪的女仆、听差、农民、小店主、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及下层知识分子等平民形象带进文学殿堂。在这里,卢梭致力于发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如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
此外,在书中卢梭还第一次引入用文学表达的的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对市民阶层家庭生活亲切而温柔的感受,而这正是《忏悔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19世纪法国文学家们激发其创作灵感的一个源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