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森林中一棵树倒了下来,但是不会有人听到,那么能说它发出声响了吗?”关于沟通,我们也可以问一个类似的问题:如果你说话时没人听,那么能说你进行沟通了吗?
有人说:“沟通就是我说的便是我所想的,怎么想便怎么说,如果合作的同伴不喜欢,那我也没办法!”从目的上讲,沟通是共同磋商的意思,即队员们必须交换和适应相互的思维模式,直到每个人都能对所讨论的意见达成共识。说简单点,就是让他人懂得自己的本意,自己明白他人的意思。只有达成了共识才可以认为是有效的沟通。在团队中,团队成员越是多样化,就越会有差异,也就越需要队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有效的互动沟通必不可少。有效的沟通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而在于对方接受了多少,因此,沟通必须练好嘴上功,掌握说话的技巧。常言道:“会做的不如会说的。”这句话令人警醒地道出了“会说”的重要性。通常来说,沟通能力有四个层次:
第一级:有话要说
说话是一种心理需求,可以将自己的不满、疑虑、担心、恐惧等郁闷情绪及时表达或发泄出来,可以缓解压力,逐渐回复到心境平和的状态。要解决问题,最终还需要把话说出来。
说话是社交的主要方式,说话可以单纯是为了交际、交往,如路上遇到同事,问一声:“你好!”这是一种礼貌性的问候,如果你每次见了面都不打招呼,那可就真的形同陌路了。
第二级:有话能说
有话能说要看时机,说晚了,等于没说;说早了,可能引不起别人的重视,作用不大。只有在适当的时机,说出恰当的话,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有话能说还要看环境,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否则,就是无的放矢,吃力而不讨好。此外,要找到合适的说话对象再说话。
第三级:有话敢说
有话敢说来自于两方面的信心,一是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是客观的、正确的;二是相信自己所说的话会产生预期的作用。说话需要胆量!在当今的社会里,生活节奏紧张,事务繁忙,容不得谁在说话上磨磨蹭蹭,欲言又止,要成为成功者,言谈对答不但需要胆量,还需要信心!
第四级:有话会说
有话会说是指人能把话说在重点上,话虽不一定多,但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面对适当的人,说出适当的话。历史上有名的“刘墉跳河遇屈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刘墉说了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乾隆无意中说了一句“那你就去死吧”,和珅则想借机置刘墉于死地。君无戏言,那是圣旨,乾隆也不想让刘墉死,可无法收回自己的话,就看刘墉怎么办了。如果刘墉真的死了,太傻,也不值得,可如果刘墉认为自己无错不该死就冒了抗旨不遵之罪,还是死。刘墉去自己的后堂洗了个澡,然后全身湿淋淋地来告诉乾隆:“我本来是想投湖自尽的,可遇到了屈原,他说他遇昏君才投湖而死,你怎么也来了,我一想我不能死,我保的是明君啊!”乾隆听得心花怒放,找个台阶就下来了,刘墉自然不必死了。
每个人都想成为会说话的人,有话会说不是天生的,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会说话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而要达到熟练地使用语言,明白无误地表达,得体地与人交谈,则需要更长期的练习。对于个体成员来说,要进行有效沟通,可以抓住说话中的“3W1H原则”:
一是必须知道该说什么(What),以及什么不该说。
如果目的不明确,就意味着你自己也不知道说什么,自然也不可能让别人明白,就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作为企业的一员,在从事业务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看到和听到一些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你在平时一定要养成嘴紧的习惯。“嘴紧”往往是一个职场人在公司建立自己信用和被同事从心理上接纳的前提。如果你的上司和同事一旦把你当作“口风不紧”的人,那你在公司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了;公司有什么重要的事,不仅不会交给你去办,而且你往往会是最后一个了解情况的人;而对人事调动、开发新品这类商业机密,公司还有可能对你采取保密措施;当然如果赶上公司裁员,老板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
二是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When),就是要掌握好沟通的时间。
在沟通对象正大汗淋漓地忙于工作时,你要求他与你商量下次聚会的事情,显然不合时宜。如果公司内正在提拔任用年轻干部,这时候年轻人敢于毛遂自荐,展现胆魄与才能,被重用的机会就会很大;而如果公司正在提倡节约之风,你却提出豪华员工旅游计划就不是明智之举,遭到老板批评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所以,要想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必须掌握好沟通的时间,把握好沟通的火候。
为尊重对方,要考虑对方什么时候对谈话才会有较大兴趣,这是必需的。
人们白天忙了一整天,下班时拖着劳累了一天的身体回到家中,如果在家中的人不体贴这种困苦,一开口又是诉苦,又是告状,再有耐性的人也难免会流露出不耐烦。相反,先把这些“苦”搁在一边,温和地说:“公共汽车太挤了吧?你辛苦了,先休息一下吧!”等到安静下来,再把事情说出来,这样,才会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支持。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也就是我们所指的要善于“察言观色”,从对方的一些有意无意的动作、姿态上等等去研究,这对于迅速接收、了解对方的信息及内心想法,使谈话及人际沟通顺利而通畅地进行下去非常重要。
三是必须知道对谁说(Who),就是要明确沟通的对象。
虽然你说得很好,但你选错了对象,自然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所谓“对牛弹琴”正是这个道理。你的话说得再好,对方不能理解,或者不能解决你所提的问题,那也只是徒费口舌罢了。
四是必须知道怎么说(How),就是要掌握沟通的方法。
不知道怎么说仍然难以达到沟通的效果。许多有经验的人在沟通时体会到一个事实——除了恰当的言谈举止外,最重要的是趣味。在双方沟通的最初10分钟内,吸引听众是容易的,但是要保持这个状况就困难了,因此,从讲话的最初几句开始,就要设法像磁石吸铁般地吸引住你的听众。下面提供一些方法,你不妨试试。
——说故事
一般来说,可拿来使用的故事,有幽默的和一般的故事,但幽默的故事不可滥用,除非讲话者具有幽默的天赋,否则效果不一定会很理想;而对于后一类故事,只要讲述得生动,一样能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利用展示的物品
展示的物品可以是一幅画、一张照片或一件其他实物,只要有助于讲话者阐述思想就行,甚至讲话者在一张纸上写几个字,也能引起话题。
——用提问的方法开始说话
用提问开始说话,听者就会按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就会产生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欲望。
——用名人的话
名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被崇拜的对象,他们的话总有一种吸引力。
——用令人震惊的事实
这种事实会成为“悬念”,使听者产生一种对话题追根究底的兴趣。
——用赞扬的话
一般人总是喜欢听顺耳的话,因此,讲话者开始讲述时,可以赞扬其正在谈的地区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等,这样气氛很快会活跃起来。
以上四个“简单”问题,可以用来自我检测,看看你是否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有一句西方谚语说:“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言谈的丰富敏捷证明了头脑的聪慧,可见说话技巧是一种智者的成功表现。话说得愈多,出毛病的机会也就愈多,大智若愚,有学问的人不会长篇大论。要说得又少又好,这才是说话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