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多方面原因,京族地区体制及区域管辖多次变动,且又受中越战争的重创,国家对卫生事业投入剧减。京族地区又正处在医治战争创伤,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恢复经济建设时期,根本无力扶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致使京族地区卫生医疗单位基础设施、诊疗、保健、预防设备、人员知识结构等方面比其他地区整整落后十多年。农村医疗队伍由于受改革开放浪潮冲击,乡村医生补助无法落实,赤脚医生队伍解散,合作医疗机构全部解体。卫生所被其他部门占用或拆除另作他用,赤脚医生多数去医务农、经商。农村医疗、预防、保健三网的网底“破烂不堪”,农民缺医少药状况重演,京族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凸现。
1992年10月,东兴成立了开发区,1996年4月国务院批准东兴撤区设市(县级),京族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飞跃,在短短的几年内,很快建立和健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京族聚居的江平镇卫生院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维修危房,增加设备,有计划地培训专业人员。卫生用房以及医疗、预防、保健、环境、业务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设成了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并肩负乡村医生培训的综合性医院,也是京族聚居地区唯一一所国家卫生医疗单位(一级甲等综合医院)。京族三岛也在市卫生部门及江平卫生院的帮助下,分别在万尾、巫头、山心甲级卫生所配备标准设备设立了3个卫生所和6个卫生室,并按每千人口配备l一1.5人的标准配备了乡村医生和计生接生员10人(京族乡村医生8人、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4人),解决了京族人民就医难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京族三岛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的进步(对参加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的乡村医生奖励给白大褂、听诊器、小手包、诊箱、给养设备等)。
二、京族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
京族地区是霍乱、丝虫病、疟疾、鼠疫、天花、肝炎、流脑等多种烈性传染病的主要疫源地和流行的区域。解放后,有关政府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实施预防接种,完善传染病报告制度。国家为京族三岛群众性的防疫、卫生保健工作做了许多有益的事。除了不断增加卫生基础建设投入外,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有志于医疗卫生工作的本民族青年医务人员,同时在每次疾病发生、流行期间,或者在季节性疾病流行前,都派遣国家或地区医疗队分赴指导,到县级、公社级卫生部门或直接下到海岛、边寨与人民群众“三同”,防疫治病,开展健康教育。并得到了部队和有关单位的帮助,60年代初在巫头发生的丝虫病,是由合浦卫生学校师生普查发现,并与派遣的医疗队对受灾的疫区进行挨家挨户逐个预防和治疗,消毒环境、水源,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证了丝虫病的控制和消灭。70年代在京族三岛流行脑膜炎,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303医院医疗队的竭力抢救,开展群防群治,挽回无数京族同胞的生命。80年代京族三岛流行肝炎,钦州地区人民医院医疗队及本县医疗队,分赴三岛送医发药,熬制中药汤给村民服用,消毒水源,整治环境,使疾病很快得到控制。
通过几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灭了天花、霍乱、丝虫病等疾病。疟疾、鼠疫、肝炎、流脑等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目前,京族人民的卫生意识、卫生条件、社会卫生状态不断改善,京族人民人口素质、人均寿命得到了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京族地区的各级妇幼保健部门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妇女、儿童两个发展“纲要”。把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作为京族三岛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取得了显着成效。首先,医疗机构定期为京族三岛培训女乡医,将接生员职能扩展为保健员职能,加强妇女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保健,要求定期对京族妇女进行妇女病的检查和防治。其次,进行新法接生的宣传和普及,实施“母亲安全工程”,提倡住院安全分娩,杜绝旧法接生,加强农村围产期保健管理。住院分娩率由l995年的49.5%逐步上升至2003年的78.3%,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监视率由1995年的60%上升至2003年的96%,从1995年至2003年无孕妇死亡发生。婴儿死亡率也由1995年的28.3%,下降至2003年的19.75%;基本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最后,为了有效地预防儿童麻疹、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等疾病发生,京族地区卫生防疫部门结合当地卫生所从80年代后期起在全国广泛地开展预防接种特别是计划免疫接种的情况,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等接种,并逐步扩大到学龄儿童,基本控制了这些疾病的发展。
三、京族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京族地区由于居住海岛,岛上储水能力极低,且岛上热带亚热带雨林繁茂,地表水质黄酪,深挖则酸、咸,不能食用。解放前,每家每户都购置几口水缸或水盆,放置于晒场或房顶等雨,世代都是靠天饮水。偶有几口可食用水井,但水颜色呈黄色,有臭味和苦涩味。每到冬天都干涸,经常排队等水,有时要到数里外的汉族村去挑水。水的奇缺,既导致京族三岛多种传染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京族劳动力和京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放后,党和国家极为关怀京族地区的民生,在加固海堤的前提下,在京族地区分别建设了水坝、水利,引来农用水,同时也引来了饮用水,初步解决了淡水问题。为进一步让京族三岛用上清洁、卫生、方便的自来水,l980年以后,当地政府已累计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建成人工井、机井、泵站、集雨池、水窖、引水渠(管)、蓄水池等10多处,使京族三岛50%的居民告别了饮水难的问题,解决了饮用水问题。但所解决的多是居住在交通便利和开发区附近的住户,另有50%的居民饮水尚未达到卫生标准。
京族人民使用的厕所都是露天粪池,每逢大雨或海水决堤入村,粪便横溢,污染环境,引发多种疾病的传播。l980年以后,医务人员深入海岛,对群众进行了如何合理管理粪便的卫生健康教育,使三岛的群众在新建的住房里都建设了三级化卫生间,同时,还利用欧盟援建生态厕所项目,在京族三岛360户家庭中建造了生态厕所。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卫生状况,杜绝多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目前,京族三岛改厕已超过80%。
为保护当地的社会卫生状况和美丽的海滩,防止多种疾病的再次发生和传播。当地政府结合京滩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采取了整治环境“脏、乱、差”,查处海蜇加工场、虾塘、蟹塘对环境的污染,划分卫生责任区,取消垃圾和垃圾停放点,实行袋装垃圾等许多有效措施,并通过开展“创城夺杯”活动,修建了垃圾堆放处理场、公共厕所,购置了公共垃圾桶等设施,使京族三岛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多年来,京族三岛在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对学生寄生虫病防治、预防性健康体检、季节性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学校集体食堂卫生监督监测等工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法定传染病在京族各所学校的发生和流行,控制和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降低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保障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四)京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京族聚居的京族三岛地处祖国大陆最西南端的北部湾畔,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万尾金滩”,冬暖夏凉,海风清爽宜人,岛内l3千米长的海滨集沙细、水清、浪平、水暖、坡缓宽阔于一体,岛上绿树成荫,是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和海上运动十分适宜的地方。
爱好体育活动是京族人民的优良传统,京族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浓烈的民族色彩。解放以来,京族地区一直非常重视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大力保护和发掘如“跳竹杠”、“捉活鸭”、“舞花棍”等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先后投资修建了“万尾金滩”海滨浴场、大型露天淡水游泳池、篮球场、沙滩气排球场、健身房、乒乓球、桌球等场地等等。整治了l3千米长的海湾及海滩,把“万尾金滩”建设成为一个集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适宜开展大、中、小型海上体育运动和健身、娱乐的理想场所。为此,“万尾金滩”曾成功承办了1999年全国帆板冠军赛、2000年的中国帆板公开赛、亚洲帆板巡回赛、全国帆板锦标赛等国际、国内的比赛。京族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竹杠舞”,分别在2002年广西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中获三等奖,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中获得了第四届表演项目金奖、第五届表演项目金奖的好成绩。先后培养出了郑若虚(女,国家游泳健将,第一位荣获国际比赛金牌的京族地区运动员,广西游泳队队员)、张华光(男,国家水球队主力中锋)、黄广良(男,国家游泳健将,广西游泳队队员)、温而刚(女,国家潜水运动健将,广西潜水队队员)等一批全国着名的优秀运动员。
京族地区的群众体育活动十分活跃,经常性地组织球类、棋类、赛龙舟、拔河等比赛活动;逢年过节,民间还要举行如“哈节”、五月端午节的“赛龙舟”、春节的“综合体育运动会”等等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活力,促进本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当地政府十分重视抓好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先后对广场、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体育器材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经常性地组织邀请有关老师来教授太极拳、太极剑、舞蹈等健身项目。现在的京族聚居地十分重视身体健康,注重提高生活质量的热情不断高涨,随处都可以看到京族人民在打球、做操、跑步、打太极。特别是“非典”时期,更是迅速掀起全民健身的高潮。
京族地区还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各中小学都配有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活动所必需的场地和体育器材,如篮球场、乒乓球桌、田径场。各所学校都有认真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两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一课(体育课)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l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不同课程。部分时期在中学进行军训,由驻军或武装部派人任教官。各学校每年举办一二次运动会或联合运动会,或派队参加以乡镇为单位举办的学生运动会。另外,京族学校充分利用近海的优势,成立了帆板队,以京族学校队员为主的东兴市帆板队在1999年、2000年、2001年参加自治区青少年帆板锦标赛共夺得了6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在区九运会上夺得了2枚金牌、2枚铜牌。为此,京族学校先后分别获得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少数民族体育先进集体”、自治区第九届运动会“特别贡献奖”等称号。
京族人民以海为生,民间体育活动与他们的海上生产有密切的联系,京族体育活动同民间游艺、舞蹈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主要体育有跳竹竿(竹竿舞)、舞花棍、顶头、顶竹竿、捉活鸭、摸鸭蛋、拉吊、打狗、踩高跷等体育项目。
“捉活鸭”,京族渔民的民间体育运动与他们的海上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捉活鸭”这项体育活动,就是较量参赛者的水性高低。每逢节日,京族青年自动组织起来,举行“捉活鸭”比赛。他们先把一只鸭放进海里,让鸭游出一段距离,参赛选手们纷纷跳下海去抓鸭子。鸭子在前面游,选手们在后面追,哪个抓到鸭子哪个就是胜利者,就把这只鸭子奖给他。
“摸鸭蛋”,此游戏是将一些熟鸭蛋丢进海水里,待鸭蛋已经沉到水底之后,参赛的选手们纷纷跃人海水中,潜到海底去摸鸭蛋,谁摸着谁得,得多者为胜。
“跳竹竿”,是京族渔民庆丰收的舞蹈活动,其活动方式如下:将两条长木杠平行排放,上放8条竹竿,分为4对。操竹竿者为8个男子,每边4人,双手拿竹竿,对面相向。一鼓手有节奏地打着鼓点,操竹竿的人按鼓点节拍,敲一下木杠合一下竹竿,或是敲两下木杠合一下竹竿。青年女子便在竹竿之间跳跃,不能让竹竿碰着脚,跳的方式为“单跳”和“双跳”种。
“舞花棍”,原是祭祀舞蹈,在哈节中才跳,由哈妹一人、二人或四人表演,在送神时驱赶野鬼邪魔。后来变为娱人舞蹈,其他节日也跳。舞者都穿白色长衫,表演时两手各拿一条长约一尺多的木棍,木棍上缠着彩色花纸,先唱后舞。舞蹈以手腕绕花棍为主,动作变化较多。伴奏的鼓点越快,演员也越舞越快,给人一种豪放庄严的感觉。
“顶头”,是一种跪地以头相触推顶的游戏。比赛双方面对面地两手撑地,双膝贴地而跪,两颗头颅相触,相互用力推顶着,如果双方在体力上势均力敌的话,赛一轮往往要10分钟甚至20分钟,直到有一方被顶翻在地,才宣告结束一轮,要连续进行三轮然后才定胜负。胜者往往要败者当众表演一个节目.有时也有罚饮酒或喝清水的。如果被罚者仍不服输,在受罚之后可以重新比赛。
“打狗”游戏,也是京族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休息时,五六个人在一起,每人拿一条木棍或扁担在海边的沙滩或草地、平地上挖几个小坑,就可打起“狗”来。此项活动流传已有200年的历史,场地、器材简单,不用花钱,要求参与者有一定的体力和耐久力,因此,是一项能使身心都得到很好锻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打狗有个人赛和团体赛两种。
儿童游戏。京族儿童的游戏样式也是颇多的。例如,以海上的彩贝为玩具开展的“捉贝”(相当于汉族的“捉子”)、“走田”(相当于汉族“猪仔煲”)、“捉迷藏”等。捉迷藏京族俗称“黯鸡估”。开始时大家围成一圈,由领首的“小头头”随意拿出一件物品(如大螺壳或彩贝之类),按顺序传递,迅速交接。传递物到谁的手上接不稳而掉了,谁就当“黯鸡”,伙伴们就用一条毛巾把他的双眼蒙牢,他就像“盲眼”一样,伸开双臂瞎扑,扑向伙伴们。谁要是逃避不及,就会被“黯鸡”抓住,然后“黯鸡”就摸被抓到的人的头和脚,“估”(猜)他的姓名,如果“估”中了,就会换被抓到的人来当“黯鸡”,否则,原来的“黯鸡”就得当下去,等到抓着人,又猜中了,才能把毛巾解开,让被猜中者去当“黯鸡”。游戏就这样反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