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2100000048

第48章 六十而惑(2)

由苏轼和虞翻,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东汉末年的大文人蔡邕。蔡邕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博学型的人才,对于天文、音乐、辞章、数术都有精深的造诣,史书说他“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蔡邕才华横溢,独步一时,品行甚高,广受赞誉。史载:蔡邕是个大孝子,老母亲患重病卧床不起,蔡邕一直在床前服侍,他严冬盛暑都不脱衣睡觉,曾经连续七旬没有“寝寐”。俗云“久病床前无孝子”,到蔡邕这里出现了例外。蔡邕还是古人所倡导的“兄友弟恭”的典范。蔡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人丁兴旺,蔡邕主事以后,仍然和“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受到家乡人们的一致称赞。

从政治的角度看,蔡邕早年的做法也可圈可点。东汉桓帝时期,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中常侍徐璜等人听说蔡邕是操琴高手,便通过官方渠道,征召蔡邕到京城。蔡邕迫不得已上路,走到中途,却又找了个借口,“称疾而归”。

电视剧《红楼梦》里贾宝玉伤悼林黛玉有这样一句唱词:“你害怕人世上风刀和霜剑,到如今他果然逼你伤九泉!”尘世上的蔡邕同样是如此,饶是他想方设法躲避与朝中的奸宦为伍,到后来却依旧是泥潭深陷,还稀里糊涂地送了性命。

“何进无谋中贵乱,西凉董卓据朝堂。”东汉中平六年,刚到朝中的司空董卓下令征召蔡邕进京,蔡邕以不变应万变,再次称疾推却。董卓闻讯大怒,凶相毕露,杀气腾腾地来了一句:“我力能杀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生死关头,蔡邕重新选择,被迫来到京城,与董卓合作。蔡邕没有想到的是,董卓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对才高八斗的蔡邕竟然能另眼看待,敬重有加。于是,蔡邕在“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蜀太守,复留为侍中”。初平元年,蔡邕又被“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如此被跳跃式地升迁,自然会影响到蔡邕对董卓的观感。

不仅如此。一向暴戾专横的董卓居然能听得进蔡邕的逆耳之言。人们建议将董卓和周朝的姜太公并提,称之为“尚父”,意得志满的董卓征询蔡邕的意见,蔡邕明确表示反对,建议缓行。董卓于是改变初衷,暂缓“尚父”之议。诸如此类的事项还有几起。在饱学的蔡邕看来,董卓虽然暴戾,不肯采纳忠言,却也不是一点儿也听不进不同意见。此时,蔡邕已经五十九岁,行将进入花甲之年。

初平三年(l92年),董卓被诛杀,东汉的政局为之一变,朝中大权落到了策划诛杀国贼董卓的司徒王允手中。书生蔡邕在王允府中做客,言语之际,情不自禁地为董卓的结局叹息。蔡邕的表情变化,引起了善于从政治高度观察思考问题的司徒王允的警觉,当即予以痛斥:“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下令将蔡邕收入大狱之中。

大错铸成,蔡邕悔之已晚,只得陈辞谢罪,表示甘愿接受“黥首刖足”的惩处,只要能让他留一口气,完成汉史的续写工作。以太尉马日磾为首的士大夫再三向王允求情,王允却不为所动,反而振振有词地讲了一番歪理邪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蒙受讪议。”于是,蔡邕的人生之路就此终结。这年,蔡邕六十一岁。

蔡邕的死固然和王允的过于偏执有莫大的关系,谁能想象得到他竟然会如此独出心裁地理解司马迁的《史记》?文人的偏执一旦与生杀予夺的最高权力己不成熟,怪他自己不讲政治。王允指责他“怀其私遇,以忘大节”,是有道理的。看来,已过花甲之年的博学通儒蔡邕,虽然在朝野上下知名度很高,却依然是官场圈外人,不懂得官场里的规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居然还要流露什么私人感情!用今人的术语说,就是典型的“不懂政治”!

古人蔡邕的花甲之惑,惑就惑在没有弄明白感情和政治有的时候是万万不能掺和在一起的。纯粹的书生和官僚化了的书生,本质的差别就在这里。

“性格决定命运”,把这句话用在宋代名相寇准身上,则可谓恰如其分。寇准在百姓传说中是一位“天官”,在历史上曾经力挽狂澜,率领军民抵抗辽军的进攻,迫使辽军签订了有名的澶渊之盟,为宋朝的黎民百姓争得了一个时期的安定和平。但是,这位集大智大勇于一身的寇准,同时又有着性格上的明显缺点。寇准先后多次担任宰相,又多次遭到罢免,究其原因,都和他那独特的性格有关。

寇准曾经和北宋的名臣吕端、毕士安、王旦共事,做过这些人的副手。不过,由于寇准性格刚烈,喜好争竞,爱出风头,主观武断又有些擅权,太过善善恶恶,不懂得尊重上司,总是意气用事,处不好同事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因而先后几次被免职。

寇准和“大事不糊涂”的首相吕端共事,因年轻气盛,目中无人,致使吕端不满。老谋深算的吕端隐忍不发,等到宋太宗对寇准有了看法,才向太宗火上浇油地讲了出来:“寇准的性格刚烈自任,喜欢争竞,臣等担心有伤国体,不想和他再三争论。”宋太宗对寇准颇有好感,出于爱护,当面告诫寇准应注意身份形象,寇准听了却不加改正,继续与人争执。宋太宗感慨万端,针对寇准的不识好歹,说了一句:“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随后,将寇准贬为邓寇准和首相王旦的合作始于大中祥符七年(l0l4年)。经王旦鼎力推荐,几经贬黜的寇准又回到朝中,做了枢密使同平章事。谁也没有想到,寇准回到朝中,马上和王旦发生了矛盾。史称:“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皇上看不过去,便对王旦说:“爱卿你虽然一再称赞寇准,寇准却专门说你的不是。”王旦一笑置之。接着,寇准审阅王旦主管的中书省送来的会签文件,发现了差错,告到了皇上那里。寇准主管的枢密院送中书省会签的文件也被发现了差错,王旦却让人送回枢密院修改。直肠子的寇准不能不为之感动,曾经当面向王旦道谢,并问王旦为何有这么大的肚量。不久,真宗皇帝因故又要罢免寇准,对王旦说:“寇准刚忿的性格和过去一样没有改变。”王旦则不客气地指出了寇准的短处:“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

岁月蹉跎,造化弄人,被贬黜到地方任职的寇准虽然历尽坎坷,但“知进不知退”的个性并未改变,一直期待有朝一日回到朝中一展怀抱。天禧三年(l0l9年),把持朝政的奸臣丁谓等人为了迎合真宗“做了皇帝想成仙”的变态心理,不惜伪造天书,粉饰太平。对于这种明眼人一望即知的鬼把戏,已经是奔六之人的寇准不可能看不出来,可是,出于急于重返政坛中心的需要,寇准居然违心地上书朝廷,表示祝贺。可能连真宗本人也没有想到寇准会相信所谓的天书,于是,很快下旨,召寇准回京担任首相。

对于应不应该回京,寇准身边的智囊们为他讲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称病推却;中策是一旦回京马上揭发所谓的“乾祐天书”是奸臣伪造;下策是再人中书,重为宰相。尽管智囊们的意见非常明确,事功心切的寇准还是没有采纳,而是鬼迷心窍地应召入朝,做了首相。结果,时间不长,即遭奸臣丁谓算计,再度被贬黜,做了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l02S年),寇准在雷州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享年六十三岁。

按说像寇准这样的职业政治家,宦海沉浮几十年.到了耳顺之年,丰富的人生经验会使他成熟起来,改掉自己身上的“过于刚褊”的性格缺陷,在大是“六十而惑”,堪为寇准的人生写照。

明朝嘉靖年间,出了一个大奸臣严嵩。此人才高八斗,是当时公认的青词高手。早年科举及第进入仕途,出乎常人想象,自动摘了官帽子,回到家乡铃山,两耳不闻外界事,一心一意苦读十年诗书。

正德十一年(l5l6年),严嵩还朝复官。从侍讲做起,于嘉靖四年(l525年)奉调北京为国子监祭酒。很快升任礼部右侍郎。嘉靖十五年(l5S6年),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接下来,朝中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礼仪”之争:世宗皇帝为了给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上尊号,与朝臣之间发生抗争。武宗朱厚照身前无子,死后兄弟辈中的朱厚熜被选中继承大统。按照传统,世宗应称武宗为兄长,而以武宗的父母为父母,以孝宗为先考,以昭圣皇太后为皇母。如此,世宗的生父生母就不能享受应有的荣耀。世宗对此心有不甘,为了给生父生母争颜面,下令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兴献帝,追尊生母蒋氏为兴献皇后。因这一做法有违祖制,朝中三百多位官员纷纷起来反对。嘉靖十七年,世宗再度动议,将生父兴献帝的庙号追尊为睿宗,并将神主入太庙。此议一出,朝中反对的浪潮更为猛烈。礼部主管礼仪,身为礼部尚书的严嵩起初也持反对态度。世宗杀鸡给猴看,下令将吏部侍郎唐胄逮人大狱,并著《明堂或问》责问群臣。严嵩见状,马上“尽改前说,条画礼仪甚备”,充当了兴献帝朱祐杬神主入太庙仪式的具体组织者。世宗也投桃报李,对严嵩青眼有加,加官晋爵。

通过出卖灵魂,从嘉靖十七年的“大礼仪”之争中尝到了甜头的严嵩,从此明白了一个为官秘诀:始终和皇帝老子保持高度一致。

由于排在严嵩前面的是老资格的宰相夏言,两个人时合时分,争斗了几十子。其时,严嵩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老人了。严嵩在首相的位子上一坐就是二十几年。史家对严嵩极其鄙视,认为他没有什么才略,唯一的本事就是挖空心思讨好主子,并乘机专权牟利。这个似乎精明过人的官迷,到头来下场却极其悲惨。

嘉靖四十一年(l562年),严嵩的政敌徐阶暗中策划,御史大夫邹应龙站出来弹劾严嵩父子,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暴,结果是失势的严嵩败了下来,被朝廷下令致仕归家,严嵩的公子严世蕃被逮捕入狱。严世蕃死后,家产被抄,严嵩父子长期贪腐聚敛的“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珍宝服玩所值又数百万”,悉数被朝廷没收。八十拐弯的老严嵩衣食无着,因为名声太坏,家乡的人们竟然谁也不肯施舍他一顿饱饭。老严嵩走投无路,最后“寄食墓舍以死”。

乍看,六十岁以后的严嵩顺风顺水,经验老到,光环绕眼夺目。其实,严嵩步入耳顺之年,心智错乱,本末倒置,完全被浮名浮利迷惑,以至于彻底丧失了自己的良知,为人处世不留一丁点儿余地。这样的大人物,才是最可悲哀的。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是一个公认的精明干练老于世故的政坛大玩家。这个在元朝末年郁郁不得志的落魄书生,在其一生走了一多半的时候,趁着天下大乱,投到了造反者朱元璋的麾下,以其过人的才干辅佐朱元璋歼灭群雄,逐鹿天下,为大明朝的鼎建立下了盖世功勋,做了新王朝的第一功臣。

明洪武三年(lS70年)十一月,太祖朱元璋大封群臣,以李善长为首功。对此,朱元璋特意解释:“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李善长的官职、封号有一大串:“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被封公者共有六人: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和李善长。六人之中,唯有李善长一人是文官,却位居六人之首。

阳盛阴至,否极泰来。李善长心胸狭窄,权力欲望过强,在朝中拉帮结派,早就引起了疑心过重的枭雄朱元璋的警惕。因而,李善长在首相的位置上并没有待多久。经过朱元璋几次假以颜色,精明的李善长看出了主子厌恶自己的心思,便在洪武四年(lS7l年)正月以有病为名请辞。朱元璋立马批准。这年,李善长五十八岁。致仕之后的李善长,再也未能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朝廷权力中心。

年届耳顺的李善长选择了急流勇退,虽然朝廷对他恩宠有加,但官瘾旺盛的他心下很是不平,经常通过自己在朝中提拔起来的权臣如胡惟庸等辈施加影响,向朝野上下暗示他的余威尚在。李善长一向以精明过人自负,退休之后依然能够呼风唤雨,一呼百应,令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殊不知,洋洋自得的李善长已经于不知不觉中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边界。

洪武十三年(lS80年),李善长在朝中的影子、宰相胡惟庸谋逆案发。朱皇帝借机发挥,大肆株连,时间长达十余年,杀戮了三万余人。办案过程中,李善长与胡惟庸勾结的许多不法之事浮上了水面,而朱皇帝念及情分,未予追究,放了李善长一马。于是,在朝野上下风声鹤唳之中,退休老臣李善长竟安然无事,优哉游哉,一直活到了古稀之年。

洪武二十三年(lS90年),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李善长东窗事发,被朱皇帝以“知谋逆不发举,狐疑观望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诛杀,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并被杀。

李善长的人生之路,是在五十八岁以后开始步入歧途的。像他这样的一位饱经忧患的老政客,如果不是心中的欲望太重,如果不是有太多的侥幸心理,如果能像历代前贤那样清心寡欲,安于平淡,是断然不会在退休十九年之后又惹火烧身的。

李善长的人生困惑有一个特征,这就是身处困惑之中的他一直以为自己很精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迷就迷在私欲过重上,旁观者清就清在没有利害不关痛痒上。身处迷局而自以为精明的人,李善长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人海茫茫,谁能说得清楚,这世上究竟有多少自以为精明过人的困惑者呢。

“温故而知新”。思量起来,“六十而惑”不是今人的专利,在古人那里也比比皆是。无论是帝王将相和普通人,也无论是忠奸善恶好人坏人,“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即使你到了六十岁,步入耳顺之年,成为古稀之人,只要你尚在人世间行走,你就得继续念那本难念的经文,继续自己的人生困惑。

从某种意义上说,六十岁上下的人们,大都是“耳顺”和“困惑”的矛盾结合体。经验和阅历使人成熟,使人相对平静,使人可以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经验和阅历的不足又使人难逃困惑迷茫,不能不对当下的一切心存敬畏。耳顺和困惑两相交织,可以产生在其他人生阶段未曾有过的独特体验。当然,也得承受在人生其他阶段未曾有过的独特煎熬。因而可以说,步人六十岁,将会面临人生的一次全新意义上的挑战。

人的成熟与否大多表现在能否理性决断上面。在同样层出不穷的困惑面前,耳顺之人倘能善用自己的方正之心,善于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就能够做出理性的而不是想当然的决断,从而形成正确的决策。倘若耳顺之人迷失了那颗方正的心,胸中全是私欲,表现出来的全是贪婪,那么,则大抵会使自己陷入更大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明白了这一层,就会明白应当以何种状态穿行于耳顺之年。

原载《长城》2013年第5期

同类推荐
  • 十八岁,我有勇气独自旅行

    十八岁,我有勇气独自旅行

    《18岁,我有勇气独自去旅行》是一本主打“成人礼”概念的游记、小说、图文集。精选适合18岁学生独自旅行的国内景点或城市,并配以当地为背景的小说,搭配景点介绍的形式,让读者们可以够鼓起勇气,行走领略我国的好山好水。本书整体定位为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朝气及正能量。旅行是一种病,当你把身边的人都传染了,而你自己根本不想从中跑出来。人生,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行。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风景,知道了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
  • 江南草青

    江南草青

    秋风起,月牙明,花开又凋零。昨夜逝,人不归,桥头雨断魂。来年梦,梦江南,江南草青青。多少杨柳岸,多少少年郎,人一梦,草一春。
  • 恣意

    恣意

    《恣意》是诗人风荷继《临水照花》之后的第二本诗集,从近几年创作的六百多首诗歌里挑选了在诗歌刊物上发表过的一百六十余首编辑而成。收录的诗歌蕴含着诗人隐秘的个人经验和顿悟,也蕴含着记忆和渴望。整本诗集按四季分辑,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情爱的礼赞,对故土、童年的怀念……向读者展开了一个女子开合自如,逍遥自在的内在世界。风荷擅长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使用一种跳跃的略带闪烁的语言,使诗集整体充满着灵动且诗意盎然。诗集被列入余姚市文艺精品工程重点扶持项目,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荣荣老师作序。
  • 杨万里集

    杨万里集

    《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杨万里集(修订版)》结构包括原文、译文及注释,注释详实,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文学的渊源。《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杨万里集(修订版)》是以《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为底本,参校王琦珍整理的《杨万里文集》。除作参校《全宋诗》,择善而丛。作品大致按年代先后为序,限于《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杨万里集(修订版)》体例篇幅等方面的要求,作者选注了杨万里有代表性的诗作百余篇,全部词作八篇、以及文十余篇,以馈读者
  • 石羊河,我家乡的河

    石羊河,我家乡的河

    这是一本散文集,主要记录了家乡石羊河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石羊河的赞美。
热门推荐
  • 我的爱人是僵尸

    我的爱人是僵尸

    华夏顶尖的金属材料研究员夏风穿越虹森大陆,成为奥林匹斯之街神器阁的主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救了驱魔师马小竹,并在一次协助马小竹消灭僵尸的战斗中,不幸被僵尸咬伤,变身六代灰眼僵尸,从此,开启了一段别开生面的旅程,同时也陷入了一场爱恨纠缠的风波之中。
  • 天笈记

    天笈记

    子雅,一个只知道姓氏,没有名字的不死族人,本待成年后,便离开族人生活的员丘山,去寻找只有模糊印象的母亲。却不曾想,离开之前遭遇了莫名的暗杀,从而知道了自己半神的身份。一切的开始,都从子雅踏出员丘山第一步,变得扑簌迷离起来……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天道神印

    天道神印

    一念惊世,身化万千;炼世尘心,悟千万道;万族林立,诸圣争霸;武踏乾坤,君临天下,劫难千万,终成无上,血染九霄,谁与争锋!
  • 战神狂想曲

    战神狂想曲

    曾经:“战神宝座点燃了多少战士的灵魂。”曾经:“逐鹿战场中涌现了多少嗜血战神。”曾经:“荣耀战场又诞生了多少孤独的王者。”如今战神宝座满是灰尘,新的战神又由谁来做?新的战火已经点燃,让胸中的热血喷簿而出,染血的长剑直指天下!
  • 魔法禁院:别碰我

    魔法禁院:别碰我

    两个彼此对立又有陋习的贵族家族,两个被迫改变性别的男女,在一个以魔法为荣的世界,在一个充斥着各种族人的学院二人相遇,会展开什么“你对我做了什么?!”“都是女的你脸红个什么劲,真奇怪”“我……你……”
  • 剑主天道

    剑主天道

    乾坤一转千年逝,天机一隐天下结。浴百人之血,铸就一代修罗。魔神双绝,截断天机。因果始于杭,开始与结束位于同一地。剑注定斩断一切,至于天道注定无情。天道执法者,我既是道,道既是我。
  • 云幻斗天

    云幻斗天

    来自地球的他被一把奇怪的小刀,穿越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被重重困难所扰......因为它的存在...云力斗天下,修真都苍穹,召唤宠物,智斗BOSS.....
  • 重生之帝女彗星

    重生之帝女彗星

    你们害我,我要你们付出血的代价,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惹不得!
  • 激励孩子一生的88个励志故事

    激励孩子一生的88个励志故事

    人的一生就像天气,永远不可能一成不变,每日艳阳高照。我们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狂风暴雨、历经千千万万的坎坷不平。然而,只要自己内心拥有着坚定的目标与不变的坚持,灿烂的阳光总会在风雨之后到来。本书精选古今中外众多名人的励志、成功故事,希望向所有读者们传递更多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