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所讲要守大道。废弃大道,大倡仁义、智慧、孝慈和忠臣,实属本末倒置。老子认为,这与教育有关,故本章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不过,他有严重的愚民思想,这是不可取的。
“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②,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③: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④。
“注释”
①绝圣弃智。《尚书·洪范》:“睿作圣。”圣,亦即智。此句是说要抛弃乖巧之智。
②此三者。马王堆甲、乙本作“此三言”。
③属。何新解:“读主,或读嘱。”
④绝学无忧。王弼本将此句放在下一章第一句,有误。据前后文,故移至此处。何新先生亦如此。
“译文”
要让人民懂得杜绝聪明和放弃巧智,他们才会百倍地得到实际利益;要让人民懂得拒绝“仁”放弃“义”的理念,他们才会回到孝慈;要让人民懂得杜绝巧智和利益,强盗小偷才会消失。用上述三方面的道理来教育人民是不够的,因此,应该直接让人民深刻地理解并做到:外表与内心一样淳朴,私心欲望要减少。不学巧智,就不会有忧患。
“解说”
在前面,老子提出过“不尚贤”,在这一章,他干脆提出要抛弃聪明、智慧、仁义、技巧等。当然,言辞有些过激。他认为这样反而有利老百姓,恢复其本有的孝慈,杜绝偷盗。不过,若这样教育人们包括教育管理人和百姓,作为理论是不够的,这样太具体了,因为具体的东西往往是列举不完的。于是,他概括地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教育理念。为什么要一开头就提出三“绝”?一是因为要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目的,二是因为“绝学无忧”。
老子教育人们就是要使人们内心与表面都纯真朴素,私心和欲念少之又少,返璞归真,守住“大道”。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人们不学习、无巧智。这种教育理念是以恬淡守道做人为目标,以素质教育政策为手段的。
老子的教育理念在全书多处有所表现,例如,在三章就提出圣人之治在于“常使民无知无欲”。在六十五章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理由是“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不过,这不能完全理解为常人所说的“愚民教育”。老子所说的“愚”是“大智若愚”的“愚”,亦即淳朴,是外表笨拙而内心淳朴,有守道尚德的高素质,有的甚至近乎“迂”。显然,老子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圣人和管理人要带头去智去欲,保持恬淡心态以“行不言之教”。然后是同时加以说教,千方百计说明其多智误国,“绝学无忧”的道理。就是说,管理人不要以巧智治国,老百姓不要以巧智处事。都要放弃有关“巧智”方面的学问。这与他一贯反对管理人“信不足”,提醒防止民间之“智者”(乖巧人)以及上一章“慧智出,有大伪”是一致的,同时又与下一章希望人们像他那样做“愚人”,即做返璞归真、守道重德的老实人相一致。
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老子有这种返璞归真的素质教育理念,是很自然的。比他小二十岁的孔子曾在老子那里学习过,作为一个教育家他也有同样的教育理念,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个“知”同样应理解为“巧智”。他在《论语·学而第一》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实不是指读书学习,而是叫学生修养忠君、孝悌、诚信、使民(管理老百姓),“行有余则以学文”,这些修养好了有余力再学文不迟,甚至说,这些修养好了,你没有学习,我也认为你学习了。他们的思想如此相同,都只是想让当官的读书人有点知识,不想让人民有较高的文化。其实,仔细一想,也很难怪,他们都是想把管理变得简单化。显然,其中有很多消极的东西,弄得不好,就会牺牲人民的前途和精神生活。
老子和孔子都不过是要去掉教育中的“巧智”方面,可是后来的统治者却以为不要教育人民群众以文化知识,因而几千年来人民基本没有受教育权。自由人都有知识权、知情权、求知权、受教育权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这些都为后来的统治者便于管理而剥夺;人民有知识,懂科学,用技术,社会才会进步,他们却欲阻挠之。由此看来,他们的管理确实是保守的管理。自先秦至清朝当官的一直多称科学技术为乱国、误国的奇巧淫技,十分藐视,这才是真正阻碍社会进步的腐朽思想。
老子之“绝学”,意思是让百姓保持天真无邪、恬淡虚静的精神状态以免去许多烦恼。这可能与儒家也略有不同。儒家思想在孔子之前就有。他们主张学的是一套仁、义、礼、智、信,一套礼法制度,认为要学了这一套才能当官,培养学生也是为了使他们能够仕途亨通。老子不赞同这一套,他说的“绝学无忧”,正是要绝这一套“学”。正如王崇静先生在《老子的传说》里说的:“绝学就是拒绝接受空洞无用的学问。”所谓无用的学问,便是孔子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常仁、常义、常礼、常智、常信”。老子并不反对一切“学”,他认为“道”是要学的,他主张向宇宙自然学习,向古代优秀管理人学习。儒家宣传学习的那一套,其实在老子、孔子之前就有了,老子不喜欢这些东西,故有上述议论。这是问题的实质。
“诗赞”
四绝三弃,难以尽具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八字方针,施于教育
老子苦心我心知
为的是和谐安定人心淳朴
若问究竟绝何学
老聃遣词易误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万物要发育,自古一规律
既修道德又仁礼
和谐进步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