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800000001

第1章 导言(1)

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随着近代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转型以及“古今中西”的思潮激荡,中国传统社会赖以维系的价值结构与权威秩序终于难以支撑,这为晚清以来佛教复兴思潮与复兴运动提供了契机。这一宏观的论断将宗教史与社会、政治背景结合起来考察,考虑到了佛教思想史与社会、政治史之间的紧密关联。不可否认,政治与社会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宗教史与思想史,在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危亡是那时最重要的问题,“自改革”的思潮因此笼罩着整个中国的思想界,佛教的复兴思朝也不例外。不过,佛教史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它也并非与社会政治史呈现简单的“刺激反应”与完全同步的关系。晚清的佛学之兴,诚如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民国以后,由佛教知识分子与思想家倡导的佛学思潮,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体性的佛教运动,并进而发展为社会化层面的佛教实践活动。不过,就整个佛教史的纵向考察而言,所谓“近代佛教的复兴”只是佛教从低谷向上的反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恢复与振兴。值得注意的是,与近代社会的变革相应,近代佛学和佛教与其古代传统相比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甚至有人将之称为自慧能“禅宗革命”以来的中国佛教的“第二次革命”。有关中国近代佛教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著作问世。其中,大陆学者有关近代佛教研究的论著主要有:郭朋等著《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稿》(巴蜀书社,1989年);高振农著《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江灿腾著《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及《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诤辩与发展》(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8年);麻天祥著《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1992年,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2005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再版);李向平著《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邓子美著《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何建民著《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陈兵、邓子美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刘有成著《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巴蜀出版社,2002年);黄志强等编著《近现代居士佛学》(巴蜀出版社,2005年);李少兵著《民国时期的佛学与社会思潮》(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国外英文著作中,如WingtsitChan(陈荣捷),ReligiousTrendsinModernChina.ColumbiaUniversityPress,NewYork,1953,p.62;C.K.Yang(杨庆堃),ReligioninChineseSociety.CaliforniaUniversityPress,Berkeley,1961,pp.358360;HolmesWelch,TheBuddhistRevivalinChina.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68,p.264,等等。概括而言,近代佛教的主要变革之处有以下四方面:(一)在佛学取向上,由传统的“出世脱俗”追求,转变为积极的“入世化俗”,并由此将佛教的复兴与民族、国家的振兴,甚至民国以后的公民意识密切结合起来。此时的佛学不仅是自我解脱的智慧,也是拿来为我之用、为社会之用的“思想源泉”。(二)在佛教主体上,除寺僧之外,大量的新兴工商业者与知识分子对佛学产生兴趣并投身于佛学的研究与信仰的实践之中,他们分别以居士、学者、思想家,甚至革命家的身份进行佛学研究,并将佛教带向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对于近代佛学的参与主体,麻天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寺僧、居士、思想家佛学。对于不同类型的佛学旨趣,麻天祥指出:“寺僧佛学重在卫教,突出表现为佛教的入世转向。居士佛学意在弘法,直接导致近代佛教文化的勃兴。思想学术界的佛学研究宗旨则在于利生,因此称为经世佛学,它不仅实现了近代的中国哲学革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革命。正是由于佛教和佛学思想上的革命,近代佛教文化除宗教信仰外,还有经世致用、哲学研究和其他方面的文化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参见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7页。居士阶层已经成为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发起者与主力军,并使得居士在佛教共同体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三)在佛教组织上,除寺院佛教为保庙产而谋求全国性的组织之外,出现了诸多形式的居士佛教组织;这些居士组织开始独立于僧团之外,积极从事讲经说法、佛教文化传播以及各种社会慈善事业,并在全国性佛教事务中不断扩大影响力。(四)在佛学研究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佛学研究会与佛学院,并印刷出版了大量的佛教刊物与图书。同时,佛学研究开始走出寺院,走向社会与高等学府。

一言以蔽之,贯穿于以上所有的变革之中,居士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居士作为佛教在家信徒,并非近代产物,而是在原始佛教阶段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住世的时候,在印度就出现了不少在家奉佛的大居士。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佛教传播首先走的是一条上层路线,许多官僚、士人往往率先成为一些高僧身边的护法居士群体。早在南北朝时期,居士们就已经在僧人的帮助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并达到了一定的活动规模。黄忏华先生指出:“北朝一般社会上的佛教信仰,从北魏初年起,北地盛行一种一族一村等的佛教组织,叫做‘义邑’,由僧尼和在家信徒构成,而以信徒为主。”(黄忏华:《中国佛教》,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51页。)隋唐时期,居士佛教组织继承并发展了“义邑”的形式,并建立了以净土念佛为主的“法社”。隋唐之际的居士佛教组织,在活动范围上有所扩大,由过去单一的造像、建斋、诵经而扩大到佛教事业的方方面面,并特别重视斋会活动。相对于古代传统的居士佛教,近代居士佛教在复兴的同时,已产生了明显的“近代转型”。就组织而言,近代以前的居士佛教结社,基本上都属于佛教寺院的外围性组织,与寺院佛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居士们大多在寺僧的控制和领导之下,并对寺院的宗教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直接作用。及至民国,居士佛教已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式。民国居士佛教的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独立的新型形式:第一种类型是各种形式的佛学研究会。该类型的组织以研究佛学、振兴佛教为目的,其活动包括进行佛学义理研究、佛经辨伪,以及刊印、流通佛经等,其核心成员是居士知识分子。第二种类型是各种形式的居士林、净业社和功德会。此类型的组织主要以佛教实践、共同修持为目的,其活动包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慈善救济活动、举办各种念佛讲经法会、流通佛学刊物等。这一类型的居士主体包括广泛的普通居士,但其核心成员往往是有产工商业者与社会名流。在这两种新型居士组织中,第一种类型的中心在南京,代表组织是“近代佛学之父”杨文会开创的佛学研究会及其弟子欧阳竟无创办的南京内学院——这个当时规模最大的居士佛教组织集中了大量的抱有各种佛学研究目的的知识精英。第二种类型的中心在上海,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就是上海佛教居士林(后分为世界佛教居士林和上海佛教净业社)。这个以工商资本家、社会名流为核心,广泛吸纳各阶层民众参与的居士佛教组织,在修持佛法的同时还广泛地参与到各类社会慈善事业之中,并且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与慈善运作模式以及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上海佛教居士林这一新型居士佛教组织的出现,表征了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组织特征与社会化特征。因此,对其组织形式、核心成员、慈善实践形式、慈善运作模式的分析研究,可以揭示近代居士佛教组织及其社会慈善救助功能和特征,进而分析居士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机制。

同类推荐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本书通过多篇禅意故事,告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当下、知足常乐、珍藏本钱、顺其自然等积极健康的观念。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在浮躁的世俗社会中,很多人都试图从弘一法师的文字作品中获得智慧,继而获得内心的宁静,找到心灵的归宿,鉴于此,通过对民国时期有关弘一法师的资料的查找甄别,本套从书收集了所有现存的弘一法师的全部文字,《弘一法师全集》由此而诞生。
  • 罗浮道教史略

    罗浮道教史略

    本书介绍了罗浮道教的历史发展,收录了罗浮道教诗词楹联,对罗浮道教两千年来的历史作了史料性的梳理,为中国道教史增添了一道风景。
热门推荐
  • 圣魂真祖

    圣魂真祖

    这是魂术和圣术的世界,魂术神秘之极,圣术令人向往。修炼圣术,修习魂术,登及巅峰。背景:圣元大陆有三大帝国:流云帝国、辉月帝国和斯特帝国。其中,流云帝国最富裕,物产丰富,军事强盛,也是魂师的世界。故事就发生在流云帝国中,主人公自小缺魂残魄,即使生于魂师世家,却被禁学魂术,且看他如何以魂魄缺失之体,一步步走上魂师之路,又是如何一步步得知家族兴衰之谜。
  • 魔力澎湃

    魔力澎湃

    以独特视角,带你一睹魔法绚烂奇观东方穿越男,降临西方异界。面对强敌环侍,迷雾重重有多少强者并起大陆山河锦绣我怎奈一身魔力澎湃
  • 落花不逢时

    落花不逢时

    一个人有多少个十年?更何况消失的十年身处地狱他是朝堂敬畏的蓝瞳天医,他是千琴坊的绝色花魁他是灭国的辅国使,他是搅弄风云的谋士十年归来,带着一身的疤痕和一颗沉寂的心故人已逝,对于他来说,剩下的只有复仇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修真学生的幸福生活

    修真学生的幸福生活

    一个因为得罪校领导而无法顺利毕业的大学生,因自己的一念之差去深山跳崖却意外获得古老的修真传承,一边学习一边修真,一边赚钱一边泡妞,顺带虐虐不顺眼的人,从此踏上了自己幸福的美好生活。
  • 大圣物语

    大圣物语

    仙有仙道,佛有佛法,妖同样有妖的规则。五百年前,大圣败混世魔王,挫了魔道的锐气;入四海龙宫,敛了无数兵武;闯地府酆都,乱了三界纲道。五百年前,大圣结拜六妖,与众妖王抗衡仙道,与天庭对立,欲封妖神。五百年前,仙佛合力,散了大圣神魄,只剩其一缕神魂,借着那不死之身被封于破落道观。而今,小丫头妩箜自道观而出,再走自己的路……
  • 本草简要方

    本草简要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许你情深不许爱

    许你情深不许爱

    "“孩子?我出差两个月,碰都没碰你一下,你孩子都给我搞出来了!”“林眠,你就是个贱人。”三年婚姻生活,两个未出生的孩子,幸运被上天眷顾,她再次怀孕,他却铁了心要扼杀那个来历不明的孩子。为了孩子,她拼命逃跑,数次以死相逼,终于离开。再次归来,她已经不在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家庭主妇。她与他强强相遇,谁也不逊色与谁。孩子重病,绝望中的她拨打了前夫的号码:“我答应复婚,求你为我女儿捐献骨髓。”他愿意给她默默地情深,却一分爱也不想给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前列腺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前列腺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前列腺病是男性的“专利”,给男性朋友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本书从正确了解前列腺,正确检查前列腺病、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疾病的饮食治疗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权威的医学指导。
  • 穿越之前是世界第一杀手

    穿越之前是世界第一杀手

    她,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冷酷、最无情、最冷血的杀手凡事被他盯上的猎物无一存活,而就在一次任务中她却葬身火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