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6400000001

第1章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

1不管某人如何自私,这个人总是存在着怜悯或同情的本性。他看到别人幸福时,哪怕他自己实际上一无所得,也会感到高兴。这种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同情的感情绝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即便是最残忍的恶棍,即便是严重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丧失全部同情心。

2由于我们没有直接体验别人的感受,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所以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我们的感觉才会告诉我们别人的感受。当然,我们的想象所模拟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感官的印象,而不是别人感官的印象。但是,通过想象,我们似乎进入了别人的躯体,在一定程度上同他像是一个人,我们体会到与别人的感受相近的感受。当我们看到一根棒子对准另一个人的腿或手臂,将要打下来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缩回自己的腿或手臂;当这一击真的落下来时,我们也多少会感觉到它,并像受害者那样受到伤害。

3“怜悯”和“同情”的意思不同。“怜悯”通常指我们对别人的悲伤表示同感,“同情”的范围要更广,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感情的同感。因为同情,感情在某些场合似乎可以从一个人身上感染到另一个人身上,例如,一张笑脸令人赏心悦目,悲苦的面容则令人伤感。但情况不总是这样,而且也不是每一种感情都能这样。有一些感情的流露,如发怒者的狂暴行为,在我们知道它产生的原因之前,引起的不是同情,反而是厌恶和反感。

4确切地说,引起我们同情的原因不是因为对方的感情,而是激发对方感情的境况。我们有时会同情别人,我们心中产生某种感情,但这种感情对方自己都不一定感觉到。因为,当我们设身处地地设想时,这种感情就会基于我们的设想而产生,然而它并不一定从当事人的心中产生。有时候别人的无耻和粗鲁让我们感到羞耻,然而当事人却似乎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合宜。有人把丧失理智看成最可怕的不幸,看到那个可怜的丧失理智的人又笑又唱,他们同情这个人。但那个人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幸。

5旁观者的同情心产生于这样一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这种境地,自己会是什么感觉。我们甚至同情死者,我们认为,死者没法享受阳光,与人世隔绝,埋葬在冰冷的坟墓中腐烂,在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在朋友和亲属的感伤和回忆中消失,这是多么不幸啊!我们对死亡感到如此恐惧,正是因为这种虚幻的想象。实际上,这些关于死后情况的想象,只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才使我们痛苦,真正到了我们死亡的时候,却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对死者境况的想象形成了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影响了人类的幸福,但又抑制了人类的不义。对死亡的恐惧在折磨和伤害个人,同时却在捍卫和保护社会。

6对我们来说,看到别人的同感使我们高兴,发现别人与我们完全没有同感则使我们震惊。有人说,一个人觉得自己软弱和需要别人帮助时,看到别人和自己有同感,他就会觉得开心,因为他相信,自己将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反之,他就不开心,因为他认为别人不赞同自己,自己就不会得到帮助。其实,我们之所以希望别人与我们有同感,并不是出于任何利己的考虑。一个人讲笑话,想逗同伴开心,结果他发现,除了他自己之外没有一个人被逗笑,他就会感到失败和尴尬;相反,大家都被逗笑了,同伴们的欢笑会使他更加愉快。在他看来,同伴们的感情同他自己的感情一致,就是对他讲笑话的最大的赞赏。

7我们更渴望向朋友诉说的是自己不愉快的感情,而不是愉快的感情。我们更满足于朋友们对我们的不愉快表示同情。如果我的朋友们对我的高兴表示同情,它会使我更加高兴,让我感到愉快。而他们对我的悲伤所表示的同情,却不会增加我的悲伤,反而会减轻我的痛苦。朋友的同情既可以增加我的快乐,也可以减轻我的痛苦,但我更需要的,是减轻痛苦。

8当不幸者发现有人能够耐心地听自己倾诉时,他们感到宽慰。感受到别人的同情,他们自己的痛苦似乎都减弱了,可以说,同情者与不幸者一起分担了痛苦。诉说自己的不幸,会使不幸者重新沉浸在痛苦之中。但是,这种诉说也使他们得到安慰,因为别人的同情带给他慰借,这种慰借超过了悲痛。相反,对不幸者来说,他遭遇到的最残酷的打击,是别人对他的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相对而言,对同伴的高兴无动于衷仅仅是一种不太礼貌的行为,但当同伴诉说痛苦时我们却显得毫无兴趣,那就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9爱这种情感让人愉快,恨这种情感则让人不愉快。我们更希望朋友同情自己的怨恨。朋友不理解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们可能会抱怨。如果朋友不同情我们的怨恨之情,我们会非常恼火。原因在于: 爱和快乐这两种让人愉快的情绪不需要再添加同情,就能满足和激励人的内心;悲伤和怨恨这两种让人苦恼的情绪,则非常需要用同情来平息和安慰。

10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别人对我们表示同情,我们会感到高兴。而得不到同情,我们会感到痛心。当我们能够同情别人时,我们也会感到高兴,同样,当我们和别人感情不一致,不能对他表达同情时,我们也感到痛心。所以,我们愿意去祝贺取得成功的人,也愿意去安慰不幸的人。虽然看到不幸的人的境况,我们会感到苦恼,但是,在同这个不幸的人的交谈中,我们对他产生了同情。这种同情和一致让我们感到快乐,补偿了我们感到的苦恼。

11如果我们听到一个人号啕大哭,因为他遭到了不幸,我们就会假设: 如果这种不幸落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会有什么感觉。当我们发现,那件不幸在我们身上不可能产生这么强烈的影响时,我们就会对他如此悲痛感到惊讶。而且,因为我们不能体谅他的号啕大哭,就把它看做是胆小和软弱的表现。同样,另一个人因为遇上一点点好事就过于兴奋和激动,我们会觉得他过于夸张。我们甚至不顾他的高兴,直接对他表示不满。并且,因为我们不同情他的高兴,就把它看做轻率和愚蠢的表现。如果同伴听到一个笑话后狂笑不止,超出了我们认为应有的分寸,我们甚至会对他大发脾气。

12在当事人的原始感情同旁观者的情绪完全一致时,当事人的原始感情在旁观者看来必然是正确而又合宜的,并且符合激起这些感情的原因;相反,当旁观者设身处地想象后发现,当事人的原始感情并不符合自己的感受时,那么,这些感情在他看来必然是不正确而又不合宜的,并且同激起这些感情的原因不相适应。因此,赞同别人的感情符合引起它们的原因,就是说我们完全同情它们;同样,不赞同这些原因,就是说我们完全不同情它们。

13那个同我的感情不一致的人,不能体会我的情绪的人,肯定会质疑我的情感。如果我的仇恨,比朋友们所能理解的义愤更根深蒂固,如果我的悲伤,比朋友们所能同情的更加强烈,如果我赞美某一个人的程度,同他对自己的评价相差甚远,如果当他仅仅微笑时我却哈哈大笑,或者相反,当他哈哈大笑时我却仅仅微笑。在以上的各种场合,一旦他注意到我的感情,注意到我们感情之间的差别,就会对我产生不满。在上述所有场合,他用自己的情感作为标准,来评判我的情感,评判我的情感是否合宜。

14我们赞同别人的情感,并不意味着我们和对方的情感一定要完全相同。然而我们相信,我们之所以赞同别人的情感,最终是因为同情,或双方感情的一致。即使我们处在悲伤的情绪之中,我们可能也会赞同一个笑话,并且认为同伴的笑声是合宜的,当然,因为悲伤,我们自己并没有笑。因为我们从以前的经验知道,这是一个能逗人发笑的笑话。因为我们当时的心情,我们不可能发笑,但是我们觉得,换了一个场景我自己会同大家一样发笑,所以我们认为同伴应该笑,感到这种笑声既自然又合宜。

15我们的情感会从过往的经验中总结出一般规则,这些规则会帮助我们纠正自己不合宜的情绪。有一个陌生人满脸愁容地从我们身边走过,我们很快了解到他刚刚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我们当然会同情他的悲痛。然而也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即: 我们并非无情无义,可是或者因为我们根本不认识他和他的父亲,或者因为正忙于其他事务,没有时间想象他的情况,我们不能体会他这种强烈的悲痛。可是,根据经验,我们了解这种不幸必然会使他如此悲痛,而且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充分地考虑他的处境,我们就会向他表示最深切的同情。我们最终会赞同他的悲痛。

16情感是各种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品评行为善恶最终依赖的基础。评判内心情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研究。首先,可以从它产生的原因,或引起它的动机来研究。一种感情相对于激起它的原因来说,是不是恰当,是不是相称,决定了这种感情是否合宜,也决定了感情引发的行为是否合宜。如果两者都是合宜的,我们可以说这种感情是庄重有礼的,否则,就是粗野鄙俗的。其次,可以从感情同它想要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这种感情想要产生的结果是有益或有害,决定了它所引起的行为是功劳还是过失,如果是功劳,这种感情就是值得报答的,如果是过失,这种感情就是应该受到惩罚的。

17有一些题材,是跟谁都没有特殊关系的客观对象。如美丽的平原,壮丽的山峰,建筑上的各种装饰,一幅画的意境,论文的构思……所有这些都属于科学和文艺鉴赏方面的一般题材。当同伴对这类对象的情感和我们的情感一致时,虽然我们必然会赞同他,然而他不会因此而得到赞扬和钦佩。

18我们对明智睿见的赞扬,很大一部分就是建立在不寻常和出乎意料的敏锐及悟性之上。一个人发现漂亮的人比丑陋的畸形者好看,或者二加二等于四,当然会得到世界上所有人的赞同,但肯定没有人因此而钦佩他。能够激起我们的钦佩,该得到我们的称赞的,只有这种人——他们敏锐而细致,具有非同一般的鉴别力,能识别难以察觉的美丑之间的细微差异;他们具有数学家的精确,能轻而易举地计算错综复杂和纠缠不清的各种数学比例;他们是科学和文艺鉴赏方面的大家,他们卓越的才能和高超的品味令我们瞠目结舌。

19在那些对双方都没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事物上,即使我和同伴情感不一致,我多半会宽容自己的同伴。当我们观察一幅画、一首诗或者一个哲学体系时,就是如此。就算我所欣赏的那幅画、那首诗或者那个哲学体系,遭到你的否定,我们也不会因此而争吵。因为它们跟我们哪一个人都没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双方没有人会真正在意它们。所以,虽然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观点正好相反,但是我们的感情依然不受影响,可以非常接近。

20对于和我们切身相关的事情,如果我和同伴情感不一致,保持和谐就很困难,但同时又极为重要。面对我的不幸和伤害,我的同伴自然不会用同我完全一样的观点来对待它们,因为这些不幸和伤害对我的影响更为密切。但如果我们缺乏一致的感情,得到我的宽容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我遭到的不幸,你无动于衷,一点也不愿安慰我;或者我受到了伤害,你却毫不愤慨,也不同情我的愤恨,那么,我们就再也不能就这些话题进行讨论,我们再也不能容忍彼此。对我的狂热和激情,你会感到讨厌,对你的冷漠寡情,我也会愤恨。

21虽然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旁观者会尽可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受害者的一切细节,力求完整地描述受害者的处境。然而作了这样的努力之后,旁观者的情绪仍然不易达到受害者所感受的激烈程度。在旁观者脑海里,始终会提醒自己,自己是安全的,不是真正的受害者。虽然这不至于妨碍他们产生跟受害者的感受相似的感情,却足以使他们的感情没法像受害者本人那么强烈。受害者意识到这一点,但还是渴望旁观者跟他的感情完全一致。但是,受害者得到旁观者安慰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感情降低到旁观者能够接受的程度。例如,受害者在表达情感时,不能用过于尖锐的语调,不能歇斯底里,这样才能同旁观者的情绪保持和谐一致。

22当事人和旁观者的感情决不会完全相同,但是它们可以和谐一致。这种和谐一致的产生,就在于天性既教导旁观者去理解当事人的处境,也教导当事人去设想旁观者的处境。旁观者假设自己就是当事人,并在内心感受到接近当事人的情绪。同样,当事人也经常假设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并由此冷静地想象自己的处境,感觉到旁观者也会这样看待他的处境。这就是双方和谐一致的基础。

23当事人经常设想如果自己是唯一的旁观者的话,他会如何被感动,特别是在旁观者面前,在他们的注视下时更是这样。在他开始这样做之后,他感情的激烈程度必然会降低。因此,不管当事人的心情如何动荡复杂,见到自己的朋友会让他更容易恢复安宁和镇静。而一个熟人能给我们的同情,肯定比一个朋友给我们的要少,我们从一群陌生人那里会得到更少的同情,因此我们在陌生人面前更加容易镇静下来,我们总是极力把自己的感情降低到可以得到陌生人赞同的程度。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那么,一个熟人在场确实比一个朋友在场更加能使我们的心情平静下来,一群陌生人在场确实比一个熟人在场更加能使我们的心情平静下来。

24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确立了温柔、有礼、和蔼可亲的美德。旁观者为同自己交往的那些人的灾难感到悲伤,为他们受到的伤害表示愤怒,为他们的幸福感到喜悦,他看起来是何等和蔼可亲啊!相反,如果某个人冷酷无情,心里只是想着自己,毫不关心别人的幸福或不幸,这个人看起来确实令人厌恶。

25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产生了崇高、庄重、令人尊敬的美德。我们从那些在自己的处境中,尽力做到心境平静和自制的人的行为中,可以感到高贵合宜和优雅庄严。我们厌恶那呼天号地的悲痛,因为它缺乏含蓄,只是指望用长吁短叹、眼泪和讨厌的恸哭来引起我们对他悲伤的同情。但是我们尊敬有节制的悲哀,尊敬沉默而恢弘的悲痛。我们只能在红肿的眼睛、颤抖的嘴唇和脸颊之中才会发现这种隐约的悲痛。它使我们也保持沉默。我们专心地凝视着它,忐忑不安地注意我们的行为,唯恐我们不得体的举止搅乱了这种和谐的平静。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
  • 新儒家如何面对现代化

    新儒家如何面对现代化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视角,探讨现代新儒家的现代观,审视并展现新儒家面对现代化潮流的种种思索与探求。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现代观,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价值导向。此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观也成为本书的一个参照;本书还全面反思了儒家的一些可与“现代性”关联起来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慈悲是一种爱,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尘世间一草一木的爱。本书源于贤宗法师的人生体悟、修行心得以及讲学录,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两个特色,一是“向下”,法师分享给我们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生活的智慧;二是“缓慢”,句句通俗易懂,紧贴内心,读来依依不舍。
  • 旷野呼告

    旷野呼告

    俄罗斯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毕生规避理性,倡导神明启示,远离思辨,崇尚信仰。在本书中,作者尤其以独特的感悟理论向人们阐释了西方思想界与文化界巨擘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神明启示下所显露出来的思维的魅力。同时,作者更深刻地向人性的深处拷问理性,在思想旷野发出在他认为没有回音的无声的呼告。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热门推荐
  • 合浦珠

    合浦珠

    书叙金陵书生钱九畹的婚姻事:钱生的老师和妓院鸨子合谋坑骗九畹,因妓女赵友梅向钱生说明,其密谋未遂,便经官诬陷;钱生逃至范家,与小姐梦珠私订终身,但范家要求必须明珠为聘,当钱生得到明珠时,范家已接到程家下聘的明珠,于是考诗择婿,皆大欢喜。
  • 侯门庶女:半城杀机

    侯门庶女:半城杀机

    末世女特工身怀异能,从而成为了时空猎人的绝命追杀。为了躲避追杀,白凰偷渡时空之门穿越异世大陆。然而穷追不舍的猎人也随之来到了这片大陆,从而展开一场惊魂动魄的追杀。“早知你如此厉害,我直接嫁给你得了。”白凰眼里含笑。“现在也不迟。”某男舒心笑道。
  • 早安,我的定制男友

    早安,我的定制男友

    【短篇小说】景颜兮谈恋爱从来都没有超过一个月,就被甩了,气的她在网上定制了个充气男友……
  • 都市完美人生

    都市完美人生

    超级强者纵横花都,美女总裁,较小萝莉,娇俏警花,只要是他想要的美女,一个都跑不掉!
  • 陌冰浩

    陌冰浩

    她,因为一场事故换了个容貌一直在他身边默默的陪伴着他;他却以为那个她早已死掉,一直拒女的千里之外,唯有一个他自以为她是世界上最了解的人,所以处处庇护。
  • 邪魅镜主请淡定

    邪魅镜主请淡定

    呼,想她堂堂雪莹镜主,竟然遇见了那个辰风镜主。哎,前世的记忆被抹除,修为也大大降低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个爱情考验。今生,需要找到前世所爱的人,一起恢复修为,恢复记忆。他伤害了她,相信了另一个女人,当她用了巨大的代价来启动时空之术证明她的没有害那个女人时,他就知道,她,已经不在是属于他的莹儿了。她昏迷了三年,等她醒了的时候,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上官辰风,我们就此结束吧。”他很心痛,很恨自己,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相信她?!他想解释,可却发现,他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是他把她弄丢了,是他让她对他绝望了,他苦苦哀求,只希望她不要那么狠心,不要真的跟他断绝关系。
  • 唯我独尊:特工狂妃傲天下

    唯我独尊:特工狂妃傲天下

    她,21世纪王牌特工,一朝穿越成为丞相府的废材嫡小姐。什么?不能修炼是废材?本姑娘的修炼速度你坐火箭都赶不上!什么?没有兽宠?拜托,她家兽宠是神兽大人OK?什么?不会炼丹?她一直把丹药当糖豆吃!且看废材小姐傲视天下成为一代枭雄!还有,那边那个什么王爷是怎么回事?本姑娘要好好修炼,别缠着我!某王:小月儿带上本王一起~
  • 青狐传说:终有骄阳暖君心

    青狐传说:终有骄阳暖君心

    【谁的等待,恰逢花开】系列之一:终有骄阳暖君心你是否曾奢侈过一份真正属于你的爱情?阿璃说:“大人你一定要陪在我身边,不要走好不好……”他说:“好……”你是否曾因为爱到了极致而容忍所爱之人的一切过失?阿璃说:“对不起,我爱了他很久很久……大人,就算他曾经那样对我,我还是忍不住想要原谅他,我还是想再给他一次机会,我还爱他……”他说:“好……”你是否曾让真正的爱从你的身边擦肩而过?阿璃说:“大人,我们是不是再也回不去了?”他说:“不是,我一直在……”谁的等待,恰逢花开……别怕,终有一抹骄阳会融化他冰封已久的心。
  • 迷境行迹

    迷境行迹

    这是一篇游记类小说:夜寒被家族误解,逃生之时被元素族所救,后开始冒险征程。爱情不会成为主线,男主角和女主角在一起有时只会产生友情。这是一篇关乎友情和冒险的小说。
  • 我是一个小蘑菇

    我是一个小蘑菇

    吴亮: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蘑菇,为什么你们总想对我做点什么,不要,我拒绝!略猥琐,略热血,杀机四伏,牛逼拉轰,算了,不吹牛逼了……作者:你敢看,我就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