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是江南才子唐伯虎写的《桃花庵》,可谓道尽世道沧桑和买酒逍遥。桃花是中国古代诗人爱用的意象。最有名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载了中国士大夫心中的理想世界,其实这份理想渺小却遥远。就那么生活着,没有战乱和纷扰,平淡而精神富足,就足以令尘世的人无限向往。在西方的文化里,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与之相比,可惜如同渔夫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一样,他的大西洲也成了失落的亚特兰蒂斯,没有人可以找到。在大西洲文化里,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有黄金的神庙和丰裕的生活,只是人类的贪婪最终触恼了上帝,遭到了毁灭。这或许也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写照,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心灵却离自然越来越远。
当日肃宗皇帝问慧忠禅师:“百年后你需要什么?”国师说:“帮我建个无缝塔吧。”肃宗皇帝:“请把塔的样子告诉我。”过了好一会儿,国师说:“会了么?”肃宗皇帝说:“不会。”国师说:“我告诉弟子耽源了,他熟悉这个事情,请下诏问他吧。”国师圆寂后,肃宗皇帝召见耽源,问:“是什么意思呢?” 耽源说:“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慧忠禅师是唐玄宗、唐肃宗时期人,受历朝皇帝礼遇,有国师之称。他与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神会、永嘉玄觉等四人,并称为六祖门下五大宗匠,与神会同在北方弘扬六祖禅风,批评当时在南方阐扬“平常心是道”的马祖道一,驳斥不重视经典而随意说法的作风,所以慧忠国师平日特别重视经律论的教学。南宗注重语言美,抽象美,慧忠禅师给唐肃宗的回答也符合这个旨要。
“湘的南面,潭的北面,中间有一个黄金国。在没有影子的树下登上同一条船,琉璃殿通明剔透,纯净而没有杂念。”这也许就是禅宗认可的理想国。有黄金的国度倒并非是好事,当黄金成为一种货币,也就成为战争和杀戮的催化剂。印加帝国就是因有不计其数的黄金而遭到了毁灭,当然这场悲剧背后的推动力量还是贪婪的人心。在赤道两侧,太阳长年直射,树经常是没有影子的,于是那里的人热情奔放。有芭蕉叶可以做衣服,有非常多的水果可以吃,可以划着小舟在湖泊和海洋里自在航行,这的确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国度。
至于“琉璃殿上无知识”,却有点难度。不学无知固然没有杂念,但文明的前行离不开知识的推动作用。如何达到知识渊博而又没有杂念,这比“无知识”更难。物质的发展可以推动生活的进步,也可能引起人心的更多贪婪,文明反而退步。老子不喜欢推崇圣贤,说最好的是没有圣人的时代。就如耶稣的降生是来救赎世人的罪恶一样,达摩西来主要是出于他的慈悲心,来化解那些残忍的战乱和人心。我们以知识而谋生,而生存,乃至构建社会阶层,互相依靠,互相伤害。那是回不去的一种选择。起心而息心,修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琴剑酒棋龙鹤虎,逍遥落拓永无忧。”这是神仙吕洞宾的理想生活。对于我们太多人而言,每天能吃饭,睡觉,微笑,就已经足够,而多半不能实现。于是就祈求偶尔的一个黑甜睡,哪一天不为食物寻找胃口,有一份偶尔的感动和开心,就是这份希望,也如千年一遇的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