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这中原世界,原来的圣贤不过区区几人,教书的孔夫子,得道的老子,包括后来传入中国的释迦牟尼。经五代十国到盛唐,佛事日甚,乃以唐三藏、姚秦、鸠摩罗什、鉴真为著名。就唐诗而言,以李白杜甫为翘楚,善诗者不过百人。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偶像更多,就是几乎没有大家认可的,所谓焦点争议人士,顶礼膜拜者有之,唾骂者有之。
《金刚经》中把我们的时代划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代。正法时代,有禅无师,所有的圣人都出来弘扬善法,比如孔子、老子、佛祖,但他们过着极平常的生活,世人诚心仿效其美德。孔子曾被老农骂不识五谷,老子在周朝看着他的图书馆,佛祖化缘回来后洗钵打坐,都是日常人的生活。
当日黄檗禅师召集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都是些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到现在,你们还不知道大唐国里没有一个禅师吧?"一个和尚回答说:"只知道不少人带了不少徒弟呀,老师说的又是怎么回事呢?"黄檗禅师说:"禅总是存在的,可惜没有真正理解的老师。"
唐代黄檗、希运禅师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但也在安徽南泉禅师处学习过。黄檗禅师的禅学思想主要是继承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而力倡"心即是佛"。希运禅师认为"佛性是每个人都有的,笨人与诸佛菩萨,没有什么差异。"临济宗风峻烈,希运禅师对这种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在像法时代,在盛唐,佛像与佛法并存,拜佛者有居心叵测者,有真心向佛者,已存纷乱之象。黄檗禅师说的有禅无师正是这个时期,他对那些领众向佛者不以为然。不过这个时期应该说是有禅有师,佛像和大师并存,禅宗门下还是有不少大师,黄檗也是一位。对文学而言,从诗经的至简至美,到盛唐的风花雪月,有故弄文字之嫌,好诗人却也是很多。
关于末法时代,用"有像而无法,有师而无禅"来形容这个时代也是确切的。茫茫然随波逐流,于高楼大厦间奔忙而不知其因,偶像如流行感冒而来又如流星而去,安心读书几乎不能。其实在孔子和老子的时代,已是一种没落的气象,孔子忧愁世道的礼崩乐坏,老子骑牛出关也有无奈出尘之意。说起正法时代以前,乃是无禅无师,无像无法的黄金时代,悠悠匆匆而无人记。
岁月向前,文明向后。科技向上,心灵向下。但在这个时代,无论如何,找寻自己那份心的人总是有的,哪怕是在睡觉前看一页书,为不经意间看见的一朵花感动。三毛在《稻草人手记》中写到那个守望麦田的稻草人:
他像没有感觉似的,直直地张着自己枯瘦的手臂,眼睛望着那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当晚风拍打着他单薄的破衣服时,竟露出了那不变的微笑来。
每次看到这,我都很感动,我宁愿做这个没有心的稻草人,想象自己站在那一片金黄的田野上,是何等幸福!也许我的心化到了田野和夕阳里,但又何必执意去找呢,如果那些麻雀愿意站在我的肩头说话,我会更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