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富豪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王恺搬出一株两尺高的珊瑚以为稀罕,未料石崇立马将其敲碎,搬出几十株珊瑚树,其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石崇当初以珍珠十斛得到了绿珠,绿珠最后也为他坠楼而亡,算了了他的情分。露富的人一直不为人喜,不过绿珠生前应该比王昭君或李香君快乐得多。珊瑚珍贵,在佛典中都被列为七宝之一,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一些佛教徒还视红色珊瑚为如来佛的化身,他们用珊瑚制作佛珠,或装饰神像。当然以现在科学的目光看,珊瑚都是珊瑚虫的残骸,在概念上是没有美感的。
有和尚问巴陵禅师:“什么是吹毛可断的剑?”巴陵禅师说:“珊瑚枝枝撑着月。”巴陵吹毛剑是慧剑斩情丝的快捷,珊瑚撑月是禅如明月的一线之机。再快的剑,切金断铁容易,一剑顿悟却难。珊瑚撑月之机,只能言说,只是远在海天处,又岂是人力所能及的。禅宗的语录也是如此,莫要责怪他答非所问,其实峰回路转,表达的就是“本不能到”的禅机。
《碧岩录》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称《碧岩集》,共十卷,是圆悟禅师于宋代住持湖南澧州夹山灵泉禅院的时候,根据雪窦禅师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又经过他的门人编辑而成的。圆悟禅师住在宜州(今湖南)的夹山上,山上有一块方石,叫碧岩石,他的丈室就以“碧岩”为名。他把评唱集取名为《碧岩录》,原因就在于此。
禅宗最初把前辈祖师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范例,用以对修行禅法者进行指示,以判断是非迷悟,这就是“公案”。雪窦《颂古百则》所依据的掌故,除绝大部分取自禅宗公案外,又引用了《维摩经》《楞严经》《金刚经》等中的故事。
此书撰成后,在禅林享有盛誉,素有“禅门第一书”之称。雪窦禅师的《颂古百则》历来被认为是禅文学的典范之作,而圆悟禅师的评唱,与原颂古诗珠联璧合,使《碧岩录》成为禅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不过,自从《碧岩录》问世后,“禅机”也逐渐融化于“诗境”,变化非常大,而另一方面也使禅宗敢于“破”的机锋黯淡了许多。研读《碧岩录》至少有两大难关,一是禅理关,二是语言关。在每个时代背景下,每个人对禅的理解可能都有不同,但切记禅的本意不是苦思冥想,在机锋里打转,而是“不立文字”的轻松和果断,是对佛教哲学的一种创新,这和“道”的思想是吻合的。
历代注释、讲解《碧岩录》的人有很多,对《碧岩录》进行注释是学禅之人乐意做的事情。禅如药,能救人能误人。今有空再解之,于这第一百则不言他,做偈《碧玉环、青峰剑》一首:
碧玉环 、青峰剑
天有阴晴玉有缺,
明月弯钩无人补。
青锋鞘中作龙吟,
奈何羞涩生绿痕。
诸事未了环环扣,
何必执著玲珑心。
水天一线机锋处,
快剑挥过了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