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北筏运路线
从清末以来,随着商贸的发展,黄河上的回族皮筏运输业日渐兴盛,活跃于甘肃、宁夏、内蒙古一带。皮筏分牛皮筏和羊皮筏两种。《宁夏交通史》载:“大型的羊皮筏由4l排、460个羊皮囊组成,可载重15吨。中型羊皮筏由30排、396个羊皮囊组成,可载重lO吨。小型羊皮筏以27排、330个羊皮囊组成,可载货5吨。最大的牛皮筏以128个牛皮囊组成,载货20吨,中型牛皮筏载重及皮囊数目均减半,小型再减半。”1931年编撰的《导河县志》中有记述:“黄河之运有木筏,粮筏,羊皮筏。木筏自循化上下游起运,经导河东至省(兰州)。粮筏至导河东粜粮之处,随处可起运,以牛皮囊24个为一筏,每筏装仓石粮60石。羊皮之筏始于民国初年,由县治北乡40里莲花渡起运,以羊皮囊百二十个为一筏(每筏约载三万八千斤),东过省会至于靖远,又东过宁夏达于包头县之上游。”由此看来,在民国时期,木筏、牛皮筏、羊皮筏已成为甘肃、青海、宁夏、绥远(今内蒙古)之间的黄河上及一些支流间的主要运输工具。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中说:“西北水上交通,皮筏较木船为普遍。” 的确,皮筏子曾对黄河沿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黄河之上,航运的危险性很大。甘肃的黄河是由导河县(今临夏)北乡40里的莲花渡起运,东经兰州以达包头。莲花渡上的永靖炳灵寺峡有险曰“老虎口”水由南岸石窟中行半里流出,出来后跌入一坎,坎高十余丈,两岸狭窄,犹如在磨槽之中。溜筏至此,舵工紧桨于筏,合之上流,收之下流,倘挂搭石上,则无法挽救,十分危险。导河县下游刘家峡,有险曰“新浪”,一巨石横卧河底,前枕南岸石之上,洪涛翻腾,石之下巨浪层叠,筏随波飘荡,宛若一叶,或搁置于石上,或卷入于漩涡中,则葬身鱼腹,筏运者至此,莫不心有余悸。再向东为八盘峡,兰州以西新城、河口一带的瓜果由此筏运70华里至兰州。兰州筏子大都集中在柏树湾(今水文站)和宴公庙前(今中山桥东)开筏。再东下30华里为桑园峡,据传明代肃王曾以黄河水利,在此教民植桑养蚕,故地名为桑园。桑园峡又叫小峡,峡长60华里,两岸石山峭立,河流曲折。入小峡不久,南岸有“狠舌头”一处险要,是一处巨大的红沙石穴,中间有条石突出,酷似张口的狠舌而得名。筏户入峡以狠舌头为天然水标观测地,如黄河水涨淹没狠舌头,则证明水势汹险,易出事故,所以当地流传 “狠舌头舔上水,筏客子想见鬼”的谚语。这段小峡中还有黄崖、蛤莫、米面舌头等暗礁,处处皆为险地。出小峡为泥湾、什川,是兰州的瓜果产地。再下为青杨沟口,是为大峡,此峡长60余华里,奇险更多,一派惊涛骇浪,使人提心吊胆。这一段的险礁有:将军柱、煮人锅、大撞崖、锅底石、胶泥巴子、小撞崖、棺材石、大照壁、月亮石、小照壁等等,真是三步一险,五步一礁。经过小照壁至西峡口,这段大峡的惊险,始告一段落。从此过榆中的一条城,这一带河面宽阔,风平浪静,至靖远县平滩堡以西则为乌金峡,两岸青峡石蜿蜒起伏,闪闪发光,似乌金遍山故名;十里以外,遥闻黄河咆哮如雷,此即有名的“大浪天险”。筏经其上,如燕掠水。传说这里曾是大禹当年治水所经之地。《黄河传说》中,曾记有大禹治水过乌金峡的故事。出乌金峡,材庄毗连、远山近树,水车溜滋,田畴连绵,为靖远县水田作物多产灌区。靖远县是黄河上游的古码头之一,三国时张既曾伏兵于黄河边 (即当时篱阴口) ,从金城(今兰州)济河大破芦水胡于河西。靖远还先兰州设索桥于小口子,是丝绸北路的咽喉。从靖远东下,有100多里的水程曰红山峡,沿河两岸皆红砂岩大山,起伏不绝,故名红山峡。这一带峡中也有不少险礁,其中有名者叫“洋人摆手”。相传清末有一名荷兰籍传教士由兰州乘筏去绥远,至红山峡中露出水面之一巨礁旁,筏身倾斜,巨浪飞溅,这位教士心惊之余,竟一跃从筏上而至礁顶,筏随浪东下,凡是路过此地的筏子都无法停靠搭救,这位洋教士在礁石上摆手号救,数日而亡,从此将这块巨礁叫“洋人摆手”至今。“洋人摆手”再下还有:观音崖、三道坎,双旋儿、一窝猪、红毛牛、老龙背、黄羊坪等等,经索桥堡、五佛寺出红山峡矣。再自五佛寺由西向东行约50华里至靖远大庙乡又入黑山峡,此峡长300多华里,因两岸山多黑色而得名。入峡后明长城及烽隧不时可见,这里是历代的边防线,不少地方在两山之间留有以石为塞的古长城遗址。黑山峡与其他各峡相比毫不逊色,险礁层出。例如:龙王炕、五雷旋、三兄弟、七姊妹、老俩口、白马浪、拦门虎、娃娃咀、小观音,都是因岩礁形似而得名。故以:“老俩口挂一挂,三弟兄饶不下”来形容险礁可畏。出黑山峡便至宁夏中卫县之新墩渡口,进入宁夏境界。再60华里为中宁县,又90华里为张恩堡,再50华里入青铜峡,又20华里为秦渠口,至此河面广阔,水天一色,筏户只要掌握好方向不误入秦、汉、唐来渠,就可以放手顺流东下,万无一失。黄河至此水改北行,又经20华里至古城湾,又20华里至叶城堡,再40华里阳和堡,又40华里至仁春渡,为去银川的终站,筏户至此或卸货或下人,而从事整休。从仁春渡北行60华里抵李刚堡,又70华里为黄渠桥,再50华里为石嘴山,自此再北则进入河套地区,经河拐子、蹬口而北入绥远,至包头为终点。
这段长达2400公里,贯穿甘、宁、绥三省的水上大动脉,每年的航行期为农历的三至十月,其中五、六、七3个月航运流速最大,平均每天可行200多华里,其他各月因水小,每天可行120多华里。由兰州到宁夏沿途停泊6次;由宁夏到包头沿途停泊7~8次。一般每年往返两趟,第一次在每年春天三月河水融消后开始起运。五、六月份返回;第二次在七月起运,返回已是深冬腊月。毛筏在春秋两季各装运一次。毛筏从临夏水靖河沿开航后,顺流而下,出刘家峡,到兰州。在兰州要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并添置到达包头所需的面粉、油、盐、酱、酯、茶等生活用品。然后继续航行,经长达30多公里、险恶异常的桑叶子峡(又叫嗓眼子峡),进入风平浪静的河面,过中卫、石嘴山,进入河套,最后到达目的地包头,前后费时约1个月。河套一带河面极其宽阔,水流缓慢。一到那里,前面是一片汪洋,难以分辨水的深浅,要是误划到水浅处,就有搁浅的危险(俗称打刹)。此时,需要富有经验而善于洞察水情的老水手在前边领筏。他坐在筏头上,仔细地注视着水的波动,指挥扳浆者缓缓前行。同时,同行的其他筏子,紧随着领筏前进。如果筏子不幸搁浅,全体水手就要下到水中把筏拉到水深处再运行,甚至把筏拆散,把皮袋拉到水深处重新连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