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回族商帮的对外贸易
清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近代时期,云南各地涌现了一批回族商帮、商号和商行。在滇西方面,腾冲的“三盛”商号久负盛名。“三盛”系明清宠、马如灏、朱大椿合股创办,专营花纱布匹和玉石生意,在昆明、下关、保山、四川、广东等地都设有分号,生意十分红火。1840~1850年,明清宠3人首倡捐修路江惠仁铁索桥,花了数十万两银子,历时10多年才完工。明清宠当时富甲一方,被称为“明百万”。
楚雄的回族擅长于做黄金、布匹等生意,如马超群,在昆明、上海、南京、天津、香港、泰国和缅甸都开有商号,资金数百万元。钱万一、马鸿义、马伯亮三兄弟等,都在泰国开有商号。
下关马名魁曾在当地开有“福春”、“裕顺”、“泰来”3个商号,后又在四川宜宾、昆明及缅甸的仰光、曼德勒等地开了13个商号,还拥有一个100多匹骡马的马帮,往来于云南和缅甸之间进行贸易。此外,还开有缫丝、印染等手工业工厂及石磺矿等,产品直接销往国外。马名魁曾是当时滇西做对外贸易较有影响的工商大户之一。
巍山县回辉登商人忽德龙,在当地开办了皮革厂,出售和加工皮革;忽亮光则是经营布匹,开铁矿,出售铁矿石,好几个商号中都有他的股份。
在保山县,马润五曾开有“永丰祥”商号,有资本三五万银洋,从事外汇和进出口生意。自备有汽车,雇佣工人,进口货物以棉花为主。
腾冲观音塘明绍林家创办的“鉴记”商号主要经营进口棉花、洋纱等,在保山、下关、昆明、重庆和缅甸曼德勒等地开设有分号。
腾冲朱静亭在缅甸密支那勐拱设有玉石加工厂,并在下关、保山、腾冲、长沙、上海、香港和缅甸设有分店,经营进出口贸易。
沙甸白亮诚在当地开辟了数千亩农场,把内地的木棉、甘蔗、蔬菜引进到当地种植,运往个旧销售。另外,他还在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成立了制茶厂,种荼数万株,年产红绿茶2万余斤,制成茶叶出售。并在勐海成立了纺织厂,自产自销,出售布匹。1938年,成立了云南思普企业局,白亮诚任经理。
在滇中、滇南方面,原信昌、兴顺和是两家比较大的商帮。原信昌商号原是通海大回村马同惠、马同桂、马子厚、马泽如等人开设和经营的,地点初在昆明,先经营远途马帮生意,与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的商业往来相当频繁。1910年,为了发展思茅等地的生意,在墨江开设杂货店,沿用源馨斋牌号,从昆明驮运百货、布匹、棉纱及泰国、缅甸的商品到墨江销售,并在墨江收购紫胶、獭猫皮、牛羊皮运销昆明。后来,马子厚又经营茶叶出口业务,先到江城买茶,驮入老挝销售,并由老挝交木船运往越南销售;为了发展业务,又在思茅成立了原信昌杂货店,不久交给二儿子马子明经营。马子厚来到泰国,并在泰缅边境的景栋、夜赛、者海等地设立了几个运货点。此后的原信昌即以墨江、思茅为主要基地扩大贸易经营,在思茅销售的货物,由昆明运到墨江后,从墨江按照需要拨到思茅来,进泰、缅的货物再从思茅拨出去;至于泰、缅、老驮来的货,能在思茅、墨江销售的则酌量留下一些,多数货由思茅、墨江转运昆明。老挝方面,由于其大侄子马子厚曾去江城买茶运销老挝并经老挝运销越南,得知许多石屏人在江城附近的易武揉制饼茶,经老挝、越南外销香港创出了牌子,很得利,于是由四弟到江城成立了茶厂,牌名敬昌茶号,揉制七子饼茶,驮入老挝转运越南、香港销售。并在江城开一个百货店,销售的货物由墨江拨过来,于是江城也就成为原信昌的一个重要基地。因为这里距离老挝较近,出入很方便,饼茶驮入老挝后,即可交船转运越南、香港。经过数年的发展,原信昌商号的业务基地,从昆明、元江、墨江、磨黑、思茅、江城以至泰国、缅甸、老挝边境的景栋、夜赛、者海等基地连成一线,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业务也不断扩大。抗日战争胜利时,原信昌财产总值达2万两黄金,其中60%为在国内外的流动资金和货物, 40%为田地、房屋等不动产。
兴顺和原名“兴泰和”,1846年由玉溪大营回民马佑龄创办。因见玉溪农村妇女的土布生意有发展前途,马佑龄便由昆明购纱运往玉溪,在玉溪以纱换布后又运至昆明销售。进而将白布用土靛染成青布、蓝布出售,销路更好,不仅在昆明卖,还运往四川、贵州销售,均受顾客欢迎,生意日益兴隆。1855年,马佑龄前往麦加朝觐,取道缅甸、泰国等国,后得知泰国清迈有洋靛,染布效果好,便组成马帮,到清迈采购,运到昆明销售,遂开始经营对外贸易。光绪后期(1875~1908年),马佑龄将商号交给儿子马启祥经营,商号更名“兴顺和”。除经营布匹、草帽、洋靛等外,还经营川盐,资金增至20多万银元,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扩展,并先后在昭通、东川、曲靖、蒙自、个旧、文山、下关、保山、玉溪、墨江、元江、思茅、汉口、上海、长沙、天津、沈阳、北京、广州和香港等地设立了分号,影响遍及国内外。
在经营国内商业和进出口贸易的同时,兴顺和还与人合股兴办个旧锡务公司,开采、冶炼大锡,运销香港。马启祥被推选任公司总经理,他聘请了德国专家到个旧锡矿,改进了掘矿、吊车、运送、冶炼等设备及技术,不但增加了锡的产量,而且也提高了锡的质量,大锡也成为后来云南出口贸易中的大宗货物。由于兴顺和商号成功的商业、进出口贸易以及产销一体化,成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云南三个最大的商号之一,在当时云南的工
商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些回族商人在对外贸易中充当了重要的“中间商”。这是19世纪回族人定居在缅甸及泰国的一些城镇,如八莫、景栋和清迈等地时的可靠情况,他们直接参与和当地棉花、茶叶生产者之间的贸易。除了组成远途商队之外,有些回族人也扮演着中间商的角色。远途贸易需要掌握地理和中国人社会范围以外民族方面的知识,回族商人的生存和发财就是依赖这种知识。当19世纪后半期云南回族起义失败后,这些回族商人并不是作为陌生人进入南亚和东南亚,而是继续作为山区贸易者和中间商。这样,回族店铺掌柜和商贩们便在泰国、缅甸的一些城镇活跃起来。确实,泰国北部的云南浩人行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回族)作为回族远途马帮贸易的后继者,今天仍然从事着相同的行业,但贩运的路程大大缩短。在马帮商队继续穿过泰缅边界,将玉石、宝石、茶叶运往泰国,并将日用品和药品运到缅甸的同时,泰国北部的云南回族商人中大部分还充当着泰国北部各山地部落(苗、瑶、克伦、傈僳及阿卡人)与清迈这类商业中心之间贸易的“中间人”的角色。在这方面,云南回族商人们最初是活跃在沿缅甸与老挝边境的山寨里,特别是在清迈、清莱、夜丰颂等府;他们同样也活跃在并不直接与缅甸或老挝接壤的一些山区(加清迈府北部的帕劳),偶尔甚至向南到达达府,并有人在那里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