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夏回族商贸之路
在对藏区的商业贸易基地中,临夏堪称首屈一指。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地处甘肃省中部西南角,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东北依托兰州及中原农区,西南毗连广大的青藏牧区,是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结合部。从宋代起,古河州的州府(今临夏市)就以成为甘肃著名的“茶马互市”之地,即东部农产品和西部畜牧产品的交流贸易之地。这一特殊的地理条件为居住在这里的具有经商传统的回商提供了用武之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现代商业贸易的繁荣。据《河州志》载,明代时,河州南北市“四方商贾居焉”。到了清末,河州南关仍是“市面最盛,富商大贾群居”。因此,为沟通中原农业和青藏牧区之间的贸易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代以来临夏回族商人对藏区的贸易路线主要由以下四条:
甘青道北线:兰州—民和—西宁—湟中—深入草地;
甘青道南线:河州—循化—尖扎—贵德—玉树;
甘川道:河州—夏州—洮河—迭部—松潘;
甘康道:洮州—阿坝—色达—甘孜—石渠—玉树。
为了做好与藏族的生意,临夏商人在经商过程中学习藏语,加强与藏民之间的联系,在藏族中树立威信。不久,一部分临夏商人在拉卜楞设立商号,成为当地的坐商。比较殷实有名的有:同兴盛、同心马、义兴马、世兴锡、德兴元,公兴元、天顺祥。这些商号的经理和雇佣人员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与当地寺院活佛、喇嘛也有来往,关系十分融洽。有些商人还逐渐深入川北马尔康及海南果洛、玉树等藏区,认当地千百户为主人家,深入到牧民毡房之间,以物易物,换取羊毛、皮张、牛羊、马匹、野生皮、麝香、鹿茸等等。就这样,临夏回族的商业在与藏区的贸易中逐步得到发展。
临夏商人在藏区销售商品的同时,还从藏民手中收购羊毛、皮张转销临夏,使临夏的皮毛交易逐渐活跃起来,带动了一批专营皮毛的皮毛商。从清末开始,驻天津的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的洋行,如新泰兴洋行、聚立洋行、高林洋行、怡和洋行,相继派买办(经济人)来临夏设庄,销售洋货,收购羊毛。这一贸易的开展,进一步带动了临夏羊毛商的兴起。洋行经纪人来临夏后与当地羊毛商取得联系,议订羊毛价格及交货合同,委托羊毛商代理收购、承运业务。当时,承揽羊毛生意的临夏回族商号主要有:同兴店、昌新店、天庆魁等等。这些商号派人去拉卜楞等地大量收购羊毛,用牲口驮运到临夏境内的黄河岸边(今临夏县莲花乡),将收购的羊毛整装于牛皮袋内,连成大筏(每筏装4万斤左右),雇请当地的专业筏子客(俗称水手),从黄河经兰州运至内蒙古包头,交洋行过秤结账,再由洋行装火车运到天津。当时,临夏的羊毛商因本钱的大小,拥有牛皮带及其他水运设备的多少与承运羊毛的数量各有不同。例如“同兴店”每年可承运40至50万斤,较少的也能承运10余万斤。当时每万斤的全程运费为1700两银子。承运商除开支拉卜楞至临夏黄河的运费、黄河筏子客的工资及水上沿途税务费用外,每4万斤的一个大筏每次可得利2000余两银子。羊毛商如此承运几年,收益甚丰。羊毛的大批贩运还给临夏城乡近2000户居民提供了驮运、筏运、择晾羊毛等生计,增加了收入。
民国9年前后,驻临夏的洋行经纪人陆续撤回天津。从此,临夏羊毛商开始自购自运,运至天津直接卖给洋行。其后一段时间,羊毛继续畅销,价格上涨,羊毛商财运亨通。这一时期,临夏出现了许多新的羊毛大商,如复兴隆号、玉盛公号、隆顺和号、步云祥号、福顺祥号。这些商号各有资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元,其中“同兴店”经理王奎璋成为百万富翁。到民国十五六年,羊毛生意最兴盛。随着羊毛生意的兴盛,羊毛商的社会交往不断扩展,
视野不断开阔,他们在天津出售羊毛后,遍游京、沪、汉及景德镇等城市,大量采购布匹、绸缎、百货、瓷器等商品,京、津的由火车运到包头,再雇牲口运到临夏;沪、汉等地的装火车运到潼关,再雇用畜人力车运到临夏销售,从而扩大了临夏市场的货源。
在羊毛生意兴隆之际,天津外商还从临夏订购肠衣(羊肠)。肠衣收购与羊毛收购有关联性,主要货源还是依靠藏区。临夏“琳义成”(同兴店分店)。专营肠衣生意。为了满足外商的需要,琳义成派人去拉卜楞及青海同仁、贵德、湟中、西宁等地收购肠衣,并就地进行加工腌制后运至天津卖给外商,每年的转销量为五六万付左右,收益也不错。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天津等地沦陷,临夏商人与外商的羊毛生意及肠衣生意趋于停顿。
皮货商是临夏回族商业中与羊毛商并驾齐驱的另一只商业队伍。皮货商业有百余年的历史,初期由于交通不便,数量少,只在本地及兰州、川北部分地区销售。进入民国以来,皮货的产销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临夏的皮货商业是和皮货加工联系在一起的,即先由皮货商分头去甘肃甘南、青海海南藏区及河西(武威、永昌等地)地区收购羊皮,一般以收购羔皮为主,也收少量的老羊皮和野生皮,运到临夏后出售给皮货作坊的老板(俗称皮匠),由皮匠经过浸泡发酵、清洗、剪裁、缝纫等工序,制作成各式男女皮袍,而后再有皮货商运到各地销售。当时,藏区产的羔皮称番皮,河西产的羔皮称江北皮。番皮皮袍适销四川、汉口、西安、北平;江北皮皮袍远销上海;野生皮及皮衣多由外国商人购买。在皮货商业发展兴旺时,皮货商每年购进羊皮五六万张,从事加工缝制皮袍的作坊有几百家,每年加工销售皮衣达万件以上。皮货商和羊毛商一样,在销售皮货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熟悉了经营渠道,后纷纷在西安、成都、北平、天津、上海等大商埠设立常驻庄码,一面销售皮货,一面采购各地新式产品及民族用品运到临夏销售,进一步沟通了临夏与各大城市、商埠的贸易渠道,丰富了临夏市场的货源,使临夏逐渐成为一个商品批发业务兴旺的“旱码头”。
时至今日临夏商业依旧兴盛(西北第一集——临夏广河县三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