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康汉江航运
陕西安康地区土地面积23000多平方公里,地处秦岭、巴山老林地区。这一带群峰突兀,面山临河的景色在安康境内随处可见。在峰峦耸矗中,汇流其间的汉江中游及其支流任河、旬河皆为可航水域。沟通了安康地区内部与外界的经济文化往来。
安康地区的内河航运属于汉江航运体系。汉江不仅把安康地区和汉中地区紧密相连,而且还连接着湖北、陕西两省,有利地促进了安康地区经济的发展。
1949年前,这里通航有汉江及其支流任河、岚河、旬河、月河、黄洋河、坝河等,巡航里程共计56l公里。汉江干流通航载重量3~10吨的木帆船。航道处于天然状态。例如紫阳县,“独立空山,四望苍茫,巴峰还拱,秦岭回翔。襟楚带蜀,挹汉通湘,羌庸之脊,势重紫阳。商贾多往来于此焉”(《紫阳县赋碑》清乾隆三十九年邑令张志超撰文)。安康老城在过去频遭水患,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新修建,又相继建东西关城堤和培固河坎以护城堤根基,于是在北城堤外逐渐形成一条通道。许多市民糜居在这背城面河的通道上,搭起竹席窝棚,盖起简陋草房,由此河街逐步形成。
清中叶以后,各省商人纷纷前来经营贸易,在河街建造住宿房屋,至清光绪年间,河街面貌已逐渐改观。西自陈公台,东至魏家台,沿着城根盖起了平房和楼房,成为一条单面的正式街道。水西门以西称为上河街,小北门以西称为中河街,小北门以东称为下河街。河街上有上、中、下三个码头,供
来往船只卸载货物。各码头有脚头(负责人),有脚子(搬运工)几十人,随时装卸和搬运上下货物。随着汉江航运由发展而至兴盛,促进了河街的繁荣,河街逐渐繁华热闹起来。在河街开设的商号有:永义成、瑞升恒、陈义和、魁星德、富兴荣等十几家,经营湖北、江西瓷器和陶土窑货;还有开设的竹木行,经营来往竹木排生意;有李、周、刘三家纤担铺,大量编售纤担,供纤拉逆流而上的船舶使用;有马必乃、来吉善、胡长江等10多家炭厂,经营大、小河道运来的石炭;因为这里运送大量桐油,就有了几家编售油篓的铺子;更有几家酒铺和茶馆,人们来此饮茶、洽谈生意、解决航运纠纷,真可谓“座上客常满”。清末民初时,江边商船云集,船桅如林,码头脚子川流不息地搬运货物,喊起号子,江上渔歌号子此起彼伏,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到清末,这里形成了楚、湘、晋、豫、川、赣、闽、秦等8个商帮,其中“秦帮”就是以当地回族为主组成的,称安康教帮,又称“安康回教商帮”。这是清代回族在安康的一个商业团体。安康的回商主要经营茶叶、皮张,也购售部分山货、药材。清末民初,回族走水商号驰名的有乾昌泰、春祥兴、春发玉等等。以后相继兴起的有连庆敏、世兴恒、瑞兴成等大小商号达上百家。经营各货,运汉销售,购回日常生活用品和布匹、铁器、浙广药材等。他们还大量输出紫阳茶叶(回族称为陕青茶)、汉阴生丝、平利生漆等土特产品。
对于山货药材的加工,安康回商有专门的技术工人。有的被各帮商号聘请为常年工头,从事加工操作,如汉口某种货俏,商号请工人日夜加工,技术工人生活比较富裕。
回商在当地还有不少当经济牙子的,他们信息灵通,熟悉行情,能说善道,运用灵活。驰名的刘正茂等经常和各邦商号、行店之间打交道。安康市场的货价,常常受汉口货价影响,时有涨跌,各帮商号争先恐后地卖出买进。该经纪等从中想方设法达成交易,起着很大的媒介作用。从事借贷的回商中著名的有刘庆、刘纪宽等专营此项,赚了利息也给走水生意资本缺乏的行了方便。
开设的山货行和桐油行有十几家,由于回商公平交易,招徕了大量的售货客商,并且取得各商号的信任。抗日战争前,汉江航运发达,回商行店生意非常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