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温热未净,不饥妨食。(645)
藿梗 谷芽 半曲 川连 木瓜 陈皮
热退,脘痹不饥,不大便(601)。
杏仁 半夏 连皮茯苓 厚朴 桔白 炒熟麦芽时病后,不饥妨食,舌微黄,宜和胃气,以泄余邪。(349)
大麦仁 半夏曲 大豆黄卷 金石斛 白茯苓 广桔皮白
湿神阻于上焦,不饥少纳。(876)
杏仁 苏梗 枳壳 厚朴 桔红 半夏
湿阻不泄,脘痹不饥。(962)
杏仁 半夏 茵陈 莱菔子 厚朴 广白 苓皮 槟榔汁
舌黄脉缓,脾胃之气呆钝,湿邪未净,故不饥。(570)
益智 半夏 桔白 厚朴 茯苓 干姜
火虚不能燠土,不饥妨食,法宜脾肾同治。(53)
人参 巴戟天 益智仁 茯苓 胡芦巴 菟丝饼
脉弦而濡,气分殊弱,湿热不能尽泄,不饥少寐,神倦痰多,宜健脾和胃,佐以远木。(535)
人参 生谷芽 木瓜 神曲 茯苓 新会皮 炙草 川连
脉弦,不饥少纳,湿痰阻于中焦耳。(858)
半夏 干姜 桔红 茯苓 枳实皮 厚朴
气郁不宣,脘痹不饥。(949)
金石斛 半夏 枇杷叶 广皮白 杏仁 枳壳
气阻脘痹不饥。(358)
枳壳 炒麦芽 半夏曲 桔红 老苏梗 白茯苓
血乏不饥,喜饮热汤,小腹冷,且益胃阳,佐以调营。(340)
当归 谷芽 炙甘草 茯苓 新会 半夏曲
脉弦,来去不调,营卫未和,是以不饥,胸臆时痛时止,法宜和之。(434)
当归 枣仁 柏子仁 半曲 茯苓 炙草 白芍药 广皮
舌黄,妨食内热,湿热郁于中焦。(724)
藿香 半夏 茯苓 川连 木瓜 桔白
热减,妨食神倦。(1036)
谷芽 川斛 陈皮 半曲 茯苓 知母
寒热后食物失宜,中气反困,食不甘味,神倦无力,法宜和之。(918)
藿香梗 厚朴 茯苓 木瓜 砂仁末 谷芽 半曲 广皮
劳伤中气,口苦妨食,小溲不利。(58)
茯苓 白术 厚朴 广皮 泽泻 猪苓
气弱神倦,妨食耳鸣。(221)
人参 当归 炙甘草 煨姜 茯苓 半夏 生谷芽 大枣
劳伤阳气,食减腹膨。(253)
生于术 茯苓 广皮 半夏曲 厚朴 煨姜
脾阳不振,食少神倦。(331)
焦术 陈皮 谷芽 归身 茯苓 半曲 炙草 白芍
气弱神倦食少。(594)
人参 北五味 茯神 麦冬 鲜莲子 霍斛
气弱神倦食减。(146)
谷芽 半曲 新会 茯苓 木瓜 煨姜
左关弦,来去躁疾,右细涩,食减,阳明困顿,血液暗耗,日久恐有偏枯之累,此刻当理阳明。(483)
金斛 茯苓 半曲 桔红 钩藤 桑叶
口干食减,宜养胃阴,不必理痰。(555)
扁豆 川贝 莲肉 茯神 霍山石斛
究属肾病,肾为胃关,是以食少形倦,自宜温纳下焦为主。但右脉弦而有力,虚之实,未必无是理也,先宜疏胃益脾。(814)
人参 广皮 谷芽 半曲 厚朴 姜渣
此少阴阳伤,渐致妨食形羸,中阳亦渐次告困矣。(77)
真武丸
胃气不苏,湿热内蕴耳。(715)
竹茹 半夏 桔白 枳实 茯苓 金斛
“按语”
叶氏应用汤药治疗不饥妨食的27个病案中,共用药物48种、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为燥湿运脾、理气和胃药。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列的前15种药依次为:茯苓(茯神、茯苓皮)、半夏、陈皮(桔白、橘红)、谷芽、厚朴、石斛、姜、木瓜,人参、炙草、杏仁、枳壳、川连、霍梗、白芍。从以上用药的情况看符合不饥妨食的基本病机病机、即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叶氏治疗不饥妨食有以下特点:
1 不饥主脾,燥湿为先
脾虚不运,痰濕内阻故不知饥多见于温病后期(654.601.349.1036),湿阻(876.962.858.724.715),气郁(949.358)脾虚不运,痰湿内阻,叶氏以茯苓,半夏,陈皮健脾燥湿以治脾,凡温热后期,余邪未清常加霍梗,芳香利湿以温阳开胃,湿阻脘胀常加枳壳、厚朴降气消满,湿热甚者常加黄连以清热燥湿,湿伤阳气常加干姜,脾气虚弱常加人参、甘草以助脾胃之气,气郁不宣,大便不通常加杏仁以宣肺气。
2 不纳主胃,降胃为法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降浊,共同维持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功能。由于脾失运化,胃失通降,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脾胃消化功能减弱引起不饥妨食。导致胃气不降的原因,除上述的湿邪阻滞外,还有病后食物失宜(918)、气弱(594.146)、阴伤(555)等。叶氏在理脾基础上,强调恢复胃的通降功能的重要性,常用木瓜、石斛、麦冬等养胃阴,以助胃的消化之功,用谷芽、神曲(半曲)、莱菔子、槟榔等消食导滞,以助胃的降浊之力。
3 气弱阳伤,温补为宜
叶氏认为:“火虚不能燠土,不饥妨食,法宜脾肾同治。”(53)“肾为胃关,是以食少形倦,自宜温纳下焦为主,”(814)。此外,对劳伤(58.253),气弱(221),阳伤(331.77)所致的不饥妨食虚证均以益气温阳法治疗,常选用人参、煨姜、白术、益智仁、菟丝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