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脾弱少运,食下月真胀。(144)
焦术 广木香 人参 茯苓 广皮 砂仁壳
脾弱少运,腹鸣且胀。(792)
益智 茯苓 大腹皮 青皮 广皮 砂仁壳
食物失调,腹胀下利。(707)
生益智 茯苓 大泽泻 砂仁壳 广皮 生谷芽
食下月真胀,脘痞。(154)
半夏 茯苓 枳实 干姜 桔红 肉桂
湿延中满,宜温太阴。(1000)
姜渣 茯苓 广皮白 厚朴 肉桂 枳实皮
脾呆腹膨。(734)
厚朴 茯苓皮 广皮 麦冬大腹皮 砂仁壳
知饥,食下月真胀,脾钝胃强使然。(38)
焦术 茯苓 神曲 炙甘草 广皮 川连 白芍
麦芽 山楂肉炭 青皮
食物不节,腹膨且痛,脐凸便泄,属疳积也,宜慎食物。(786)
焦术 砂仁末 神曲 麦芽 楂肉 广木香 茯苓 广皮
脉沉弦,腹膨不饥。(829)
川楝子肉 鸡肫皮 香附汁 赤麦小芽 青皮汁 山楂炭
食物宜节,否则恐延胀满。(642)
谷芽 半夏曲 米仁 广皮 茯苓 宣木瓜 炙草 砂仁
形盛脉微,阴浊内盛,阳困不宣之象。食下碀胀,中脘时作胀痛,阳以通为运,阳气流行,阴浊不得上干矣。所谓离照当空,阴霾消散是也。而久痛非寒,偏于辛热刚愎,又非所宜,惟和之而已。(385)
外台茯苓丸
腹膨呕逆,当温通阳气。(47)
附子 吴萸 茯苓 干姜
努力络瘀,入春气升激络,血欲外溢未泄,气还瘀凝,月真胀腹膨,心中烙热。古谓:治血莫如理气,气宣血降,良有以也。(8)
黑栀 苏子 牛膝 桃仁 丹皮 茜草
劳伤络瘀,失血之后,腹胀难运,络虚为胀,良有以也。(57)
旋复花汤加桃仁、大麦芽
脉弦涩,舌苔腻,湿邪阻于中焦,木火不能疏泄,湿火内蒸,升降之机失职,为之胀满,法宜疏之。(828)
香附汁 广皮 藿梗 小青皮 茯苓 川连
肝邪扰中,阳明不宣,妨食月真胀,苦辛泄降为主。(278)
香附 川芎 半曲 桔红 黑栀 白芍 茯苓 麦芽
脉弦,腹膨气逆,动怒致此,肝邪冲逆阳明也。切勿嗔怒,势恐变幻,慎之慎之。(489)
川楝子 茯苓 化桔红 大麦芽 青皮 砂仁壳
脉弦且出鱼际,木火郁而不泄,阳明无有不受其戕,是以食下稍有不适,则为碀胀,饥则嘈杂难耐。自宜肝胃同治,肝木宜疏,胃腑宜降,乃其治也。(4)
归身 焦术 陈皮 柴胡 神曲 白芍 茯苓 炙草 香附 麦芽
营虚气弱,经事后期,食下月真胀,心悸少寐,宜甘缓益虚。(799)
黄芪 白茯神 酸枣仁 当归 桂元肉 柏子仁
腹胀色萎,脉弦气急,非胃腑病,乃下焦阳衰也,与前胀满迥异。(315)
少阴附子汤
此肾病也,腹胀腿麻,二便不利,诊脉沉细,法宜温纳,理阴中之阳为主。(776)
天真丹
腹鸣,渐有胀满之势,小溲不利。(132)
熟地 茯苓 桂心 山药 牡蛎 泽泻 牛膝 丹皮
食下月真胀,饥则尤甚。(1144)
熟地 白茯苓 枸杞炭 沙苑 紫石英 牛膝炭 临服磨入沉香汁
脏阴暗耗,气浮肤热,脉数腹膨,阴亏渐及阳位,此属虚损,最不易治。(966)
猪肚丸
“按语”
叶氏应用汤药治疗腹胀的24个病案中,共用药物50种,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为理气健脾,温中消胀药。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列的前15味药依次是:茯苓、陈皮(橘红)、砂仁、谷芽、白术、青皮、大腹皮、泽泻、半夏(半夏曲)、神曲、山楂、白芍、炙甘草、香附、益智仁、枳实。从以上用药情况看完全符合腹胀的基本病机,即肝郁气滞、脾胃失和、升降失调。对本病的治疗强调:“阳以通为运”及“肝胃同治,肝木宜疏,胃腑宜降”,还特别指出:疳积,宜慎饮食。脏阴暗耗,气浮肤热,脉数腹膨,阴亏渐及阳位,此属虚损,最不易治。
叶氏治疗腹胀有以下特点:
1 健脾与和胃同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月真胀。”腹胀虽属胃病,但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因此,叶氏治胃不忘健脾。治脾助运化,治胃助消食。行气和胃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144)、(792)、(786),腹胀明显加大腹皮除胀,食积者加麦芽、山楂、神曲消食和胃(38),(786)、(829)。
2 治胃不忘疏肝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为腹胀的起病之源。叶氏治胃不忘疏肝,是治病之源。常用川楝子、青皮、香附、木香等配入方中(792.38.829)等。条文中明确指出:“木火郁而不泄,阳明无有不受其戕,是以食下稍有不适,则为月真胀,饥则嘈杂难耐。自宜肝胃同治,肝木宜疏,胃腑宜降,乃其治也。”叶氏常选用越鞠丸、逍遥丸加减(278.4)。
3 治脾兼顾先天
阳虚不温,脾虚失运,气机升降失常是腹胀产生的主要机理,叶氏在温理脾胃的前提下,注意病机的发展,对体虚或久病患者常用补先天生后天的方法,常用益智仁配茯苓(792.707)益气健脾,肉桂、干姜配茯苓(154)温中散寒,附子干姜配茯苓(47.315.776)温肾助阳,熟地、牛膝配茯苓(132.1144)理阴中之阳。
4 久病络瘀,理气为先
叶氏医案中记载了两例典型的瘀血腹胀案(8,57),一为血热实证,提出:“治血莫如理气,气宣血降”的治疗原则,重在清热凉血、理气化瘀,急则治标;一为失血虚证,用《金匮》的旋复花汤加桃仁、大麦芽行气和血,通阳散结,兼以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