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东方的教学课堂上,涌现出了无数的名牌教师。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一大批的名牌教师成就了新东方的辉煌。但让俞敏洪没有想到的是,有些人被名牌所累,开始拿自己的“独一无二”威胁他——如果不涨工资就罢课!俞敏洪该怎么办?向威胁自己的人妥协?
坎里那些事儿
管理一个企业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一个庞大的企业,而管理新东方这样一个企业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呢?因为新东方的主要员工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其中很多都是在学生群中口碑很好的名牌教师。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固有特性。所以,要让这些知识分子服从俞敏洪的管理,其难度可想而知。
新东方从一开始就是走的“名牌教师”的模式,靠名牌教师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名牌教师的模式包含四大要素:第一,教学内容必须贯穿整个课堂,可以讲故事,但绝不可以喧宾夺主;第二,讲课的每一句话里都必须包含激情,这是吸引学生的关键;第三,励志的话不能啰嗦,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打动学生;第四,幽默的体现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体现,避免牵强的打趣。如果一个老师能够把这四点融合到一起,那就可以成为新东方的名牌教师。
俞敏洪坦言,“名牌教师”的模式在帮助新东方走向成功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些困惑。有些人被“名牌”所累,虚荣心使得自我过分膨胀,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人,所以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伤人,更会伤己。
俞敏洪曾遇到这样一件事:
大概在1992年到1993年的时候,新东方开设了GRE考试中的数学“逻辑”。在新东方,原则上,俞敏洪每一门课都能上,但唯独数学不能,他在高考中数学只考了14分。所以,俞敏洪就为这门“逻辑”课外请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其实也是在新东方这个平台上磨练出来的,到后来才变得特别权威。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在新东方成为了无可替代的人,连俞敏洪也不能替代他,所以就开始和俞敏洪较劲。一再要求涨工资,到后来,说如果不给涨工资就甩课。
有一个班的“逻辑”课,共有44节,上了14节课之后,这位老师就对俞敏洪说:“我要拿那14节课的钱。”俞敏洪问:“14节课的钱是什么概念?”他说:“就是这个班总收入的25%。”
对于这个要求,俞敏洪实在难以接受,扣除招生费用、宣传费用和租用教室等费用,这等于把利润都给教师发工资了。而且,给一个老师这么大幅度涨工资,其他老师会怎么想?最后,因为涨工资的要求没得到满足,这个老师就甩课了,当晚就没去上课。没有教师可以去顶替,学生就开始闹事,最后只好把全班学生的学费都全额退还了。
这件事情让俞敏洪思考了很多,他意识到自己的管理面对着严峻的挑战。
俞敏洪的战术
俞敏洪很善于吸取教训,在经历了名牌老师“甩课”事件后,他开始防患于未然。
不让核心人物只有一个
通过老师甩课这件事,俞敏洪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在新东方的某一个领域,不能只有一个核心人物,必须要同时配备两个,甚至更多的核心人物,这样即使出现甩课行为,也不至于没人去上课。从那以后,俞敏洪宁愿多花钱,多花力气,也要同时雇几个人做同一件事情。
后来,俞敏洪在这个领域同时招聘了四个人一起培养,这样有任何一个老师出现甩课行为,一定会有老师可以顶上去。俞敏洪相信,绝对不会出现四个老师同时甩课的行为。
给知识分子尊重和自由
俞敏洪很清楚地知道,新东方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企业,这里聚集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其中大部分都有很好的学历背景。所以,要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来管理新东方肯定是不行的。俞敏洪选择了给予员工自由。
在新东方的课堂上,任何老师都可以拿俞敏洪开玩笑,或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有一次,俞敏洪路过一间教室,教室内的老师正手舞足蹈地对着几百个学生说:“老俞哪能管理新东方学校?管理新东方学校的厕所还差不多!”几百个学生被惹得轰堂大笑。这样的事情在新东方屡见不鲜,但俞敏洪总是一笑了之,甚至暗自窃喜。
对于俞敏洪的态度和做法,很多人觉得无法理解。但这其实正是俞敏洪的高明之处,知识分子喜欢对事物发表评论,他们需要一种宽容、自由的氛围。
坎外真经
管理模式因企业而异
在企业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成功模式,管理是否有效,是否高效,要看这套管理模式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跟其他企业相比,新东方的人才结构比较特殊,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精英人士。所以,要管理好这样的企业,必然需要一个特殊的管理模式。“知识分子需要被尊重,还需要自由。”这就是俞敏洪心中的管理新东方的理论基础。
人才消费有风险,应最大限度降低
在俞敏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原则下,新东方吸纳了很多“牛人”、“怪人”,不能不承认,这些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但聘请这些人才也是有风险的。2002年,IT培训创始人周怀军出走,2003年,口语专家杜子华也离开了新东方。还有胡敏,离开新东方之后创立了新航道学校,并且复制了新东方的教学模式,可以说直接成为了新东方的竞争对手。
面对人才的一再出走,俞敏洪也在不断完善新东方的人才管理制度。比如,对新东方的高层管理者增加了“竞业限制”,规定新东方股东和董事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在离开新东方的一定时期内,不得从事和新东方有竞争关系的业务。虽然这一策略的出台也让一部分人推断俞敏洪有“帝王心态”,是害怕别人威胁自己的地位,但在降低人才消费的风险方面确实起到了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