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股份制改造能彻底解决新东方的问题,但在股份制改造完成之后,新的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原来是分封制,大家之间职责分明,利润的分配也很清晰,而股份制改造完成之后,由于所有的业务统一在一起了,股东们不知道该去干什么了。更重要的是,因为看不到实际的利润,股东们怀疑是上了俞敏洪的当,开始联合起来对抗他。
坎里那些事儿
在新东方股份制改造完成后的第二天,股东们向俞敏洪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建议:一次性购买十一辆轿车,每个股东一辆。当时俞敏洪是有一辆小轿车的,此前为了迎接徐小平从美国归来,俞敏洪觉得不能开一辆面包车去机场迎接他,于是就买了一辆帕萨特。在俞敏洪有车开的时候,新东方的其他股东都还在骑着自行车上班,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提议。
虽然觉得很意外,俞敏洪还是同意了这一提议。新东方一次买回了十一辆车,这些车是在同一天提回来的,那场面很是壮观。可是,有了车之后大家反而不干活了,股份制意味着大家的业务都合在一起了,大家都不知道去哪里干活了。而且,干活后也不知道钱装到谁的口袋去了。
俞敏洪隐约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头,但实际上还有更大的问题。
新东方以前的结构是“包产到户”,扣除经营成本和要上交给新东方的管理费用,“承包者”可以把剩余利润全部拿走,一年干到底,通常能拿到三五十万。但现在实行了股份制以后,虽然分到了股份,却看不到实惠。股东们只能每个月领一些工资,至于能不能分红,能分多少,要到年底才能知道。以至于有些人觉得是上了俞敏洪的当,表面上是推动改革,实际上是把他们给架空了。
同时,头衔的划分也让这群人很不舒服。原来这些人之间是没有上下级关系的,甚至觉得俞敏洪是他们的下属,专门为他们服务的。但是现在,俞敏洪是公司的董事长,还兼总裁,他们都成为了俞敏洪的下属。而且,这些股东们的职位也有高低之分,比如副总裁、常务副总裁。毕竟是知识分子,都要面子,所以职务的划分也很麻烦。
最终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一些小股东联合起来,跟俞敏洪不断抗争。比较可笑的是,这些人并不清楚自己抗争的目的,他们只是觉得事情应该有所改变,但到底改变成什么样子,他们也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俞敏洪也不知道该如何满足他们的要求。
那个时候的新东方,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手创办了新东方的俞敏洪内心无比焦急和无奈。
俞敏洪的战术
面对当时的局面,大家都意识到有问题,但又不知道该怎样解决,有的只是不断的争吵。事情演变到最后,由最初的不信任上升到带有人身攻击的味道。俞敏洪很希望新东方能够平稳发展下去,所以做出了以下决策:
离开新东方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之后,俞敏洪深感道理是讲不通的,在极度无奈之下,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提议说,“把我的股份统统送给你们,我不做了,我也不要钱了,我离开新东方”。他说他可以到广州或者上海,去重新创办一所学校,和新东方斩断一切联系,从零开始。
股东们对俞敏洪的这一提议颇感意外,一番商议后,他们谢绝了俞敏洪的“好意”。他们说,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即使拿到了新东方的全部股份,他们还是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限时购买其他股东的股份
俞敏洪分析后认为,股东们之所以对自己的股份心存疑虑,主要是担心股份不值钱,于是他决定让这些人的股份和现金挂上钩。俞敏洪对这群人说:“这样吧,你们把股份都卖给我,我按1%兑现100万元现金的价格收购你们的股份。”
俞敏洪说出这番话,是在某日上午9点的会议上提出的,而他给这些人限定的时间是下午5点。这就是说,5点之前愿意卖出股份的,俞敏洪会用现金兑现,5点之后就不再受理了。当时俞敏洪手里并没有那么多现金,就向周围几个有钱的朋友借,这些朋友都愿意帮助他周转资金。
结果,到了当天下午约定的时间,这些股东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卖掉自己的股份。他们说,既然股份有一个可靠的定价了,还是慢慢商议一下以后怎么做吧。不过他们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建议,他们说通过这件事情发现俞敏洪领导能力欠缺,觉得应该由另外的某个股东来担任领导。经商议,王强取代俞敏洪坐到了董事长的位置上。就这样,股份风波算是过去了。
坎外真经
有不满就说出来,而且要当面说
当时新东方的股东们之间吵得不可开交,但新东方的老师们根本不知道这一实情。俞敏洪说,他们吵架的时候都会关上门,不管是砸桌子、摔东西,都是在内部,一旦走出办公室,他们表现出来的仍然是最亲密的哥们儿关系。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俞敏洪说是因为当面都把不满说尽了,就没必要再在背后说谁的坏话。
可以说,有利益关系的人之间,纷争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有人提出来,如果大家心有不满却不言说,问题只会越积越多,随着矛盾的加深,解决起来也会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