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制之于其未乱。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
局势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没有露出苗头时容易筹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情微小时容易散除。要在事情还没有发作时处理它,要在局势还没有动乱时治理它。
第一章 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种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间的联系之后,所作出的论断。“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人受大地的承载之恩,所以其行为应该效法大地;而大地又受天的覆盖,因此大地应时时刻刻效法天的法则而运行;然而,“道”又是天的皈依,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本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实际上“自然”是“道”的自性,“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的。
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而自然规律更是自然产生的,所以有许多事物发展变化,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认为,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明白应变,屈伸自如,就可以说是道的较高境界了。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自由自在。人,呈现出天然本质,物,也呈现出天然本性。人,假如能常守自然本性,便能外在态度安详,内在精神平静,有一种天德,也就成了生命自然的宠儿。于是,人敬人爱,外物也不伤不害。我们应当明白:行事,只能行可行之事;辩论,只能辩可辩之理;智慧,就是在发现不可勉强进入的地方,叫人止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从天地而来,本该秉从天地的禀性,自然而然地来到这个世界,又自然而然地长成,自然而然地求衣食,又自然而然地离开这个世界,回到天地的怀抱。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犹不及。
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什么是自然呢?自然就是一人一物一事的自身本来的样子。世间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也是自然,不增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就是自然。加或减都是损害自然。
老子认为,人之所以有惊恐、疑惧、喜悦、苦恼、忧伤、快乐,是因为人向来有改变自然的冲动,也就注定背起苦难去追求幸福。但实际上,人的本来天性却是另外一个样子的。
老子以神悟天慧的心与口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若保持先天而来的那种同于天地的自然德性,那人就和天地一样泰然自若,又像天地一样宽宏伟大,这样的人就可称“王”了。当然,这个王不是帝王的那种王,不是帝王的那种杀伐、霸道、强横的赫赫威势,而是有如天地的那种自然造化之功,宽宏和顺之德。当然,有此功德者,也就是名副其实的王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的人一味迎合他人,强装笑脸,自己屈心抑志,憋得慌,在一旁观看的人,也觉得难受得很。有的人故作高傲,完全按自己的主意行事,与人交往时合则留,不合则去,比自己强的人不接近,比自己差的人不迁就,这使自己的心灵很寂寞,也很压抑。
然而,有的人则自然地与人相处,把功利放在一边,把评价放在一边。这样,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
⊙原文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号忠武侯。
○译文
就是由于他不与人争来争去,因此,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竞争了。
祸福相倚要看透
以平常心做事,自然水到渠成。
《道德经》品读
⊙原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是非由于多开口
⊙原文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译文
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译文
灾祸呵,幸福就倚傍在它旁边。幸福呵,灾难就藏伏在它之下。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
顺逆不足喜忧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