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详细案例研究;二是调查研究;三是大样本研究。案例研究集中在投资的动机和过程方面。调查和大样本研究集中在研发的投资结构,特别是在研发的投资方向上,标明从哪国向哪国投资,在理论研究层面相对薄弱,但也有一些理论成果具有代表性。
2.3.1 技术开发与技术增长理论
Kuemmerle将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直接投资分为两类: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HBE)和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长(HBA)。HBE是开发母国区位创造的技术优势,以这种方式利用该优势比其他方式对公司更有利可图。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现有技术知识,开拓国际市场。所以,影响跨国公司研发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东道国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HBA是为了保证跨国公司的稳定和长期增长,旨在从海外为母国获得新的技术与知识信息,增加母公司技术存量,从而提高跨国公司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东道国公共部门和私有机构的R&D投资量,国内人力资源质量,有关科技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等,成为影响跨国公司选择海外区位、建立研发分支机构的关键因素。根据Kuemmerle的理论,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型海外研发投资主要强调:①产品的区位适应;②产品的多样化生产;③工艺技术的区位适应。相应的,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长型海外R&D投资强调:①创造核心产品;②支援核心产品;③工艺创造。
2.3.2 辅助资产理论
Serapio认为跨国公司从事海外研发直接投资,是对公司内部关键性资产的安全措施,是辅助关键资产充分发挥作用的行为。如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R&D基地,通过接触当地基础研究信息,提高公司基础研究能力。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投资国外应用或开发研究,辅助加强国内的基础研究。还有跨国公司通过对海外工艺技术的研发投资,提高生产技术。另一些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仅是为了得到关键性辅助技术。Serapio认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直接投资是为了提供辅助性资产,而这些辅助性资产对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和经营活动取得成功至关重要。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和生产转移,常常需要公司产品的适应性开发,部分产品要求重新设计和工艺改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海外区位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以支持公司的海外生产和经营活动。辅助性资产理论还对许多跨国公司建立海外多区位研发机构,并将各区位机构并入全球一体化研究与开发网络的行为加以说明:公司产品或创新的关键技术资产可能分布于国外多个研究机构,先进技术的创新需在国外多个研究区位同时进行;跨国公司为了能从辅助技术的研发中获得最大收益,将在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区位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并将所有这些研究机构纳入研发的全球化网络。
2.3.3 动力引力互动理论
我国学者杜德斌(2001)在综合分析大量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吸收投资动力论和投资引力论中合理的理论内核,借鉴Dunning国际生产折中论的理论成果,从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动力因素和引力因素的平衡互动角度,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研发投资内部动力与外部引力的互动关系和作用结果,并对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区位模式做了系统研究,指出区位模式建立在跨国公司内部动力和东道国外部引力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该研究通过对国际研发投资动机的分析,根据东道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总结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区位选择的一般模式,并把跨国公司投资内部动力概括为支撑海外生产、跟踪或获取技术、寻求资源和人才三种,把东道国的引力要素简化为FDI规模、市场容量、竞争对手、科技水平、科技人才、技术设施与环境六种,从而使其流动的脉络清晰可见。三种投资动力和六种引力因素的组合形成三种完全不同的区位选择模式:即生产支撑型、技术跟踪或获取型和资源寻求型。这三种区位选择模式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宏观与微观上,而且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三种投资流向:生产支撑型海外研发投资资金流向以“平行流”或“混合流”为特征;技术跟踪或获取型海外研发投资资金流向以“上行流”为特征;资源寻求型海外研发投资资金流向以“下行流”为特征。
2.3.4 跨国公司研发组织阶段论
Roussel、Sead和Erickson(1991)将研究发展功能地位的演进历程分为四个时代,而其中每一阶段的演进,都代表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经营所起的重大关键作用。目前对研发管理已进入第四代,在这一阶段,企业提升研发管理至经营策略的核心层次,研发部门更多的自主发挥权力,研发资源的运用也较为弹性宽松,企业将研发投资视为一种知识资产,更多地针对未来市场发展所需要的未来技术,灵活运用技术合作、技术授权、技术移转、技术交易、购并策略等手段,来提升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效能;以全球化运作的观点来看研发活动,将传统总部实验室的中央控制观念转变为全球研发网络的分散架构,在全球最适的据点设置许多研发单位,并形成有效管理的网络组织,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程创新、市场创新等均纳入于全球研发网络的活动之中。
Zedtwitz和Gassman对跨国公司的研发管理进行了专门研究,考察了跨国公司研发组织的历史动态演化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国内特征研发阶段、技术驱动研发阶段、市场驱动研发阶段、全球范围研发阶段。在国内特征研发阶段,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均在国内进行;在技术驱动研发阶段,跨国公司将研究活动分散到世界各个行业技术中心,而将面向国内市场的技术开发活动集中在国内;在市场驱动研发阶段,通过在技术卓越中心的研究跨国公司技术能力得以全面提高,为了保持核心技术能力将研究活动重新集中在国内进行,同时由于市场拓展到世界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将开发活动也分散到国外;在全球范围研发阶段,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体系已经形成,研究活动重新分散到全球各个区域性研究中心,协调该区域的技术创新和改进活动,而开发活动则更加分散,对生产性企业和售后服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建议考虑四层次的研发组织结构:第一是地区和法律层次,第二是职能和等级层次,第三是项目和流程层次,第四是非正式联系和网络层次,并在实证中证明了关注实施项目的方法、工艺的设计方法、人际网络的建立方法和保持非正式联系的方法更能解决全球研究开发中的问题,增加了研发活动的有效性,改善了研发信息的沟通,增强了研发合作的可能性,克服了地理边界和职能组织对研发全球化的障碍。Zedtwitz和Gassman还提出了组织虚拟研究开发队伍的应变理论,通过对在几个不同地方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而建立的虚拟团队的研究,发现四种团队形式:分散的自我组织、作为协调者的系统整合者、作为系统建筑师的核心团队、集中化的风险队伍,而哪种模式适合哪种项目主要基于四种决定因素:创新的类型(激进型或渐进型)、项目的系统性质(系统的或独立自主的)、涉及的知识方法(隐性的或显性的)、知识结合的程度(互补的或重复的)。根据虚拟项目队伍的组织形式,有可能将它们分散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