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由旅美三邑总会馆主席郭迪凡倡议,该馆历史编辑委员会集体编纂,于1975年12月付梓。全书中文304页,后附英文目录及历史简介20页,合共324页。我于1979年10月在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所发现并复印,深感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为研究海外华侨社区的极佳史料。
书名英译为A History of the Sam Yup Benevolent Associ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1850―1974.Benevolent Association意为慈善协会,大体上能反映出会馆的功能,主要包括联络乡谊,互助合作,谋求并维护公益等方面。正如该书编者所言:“邑侨之初抵美境,人地生疏,语言隔阂,举目无亲,所仰以照拂者,唯同乡是赖,于是乎有地域性之会馆组织。盖州里比邻,梓桑情切,相逢海外,自当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也。”
全书包括三邑舆地简述、会馆简史、会馆组织与馆务、邑侨人口与职业之分布及变迁、传略、艺文、杂录等七个部分,资料搜罗颇为详尽。
三邑指南海、番禺、顺德,其舆地简述部分共54页,在全书所占比重极大。除文字陈述外,还有三邑之总图与各邑舆图,以及南海儒林古庙(正觉寺)、佛山祖庙、民居建筑、顺德农村育蚕、农民收割满载归家等珍贵照片。其用意在于不忘故土,增进乡情、乡谊,与现今所谓寻根同义。所附三邑乡村名表也非常详细,便于邑侨检索与相互联络。
会馆简史分三个时期:(1)创立时期(1850―1860);(2)地震前时期(1861―1906);(3)地震后时期(1907―1970)。附照片五帧:1900年左右所摄地震前之旅美三邑总会馆,1937年左右所摄之三邑总会馆,1953年扩建后之三邑总会馆,总会馆于1908年9月25日在加州政务厅立案时所发证书,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三十日总会馆所发神庙工程捐款收据。简史文字洗练,叙事清楚。如云:“会馆创设初期,馆址设于企李街、夹跑华街(Clay and Powell Streets)高处。馆址敞阔,能容纳邑侨多人为食宿之所。后以房屋不敷应用,再在唐人街(Sacramento Street)添置一楼宇,及在商业街(Commercial Street)设一办事处。馆中职员设司事(即主席)及通事(即书记)各一,庶务员(即干事)及值理(即董事)若干名。职员任期一年,得连选连任,视情势而定,多由三邑邑侨轮值公举。司事为馆中最高行政人员,对外则代表会馆,应付各方交涉,对内则调处邑侨间纠纷及主持馆务。通事则以通晓英文者充任,主理与外人交涉事宜。庶务则主理照料新客及领导彼辈前往矿区。值理均属埠上邑商,轮值司理馆中财政及协助一切馆务。”又记地震灾情:“丙午震灾,发生于公历一九□六年四月十八日凌晨五时十三分钟。时居民宿睡未醒,仍在梦中,适被震力撼动,始仓皇下床,相顾失色。幸火势未起,尚能收拾细软,扶老携幼,相率逃难。午后火起,入夜势成燎原。火值风力,延烧更速,难以扑灭。而抢救军警,复以火药爆炸楼宇,意欲截断火路,以免蔓延。岂料适得其反,助长火威,于是燃烧三四昼夜,整个华埠尽成焦土。诚旧金山百年来未有之奇灾,空前之浩劫也。”
会馆组织与馆务部分,分别缕述各埠三邑会馆,并附有旅美三邑总会馆及各分馆分布表。表列分馆有天使营(Angels Camp)、北架斐(Bakersfield)、科岑(Folsom)、轩佛(Harford)、马些(Merced)、□□卷(Portland)、沙加缅度(Sacramento)、山罗些(San Jose)、士板士步(Sebastopo1)、士得顿(Stokton)、除□□属俄里冈州外,其余均属加利福尼亚州。附有轩福邑侨戊戌年(1908)在三邑公所欢庆农历新年盛况及公所内貌等照片,均清晰完整。公所大厅高悬“团结”匾额,尤能给人以深切感染。其后则逐一介绍南海福荫堂(Nam Hoy Fook Yum Benevolent Society)、番禺昌后堂(Pon Yup Chong How Benevolent Association)、顺德学安堂(Hung On Tong Society)、南海九江慈善公会(Nam Hoy Kow Kong Benevolent Association)、罗省南海九江慈善公会(Kow Kong Benevolent Association of Los Angeles)、西樵同乡会(United Sai Chew Society)、南海狮山同乡会(Namhoy Szeshan Association)、美东纽约南海顺德同乡会(Nam Hoy Shun Tuck Association,Inc,N。Y。)、美东禺山信局(Yee San Benevolent Society,N。Y。)等慈善公益团体有关情况,并附三藩市各善堂及同乡会地址与相关照片。然后根据1956年修订之旅美三邑总会馆章程,说明总会馆的组织机构和行政人员的职责分工。所附三邑总会馆历届职员表,自1852(1850、1851缺)至1974前后凡120年,包括历届司事(主席)、通事(书记)、南海值理、番禺值理、顺德值理姓名、历届职员合照、番禺昌后堂早期职员表,均为难得一见的原始资料。就馆务活动而言,该书亦列有福利事业专栏,概述保护邑侨、调解纠纷、资送邑侨、检运先友(已故邑侨骸骨)、振兴教育、赞助社会慈善事业(包括对祖国赈灾、抗战的捐献)诸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三邑总会馆的具体运作情形。
美国三邑人口之分布与变迁部分,首先是概述,估计1851年至1861年加州三邑邑侨人数已有数千;1862年至1874年数达逾万,约占美西华人人口总数五分之一;迄至19世纪末,三邑邑侨稳定于此数,但由于外地华人来美者激增,在美西华人总数所占比例降至7%左右。三邑邑侨以南海籍为最多,约等于其他两邑人数之总和,且有八成以上居住旧金山湾区。其次是美国三邑邑侨行业之变迁,指出三邑为华南经济重心,海外贸易发达,故三邑侨商从一开始即在华侨社会中起领导作用,至19世纪末始被四邑(新会、新宁、恩平、开平)邑侨所逐渐取代。但大部分旅美华人则来自农村,多以劳力为生。其后所附美西方言集团人口表、1931与1932两年三邑总会馆注册人数、1932年注册三邑人士之职业统计,均有助于华侨社区内部结构之研究。
传略部分比重极大,共90余页,收88人小传,所附邑侨先贤传略表亦收41人(部分重复)。南海县早期旅美邑侨芳名收近200人,除大多注明乡属外,附注一栏间有职业及隶属团体说明,亦便于作人口结构分析研究。番禺、顺德两县早期旅美邑侨芳名收3000多人,惜无具体背景材料。早期三藩市邑侨商号(1900―1906),南海有93家,番禺11家,顺德40家。早期各埠邑侨商号亦表列百余家。上述88人小传撰写态度相当严谨,文后附有资料来源,如据口述亦必注明采访对象姓名及其与传主关系。
艺文部分包括文选、诗选、联选、邑侨遗著选录、邑侨艺术作品图片等,收罗颇为丰富。文选首篇《覆加省省长壁勒欲禁唐人之谕》,为南海黎春泉于1855年代旧金山中国客商会馆所撰。经长老会史比亚牧师(Rev。William Speer)译成英文,分送加州省会各界美人名流,题为Remarks of the Chinese Merchants of San Francisco upon Govemor Bigler's Message and Common Objection。此文对加州州长壁勒之排华谰言逐条驳斥,据理力争,义正词严,为最早抗议排华逆流的珍贵文献之一。第一、二两届《检运先友节略》,记1858年至1876年间番禺昌后堂检运已故邑侨骸骨回归故土经过。第一次(1863)“检运灵柩二百五十八副,另招魂湮没者五十九名”,共支费二万五百元。第二次(1876)“检运灵柩八百五十八具,另招魂箱二十四个”,共支费四万余元。由于邑侨葬地极为分散,且年久多已湮没,检运十分困难。但经办者不畏难险,极为认真细致,反映出当时旅美华侨情系故土,叶落归根思想极浓。又收番禺周棠于1946年6月1日所撰《回国见闻实录》,记当时上海、南京、广州通货膨胀、社会动荡情况颇为翔实,所记各种物价尤有参考价值。诗选、联选亦不乏佳作,如南海冯幼水《旅邸书怀》:“生平壮志屡销磨,落拓愁眉岁序过。枕畔凄凉闻铁马,国中撩乱吊铜驼。家乡万里音书少,旅邸频年感慨多。借问羊垣旧相识,珠江风月近如何?”(《金门吟社诗集》,1924年)顺德伍庄《留别金门诸友》:“耻作奴才懒作官,七年于外负忠肝。伤心国土惊将尽,带血文章呕未干。岂谓陶潜憎斗米,只因屈子护香兰。金门尚有重来日,不老廉颇更据鞍。”(《美国游记》,1936年)联选佳作有如:“三邑举贤能,排难解纷来此地;金门联友谊,和衷共济勉同人。”“福曜三藩,欣此日桑梓联情,作育人才南海盛;荫垂万户,冀他年菁莪毓秀,振兴华胄亚洲雄。”另有南海戴鸿惠撰《劝归联》多则亦颇具深情:“奚止十万众出洋,纵使富或有人,到底终天抱恨;至多五六成返里,与其魂羁异域,无如早日回头。”(旧金山《华西申报》,1983年10月13日)这些诗文均有助于了解当时旅美华侨、华人之思想、心态与情怀。
杂录部分有编后语及参考资料要目。编后语简介编辑经过,并为多方提供资料者题名。参考资料要目有方志15种、族谱11种、游记8种、特刊9种、征信录5种、侨报14种、杂志5种、专著6种,实际上正文和注释中引用之资料为数更多,足见搜罗之富与用力之勤。此书总编辑为区宠赐,副编辑麦礼谦、胡垣坤,保存历史文献,彰显先贤事迹,功不可没焉。
近十年来,国内研究华侨史者渐多,但注意搜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会馆资料者似乎较少,这不能不认为是一缺憾。因为会馆资料为海外华侨、华人社区历史实录,堪称第一手资料,可供多层面研究之需。许多华侨史论著之流于一般化,甚至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正是由于缺乏坚实的资料基础。即如“华侨为革命之母”一语,如从长时段与总体而言自然可以成立,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之华侨。以旅美三邑华侨为例,武昌起义以前对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并不热心,所以孙在致公堂大佬黄三德陪同下赴美国各地大力宣传联络,并未取得明显效果。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由于三邑总会馆在北美华侨中长期具有较大影响,而南海籍又在三邑侨民中占据绝对优势。康有为籍录南海,孙中山不属三邑,乡谊情结有利于康而不利于孙。加以三邑总会馆早期之历届司事(主席),大多聘请国内有功名者来美担任,如番禺梁庆榆1879年中举,1882年即来美出任该馆司事;罗熙尧1876年举人,1885年应聘任司事;黄廷章1862年举人,1887年任司事;陈大照1882年举人,1892年任司事;梁联芳1889年进士,官内阁中书,广西补用知府,1896年任司事;吕天骥1889年举人,1890年进士,官刑部主事,1898年任司事;周汝钧1892年进士,官刑部主事,1901年任司事;陈祥和1894年举人,官广西迁江县知县,1903年任司事;谢寿康1903年举人,官福建知县,1907年任会馆主席;许炳?1909年广东法政学堂毕业,任会馆主席,其从兄炳榛时任清驻旧金山总领事。三邑邑侨之所以请这些国内官僚乡绅来美任会馆司事(主席),目的是为了便于与清政府(首先是驻美使领馆)联络,借助中国官方力量保护自身权益,这样的领导层决定了三邑总会馆在政治上的保守性,因此容易倾向于康、梁而疏远孙中山。这一点从该书多所征引康、梁著作亦可看出。
1903年初,梁启超由日本去美国旅行,1904年有《新大陆游记》一书以记观感。书中对旧金山华人有所分析,认为其长处是爱乡心盛(爱国心所自出),不肯同化于外人(即国粹主义、独立自尊),义侠颇重,冒险耐苦,勤、俭、信(工商业竞争三要素)。其短处是无政治能力(有族民资格,无市民资格),保守心太重,无高尚之目的。并谓旧金山华人约二万七八千之间,维新会成立最早,注籍会员约万人。“余至时,以军乐欢迎,盛况更过纽约,感谢无量。”证诸三邑会馆简史,梁氏所言大致不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