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监国摄政王的载沣,第一次最重要的国务活动就是主持儿子溥仪的登基大典。
登基典礼上,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着儿子,文武百官三跪九叩,小皇帝耐不住性子,挣扎着哭喊起来:“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载沣满头大汗,急不暇择,就把平日哄孩子的话连声说了出来:“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底下群臣听着他们父子俩的对话,心惊肉跳。
典礼结束以后,文武百官垂头丧气,窃窃私议起来,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啊?”一股不祥之兆在京城的上空蔓延。3年之后,清朝果然完了,似乎是这股不祥之兆的应验,那是后话。
载沣的这次表现显然是失分的。他让满朝文武看到的是一个把握不了分寸的摄政王,让人感觉他不是一个靠得住的人。
登基大典一过,载沣就急着要除掉他的眼中钉袁世凯。
袁世凯成为他的眼中钉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为袁世凯是他蓄谋已久的施政方略的绊脚石。只要袁世凯还在朝廷,他这个摄政王就会大权旁落,仿效德国的理想将是枉然。原因之二为袁世凯是10年前出卖他的哥哥光绪皇帝的人。曾有传言说,光绪皇帝在临死之前,曾给弟弟载沣下遗诏杀袁世凯。肃亲王善耆和镇国公载泽为他出谋划策,打算学当年康熙皇帝擒杀大臣鳌拜的办法,在宫里准备一把缺一条腿的椅子让袁世凯坐下,以造成“君前失礼”的事实定他死罪,然后由第二代恭亲王溥伟带着他家祖传的一把白虹刀,一刀结果袁世凯的性命。
然而此事重大,载沣顾虑重重,不能当机立断,就去找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和那桐他们商量。庆亲王奕劻是袁世凯的死党,哪能同意载沣把袁世凯干掉呀?踌躇又踌躇,载沣又去找当时的朝廷元老、德高望重的老臣张之洞。张之洞直接告诉他说:“国家新遭大丧,主上又年幼,当前稳定大局最为重要,此时诛杀大臣,先例一开,恐怕后患无穷。”张之洞的态度非常明确:袁世凯杀不得!袁世凯不能杀!
在张之洞这里碰壁之后,载沣被迫放弃了杀掉袁世凯的念头,只好找其他借口让袁世凯告老还乡。
本来是要杀掉袁世凯,结果却把袁世凯放走,载沣在这件事情上再次失分。他的优柔寡断使得各方面的人都不满意他,想保袁世凯的人不满意他,想杀袁世凯的人更是对他愤愤不平。“杀袁派”的镇国公载泽跟“保袁派”的庆亲王奕劻是死对头。奕劻在慈禧太后死前是领班军机大臣,载沣当摄政王的时候他也是领班军机大臣,朝廷改制后又任内阁总理大臣。担任支度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的载泽一有机会就在载沣面前揭奕劻的短。奕劻只要称病躲在家里不上朝,摄政王载沣立刻就慌了手脚。载泽就对着载沣大声嚷道:“老大哥这是为你打算,再不听我老大哥的,老庆就把大清断送啦!”摄政王载沣听了,低下头去,半晌不出声,最后只说了一句:“好,好,明儿跟老庆再说……”载泽自以为得计,满意地回家去了。可是到了第二天,载沣对老庆竟是啥也没说,或者说了没用,载泽算是白费工夫。
从上述两个至关重要的政治事件上,我们看到,载沣作为帝国的掌权者,缺乏掌权者应变的特质,做事优柔寡断,没有驾驭别人的手腕和威力。他的弟弟载洵想当海军大臣,他明明知道这个弟弟对海军完全是外行,就百般推脱,但载洵声色俱厉,软磨硬泡,非要当不可,结果还是让他当上了海军大臣。
载沣在外是监国摄政王,手握天下大权,可是,在他的醇王府之内,他却什么事情都不管。他的母亲跟他的妻子有时候争吵,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傻傻地站在旁边,像个局外人。妻子瓜尔佳氏做女儿时在娘家很受宠,从小就聪明漂亮,讨人喜欢。父亲荣禄又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瓜尔佳氏便经常有机会进宫陪伴慈禧。慈禧非常喜欢这个丫头,曾当着荣禄的面夸奖她说:“这丫头真的有一点儿我年轻时的模样,不光长得像我,说话处事更像,真让我喜欢得不得了。”不过,慈禧也感到纳闷:“这丫头的胆子可够大的了,她一点也不知道怕我!”嫁到醇王府以后,她一连生下好几个孩子,尤其生了两个男孩,家庭地位随之上升,胆敢向府上地位最高的婆婆发出挑战。瓜尔佳氏有些看不惯她的丈夫,认为他过于软弱、谦恭,没有雄心大志,缺乏男子汉气概。她让她的子女和府上的奴才称她为“老爷子”,她自己充当男子汉。她总是不甘寂寞,总想在政治上露一手。
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慈禧太后临死之前,曾下过一道懿旨,要他凡是遇有重大事情,必须找隆裕太后商量,然后才能作最后的决定。
隆裕太后是光绪皇帝的遗孀,是个不幸的女人。她的丈夫和婆婆都在世的时候,她惧怕婆婆,而丈夫又存心冷漠她,明目张胆地去爱别的女人。等到这两个人死了,她在满眼的泪光中加冕成为宣统皇帝的母后。一开始,隆裕太后对政治相当陌生,女人对享乐有着与生俱来的天分,她请了很多著名的演员进宫为她唱戏,在美丽动人的说唱声中消磨时光。但是,光绪去世的那年她才41岁。女人正值壮年,她也想效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然而,她实在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人,凡事都轻信一个叫张兰德的太监。这位太监人称“小德张”,因为受到太后的宠信,得以扬名京城,处处敛财受贿。于是,由小德张从外面带进宫来的消息有的是过滤的,有的是粉饰的,她常常得不到真实的东西。
在皇权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至关重要。载沣是监国摄政王,代替他的儿子宣统皇帝行使帝国的最高权力。他处心积虑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提高皇室地位。可是,当他把军政大权都抓回来之后,在皇室内部,他却驾驭不了那些钩心斗角的亲人们。亲人们个个都不把他这个监国摄政王当回事,各自拉帮结派,各起炉灶,纷纷分割本来应该集中在他身上的权力。宫中的隆裕太后依靠太监“小德张”在外活动,妻子瓜尔佳氏联络她的娘家人到处贿赂。他的两个弟弟载涛和载洵,分别掌管帝国陆军和海军,各自独立门户。肃亲王善耆掌握国家的民政大权,镇国公载泽控制国家的财政大权。庆亲王奕劻更是在这些人之外独树一帜。
就这样,本来应该集中于载沣一个人身上的权力,被他的亲人们分割得七零八碎。虽然,他的亲人们个个都在为皇室的江山不遗余力地奔波劳累。但他们越是劳累,权力越是分散,皇室越没有重心,这给当时的朝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在朝廷之外,天下的混乱局面早已开始,各种风风雨雨都向着北京,对准紫禁城的方向吹打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