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爆发的前一天,朝廷在直隶省永平府集结了六万多兵力,举行了代号为“永平秋操”的军事演习。这是中国现代化陆军自建制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由军谘府大臣、摄政王的亲弟弟载涛亲自坐镇指挥。起义爆发的当晚,湖广总督瑞瀓的密电及时从楚豫兵轮发到北京。朝廷接到密电,马上召开内阁会议,一致主剿。摄政王载沣的反应不可谓不及时,11月12日,任命陆军大臣荫昌为南下统帅,赴湖北督师平叛。11月13日果断下令停止军事演习,令军谘府大臣载涛紧急赶回北京。
让陆军大臣直接南下,跑到湖北前线督师平叛,级别不可谓不高。荫昌是当年载沣初出茅庐、出使德国的最重要的谋士之一,18岁的载沣那时候什么也不懂,以皇弟之尊代表大清帝国漂洋过海去德国赔礼道歉,稍有差错便会有辱国尊。载沣最离不开的人就是荫昌。荫昌进过德国最好的陆军学校,跟德皇威廉二世是无话不谈的同学。载沣此行得以扬名世界,不能不说有荫昌的功劳。现在,帝国出现了危机,载沣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他要把他派到帝国最需要的地方。可是,作为帝国陆军大臣,荫昌却说了一句让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的话:“我一个人马也没有,让我到湖北去督师,我倒是去用拳打呀,还是用脚踢呀!”说这话的人居然是堂堂的陆军大臣,不知道大清帝国最后十年是怎么练兵的,练到连陆军大臣都两手空空。当时,全国最精锐的陆军都集中在渤海湾滦州地区,要调动这些部队南下,到千里之外的湖北前线去,需要一些时间。湖北周围各省的军队要么不稳,要么不够用。新军似乎只有当年袁世凯训练的北洋六镇对朝廷还算忠诚,但北洋六镇只有袁世凯本人才能驾驭。摄政王载沣没办法,只好请袁世凯出山,让他担任湖广总督,配合陆军大臣荫昌剿灭武昌叛乱。
10月14日,摄政王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与任命陆军大臣荫昌为南下统帅的时间仅仅差两天!请袁世凯出山,这好比摄政王载沣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在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紧张局势面前,载沣已经顾不得自己的面子了,重要的是让袁世凯为朝廷卖命。但袁世凯也不是省油的灯,既不请辞,也不立马上任,迟迟不肯离开洹上村。他显然是在观望局势,想让朝廷给他更多的权职,载沣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确实,朝廷里有很多为袁世凯请命的人,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那桐都是,更不用说袁世凯的铁哥们徐世昌了。
10月17日,驻汉口英法德日俄各国领事视武昌叛军为民军,承认民军为交战团,正式宣布中立!这等于说,武昌叛军已经获得了外国人的承认。消息传到北京,北京城内一片恐慌。陆军大臣荫昌率领的南下部队行动迟缓,直到10月16日才有两标士兵进驻武胜关和河南信阳,荫昌本人是17日才抵达河南信阳的。也就等于说,在武昌兵变后一个星期之内,朝廷未能集结力量威胁或打击武昌叛军,使得武昌军政府能有时间从容地建立起来,并且赢得扩充实力的大好机会。镇压兵变,最好的办法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将它扑灭,错过了这样的机会,一切就难以挽回了。10月18日,获得外国人承认的武昌民军士气大振,主动向朝廷派来的军队发动进攻,于是才有武昌起义后双方第一次像样的交战。
以陆军大臣督师,本没有什么,但荫昌是个满人,武昌起义就是以汉人驱逐满人为口号发动起来的。这样,荫昌作为最高统帅在前线指挥作战,容易给对手留下满人镇压汉人的口实。荫昌本来就指挥不动北洋军,让他继续担任前线统帅,只能让前线的汉人军官对他产生反感,不利于应付局势。更要命的是,让袁世凯位居荫昌名下,显然是不适宜的,因为袁世凯曾经是荫昌的上司,能力也比荫昌强,经验更比荫昌多。即使袁世凯本人不在乎这些,袁世凯的亲信将领也会看在眼里,怨在心里。即使没有袁世凯跟载沣之间的个人恩怨,这一安排的错位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在10月22日和23日两天时间内,湖南、陕西、江西九江相继独立,形势急转。总理大臣奕劻正式向载沣明确表明:“当前这种局面,我是想不出好办法了。袁世凯的见识、气魄,加上他一手督练的北洋军队,如果调度得法,一面剿一面抚,确实有挽回大局的希望。不过这件事要办就办,若犹豫迟延,就怕民军的局面再一扩大,就更难收拾了,并且东交民巷也有非袁出来不能收拾大局的传说。”
所有的迹象和事态的发展都表明,荫昌已经不适宜继续做前线的最高统帅。载沣不得不于10月27日下旨把荫昌召回,改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前线各军。让袁世凯为钦差全权大臣,在发上谕之前,载沣暗自下了决心,无论以后的结局怎么样,在用完袁世凯之后,绝不能让他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他载沣是绝对不会再放过袁世凯了!
就在载沣向袁世凯让步,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的前一天,10月26日,载沣罢黜了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职务,改派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接任,同时还宣布对盛宣怀永不叙用。
对于对盛宣怀的罢职,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感叹道:“大约从去年以来,盛宣怀作为铁路政策的倡导者,在能力上大大超过了衰弱不堪的北京政府中的所有成员,他深思熟虑地采取该政策作为维护国家生存的一项重要条件。他以勇敢无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待各省的反抗风潮,这种精神对任何国家中像他这样年老体弱的人都会带来荣誉。”
由于从表面看是盛宣怀的铁路政策引来导致帝国危亡的巨大灾祸,盛宣怀被罢职的第二天,朝廷资政院中发出一份书面决议传单,要求朝廷将盛宣怀立即处决,以平民愤。美国代办找到英国公使朱尔典,对朱尔典说,盛宣怀希望四国公使在他需要的时刻提供保护。朱尔典立即召集四国联合公使会议,一致决定去面见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向他提交一份表示四国抗议书。抗议书上写道:“我们对这件事极为关注,不能够允许清政府对盛宣怀进行任何伤害。”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在阅读完抗议书之后,解释说:“那天早晨,有位御史递给朝廷一份奏折,提出类似处决盛宣怀的要求,但摄政王认为对盛宣怀已经给予足够的处罚了,所以拒绝考虑该项要求。”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向四国公使保证,对盛宣怀不再施加更重的惩罚,并答应让朝廷资政院撤销处决盛宣怀的决议。
10月29日,令载沣万万想不到的是,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蓝天蔚等将领从滦州联名通电,提出十二条政纲,要求年内召开国会,制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削除皇族特权、大赦国事犯等,态度十分强硬,如不答应他们,他们便会率兵进攻北京。滦州就在京城近畿,朝廷一片恐慌,载沣吓得说不出话来。他还能做什么呢?该怎么挽回局势呢?
第二天,也就是10月30日,惊魂未定的载沣连续向全国人民下了三道诏书,一道是宣布取消“皇族内阁”,一道是宣布“开除党禁”,最后一道是宣布向全国人民承认错误的“罪己诏”。
“罪己诏”写道:
朕缵成大统,于今三载。兢兢业业,期与士庶同登上理。而用人无方,施治寡术。政地多用亲贵,则显戾宪章。路事蒙于佥壬,则动违舆论。促行新治,而官绅或借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只为自便之计。民财之取已多,而未办一利民之事。司法之诏屡下,而实无一守法之人。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川乱首发,鄂乱继之。今则陕、湘警报迭闻,广、赣变端又见。区夏腾沸,人心动摇,九庙神灵,不安歆飨,无限蒸庶,涂炭可虞。此皆朕一人之咎也。
兹特布告天下,誓与我国军民维新更始,实行宪政,凡法制之损益,利病之兴革,皆博采舆论,定其从违。以前旧制旧法,有不合于宪法者,悉皆除罢。化除旗汉,屡奉先朝谕旨,务即实行。鄂、湘乱事,虽涉军队,实由瑞瀓等乖于抚驭,激变弃军,与无端构乱者不同。朕维自咎用瑞瀓之不宜,军民何罪?果能翻然归正,决不追究既往。
朕以眇眇之躬,立于臣民之上,祸变至此,几使列圣之伟烈贻谋颠坠于地,悼心失图,悔其何及!尚赖国民扶持,军人翼戴,期纳我亿兆生灵之幸福,而巩我万世一系之皇基。使宪政成立,因乱而图存,转危而为安。端恃全国军民之忠诚,朕实嘉赖于无穷。此时财政外交,困难已极,我军民同心一德,犹惧颠危。倘我人民不顾大局,轻听匪徒煽惑,致酿滔天大祸,我中华前途更复何堪设想!朕深忧极虑,夙夜旁皇(彷徨),惟望天下臣民共喻此意。将此通谕知之。
“罪己诏”是以六岁的宣统皇帝本人的口气发出的,但天下人都知道,“诏罪”的人是监国摄政王载沣。既然自己已经承认了错误,取消皇族内阁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一件事情。取消皇族内阁,等于奕劻、载泽、载洵等人都要下岗。但载沣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硬着头皮请袁世凯来担任内阁总理大臣这一职位。北京已经越来越不安全了,随时都面临着危险。只有让袁世凯进京,才能保证朝廷的安全。11月3日,资政院加班加点,终于赶制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以回应张绍曾等人的联名通电。同时,对张绍曾等人给以安慰,嘉许他们的“爱国”之诚。
就在载沣紧张对付张绍曾等将领拥兵要挟朝廷的那几天,山西独立的消息传来,云南独立的消息传来,如坐针毡的载沣似乎对南方各省的独立举动无能为力。山西离北京很近,太原的军队一出娘子关就可以杀奔北京而来。禁卫军不敷使用,一方面要在黄河边上布防,一方面要监视虎视眈眈的滦州张绍曾等人的部队。
京城的防卫光凭这一支一万人的禁卫军是远远不行的。还没开到湖北前线的北洋新军保不准肯为朝廷卖命,北方骤然紧张的局势似乎比南方各省的独立更要危险。驻在保定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是革命党,送到载沣手上的证据越来越明显,载沣强行使自己镇静下来。等镇静下来以后,他把那些证明吴禄贞是革命党的证据小心翼翼地搜集起来,放进一个精致的小匣子里,等待吴禄贞受召前来的时候亲手交给他。吴禄贞来了,载沣果真把小匣子作为礼物亲手递交给他,但叫他暂时不要打开,回家后再打开。吴禄贞回家后打开小匣子一看,吓得说不出话来,哪里还敢继续待在保定按兵不动,匆匆忙忙整理行装,南下石家庄,去进攻山西的门户娘子关。吴禄贞把兵开到娘子关以后,突然在前线下令停止攻击,自己跑进娘子关跟山西都督阎锡山见面。载沣接到报告后,没有办法,只好去电嘉奖吴禄贞的招抚之功。焉知吴禄贞深入虎穴,不是去替朝廷招抚敌人,而是去联络敌人,组成晋燕联军,等待合适的时机,杀向北京,端朝廷的老窝!
北方的局势越来越明显地表明,只有袁世凯才能保护北京的安全。载沣绝望了。在绝望中,他命人到湖北前线去,催促袁世凯赶快来北京维持局面。袁世凯在动身来北京之前,先派亲信将领把北京的防护大权牢牢控制在手。等一切都安排停当之后,于11月13日北上赴京。三天以后,袁世凯在北京正式组阁。根据规定,新的内阁拥有决定国家一切的权力。摄政王载沣的权力全都移到了内阁里面。也就是说,载沣手中的权力被袁世凯统统拿去了。从此,袁世凯正式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摄政王载沣正式成了摆设,国家的航向已经不能由他掌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