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退到光绪三十四年十月(1908年11月)的一个傍晚,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3岁的溥仪被一群皇宫里来的人吓得大哭,随后他被这群人抱走。接下来两天之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逝,小溥仪在哭声中继承了皇位,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光绪的亲弟弟)则作为了监国摄政王,代替儿皇帝执掌天下大权。
醇王府连续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一时间,京城到处流传着醇王府“两代潜龙、一朝摄政”各种版本的神奇故事,这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
然而,事情恰恰相反。有些时候,被荣耀笼罩了的人,往往感觉不到荣耀。醇王府里面的人不仅感觉不到荣耀,反而在荣耀的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是为什么呢?这一切都得从第一代醇亲王奕说起。
奕
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他的四哥哥奕
继承了皇位,即咸丰皇帝。奕
19岁奉旨成婚,妻子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氏。21岁那年,他亲手捕杀顾命大臣肃顺,与六哥哥恭亲王奕一道帮助慈禧太后成功地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
慈禧太后执掌大权以后,半年之内就颁给她的妹夫奕一大堆头衔,什么都统啊、御前大臣啊、领侍卫内大臣啊、管理神机营事务管事啊等等。在同治一朝,官职上能够跟奕相提并论的,只有他的六哥哥恭亲王奕。奕比他大8岁,长期主持军机处,内政外交都管,运筹帷幄,气度非凡,人称“鬼子六”(“鬼子六”是当时“传统派”送给作为“洋务派”领袖奕的称号,有点鄙视的意思,但也可以作为奕能力和魅力的表现)。奕当时年轻气盛,一心想跟六哥哥一比高下。
就在奕
在政治上想要有所作为,准备跟六哥哥一比高下的时候,18岁的同治皇帝突然驾崩。同治帝无嗣,奕的长子载湉继承了皇位,改号光绪。这样一来,作为皇帝的老子,一度热心政治的“太上皇”奕,不得不跪在“女强人”慈禧太后面前请求退休。慈禧太后很不客气地撤销了他的所有职位,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才请他出来担任新成立的帝国海军大臣。由于内心对慈禧太后的恐惧,奕竟然挪用海军军费来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对日后甲午战败这件事他是有相当责任的。
儿子做了皇帝,老子马上退休,奕
过得十分窝囊。
随着光绪的长大,对慈禧太后越来越不满,两人关系不好,作为老子的奕更加不安。在当帝国海军大臣期间,慈禧太后赐给他一顶杏黄轿子,他一次都不敢坐。
在醇王府,他管自己住的正房叫“思谦堂”,管书房叫“退省斋”,连家里的器物都刻有“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字眼。他思前想后,写出“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这样的话作为格言家训,在每个子女的房间里张挂。
奕
死的时候只有51岁,死后慈禧太后派人砍掉他坟头的白果树。因为有人对慈禧太后说,那地方风水好,“皇”是“白”“王”两个字的重叠。
“白果树事件”给醇王府留下忧郁的阴影,几十年后,溥仪的弟弟溥杰回忆起这件事,还耿耿于怀。
奕
的妻子、慈禧太后的妹妹,这位老福晋(亲王的老婆叫福晋)跟她那位太后姐姐秉性完全不同。她夏天不进花园,因为怕踩死蚂蚁。她不知道该如何疼爱孩子,怕孩子们吃饱了撑着,不给孩子吃饱,搞得孩子们个个营养不良,甚至她的一个亲生儿子因为营养不良而死去。她成天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不要把坏消息带给她。
奕
死的时候,我们的摄政王载沣当时只有8岁,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不是这位老福晋的亲生子,但依照家规要受她的管教。载沣笑一笑都分外小心,如果笑出声来,她就会吆喝:“笑什么?没个规矩!”她这么本能地吆喝,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规矩得跟木头一样的人!
王府里的孩子跟别的同龄孩子不一样,当别的孩子在玩耍嬉笑中过着健康自然的童年生活的时候,他们就要开始学习如何谈话得体,如何规矩做事,如何在觐见皇帝的时候下跪磕头。这种教育往往抹杀了孩子的天性,使得皇族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
侧福晋刘佳氏是载沣的生母,她是个有精神病的女人。造成她精神病的原因跟慈禧有关。她一生生有三个儿子,即载沣、载洵、载涛。慈禧太后先后把载洵和载涛过继给皇族的其他成员,又强行让载沣与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结婚,最后还带走了她最疼爱的孙子溥仪进宫当皇帝。她每次都哭得死去活来,精神病时好时犯,一直到她死去。
介绍到这里,我们知道,我们的摄政王载沣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有一个他难得一见的,住在深宫里当皇帝的哥哥;有一个因儿子当了皇帝而战战兢兢的父亲;有一个整天烧香拜佛、规矩僵化的嫡母和一个犯精神病的生母。他们都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喜怒哀乐受人操控。载沣从小养成了谦逊、沉默寡言的性格,做事规矩,对人和善。
载沣从小养成的性格和他所受的教育,使他在未来的各种社交场合中应付自如,显得很有修养。如果是在一个和平安稳的时代,他将成长为一个彬彬有礼、风度翩翩的绅士。但是时代变了,天下躁动不安,他的性格将成为他一生的桎梏。
18岁以前,我们未来的摄政王几乎没有机会离开醇王府的家,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日子过得相当平静。醇王府以外的世界发生了许多巨大变化,他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不知道的别人可能会告诉他。他对他知道的外面的一切漠不关心,因为他关心不到。他只关心着如何依照嫡母的要求有板有眼地做好本分的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时候,他似乎也关心是否有人带他进宫,去看望他的皇帝哥哥。
这种相对平静的生活陪伴着他度过了17个春秋之后,历史进入1900年。
这一年,北京城潮水般涌来一帮自称“义和团”的山东农民,高呼“刀枪不入”、“扶清灭洋”,自由地穿梭在大街小巷,见到高鼻碧眼的外国人就杀,德国公使克林德不幸成为了刀下之鬼。以暴躁和好战而著称的德皇威廉二世闻讯后暴跳如雷,他对即将远征中国的德国士兵说:“我派遣你们远征中国,要让德国的旗帜跟其他国家的旗帜一道傲然飘扬在长城之上,中国人才会接受我们的和平。你们勇敢地去战斗吧,见到敌人就杀,要让中国人从今往后再也不敢对德国人侧目而视!”
当德国士兵穿越大半个地球来到中国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德国陆军元帅)亲自点名,要光绪皇帝的亲弟弟、醇亲王载沣到德国赔礼道歉。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屈辱之行,但不得不行!
这是大清帝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自开国两百六十多年以来,清朝的皇子很少出过北京,更不用说走出国门了!一句话,大清帝国没有先例啊!
世道沧桑,国运多变。尝受过颠沛流离之苦的慈禧太后对外国人十分害怕。外国人想要什么,她就会给什么,从来没想过反抗,当外国人做到什么程度她才会反抗呢?只有当外国人拿着刀架到她的脖子上,要她的脑袋,这时她可能会反抗,可能会表现得大义凛然。
载沣18岁之前过着那种“养在深宫人未识”的生活,从未出过远门,现在却突然命令他漂洋过海到万里之外的德国去,而且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赔礼道歉,要卑躬屈膝,他能不能胜任?
人们不禁要为他捏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