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头手头的宝贝,很多家长把包干孩子一切事情当成爱孩子的一种方式,其实这样做恰恰是不对的。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事,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也从一个侧面让孩子了解到家长做家事的辛苦,从而使其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
国内外的教育专家都极为重视孩子做家务。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对456名少儿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前者要高于后者20%左右。可见做家务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
让孩子做家务好处很多。做家务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优良品质。每一个人首先是生活在家庭中的,人人都要劳作、奉献,才能享受幸福的甘甜。这一点,从孩子小时候就要培养教育,孩子在累得腰酸腿疼之后,更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家长,不会随手乱扔杂物,也许在妈妈汗流浃背时能主动递上一杯水,或给妈妈捶捶背、揉揉腿,这种家庭亲情靠说教培养不了,只能在共同的劳动中建立和加深。
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什么都会做,更不要以为,他们什么都愿意做。如果你没有从小培养他做一些家务事的习惯,就别指望着他长大了能主动帮你做什么。当然,我们也不是让父母把孩子培养成“劳动能手”,只不过,总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们可以,而且应该分担的。
看看下面两个生活中的真实镜头:
镜头一:
5岁的鹏鹏想要一辆滑板车,一直想培养儿子在家里负起点责任的爸爸暗喜机会来了:他提出鹏鹏必须为全家人擦皮鞋一个月,才可以买。从这天开始,每天晚饭后鹏鹏就坐在房门口,卖力地擦拭爸爸、妈妈和自己的鞋子。看着儿子如此乖巧,第三个星期的周末爸爸就提前兑现了诺言,和鹏鹏一起买回了滑板车。结果两天后,鹏鹏说什么也不愿继续他的“工作”了。
镜头二:
阿毛总是乱丢图书和玩具,也从来不整理书桌,为这事不知挨过妈妈的多少数落。这天,阿毛无法再忍受妈妈的唠叨,开始反击:“我丢的东西我自己整理,只求你别再唠叨了。”阿毛花了一个下午整理他的房间,成效斐然。然而,当他重新要找故事书、找拼图时,却大动肝火:什么都找不着。第二天去上学时要交的作业本也不见了。看着儿子整理上的低能,妈妈叹了口气:所有的图书混放在书柜里,大大小小的拼图和积木一起倒进了玩具筐,当然不好找了。唉,还是我来吧……几天后,阿毛乱丢东西的毛病又发作了,因为他晓得背后有个“整理义工”嘛。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开始父母希望他们从家务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劳动观念;两个孩子,曾经也饶有兴致地去做,但过不了多久,就没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孩子天生三分钟热度?天生难以养成自我服务和服务家人的习惯?天生不能将责任进行到底?不是。将孩子的责任意识半途扼杀的,其实是父母,是父母越俎代庖的“积极性”!是父母没有将设立的原则推行到底。
此外,做家务对孩子来说往往不过是一种新游戏,所以要很新鲜有趣才行。很多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兴奋地帮忙整理玩具,帮妈妈摆餐桌、扫地、倒垃圾,但一旦他们发现这些家务在重复,很无聊,他们就会躲得远远的,对你的要求充耳不闻,完全不考虑自己作为家庭成员还有什么“义务”。作为家长就应引导孩子发现其中的乐趣,使其坚持下去。
我们在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总免不了担心孩子会帮倒忙。这种担心无意识地通过我们的语气和态度以及不耐心透露出来,让孩子觉得他们的帮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比如,孩子动作慢一点,我们就会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尤其是当我们着急的时候,总是说:“算了,让我来吧,这个你做不了!”甚至我们在帮孩子们整理他们乱七八糟的玩具时,也会在他们面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家长应尽力避免。
在孩子的眼中,似乎没有多少长期帮忙做家务的理由,因为成年人做得更快,而且更好:摆餐桌、洗碗、打扫,还有倒垃圾,所有这些活儿成年人都会轻而易举地完成,好像让孩子帮忙只是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似的。而孩子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够非常清楚地感觉到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是否真的被需要。如果他们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自然也就丧失了对这件事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