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企业管理者都知道信任别人对事业会有很大帮助,但要他们做到真正的用人不疑却很难,这需要勇气,需要胆量,需要气魄。并不是每一个领导者都能做到这点。很多领导者在吩咐下属去完成某项工作时,总免不了会想:“这件事交给他去做妥当吗?他能完成吗?他不会泄露出去吧?”
如果管理者不信任下属,那么下属就永无出头之日。如果是管理者出于信任委派的任务,下属一定会兴高采烈地去执行;如果是在管理者怀疑的目光下接到的任务,下属就会有一种“被监视”、“不被上司认可”的感觉,抑或“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的担忧,从而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来回巡察监视下属的管理者会让下属产生一种被“监工”的感觉,严重影响到下属的工作效率。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把监工赶出权力层”的说法,就是对专权与放权关系的精辟概括。权力是一种管理力量,权力的运用则是有法度的,而不能是领导个人欲望的自我膨胀。因此,一个高明的管理者首先要明白一点:自己的工作是管理,而不是专制。也就是说,管理者不是监工,因为监工即是专权的化身。把自己当做监工,大权独揽,把所有的下属都看成是为自己服务的,这样的管理者永远成不了好领导。或者说,监工式的管理一时有用,但不可能时时生效。它已经与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去甚远。
某杂志曾经以“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板”为题向50位白领征询看法,结果收集上来一箩筐意见,历数老板的种种致命缺点。其中,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懂得充分授权和信任下属被提到的次数最多。是的,没有信任,又何谈放权?一些管理者表面上是把权“放”出去了,可是仍事事监控,或者关键的地方不肯放手,这都是不信任的表现,如此的授权又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呢?
很多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如果让那些不够专业的下属放手开展工作,一旦出现过失,责任全要担在自己头上,因此他们总是尽可能地希望下属只完成自己布置的任务。如果下属主动承担了工作却没有办好,他们就大加斥责:“自己分内的事都做不好,还要管别人的闲事。”可是不要忘了,这句话一旦出口,就会成为浇灭下属积极工作欲望的罪魁祸首。
毕竟,如果下属的能力确实比管理者优秀,那还要管理者干什么。管理者本身就有责任培养下属,如果只因不相信他们的实力就连工作都不敢交托,那还怎么培育人才呢?纵然下属的实力稍显不足,但只要在不足之中发现其潜力所在,他们的实力就会像滚雪球一般一天天增长。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不放心也好,不满意也罢,请你先充满信心地对下属说:“我相信你!”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哪怕只表扬一句“做得好”,下属的工作热情也会提高。如果始终得不到上司的信任,那么就连其潜在的能力也会被抹杀。
从表面形式上看,放权与用人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权力运用。但是如果简单地这样理解,那就错了,因为放权与用人不是权力专制的表现,而是权力调控的表现。尽管知道某下属的能力较强,可以授权他做更多事项,但是不能从已经接手进行工作的下属手中,把事项移交到前者身上。除非管理者认为后者已无能力将事情办好,但是要有证据显示,方能服人,以免吃力不讨好,影响两者的工作情绪。
打个比方,在计划、开会以及进行一项工作时,管理者当然有责任和权力去参与。然而,过分的干扰,会造成下属的依赖心,无法突出个人表现。管理者给予下属过多的辅导,不能使下属独立处理整体工作,对下属及管理者本身,均会造成长远的损害。在下属方面,未有适当的磨炼,埋没了潜质和才华;从管理者方面而言,工作量太大,精神和体力均感疲乏,况且以一个人的能力,不能集思广益,终会比其他同行落后。不管什么时候,指派授权了某些下属进行一项工作后,就放心让他去处理。在适当的时候,询问下属一些问题,防止他偏离目标,但不等于干扰。例如,可以问他是否要协助、工作进展如何、可有遇到困难等。
管理者主观的判断会影响下属的工作情绪,使他们不敢放胆去做。因此,管理者应站在客观的立场看下属的工作进度。“我认为这样不好”的说法,改为“你认为这样会较好吗?为什么?”的说法,下属听了较易接受,也可以帮助他更了解工作,方便工作的进行。
管理者≠监工,只有你放些权力下去,才能收得人心上来。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也是一种等价的交换。对一个企业领导而言,彻底改变监工身份,有时候并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这种观念的转变要靠自己的实际工作来体现,真正做到由专权到放权的角色转换。切忌误以为专权就是大权,放权就是失权。放权能够赢得下属的信赖,会使下属更加尊重你的权力,使你的权力从本质上起效应;而专权只能是迫使下属表面服帖,却赢得不了人心。所以说,每一位有志于企业管理的领导,应当切记勿做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