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6100000007

第7章 生命之谜(2)

灵敏惊人的动物嗅觉

在感觉和判断微量有机物质方面,任何先进的检测仪器都不能超越人的鼻子。自然界中的气味多于几十万种,一般人可以嗅出其中几千种气味,而经过训练的专家则能嗅出几万种气味。虽然人和人之间的嗅觉会有差异,个别人由于病变而嗅觉迟钝,但大多数人都有很灵敏的嗅觉,甚至于在仪器尚不能测出之前,人就能嗅出花香和粪臭。近年来煤气的使用已越来越普及,如何防止煤气中毒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由于管道煤气中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当人吸入之后,它会和血液中的血红素结合,造成窒息中毒,因为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们很难发现它的存在,科学家们在煤气中混入了一种称为硫基乙醇的物质,它有一股怪味道,当煤气微量泄漏时,人就可以嗅到它的味道,随之警觉起来,采取措施,堵塞漏洞。

和人鼻相比,狗鼻子更加灵敏。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常看见警犬破案的故事,警犬破案用的就是它灵敏的鼻子。我们知道,人身上有着丰富的汗腺、皮脂腺,每个人分泌出的汗液和皮脂液味道是不同的,我们称之为人体气味。人鼻子较难分辨不同人的人体气味,而狗却可以。将犯罪分子穿过的衣服、鞋子或用过的用品给警犬嗅过后,它就能顺着气味去追踪逃犯,或者将混在人群中的坏人嗅出来。

海关人员利用狗的特殊嗅觉功能,训练它们搜寻毒品。目前,贩毒、吸毒已成了世界性的犯罪行为,罪犯携带毒品的手段也越来越狡猾。经过训练的狗能够搜寻出藏于行李中或汽车中各个角落或夹层中的毒品,它们屡建奇功,使得贩毒分子闻狗丧胆。目前,科学家们又发现猪的嗅觉也很灵敏,有的海关已开始训练猪来做毒品的“检查员”。

在瑞士等多山国家中,高山滑雪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但由于雪崩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常常有滑雪者被埋于雪中。当地人训练了一批救护犬,每当发生雪崩或滑雪者失踪的事件时,就派这种救护犬上山寻找。它们身背标有红十字的口袋(其中装有应急的药品、食物等和救援队员一起跋涉于高山积雪之中。由于它们的努力,不少遇险者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在欧洲的一些城市,煤气公司训练了一批狗作为“煤气查漏员”。由于管道煤气的使用日趋广泛,要查找埋藏于地下的煤气管道的泄漏是一个难题。如果不能找到泄漏处,漏出的煤气在地下某一地方会积累起来,它们一遇上明火就会发生爆炸或燃烧。在查漏方面,狗是人类得力的助手,一发现问题,它就会狂吠不止,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狗还是很好的地雷搜寻者。现代化的战争中,布雷成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重要手段。过去多用金属探测器来查找地雷,因为大多数地雷是用金属作为外壳的。后来,兵工专家改进了外壳材料,采用塑料或其他非金属性材料来做外壳,一般的金属探测器就找不出它们了。经过训练的狗能够嗅出火药的气味,所以不管用什么材料做外壳,它们都能把地雷查找出来,在战争中,它们的工作挽救了成千上万战士的生命。

还有的地质部门,训练狗帮助人们查找矿藏。

除了狗以外,金丝雀。小白鼠等动物,也有很好的嗅觉。

在煤矿中,有毒或易燃气体的存在,常引起井下爆炸,或发生煤矿工人中毒的事故。人们发现,金丝雀对于这类气体很敏感,矿井中存在的微量有毒气体在对矿工尚未造成威胁时,金丝雀就会出现窒息中毒的症状,所以,一些矿工在下井时带着金丝雀,将它们作为“生物报警器”。同样的办法也在某些生产有毒气体的工厂中使用。

小白鼠的嗅觉也很灵敏,在英国的旧式潜艇上,曾用过小白鼠作为汽油泄漏的“报警员”,一旦有汽油泄漏,小白鼠就会吱吱地叫起来。

鱼类洄游的秘密

人和高等哺乳动物是依靠鼻子来辨别气味的,而鱼却不一样,鱼类的嗅觉器官和味觉器官都长在嘴巴周围和唇边上。有些鱼的同类器官分布在鳍上或在鱼皮上,在这些地方有一种纺锤状的细胞。这些细胞是一种感受器,能从周围的水中接受各种信息。

鱼利用嗅觉去觅食,有些老龄的鱼已完全丧失了视力,但依靠嗅觉,仍然能找到食物。但灵敏的嗅觉,有时也会给鱼带来灭顶之灾。有一种称为长嘴青鸬鹚的鸟,就是利用鱼的嗅觉来引鱼上勾的。它会向水中分泌一种气味强烈的脂肪类物质,一些鱼循水中气味游来,然而等待它们的不是“美味”,而是青鸬鹚的利嘴。

还有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动物蝾螈靠嗅觉来寻找配偶。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蝾螈的生殖期间,将一块海绵浸人雌蝾螈生活的水中,然后再把这块海绵放入小溪上游,于是许多雄蝾螈逆水而上,聚集到这块海绵的周围。如果将海绵侵人普通的水中,再做同样的实验,雄蝾螈就没有反应。由此可见,雌蝾螈向水中分泌了某种激素,雄蝾螈“嗅”到了这种激素,从而向雌蝾螈靠拢。

一些鱼类的洄游是自然界中有趣的现象。在溪流中,每年有不少鱼产的卵,受精卵孵化成小鱼后,它们就顺流而下,由小溪游进小河,再进入大江,经过几千米的游程,最后进入大海。小鱼在大海中长成了大鱼,当产卵季节又来临时,它们会循着小时候游过的路线,再回到童年时的“家乡”,在那里产卵。是什么因素引导着鱼类游向它们的家乡呢?根据研究,是它们家乡溪流中水的成分和水的气味。它们家乡的土壤。植物和动物特有的气味溶解在河水之中后,成为引导鱼类洄游的“路标”,在这中间,鱼类的嗅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利用鱼类凭嗅觉觅食、靠嗅觉决定洄游路线的生活习性,制造出人工模拟的“气味”环境,用于捕鱼以及引导鱼群进入较清洁的水域,这对于渔业生产是大有益处的。

至于鱼类如何在海中寻找到它们熟悉的江口,从而循气味游向家乡,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昆虫靠嗅觉寻找配偶

和人类、鱼类不同,昆虫的嗅觉既不靠鼻子,也不靠皮肤或嘴唇上的感受器,它们靠的是嘴巴周围的触角或触须,这是昆虫的化学感受器官。在触角上,遍布着接受和处理气味信息的嗅觉细胞和神经网络。在麻蝇的触角上,有3500个化学感受器,牛蝇的触角上则有6000个,而蜜蜂中工蜂的触角上更有12000个化学感受器。正因为有了这些先进的“工具”,它们的嗅觉才特别灵敏,普通的家蝇可以识别3000种化学物质的气味。

蚂蚁依靠嗅觉来区分“敌我”,同一家族的蚂蚁,有着相同的气味,而外来的入侵者,由于气味不同而很容易被察觉。一只其他家族的蚂蚁,如果不慎走入,它很快就能被识别出来,而且将受极刑处罚。如果将外家族蚂蚁的提取物涂到本家族的一只蚂蚁的身上,由于气味的变化,它也会招致杀身之祸。

昆虫的嗅觉还用于寻找配偶。在昆虫的繁殖期,雌性的昆虫能释放出一种叫做性引诱剂的激素(又称性信息素,雄性的昆虫嗅到了这种气味后,就飞向雌性的昆虫。在交尾之后,雌性昆虫就不再释放这种激素。雄昆虫对这种性引诱剂的嗅觉特别灵敏,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几只雄蛾身上用油漆做上记号,把它们和关在笼中的雌蛾分开,并带到距离远近不同的地点,然后将它们一一放出,30分钟后,第一只雄蛾飞到了雌蛾笼边,它飞行了5千米。以后,另一只相距11千米的雄蛾也飞到了,据分析,在那种距离的范围内,性引诱剂的含量已稀释到每1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只有1个分子,而雄蛾依然能分辨出。

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的分析手段,搞清楚了一些昆虫性引诱剂的结构,并且在实验室中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同样的激素。利用这些人造的性引诱剂在农田中捕杀害虫,已成为当今一种新的植物保护手段。

动物认亲之谜

在动物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远比人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同一种动物中,血缘关系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同一血缘的个体,相互之间都能和睦相处,互助互爱。那么,动物是怎样识别亲属的呢?

气味是身份证

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有些动物是通过气味来分辨亲缘关系的。

美国蛤蟆卵孵化出的蝌蚪,似乎能通过气味识别素味平生的“兄弟姐妹”,它们情愿与“亲兄弟姐妹”集群游泳,而不愿与无血缘关系的伙伴为伍。科学家将一只蛤蟆同一次产的卵孵出的蝌蚪染成蓝色,另一只蛤蟆产的蝌蚪染成红色,一起放人实验室的水池中。开始它们混在一起,过不了多久,它们又自动分开,红色蝌蚪相聚在一起,蓝色蝌蚪相聚在另一处,径渭分明,一点也不含糊。作为对照,科学家又做了一次实验,将蛤蟆同一次产下的卵孵出的蝌蚪一半染成红色,另一半染成蓝色,将它们放在一个水池中。这次它们并不按颜色分成两群,而是紧紧聚成一团。

蜜蜂是靠气味识别自己亲属的。蜂群里有专门的所谓“看门蜂”,由它控制进入蜂巢的蜜蜂。在一起出生的蜜蜂(一般都是同胞兄弟)可以通行无阻,但阻止其他地方出生的蜜蜂入巢。“看门蜂”的任务,是对进巢的蜜蜂进行审查,它以自己的气味为标准,相同的放行,不同的拒之门外。

蚂蚁也是以气味识别本家族成员的。蚁后给每只公蚁留下气味,有了蚁后亲自签发的“身份证”,才能自由出入蚁穴,否则要被咬死。

鱼类身上有识别性激素。鱼当了父母亲之后,体表常常会释放出一种被称之为“照料性激素”的化学物质,幼鱼嗅到后,便自动保持在一定的水域里生活,以利于亲鱼的照料和保护。如非洲鲫鱼,它的受精卵是在雌鱼口中孵化的,幼鱼从出世到自己独立生活之前,总是活动在雌鱼周围,一旦遇到敌害,雌鱼就把它们吸到口腔里。假若没有“照料性激素”,它们是绝不会有这种母子之情的。

鸣声辨别亲疏

鸟类、蝙蝠等是靠声音辨别亲属的。

为了探索鸟类是怎样从鸣声识别亲缘关系的,鸟类学家海斯和他的学生研究了雌野鸭的孵卵过程。他们把微型麦克风安放在野鸭巢的底部,然后跟录音机相连。他们发现,孵卵的雌鸭在开始孵卵的第四个星期发出“嘎嘎”较微弱的低声鸣叫,每声只持续150毫秒。这时,被孵化的卵里边发出“叽叽”声。起初,这些声音很小很小,随着时间推移,野鸭的鸣声越来越频繁,卵里的“叽叽”声也愈来愈高,随后小鸭就出壳了。在雏鸭出生后二小时,两种鸣声增加了4倍。雏鸭出生后的第16~32小时,雌鸭离巢游向水中,它发出急促的呼唤声,每分钟快达40~60次。于是小鸭纷纷出巢,跑向母亲。由此看来,雏鸭在卵内孵化的第27天起就开始听到母亲的声音,在这一过程里听觉起主要作用。雏鸭出壳后,视觉、听觉一起作用,使雏鸭进一步认识母亲。

燕鸥的巢筑在海滩上,巢与巢靠得很近,但燕鸥能根据叫声和外形识别自己的雏鸟,从不会搞错。

崖燕大群大群地在一起孵卵,峭壁上会同时挤满几千只葫芦状的鸟巢,密密麻麻地巢挨着巢。但用不着担心老崖燕会认错自己的子女。对它们来说,雏燕的叫声就是它们的识别标志。在常人听来,雏燕的叫声似乎是一样的,没啥区别。但如果仔细分析,可发现其中仍有细微的差别。实验证明,若向附近的空巢放送雏燕叫声的录音,老鸟每次都只向自己雏鸟的叫声飞去。当然识别是相互的,老鸟在听到雏鸟的叫声时,也会发出鸣叫,雏鸟听到后,会叫得更加起劲。

在美国西南地区一些岩洞里,栖息着7000万只无尾蝙蝠。它们的居住地如此拥挤,以至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推测,母蝙蝠喂奶时,不可能喂自己的亲生子女,而只是盲目地喂首先飞到自己身边的小蝙蝠。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美国生物学家麦克拉肯和他的助手做了实验,他们从洞里密密麻麻的、正在喂奶的800万对蝙蝠中抓走167对,随后对每对蝙蝠的血液进行基因测定。结果发现,约有81%的母蝙蝠喂的正是自己的子女。麦克拉肯带着照明设备在山洞里又进行仔细的观察,他发现,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发出呼唤的叫声,再根据小蝙蝠的回答来判断是否是自己子女,还要进一步用鼻子嗅,在确认是自己的子女后才喂奶。

骗亲有其道理

生物界有认亲行为,也有骗亲行为存在。有的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了一些骗亲手法,杜鹃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了。

杜鹃在繁衍后代的时候不垒巢、不孵卵、不育雏,这些工作会由其他鸟来替它完成。春夏之交是雌杜鹃产卵时期,它便选定画眉、苇莺、云雀、鲤鸟等的巢穴,利用自己的形状、羽色和猛禽鹰鹞相似的特点,从高远处疾飞而来,巢内的其他鸟以为大敌鹞鹰来犯,便仓皇出逃,杜鹃乘机便将卵产在这些鸟的巢内。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原因,杜鹃产的卵在大小、色泽、花纹方面和巢主产的卵相差甚微,因此不易被巢主发现。杜鹃的卵在巢内最先破壳成雏。小杜鹃的背上有块敏感区域,有东西碰上,它便会本能地加以排挤,所以巢主的卵和破壳的雏鸟便被它推出巢外。这样,小杜鹃可以独自占养父母采集来的食物了。小杜鹃慢慢长大了,老杜鹃一声呼唤,它便跟着远走高飞。

长尾叶猴是一种温和的群居动物,群内成员会很好合作,很少发生争斗。一般由1-3只成年雄猴为头领,带领25-30只猴子。但如果有一只年轻的雄猴登上首领宝座,它会杀死老猴王留下的所有幼猴。有些科学家认为,新猴王杀死未断奶的幼猴,是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孙。因为哺乳动物在哺乳期一般不繁殖,杀死幼猴可促使母猴及早进入繁殖期,从而早日生育新首领的子女。因此,这种杀婴行为对于整个种群可能是一种生殖上的进步。这种观点叫“生殖优势”。

不过,母猴总是爱自己孩子的。如果有一只雌猴此时已怀孕,它为了保护腹中的胎儿,会随机应变地制造一幕生物学上的骗局:它假装已经发情,与新上台的猴王进行交配,使这位新首领以为将要降生的小猴真是它亲生孩子。雌猴从而成功地救下了这条小生命。

一种生存适应

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同缘相亲”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一种生存适应。动物终究是动物,它的生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如果崖燕不能认亲,就可能把辛辛苦苦找来的食物给别的幼鸟吃,而让自己的孩子饿肚子。新猴王要咬死老猴王的后代,因为这些小猴不会有它的基因。

植物也有思维吗

如果说人具有思维,这是谁都不会感到奇怪的事,如果说动物具有思维,这也是人们能够接受的,但如果说,植物也有思维能力,你一定会非常惊讶!

美国的维维利·威利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她从公园里摘回两片虎耳草的叶子,祝愿其中一片叶子继续活着,对另一片叶子则根本不予理睬。一个月后,她不闻不问的那片叶子已经萎缩变黄,开始枯干;可她每天注意的那片叶子不但仍然活着,而且就像从公园里刚摘下来的一样。似乎有某种力量使它能够违反自然法则,使叶子保持健康状态。

美国化学师马塞尔·沃格尔按照威利的做法,从树上摘下三片榆树叶,放到床边一个玻璃碟里。每天早饭前,他都要花一分钟的时间,劝勉两边的叶子继续活下去,而对中间那片叶子不予理睬。一周后,中间的一片叶子已变黄枯萎,另两片仍然青绿、健康。使沃格尔感兴趣的是,活着的两片叶子的小茎上的伤痕似乎已经愈合。

这件事给沃格尔以很大的鼓舞,他想,人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一片叶子超过它的生命时间保持绿色,那么这种力量会不会影响到别的植物呢?他在制作幻灯片时,用心灵寻找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结果他发现植物可以获知人的意图。他还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人意识的反应也不同。就拿海芋属的植物来说吧,有的反应较快,有的反应较慢,有的很清楚,有的则模糊不清。不仅整株植物是这样,就其叶子来说,也各自具有特性和个性,电阻大的叶子特别难于合作,水分大的新鲜叶子最好。植物似乎有它的活动期和停滞期,只能在某些天的某个时候才分别进行反应,其它时间则没有反应。

1971年春天,沃格尔开始了新的实验,看能否获得海芋属植物进入与人沟通联系的准确时刻。他把电流计连在一株海芋植物上,然后他站在植物面前,完全松驰下来,深呼吸,手指伸开几乎触到植物。同时,他开始向植物倾注一种像对待友人一样的亲密感情。他每次做这种实验时,图表上的笔录都发生一系列的向上波动。沃格尔认为,他和海芋植物之间的互相反应,似乎于他和爱人或挚友间的感情反应有同样的规律,即相互反应的热烈情绪引起一阵阵能量的释放,直到最后耗尽,必须得到重新补充。

在另一次试验中,沃格尔将两株植物用电线连在同一部记录仪上。他从第一株上剪下一片叶子,第二株植物对它的同伴的伤痛做出了反应。不过这种反应只有当沃格尔注意它时才会有。如果他剪下这片叶子不去看第二株植物时,它就没有反应。这就好像沃格尔同植物是一对情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根本不留意过路行人。只要有一个人注意到别人时,另一个人的注意力也会分散。

沃格尔说:“人可以而且也做到了与植物的生命沟通感情。植物是活生生的物体,有意识,占据空间。用人的标准来衡量,它们是瞎子、聋子、哑巴,但我毫不怀疑它们在衡量人的情绪时,却是极为敏感的工具。它们放射出有益于人类的能动力量,人们可以感觉到这种力量。它们把这种力量送给某个人的特定的能量场,人又反过来把能量送给植物。”

在同植物进行感情交流时,千万不能伤害植物的感情。沃格尔请一位心理学家在15英尺外对一株海芋属植物表示强烈的感情。试验时,植物作出了连续不断的强烈反应,然后突然停止了。沃格尔问他心中是否出现了什么想法,他说他拿自己家里的海芋属植物和沃格尔的做比较,认为沃格尔的远比不上他自己的。显然这种想法刺伤了沃格尔的海芋属植物的“感情”。在这一天里,它再也没有反应,事实上两周内都没有反应。这说明,它对那位心理学家是有反感的。

沃格尔发现植物对于谈论不同的话题内容也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植物对在摇曳着烛光的暗室里讲鬼怪的故事也有反应。在故事的某些情节中,例如“森林中鬼屋的门缓缓打开”,或者“一个手中拿刀子的怪人突然在角落出现”,或者“查尔斯弯下腰打开棺材盖子”等等,植物似乎特别注意。沃格尔还用事实证明,植物也可以对在座人员虚构想像力的大小作出反应。

沃格尔的研究为植物界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动植物也有思维,它们似乎能够揭示出任何恶意或善意的信息,这种信息比用语言表达的更为真实。这种研究其意义无疑是深远的,但怎样进一步开发它,让它为人类服务,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植物是否有血液

人和动物都有血液,那么植物有血液吗?

我国南方山林的灌木丛中,生长着一种常绿的藤状植物。每到夏季,便开出玫瑰色的美丽花朵。当你用刀子把藤和割断时,就会发现,流出的液汁先是红棕色,然后慢慢变成鲜红色,与鸡血一样,这种植物叫“鸡血藤”。

南也门的索科特拉岛,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地方。据统计,岛上约有200种植物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的。其中有一种“龙血树”,它分泌出一种像血液一样的红色树脂,这种树脂被广泛地用于医学和美容。这种树主要生长在这个岛的山区。

英国威尔有一座公元6世纪建成的古建筑物,它的前院耸立着一株杉树,至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这株树高7米多,它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长年累月流着一种像血液一样的液体,这种液体是从这株树的一条2米多长的天然裂缝中流出来的,这种奇异的现象,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这颗杉树为什么会流“血”,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他们对这颗树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没找到流“血”的原因。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只有等待着科学家们继续去努力探索。

关于植物是否有血液的问题也待进一步研究。

植物也进行呼吸吗

植物虽然没有呼吸器官,但是,实际上植物在它的一生当中,无论是根、茎、叶、花,还是种子和果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呼吸。只是植物呼吸,人的肉眼看不出来。不过要想了解植物的呼吸也并不难。我们把植物放在一个一点也不漏气的容器里,过一段时间以后,测试一下就会发现容器里的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原因就是植物在进行呼吸,把氧气吸收了,放出了二氧化碳。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见到。如在我国北方,人们冬天要挖窖来储藏白菜、萝卜等蔬菜。如果把菜放入地窖里,盖严窖门,过些日子,打开菜窖后你把点着的一支蜡烛,用绳子系着吊下窖里,你便会发现蜡烛马上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蔬菜在呼吸时,把窖内的氧气给吸收了,而放出二氧化碳则留在窖内。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植物是要进行呼吸活动的。

种在田地里的庄稼,它们所进行的呼吸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如果科学家用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器,就可以测出庄稼呼吸时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

那么,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呢?

其实,生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只不过是呼吸活动的表面现象。而呼吸的本质是生物的身体里的有机物质氧化分解的过程。对植物来说,通过呼吸才能把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加以利用。植物身体里有许多有机物质,比如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要通过呼吸作用来进行氧化分解。

平常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被彻底地氧化分解,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这叫“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能够释放出很多能量,这些能量可以供给植物本身生命活动的需要。比如细胞里的分裂、组织分化、种子萌发、植株成长、花朵开放等过程,以及植物的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肥料,营养物质在身体里的运输等活动都需要能量。

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是一步一步进行的,整个过程中间会生成许多种化学成分不同的物质。这些物质是植物用来合成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的重要材料。所以,呼吸活动跟植物身体里各种物质的合成和互相转化有密切关系。

植物如果处在缺氧的环境里,它不会像动物那样马上停止呼吸,很快死亡。植物在缺氧的时候,虽然没有从外界吸收氧气,可是它照旧能够排出二氧化碳,这叫“无氧呼吸”。但这种无氧呼吸对植物是很不利的,因为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不彻底,会造成植物体内的细胞中毒,最后导致植株死亡。

植物的呼吸作用跟农产品的贮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粮食、水果和蔬菜等收下来以后,呼吸活动还在进行。在贮藏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呼吸继续进行,这样,粮食、水果和蔬菜等才不会变质;另一方面又要使呼吸尽量减弱一些,以减少消耗。粮食种子进入仓库以前要测量一下含水量。各种粮食种子的含水量符合国家标准时,种子正好进行微弱的呼吸,这样既能保持生命力,营养物质的消耗又比较小。贮藏粮食的时候,一般不需要保持它的生命力,主要要考虑减少它的消耗。因此,可以用将容器抽真空然后充氮气的办法来抑制粮食的呼吸活动,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植物也有血型吗

人体内的血液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人们称它叫“血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然而,植物却也有血型。

1983年初,在日本东北部的一个城市,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件。日本科学警察研究所法医、第二研究室主任山本茂亲自负责这一案件的侦破工作。为了对照鉴定血型,他同时化验了受害者枕套上的血迹及其旁边没有沾到血迹的部分。令他吃惊的是,没有沾到血迹的枕套也有血型,为AB型,这是怎么回事呢?山本茂打开枕套,发现里边是日本人常用的荞麦皮枕芯。难道荞麦皮这样的种子外壳也有血型吗?山本茂再次对它做了血型化验,证实它确实为AB型。

这一意外而又惊人的发现,引起了山本茂的浓厚兴趣,他又对150多种蔬菜、水果和500多种植物种子分别进行血型鉴定。结果发现有19种植物和60种植物种子显现了血型反应。

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现在已经知道:萝卜、芫荽、葡萄、山茶等为O型;梧桐、玉米、葫芦等为A型;扶芳藤、罗汉松、大黄杨等为B型;李子、荞麦、侵木、金银花等为AB型。有趣的是,枫树却有O型与AB型两种血型:到了秋天,属O型的,树叶变红;属AB型的,则泛黄。这也许是血型与枫叶颜色有某种联系的缘故。

植物体内没有血液,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血型鉴定的呢?

人体血型鉴定,即是用抗体鉴定人体内是否存有某种特殊的糖。科学家鉴定植物血型的方法是利用从人体或动物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抗体,然后观察抗体与植物体内汁液的反应情况,由此即可得知植物的血型。

植物血型的发现,也许有助于生物学家对细胞融合、品种杂交、种苗嫁接等的研究。

植物情报传递之谜

许多动物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向自己的同伴传递一些信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等,而“植物王国”里也有信息传送吗?如果有,它们又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呢?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用柳树、赤杨和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就能把整株树叶吃光的结网毛虫进行实验。他们把结网毛虫放在一棵树上,几天内发现树叶的化学成分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单宁含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昆虫吃了这种树叶不易消化,于是,失去了胃口,便另去别处寻找可口的佳肴,从而保护了树木自身。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当做实验的树木遭到虫害后,在65米距离以内,其它树木的叶子在2~3天内也发现有相类似的变化,单宁含量增加,味道变苦,以此来防御昆虫对它们的侵害。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植物之间是有信息联系的。

1986年克鲁格国家公园里出现一件怪事。每年冬季,这里的捻角羚羊有不少都莫名其妙地死去,但与它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的长颈鹿却安然无恙。

原来,长颈鹿可以在公园范围内随意走来走去,长颈鹿可以到处挑选园内不同树木的叶子。而捻角羚羊则被圈养在围栏内,不得不限于吃生长在围栏内的树叶子。科学家还发现,长颈鹿仔细挑选它准备吃叶子的那棵树,通常从10棵枞树中选1棵。此外,它们还避开它们已经吃过的枞树后迎风方向的枞树。专家研究了死羚羊胃里的东西,发现死因是它们吃进去的树叶里单宁含量非常高,这种毒物损害动物的肚脏。在研究长颈鹿胃里的东西之后,他们发现,长颈鹿吃入的食物品种较多,所吃入的枞树叶的单宁浓度只有6%左右,而捻解羚羊胃里的单宁浓度高达15%。

为什么在同样一些枞树的叶子内,而在不同动物胃里,单宁浓度不同呢?经研究,专家认为:枞树用分泌更多单宁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以免遭到动物吞食。在研究中他们还发现:当枞树不止一次受到食草动物的侵袭时,枞树能向自己的同伴发出危险“警报”,让它们增加叶里的单宁含量。收到这一信息的树木在几分钟内就采取防御措施,使枞树叶子里的单宁含量迅速猛增。

植物之间有传递“情报”行为,已被人们所公认,但它是如何传递的呢,它的“同伴”又是怎样接收到它的“情报”的呢?还需要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才能得知。

植物神经之谜

自然界有些植物很敏感,在遇到外界触碰刺激时,会像动物一样做出十分快速的反应。比如含羞草在受到触摸后,能在1秒钟或几秒钟时间之内将叶片收拢。澳大利亚的花柱草,雄蕊像一根手指伸在花的外边,当昆虫碰到它时,它能在0.01秒的时间内突然转动180°以上,使光顾的昆虫全身都沾满了花粉,成为它的义务传粉员。捕蝇草的叶子平时是张着的,看上去与其它植物的叶子并无二致,可一旦昆虫飞临,它会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之内像两只手掌一样合拢,捉住昆虫美餐一顿。众所周知,动物的种种动作都是由神经支配的,那么植物呢?难道植物也有神经吗?

早在19世纪,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就在研究食肉植物时发现,捕蝇草的捉虫动作并不是遇到昆虫就会发生,实际上,在它的叶片上,只有6根毛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就是说,昆虫只有触及到这6根“触发毛”中的一根或几根时,叶片才会突然关闭。信号以这样快的速度从叶毛传到捕蝇草叶子内部的运动细胞,达尔文因此推测植物也许具备与动物相似的神经系统,因为只有动物神经中的脉冲才能达到这样的速度。

20世纪60年代后,这个问题再一次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坚持植物有神经的是伦敦大学著名生理学教授桑德逊和加拿大卡林登大学学者雅克布森。他们在对捕蝇草的观察研究中,分别测到了这种植物叶片上的电脉冲和不规则电信号,因此便推断植物是有神经的。沙特阿拉伯生物学教授塞匀通过研究也认为植物有“化学神经系统”,因为在它们受伤害时会做出防御反应。

但是也有许多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德国植物学家冯·萨克斯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植物体内电信号的传递速度太缓慢,一般为每秒20毫米,与高等动物的神经电信号传递速度每秒数千毫米根本无法相比,而且从解剖学角度看,植物体内根本不存在任何神经组织。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专门研究小组在研究捕蝇草时发现,反复刺激片上的“触发毛”捕蝇草不仅能发出电信号,同时也能从表面的消化腺中分泌少量的消化液。但仅仅据此,仍然无法确定植物体内一定具有神经组织。

所有植物都有应用电信号的能力,这已经被科学家们反复验证。但是,因为植物的电信号都是通过表皮或其他普通细胞以极其原始的方式传导的它并无专门的传导组织,因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植物的电信号与动物的电信号虽然十分相似,但仍不能认为植物已经具备了神秘系统。植物到底有没有神经,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

植物记忆力之谜

法国克兰蒙大学有一位科学家叫玛丽·狄西比,几年前用金盏花做了一系列实验,居然证明植物也有记忆力!

金盏花是一种一年生花卉,高约30~60厘米,整个植物都长有细毛,叶子是椭圆形的,大小相等,开黄色花朵,与菊花相似。这位科学家是这样进行实验的:她先找来两盆金盏花,在它们刚刚发芽的阶段用针在一盆金盏花左侧的叶子上刺出4个小孔。5分钟后,她把这盆金盏花的顶芽和叶子剪掉。过了一段时间,这棵金盏花长出了新的顶芽,但新长出来的叶子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左侧的一片叶子很小,右侧的一片叶子却很大;而没有经过针刺的那盆花,长出的叶子仍然是对称的。她认为金盏花是有记忆力的,它记住了那次针刺。后来,玛丽·狄西比又进行了一次实验。这次她选用一棵金盏花,先后进行了两次针刺。第一次是在同一侧的叶子上刺了4个小孔,然后剪去顶芽;在经过不同长短的时间间隔以后,她又分别在左右两侧的叶子上都刺出一个小孔,再剪去顶芽。由于第一次针刺与第二次针刺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不一样,结果就出了差别。如果两次针刺的时间间隔很短,那么,这棵金盏花就只能“记住”后面的针刺,就是说,它长出的叶子还是对称的;但如果这两次针刺的时间间隔很长,那么,它就会“记住”第一次的针刺,而把第二次针刺“忘记”,就是说,它长出了左右不对称的叶子。于是这位科学家认为植物的记忆力分为两种: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在某些条件下,植物的长期记忆要比短期记忆牢固。

玛丽·狄西比进行了如此新奇的实验,也得出了结论,但科学并没有停止在她的实验面前,人们认为还应当进行更多的实验,研究植物是怎么保持了这种记忆的?它们有没有神经系统?这就是一些还没有揭开的谜。

植物的“武器”

花草树木不会主动袭击别人,它们通常只能被动地受侵犯,完全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然而,植物为了自身的需要,也会给自己装备某些“武器”。例如,利的芒刺、坚韧的树叶、难以钻穿的树皮等等,都是植物保护自己免受敌害的“武器”。此外,有些植物的武器非常有趣。

在非洲中部的森林里,长着一种坚硬有刺的树木,当地人称之为“箭树”,箭树含有剧毒,人兽如被它刺中,便会立即致死。

我国西双版纳的箭毒木,树皮里白色乳汁毒性极大,且有刺鼻气叶。如果误入人眼,马上使人双目失明;人吃了,一刻钟就可使心跳停止。它的原名叫“加独”,我国植物学家译为“见血封喉”,可谓名副其实。

有“箭”还有“炮”。美洲沙箱树的果实成熟时,它的种子能在一声巨响中,炸飞到十几米以外。生长在非洲和前苏联高加索地区的喷瓜,果实像个大黄瓜,它成熟落地时,里面的浆液和种子就会“嘭”的一声,像放炮似地向10米外喷身,人称“铁炮瓜”。喷瓜的黏液有毒,不能让它滴到眼中。

南美洲的热带森林里,有一种叫“马勃菌”的植物,状似地雷,每个重达10多千克。如果不小心踩着或触动了它,它就会发出像地雷爆炸般的“轰隆”巨响,同时还会散发出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使人喷嚏不断,涕泪纵横,眼睛刺痛。人们管它叫“植物地雷”。

树木年龄之谜

人们都会唱“HappyBirthday”这支生日歌,每年自己或朋友过生日时,大家都唱生日歌以示祝贺。那么,树木也有年龄吗?怎么计算它们的年龄呢?

许多人家的厨房里都有一个圆圆的厚木墩,那是切肉用的。当刚刚买来这种木墩的时候,你对它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上面有一圈又一圈的密密麻麻的木纹,这些木纹有深颜色和浅颜色,宽度也不一致,这就叫做年轮。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它们的年龄,每年长出一轮,因此数一数年轮就知道树木的年龄了。一年四季当中,树木生长的速度并不相同。春天阳光明媚,雨水充足,气候温和,树木生长得很快,这时生长出来的细胞体积大,数量也多,因此细胞壁较薄,木材的质地疏松,颜色也浅;而在秋季,天气渐渐凉了,雨量减少了,阳光也失去了夏天的炎热,树木生长速度就减慢了,这时生长出来的细胞体积小,数量少,细胞壁变厚,质地紧密,颜色就比较深。到了第二年,在去年深颜色的秋材之外,又生长出浅颜色的春材,这样年复一年,深浅不同的颜色互相间隔,就形成了一圈又一圈层次分明的花纹。根据树桩的年轮就能知道树木的年龄了。

和植物的年龄比起来,动物的年龄就太短暂了。鲸鱼大约可以活70多年,大象可以活60多年。但是,许多树木至少都可以活100年以上,葡萄树能活80~100年;杏树和柿子树能活100多年;枣树能活100~200年;苹果树能活200年;柑橘和板栗树能活200~300年;梨树能活300年;核桃树能活300~400年;杨树能活200-600年;榆树和国槐能活500多年;红杉树能活将近4000年。山相是落羽杉的近亲,墨西哥南部的圣玛利亚德图尔教堂就有棵山相,它身高47米,周长将近40米,年龄大约有4000年了。50年代科学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一棵刺果松,据说它的年龄已有4500岁。

在我国也有许多1000多年的老树。据说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皇帝的陵园里,有一棵“黄陵古柏”是轩辕皇帝亲手栽种的,到现在已有近5000年的树龄;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棵松树,据说是孔子种植的,距今已有2400多年;南京有一棵六朝松已经活了1400多年;江西庐山的黄龙寺有一棵晋朝的银杏树年龄将近1600年了;北京西山的潭拓寺也有一棵高大繁茂的银杏树,树高约40米,直径将近4米,据说是辽代种植的,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其它地方的树木爷爷也很多。西伯利亚松可以活到1200岁;欧洲的雪松和紫杉可以活到3000岁;前面讲过的坦桑尼亚的波巴布树年龄最大的竟然有5150岁了。1749年,法国科学家亚当森到非洲西部的一个小岛上旅行,发现了300年前英国人刻在一棵大树上的文字,经测量,他判断这棵树已有了6000年的树龄了。在大西洋的一些岛屿上,有一种龙血树,活5000岁或6000岁的树木只能算是中年。早在500年前,一位西班牙人在位于非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上测定过一棵龙血树,估计它的年龄大约是8000岁到1万岁,但是,在1827年受到暴风雨的袭击死去了,这可能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年龄最大的树木了。

根据树木的年轮,科学家不仅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还可以了解到许多重要的信息。年轮的宽窄与树林生长的气候有很大关系。如果树木生长时雨量丰富,阳光充足,气温适宜,年轮就宽;反之雨量稀少,气温偏低或偏高,阳光也不充足,年轮就狭窄。因此科学家往往要根据年轮的变化来推测自然历史和气候变迁的情况。美国科学家就根据从年轮得到的信息,发现美国西部草原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干旱,因此成功地预报了1976年的严重旱情。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部有一个梅萨费尔德国家公园,古代印第安人在那里留下了300多座住宅,它们代表了印第安人的村落普韦布洛的最高水平。但是,在13世纪后期他们突然离开了自己的家园,那里成了一片废墟,为什么?根据年轮提供的气象信息分析,原来在13世纪最后的25年里,那里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人们只好背井离乡。

年轮在环境科学和医学方面也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帮助。德国科学家用光谱法对三个地区的树木年轮进行对比,掌握了将近120年到160年间这些地区铅、锌、锰等金属造成的污染,找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国科学家发现黑龙江省和山东省一些地区的树木中钼的含量变化与克山病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关系,年轮中钼的含量低,克山病发病率就高。另外,美国科学家还利用年轮进行地震研究。由于地震往往会造成地面倾斜,而树木又有笔直生长的倾向,因此年轮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就可以了解当地历史上发生地震的时间、强度和周期,于是就有可能做出成功的地震预报。

从树桩的横断面把树木锯开,自然很容易看到了年轮的变化,但是,这样一来,这棵树木也就死了。如果要进行广泛的科学研究,如果遇到非常珍贵的树木,条件不允许这样观察它们的年轮,该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专用工具:钻具。它能从树皮一直钻到树心,然后取出一个薄片,如果它提供的信息不够充分,我们可以再换一个角度,另取一片,这样就不会影响树木的寿命和生长,而又能了解树木的年轮所包含的各种数据。近年来,日本科学家又把CT扫描方法用来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而且还可以对古代建筑的木质结构和古代木雕进行科学研究。

植物发电之谜

1918年,英国的一名钟表匠托尼·埃希尔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两个电极插入一个柠檬,一边用铜钱,一边用锌线,把柠檬与一个小型钟表上的电动机的电路相连接。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钟表的指针开始走动,就像接了电源一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小小的柠檬竟使这只表一直走了5个月之久。这个实验向人们证实:植物中蕴藏着相当大的能量,可以用来发电。这一发现,无异于给正在千方百计寻找新能源的科学界注入了兴奋剂,许多科学家从中受到启迪和鼓舞,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这项有意义的研究之中。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索莫杰伊认为,工业上从水中提取氢气和氧气要消耗大量电能,而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如果模似绿叶制造出一种能利用太阳能的“人工绿叶”,就等于造了一座发电厂。为了证明这一点,索莫杰伊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把氧化铁粉分别掺入镁和硅中,制成“PN”型半导体结盘形板作为催化板,然后将它们浸在导电的硫酸钠溶液时。在阳光照射下,盘面两级产生了电流,并开始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的最大障碍是氧化问题,掺镁盘面的氧化铁在8个上时后就逐渐变成了氧化亚铁,从而降低以至最终失去了催化作用。所以这个简单的实验与投入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生物化学家们运用生化技术做了更为复杂的实验。他们先把完整的叶绿体从植物组织中分离出来,然后把叶绿体涂在微型过滤膜上,用这种薄膜来分隔两种溶液:一种溶液中含有释放电子的化学物质,另一种溶液则含有电子受体。当光线透过电子受体溶液照射到叶绿体上时,电子就会从释放电子的溶液中通过叶绿体进入电子受体溶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研究者们发现根据覆盖在薄膜上的叶绿体面积计算,光能只有3%左右能立刻转化为电能。这个数字显然太不理想了,因为在理论上,用植物产生的电应该远不止这些。

虽然对植物发电的研究面临很多困难,但人们并没因此而放弃它。首先,植物作为能源是取之不尽的;其次,它比光能电池有更明显的优越性,在能源匮乏的今天,植物发电具有广阔的前景。

植物食虫之谜

黄高森林位于越南西贡以北,与中国广西龙州相邻,处于左江下游。这里森林茂密,白天气候炎热,夜间又寒冷潮湿。

1969年8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卡洛塔上尉带着12个人来到黄高森林执行一项军事任务。在这个热带雨林中,他们发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植物。

一天,上士凯文迪和几位同伴在一条溪边饮水。凯文迪刚伸手下去,就被一株水草卷住手腕,他使劲挣扎,竟不能扯脱,便大呼同伴帮忙。一个士兵在从军前是生物系的学生,认出这种草叫“狸藻”,知道此草能捕捉水中小虫,却不知为何竟能卷住人的手腕。那士兵当即拔出刺刀,将凯文迪的手斩断。凯文迪惨叫一声,其他几人惊奇地发现,那只断掉的手,竟被一蓬狸藻卷住,几秒钟的时间,就只剩下一些淡红的血水。大家感到毛骨悚然,若不是那位学过生物的士兵当机立断,只怕凯文迪整个人都会被卷进去吃掉。

那位士兵名叫汉斯,他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只是觉得这个地方太神秘了,我想也没有多想就斩掉凯文迪的手。从形状上看,吃掉凯文迪手的水草与狸藻一模一样。这种植物是杂生深水草本植物,属狸藻科。茎细长,叶互生,叶基部生有小囊,即捕虫囊,水中小虫进入,会被囊内分泌的酶所消化。秋季花出水面,花冠唇形,有黄色和白色两种,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地,很常见。但能吞食人的肢体,我却是第一次见到。”

卡洛塔上尉的遭遇更可怕。他在凯文迪出事的两天后,前往附近丛林执行任务,结果遇难,连尸体也没有留下,而杀人者竟是猪笼草。这种草叶子的中脉延伸成卷须,到顶端膨大成囊状体,囊上有盖,囊面有绳子一样的窄翅,盖下有蜜腺,囊内有弱酸性的消化液,小虫吸蜜时落入,立即被消化掉。卡塔上尉在行进中,突然觉得整个身体失去了重心,被一片奇大的猪笼草吸住。他挣扎不开,向身后的同伴大喊“救命”。

一个士兵后来回忆说:“我们看见一大片草吸住了上尉,就像磁铁吸住钉子一样。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可是等我们飞跑过去时,他已有半个身体不存在了,人也死了。死得十分突然而又莫名其妙。我们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他消失在那丛该死的草堆里。”

卡洛塔所带的这支队伍虽然死了两个人,但与帕克·诺依曼的队伍相比,要幸运得多。

帕克·诺依曼是美国陆军74团少校军官。该团遭到越南游击队的进攻,有一名上校、两名中校被俘。帕克·诺依曼少校带着27名富有战斗经验的官兵去追击。他们追了一天多,来到保安县境内的腾娄森林中,在那里,他们发现一块很大的平坦地带,上面没有丛林中常见的灌木丛、榕树及藤本植物,而是一片十分美丽的紫色草苔,如同铺着豪华的地毯。诺依曼少校下令就地休息,派出麦克·西弗等三名士兵去寻找干柴、水源。麦克·西弗等三人走出很远才发现一条溪涧,这时麦克·西弗突然对另外两个同伴说了一声“不好”,就连忙往回奔。当他们走近那片紫色草毯时,都惊呆了。帕克·诺依曼少校等24名官兵消失得无影无踪,那紫色的草毯上只剩下一些枪械刀刃。原来,他们都被这片美丽的毛毡苔吞食了。

毛毡苔是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一种常见植物,属茅膏菜科,多年生草本,叶均基出,呈莲座状,叶柄细长,叶片近圆形,生满红紫色腺毛,分泌粘液,能捕食小虫,是著名的食虫植物。但是毛毡苔居然能一次吞掉24名美军官兵,实属一桩奇闻。

食虫植物吃人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得而知。

植物能源之谜

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资源是有限的,随着能源危机的一天天逼近,人们迫切地希望早日找到能代替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植物”。

最先引起科学家注意的是银合欢树,它生长迅速,七八年即可成材。它的汁液里含油量很高,有“燃烧的木头”之称。银合欢树原产于中美洲,它在东南亚潮湿温暖的地区也能很好地生长。菲律宾曾引种了12000公顷的银合欢树,获得了相当于100万桶石油的能源。这种树的缺点是不耐寒,无法在更多地区推广种植。

菲律宾北部有一种汉加树,每年开花结果三次,一棵树每次结果量可达15千克。当地人原本是把它作为药来用的:吃汉加果可以治胃痛;涂汉加果汁可以消除皮肤被蚊虫叮咬后的痒痛。后来人们发现,汉加果遇火会迅速剧烈地燃烧。经检测,原来汉加果内含有16%的酒精。这个消息令菲律宾政府非常兴奋,准备扩大栽种面积,以期用果实提炼物代替石油。

在巴西的热带丛林中,有一种常绿乔木——香胶树,只要在它高大的树干上打一个洞,半年内就可分泌出20——30千克胶汁。这种胶汁的化学性质与柴油十分相似,不需要加工提炼,就可以直接当柴油使用。据估计,100棵香胶树每年可产胶汁25桶,这个产量是很可观的。巴西政府已经开始对香胶树做进一步的研究。

生长在我国海南岛的油楠,也是一种能产“油”的树,只要在树干上钻个洞,便会从破口处流出黄色的油状液体来,一棵高13——15米、直径在50厘米左右的油楠树,可产油300——4000克,其可燃性与柴油相似。

人们不仅多方寻找能源植物,还通过多种方式培育能源植物。在日本,科学家培育出一种大戟科植物蓝珊瑚,从每千克这种植物中,能提炼出可产生30千卡热量的石油。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也成功地培育出了“石油树”。它的汁液中含有同原油相似的石油烃,经过脱水和分馏,可以得到汽油和航空用油。美国已有三个州种植了“石油树”。每英亩可年产10桶石油。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学者培育出一种杂交的白杨树,起名为克隆388.这种树生长迅速可以密植。几经砍伐后,仍能从树桩上迅速长出新的枝条来,而且越长越密,是理想的直接燃烧材料。

总之,在没有找到理想的能源植物之前,科学家们是决不会放弃努力的。

植物扩张领土之谜

动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本能地会与同类或不同类动物争夺地盘,这种弱肉强食的现象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不能运动、无爪牙之利的植物也会争夺地盘,却是近代生物学者的一个新发现。

在俄罗斯的基洛夫州生长着两种云杉,一种是挺拔高大、喜欢温暖的欧洲云杉,另一种是个头稍矮、耐寒力较强的西伯利亚云杉。它们都属于松树云杉属,应该称得上是亲密的“兄弟俩”,但是在它们之间也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地盘争夺战。人们在古植物学研究中发现,几千年前这里大面积生长着的是西伯利亚云杉。经过数千年的激烈竞争,欧洲云杉已从当年的微弱少数变成了数量庞大的统治者,而西伯利亚云杉却被逼得向寒冷的乌拉尔山方向节节后退。学者们认为,是自然环境因素帮助欧洲云杉赢得了这场“战争”,因为逐渐变暖的北半球气候更加适于欧洲云杉的生长。

可是仅仅用自然环境因素来解释植物对地盘的争夺,对另外一些植物来说似乎并不合适。因为许多植物的盛衰似乎只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强弱,而与自然环境无关。比如在同一地区,蓖麻和小荠菜都长得很好,可是若将它们种在一起,蓖麻就像生了病一样,下面的叶子全部枯萎。而葡萄和卷心菜也是绝不肯和睦相处的一对。尽管葡萄爬得高,也无法摆脱卷心菜对它的伤害。把这种蛮横霸道发展到极点的是山艾树。这是生长在美国西南部干燥平原上的一种树,在它们生长的地盘内,竟不允许有任何外来植物落脚,即便是一棵杂草也不行。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们为了证实这一点,不止一次地在它们中间种植一些其他植物,结果这些植物没有一株能逃脱死亡的结局。经分析研究发现,山艾树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而这种化学物质很可能就是它保护自己领地,置其他植物于死地的“秘密武器”。

最令科学家们不解和吃惊的,是土生土长植物与外来植物之间的地盘争夺战。为了美化环境,美国曾从国外大量引进外来植物,没想到若干年后,这些外来植物竟反客为主。比如原产于南美洲的鳄草,从19世纪80年代引进以来,至今在佛罗里达已统治了全州所有的运河、湖泊和水塘;过去长满径草的西棕搁海滩,现在已经成了澳大利亚白千层树的一统天下,土生土长的径草反而变得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了;而澳大利亚胡椒也成了佛罗里达州东南部的“植物霸主”。还多亏了有人类干预,否则,这些外来植物会把本地植物“杀”得片甲不留。

说这些外来植物的耀武扬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似乎没有道理。因为从理论上说,土生土长的植物应该比外来者具有更强的适应当地环境的能力。如果外来植物是靠分泌化学物质来驱赶当地植物的,那么为什么当地植物在自己的“地盘”上却反而显示不出这种优势呢?

植物叶片运动之谜

很少有人知道植物也能像动物一样运动,只不过它们是在原地运动,表现得不像动物那样明显罢了。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能运动的植物有近千种。如梅豆、莱豆的爬竿运动,葡萄、丝瓜的攀援运动,向日葵的趋光运动,苜蓿、酢浆草的睡眠运动,猪笼草、毛毡苔的捕虫运动,等等。植物中最为奇妙的“运动员”,要算是含羞草和跳舞草了。

文雅秀气的含羞草,似乎有着特殊的“运动细胞”,只要触动一下它的叶子,它就会立即把“头”低下来,先是小叶闭合,接着叶柄萎软下垂,就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人们给它取名为“含羞草”。含羞草叶柄上长着四个羽毛状的叶子,羽毛状的叶子又由许多对生的小红叶组成。小叶柄和大叶柄的基部稍有膨大,膨大部分叫叶枕,叶枕下半部的细胞壁较厚,上半部的较薄。在正常情况下,细胞中充满了细胞液,使叶子处在正常状态。当它一受到触动,小叶叶枕上半部的细胞中水液就迅速进入细胞间隙,引起小叶闭合。大叶柄基部的叶枕正好与小叶叶枕相反,它的下半部细胞壁薄,细胞间隙较大。所以,较重的刺激又会引起大叶柄的下半部细胞失水、萎软,使整个复叶部下垂含羞。

跳舞草与大豆是近亲,属豆科植物,由三片叶子组成复叶,只是中间的叶片特别大,长圆形。两侧的小叶特别小,像两只兔子耳朵,能经常自发地进行转动。一般约1分钟转动一次。中间的大叶上下成一定角度摆动。奇妙的是,这种摇摆运动完全是在没有任何触动和刺激下自动产生的。跳舞草在荒芜寂寥的野外自寻其乐,不断地舞动着自己的叶片。到了晚上,跳舞就自动停止了。跳舞草的运动,有人认为是由植物内部的生理变化引起的。

早在18世纪,科学家第一次在电鳗身上发现了生物电。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动植物体内都有一种生物电流,只是很微弱罢了。基于此,有些科学家认为,捕虫草受到昆虫的触动,首先产生生物电流,来传递信号,以引起捕虫动作。在不同的植物中,生物电传导的速度是不同的,如在葡萄中,传导速度大约是每秒种1厘米,而在含羞草中,每秒钟可达30厘米左右。因此,一触动含羞草的叶子,它的叶枕很快就能感觉到了。

但是,植物叶片运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这还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植物欣赏音乐之谜

在植物世界里,真是无奇不有。比如,有吃动物的猪笼草,有剧毒的箭毒木,有羞羞答答的含羞草,有不停摆动的跳舞草……最近,植物学家们又发现了会欣赏音乐的植物。

法国农业科学院声乐实验室的第一位科学家,让一个正在生长的蕃茄每天“欣赏”3个小时的音乐,结果这只蕃茄由于“心情舒畅”,竟然长到了2千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蕃茄。英国科学家用音乐刺激法培育出了5.5千克的甜瓜和25千克的卷心菜。日本山形县先锋音响器材公司下属的蔬菜种植场种植的“音乐蔬菜”,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味道也有改善。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还发现,植物不仅能“欣赏”优美的乐曲,而且也讨厌那些让人心烦意乱的噪音。

我国清代诗人侯嵩高写了一本书,名叫《秋坪新语》,其中记述了一则“弹琴菊花动”的故事。书中说,他十分喜欢弹琴种花,有一天夜里,他点蜡烛弹琴,当他弹得十分起劲的时候,书房里的菊花也随着悠扬的琴声“簌簌摇摆起舞”。

1981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乡附近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一棵会“欣赏”音乐的小树,当地群众管它叫“风流树”。人们发现,在风流树旁播放音乐,树身便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曳摆动,翩翩起舞。令人惊奇的是,如果播放的是轻音乐或抒情歌曲,小树的舞蹈动作就显得婀娜多姿;如果播放的是进行曲或嘈杂的音乐,小树就不舞动了。

音乐对植物究竟有什么影响?这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开时节,那一枝枝,这一丛丛,如云似霞。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白的像雪,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满园春色。

为什么花儿能盛开得这样璀璨夺目、绚丽多彩呢?原来,花瓣的细胞液中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等有机色素,它们像魔术大师把花变得五颜六色。遇到酸性时,细胞就成红色;遇到碱性时,细胞变为蓝色;遇到中性时,细胞又变为紫色。你可以摘一朵牵牛花做试验:把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因为遇到碱性,它便由红色摇身一变变为蓝色;再把这朵花放在醋里,由于遇到酸性,它又恢复原色。花青素的“变魔术”本领更为惊人,它不仅能使许多鲜花色彩斑斓,而且还能使花色变化多端。如棉花的花朵初绽时为黄白色,后变红色,最后呈紫红色,完全是受花青素影响的结果。当不同比例、不同浓度的花青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等色素相互配合后,就会使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色调。大部分黄花本身不含花青素,而完全是胡萝卜素在起作用;有些黄花当含有极淡的花青素时,就变成橙色。由此可见,万紫千红的花完全是由于花青素和其他各种色素相互配合的结果。

一般来说,有机色素以叶绿素为主体时,花可显青色和绿色,如绿月季等;以花青素为主体时,可呈红色、蓝色和紫色,如玫瑰等;以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为主体时,则呈黄色、橙色和茶色,如菊花等。

世界上开花植物多达4000余种,其花异彩纷呈,常见的有白、黄、红、蓝、紫、绿、橙、褐、黑等9种颜色。大多数花在红、紫、蓝之间变化着,这是花青素所起的作用;其次是在黄、橙、橙红之间变化着,这是胡萝卜素施展的本领。据统计,世界上各种植物的花色中,最多的是白色,约占28%,白色的花瓣不含任何色素,只是由于花瓣内充斥着无数的小气泡才使它看起来像白色;其次是黄色;红色列为第三;再其次是蓝色、紫色;较少的是绿色,如菊花中的“绿菊”,其花瓣就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绿色;最为罕见的是黑色,花瓣为黑色,如“墨菊”,为菊中之珍品,“黑牡丹”、“黑郁金香”也被列为花之名贵品种。

花色万紫千红,还有其生理上的需要。由于光波长短不同,所含热量不同,各种花对光波的反射能力也不同,只有适者才能,得以生存。在自然界中昆虫对植物的生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花只有呈现艳丽多彩或散发芳香的,才能请来昆虫做“红娘”,得以繁殖后代。目前人们普遍通过人工选择培育不同颜色的花,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因此更添几分妩媚。

花儿有香味之谜

众多植物中,除少数外,多数植物的花是都芳香的。但你知道,花为什么会有香味,这香味又是怎么产生的吗?

原来,在花卉的叶子里含有叶绿素。叶绿素在阳光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产生了一种芳香油,它贮藏在花朵里边。这种芳香油极易挥发,当花开的时候,芳香油就随着水分挥发而散发出香味来,这就是人们闻到的花香。由于各种花卉所含的芳香油不同,所散发出来的香味就不一样:有的浓郁,有的淡雅。一般来说,花香的浓淡和开花的地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生长在热带的花卉,香气大都浓而烈;而生长在寒带的花卉,香气多是淡而雅。另外,通常花的颜色越浅,香味越浓烈;颜色越深,香味越清淡。白色和淡黄色花的香味最浓,其次是紫色和黄色的花,浅蓝色花的香味最淡。一天当中,阳光强烈、温度高时,花香较浓,香飘得也较远,而在阴雨天或阳光弱、温度低的情况下,花香就较淡。然而,也有一些花例外,如蔷薇、丁香等。

我们日常生活中,人和花香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从人们吃的冰棍、糖果到喝的汽水、果汁;从人们用的牙膏、香皂到各种化妆品,样样离不开香精。要从花卉的花、叶、茎、根、籽、仁里面提取出具有不同香味的物质,那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般要提取1千克的薄荷油,需要采集成吨的鲜薄荷;要提炼1千克的玫瑰油,则需要采摘300万朵玫瑰花,大约相当于2吨的玫瑰花的花瓣。在国际市场上,要用1.7千克的黄金才能买回1千克的玫瑰油,可见其价格是多么昂贵。玫瑰油不仅是香料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宝贵原料,在其他制造工业中也被广泛地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揭开花香的秘密之后,已经试制成功人造香料了,这样花香对人类的贡献可就更大了。

花开花落时间之谜

花开花落是植物生长的一种自然规律,那为什么有的花喜欢白天开放,而且是五彩缤纷,有的花则愿意在傍晚盛开,花则多为白色,又有的花是昼开夜合呢?

在常见的植物中,大都是在

同类推荐
  • 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

    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

    书中主要内容有: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荷兰的传播,中国文化在北欧的传播,易卜生在中国,意大利作家与中国文化等。
  • 人间瑶池:黄龙(文化之美)

    人间瑶池:黄龙(文化之美)

    黄龙自然保护区,因黄龙沟内有一条蜿蜒的形似黄龙的钙华体隆起而得名,历来被誉为“人间瑶池”与“人间天堂”。彩池、雪山、峡谷和森林谓之黄龙“四绝”。黄龙奇、绝、秀、幽的自然风光蜚声中外,藏族、羌族和回族的民族风情也令人心驰神往。看罢此书,赞叹的不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 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观人学》中介绍了“古代六戚观人法、观诚法、观色法”等等方法,而“古代六戚观人法”是指用六戚之法察人,人的忠孝爱敬便可一目了然。父、母、兄、弟、妻、子,称谓六戚。而“观诚法”是指观诚之法是从人与他人的关系中考察人。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就将这些流传于天津民间的各类老俗话汇集起来,在记录其内容的同时,深入发掘每句老俗话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写出俗话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特别是与其相关的动人故事。
热门推荐
  • 梦辰希薇

    梦辰希薇

    每周一更,有时间的话会一天更许多章。剧情很好,欢迎大家收藏到书架!
  • 一个坏份子的回忆

    一个坏份子的回忆

    在命运的愚弄下,利诱下,威胁下,真正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的人有几何。这是一本自传,也是有些人,一辈子也不会明白的道理。
  • 灵龙道

    灵龙道

    南乐山下云山明,日月同天降凡境。本是乱国之祸首,阴差阳错致太平。云山明,本是一小道士,因出生时,祥云聚集,山水一色,日月同天,克死双亲,被师傅元天尊定性为乱国祸首。后天下大乱,奉命下山,寻找灵龙天碑,唤醒灵龙,还天下太平,大地灵秀,山水清莹,百姓安康。却无端被卷入一场国运漩涡,道士、土匪、盗墓者、反叛首领、盟主、国师、一代帝王等多重身份转变且看他如何自如应对?
  • 菜鸟法则:大神求带走

    菜鸟法则:大神求带走

    她一等一的女汉纸,不分现实和游戏。游戏里她是大神,排行榜前三名。他,在游戏是一只初来乍到的菜鸟,在现实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大尾巴狼!两个身份差距极大的人变成了一组cp,从此有人不断被坑,有人则是乐此不疲。在游戏她负责冲锋陷阵,他负责补血收经验。谁又能够想得到,这位被她一手拉扯大的小菜鸟会是自己的那位上司呢?某女真想了……
  • 王爷很头疼:妃常无良

    王爷很头疼:妃常无良

    二十一世纪的古武世家的大小姐,从小被人捧在手心里,备受宠爱;但是一场阴谋让她穿越到了一个架空的时代。在那里,人们都是以武为尊,她却穿越到了相府的废材身上……天生废材?本小姐用行动让你们明白她:欺我者,我必百倍奉还他:动我的女人,虽远必诛当天大的秘密揭开,才知她身份不凡且看他们如何在异世大陆翻云覆雨,一手遮天,且创造一代佳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风筝是城市的花朵

    风筝是城市的花朵

    本书是散文集。作者生活在南方,无边的蒲竿在风中起伏的画面在作者记忆中像是一幅旧水彩……
  • 你的未来可以预示

    你的未来可以预示

    本书共二十六章,内容包括:生命教练从战争中开始、让“死火点”成为你的成长机会、大众的心理教练、学会“与自己较劲”、从你的经历中创造你的信念、忘记你生活本身的状况、透过受害者的过滤镜看处境、你可以设计你的未来等。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三零一五之决战火星

    三零一五之决战火星

    我(高南箎)和来自基督教生活区的贝斯丽娜在一次地面旅行中相识,继而相知相爱。然而,丽娜的父亲泰哥尔.菲尔德我的父亲高伯坚互为政敌。为竞争全球第51任首席行政官而激烈争斗。最后,泰哥尔终于获得胜利,成功当选。当他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前任陈玿光移交了一件棘手的案件给他:就在泰哥尔.菲尔德和我父亲竞选期间,地球上不断有人离奇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于是“神鹰二号”行动立即展开。最后,我方人员在全球警事组织特派员希蒙带领下,在火星上与掳掠地球人类的圣星人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