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5100000035

第35章 战后社会主义世界(1)

日本“二·二六”事件日本“二·二六”事件

1936年2月25日,日本东京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将被鲜血染红。有人向警方告密,说“驻扎在东京即将调往中国东北的陆军第一师团一些青年军官要发动叛乱,刺杀政府要员”。日本当局十分紧张,草木皆兵。首相官邸的门窗用钢条加固,并安装了直通警视厅的警报器。

26日清晨4时,第一师团的香田清真大尉和其他叛乱军官把一千多名士兵从梦中叫醒。绝大多数士兵不知情,以为是要演习。叛军分成八个小组,奔向各自的目的地。香田率领的小组负责攻占陆相川岛久之的官邸,强迫高级军官支持叛乱。另一组去占领警视厅。有四个小组的任务分别是刺杀冈田启介首相、高桥是清藏相以及内务大臣斋藤实和天皇的侍从长铃木贯太郎。刺杀内大臣的小组得手后,再去杀掉陆军省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其他两组去郊区刺杀天皇的顾问牧野伸显和元老政治家西园寺公望公爵。

粟原中尉和一名宪兵一马当先冲到了首相官邸的正门,这时候,大门旁屋内的警察睡得正香,他们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经绑了起来。暴乱士兵冲进官邸大厅,一阵乱枪,把厅内的吊灯全部打碎,枪声惊醒了首相的秘书(也是首相的女婿),他急忙给警视厅打电话求援,不料警察早被叛军打退,逃之夭夭,首相秘书的电话半天没人接;秘书急得团团转,但是左思右想,除了求助,别无他法,只好再次给警视厅去电话,这次的电话倒是有人接了,可惜那正是叛军。秘书马上又给附近的宪兵队打电话,可是宪兵队表示已经无能为力了。秘书气得“啪”地一声把电话摔到地下。

这时候,首相冈田启介被惊醒了。他衣服也来不及穿,慌忙地往外走,想看看是怎么回事,他刚走出卧室门口,就碰到迎面跑来的妹夫松尾传藏。松尾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不好了,发生暴乱了!快跟我来!”不由分说,抓住首相的衣袖就跑,三转两拐,打开一个密室的门,把首相往里一塞,说道:“千万别出声!”说着一下把门关上,转身离开,没走几步,松尾迎面就碰到了正在搜寻首相的叛军。叛军以为他就是首相,接着就是一梭子弹,松尾来不及叫一声就倒在血泊中。

在离首相官邸不远的地方,陆军大臣川岛久之在睡梦中被香田大尉提了起来。一睁眼见到黑洞洞的枪口,川岛顿时惊得面如土色,香田大尉微微一笑,说道:“想活命倒也不难,你要马上进宫向天皇启奏我们的要求。”川岛连忙答应道:“好的好的,等天亮我一定向天皇启奏。”香田身边的一人喝道:“少废话,现在就去!要不老子崩了你!”于是川岛慌忙穿衣,前往皇宫。

安藤辉三大尉率领150名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天皇侍从长铃木的官邸,一脚踹开了铃木的卧室门,看到铃木刚刚惊醒爬起来,也不搭话,举起枪就打,铃木当即倒下,叛军们还朝他开了几枪,接着离开。凑巧的是,铃木虽然身中数弹,却因未击中要害,幸得不死。

藏相高桥是清是死得最惨的。他由于坚持削减上一年的巨额军费而遭到少壮派军官憎恨。当叛军冲进他的卧室的时候,这个悲惨的老人还在打着节奏分明的呼噜。一名中尉一脚踢开他的被子,朝他一连开了数枪。紧接着另一名军官跳上去,挥起军刀一刀砍下了高桥的右臂,继而又把刀刺进他的肚子里,恶狠狠地左右乱捅。与此同时,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也遭到了同样的厄运,在床上被高桥太郎少尉枪杀,接着被砍下脑袋,天皇的心腹顾问牧野伸显在逃上山的路上险些被打中,前首相斋藤实丧命。

叛军的进展非常顺利,很快占领了东京市中心约一平方英里的地方。他们利用山王旅馆作为临时指挥部,把“尊王义军”的旗子挂在首相官邸外。他们散发“宣言”声称,要清君侧,粉碎重臣集团,认为元老、重臣、军阀、财阀、官僚、政党均为破坏团体的元凶。这些青年军官为什么要发动叛乱,原因是复杂的。自30年代初以来,日本法西斯日益猖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然而,法西斯势力打着“反资产”、“救济农村”的旗号,煽动来自农村的青年下级官兵,狂呼“改造”,“革新”,制造了一起起恐怖暴乱事件,甚至杀害个别政党财阀首脑,以推动整个统治阶级的法西斯化。

当时,日本陆军内部的法西斯分子分成两派:一派主张以军事政变推翻现内阁,由天皇执政,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叫做“持道派”。该派拥戴前陆相荒木贞夫大将和前陆军省教育总监真崎甚三郎大将。其成员多为在现政权中没有地位的青年下级军官。另一派则主张运用军部现有地位,逐步扩大势力,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叫做“统制派”。其成员如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和关东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等人,他们是在现政权中有地位的高级军官。两派矛盾很大。1935年8月12日上午,“皇道派”军官相泽三郎中住在明治神宫前占卜问卦后,便走入陆军省,闯进军务局长永田铁山的办公室。永田坐在办公桌前,头也没抬,被相泽用军刀砍死。但相泽行刺时丢了帽子,去捡帽时,被宪兵逮捕。他被捕后,在法庭上滔滔不绝地述说他的改革主张。为避免更严重的事端发生,驻东京的第一师团接到调往中国东北的命令。这个师团是“皇道派”军官的大本营,他们决定发动武装叛乱。

由于这一叛乱行动没有得到其他军队的支持,最后和平地投降,但是自此以后日本的法西斯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制派在日本陆军中占据了领导地位。他们确定了全面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国策,进行扩军。这样,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最后确立,到了1937年7月,他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从“九·一八”到中国全面抗战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攫取了许多殖民特权。他们不仅向东北派驻关东军,修筑铁路,还妄想占领整个东北。1929年,帝国主义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决定趁中国国民党政府进行大规模内战的机会,占领东北,逐步吞并全中国。于是日本军部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也即“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驻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的一支工兵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沿着南满铁路,向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的一段铁道走去。当他们走到离中国驻军的兵营约八百米处,停了下来。这个时候,时钟指在10点20分。

河本中尉看了看四周,地里的高粱都已收割完毕,一眼望去不见一个人影。于是他亲自把一包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一段铁轨下。“散开,卧倒!”河本中尉轻声喊道,随即点着了火,只听“轰”的一声,炸断了铁轨单侧的一小节,枕木向四处飞散。河本看了看炸断的部位。约1米左右。河本随即用随身携带的电话机向大队本部和奉天特务机关报告,接着很快离开现场。

南满铁路是日本为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东北的经济命脉而建造的。河本为什么要来炸断铁轨呢?为什么只炸一小节就离开了呢?原来此次爆炸只要能成为进攻东北军的借口即可,所以不但没有必要把火车炸翻,而且还必须做到,使在铁路上驰骋的列车免受损害。因此,让工兵仔细地作了计算,直线单面铁轨即使炸断一小段,高速行驶的列车仍然可以安全通过。

路轨爆炸发生以后,日本侵略者便使用贼喊捉贼的惯技,发布电令诬称:“暴虐的中国军队,破坏我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同赶赴现场的我守备队发生冲突……”

日军以此为借口,立即用事先从旅顺口调来的大口径榴弹炮猛轰被炸路轨附近中国驻军的兵营。兵营驻军急向上级请示,但得到的答复是:“奉最高当局的命令,不许冲突。”在进攻北大营的同时,日军开始有预谋地分三路进攻沈阳。一夜之间,宪兵总司令部、有线电局、省政府、中国银行等各种军政机关相继被占。至19日晨,日军在中国军队一枪不发的情况下占领了沈阳。接着,蒋介石又命令几十万东北军撤退到山海关内。日军占领沈阳后,继续分兵前进,不到半年,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对日宣战的宣言、通电,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迅速掀起了抗日运动的怒潮。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的侵略气焰越来越嚣张。1932年1月28日,又在上海制造了所谓“日本和尚”被中国义勇军打伤的事件,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

当时,蔡廷锴率领19路军驻扎在上海。他们在上海和全国人民高昂的抗日情绪推动下,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

1月28日深夜,日军用铁甲车掩护,从闸北向中国守军进攻。19路军的将士们沉着应战。一辆铁甲车眼看从马路上冲了过来,只见一名中国士兵将一束手榴弹向车肚下一扔,“轰”的一声铁甲车炸毁了。第二辆铁甲车又冲了过来。中国士兵故意闪开,让铁甲车开过。车后跟着许多日本兵。中国士兵举起大刀,向日本兵猛砍过去,不到10分钟全歼铁甲车后面的日本兵。接着,又冲到铁甲车近旁把它炸毁。就这样,中国守军坚持了一个星期,日军毫无进展。

2月中旬,日军增援部队到上海,战况愈加激烈。2月13日,日寇500人向上海北郊中国军队蕴藻浜阵地发起疯狂进攻。19路军有100名战士组成了敢死队。他们在胸前胸后都捆上炸弹,并以汽油浇遍全身,然后分成几路潜入敌阵,冲到敌人最集中的地方,向地上一扑。周身炸弹一齐爆炸,战士们的身体血肉横飞,敌人也被炸得粉身碎骨。差不多在同一时刻,敌人阵地上爆炸声四起。敌人以为中国大军来到,纷纷溃败。中国军队乘势追击十多里,杀得敌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堆。

中国共产党发动上海人民支援19路军的英勇抗战。上海几十万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日总同盟罢工,各界人民群众纷纷组织义勇军、救护队、运输队,支援抗日将士。一天,有一个叫胡阿毛的中国司机被日军抓去,日军给他重金,要他运送军火。他心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这些强盗用这些枪弹去杀害自己的同胞。”他表面上答应,暗地里却盘算着怎样把这一车军火送到19路军的阵地上去。但是车上有4个日本兵严密监视。胡阿毛无法逃脱。当车经黄浦江时,他突然把方向盘一转,直向江中开去。顿时烟沉浪飞,胡阿毛以身殉国;一车弹药沉入江中,车上日本兵也都被淹死。

上海军民的英勇抗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使日军侵略计划一再破产。但是由于代表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的出卖,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上海停战协定而告终。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并没有因“停战协定”而停息。日军自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把精锐部队关东军的一部分调到北平(今北京)和天津外围。经过一系列准备以后,又于1937年夏天对中国不宣而战。

1937年7月7日,日寇为了制造挑衅的借口,在北平西南郊芦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这次“演习”就在中国29军营房附近。日寇在“演习”中制造了一个借口,说有一名日本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索。日军在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当天就炮轰芦沟桥和宛平县城。

“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守卫芦沟桥的29路军将士同仇敌忾,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战斗。在激战中,一位青年战士用大刀一连砍死砍伤日军13人,最后自己壮烈牺牲。守在桥北面的一连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最后只剩下4个人,其余全都为国捐躯。这就是“七·七”事变。

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的第二天,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北平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一致要求对日作战,并立即掀起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浪潮。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发出“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响亮口号,把大批枕木、铁轨、铁柱送到北平城去修筑工事。北平附近的农民自动出粮、出柴、抬伤员,送情报,为前线战士运送物资。北平各社会团体派出代表,冒着枪林弹雨,用汽车满载食品,赴前线慰问。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发表评论,声援抗日将士,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对日抗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实行国共两党合作的谈话。至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军民在华北、华中的广阔战场上,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搏斗。于是,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中国进入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伟大抗日战争时期。这样,中国出现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日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保卫马德里

1936年2月,西班牙举行国会选举。由共产党、社会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组成的人民阵线,在选举中获得胜利,接着成立了以左翼共和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新政府实施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民主措施,如释放政治犯,恢复因政治原因而失业的工人的工作,实行养老金和工人休假制度,同时开始实行部分土地改革,禁止强制农民迁离他们租佃的土地等等。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热烈拥护新政府的改革。但是,与德、意有勾结的西班牙法西斯势力对新政府恨之入骨,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7月的一天,西班牙属地摩洛哥的电台播送了一句暗语:“西班牙全境天气晴朗。”这是反动派对进步政府发动法西斯叛乱的信号。反动军官佛朗哥听到这反叛信号,欣喜若狂。他纠集一小撮法西斯军官,发动了武装叛乱。

佛朗哥的军队有德、意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他们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很快就占领了西班牙南部大片土地,直逼首都马德里。与此同时,意大利和德国的正规部队也在西班牙登陆,配合佛朗哥,企图一举扼杀共和国。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已处在危险的境地。“保卫马德里!”“保卫人民共和国!”成了首都马德里人民的普遍心愿。马德里行动起来了。无论男女老幼,都动员起来。他们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护城队,积极配合前线的战斗,妇女们在她们的旗帜上写着:“宁做英雄的寡妇,不当奴隶的妻子!”她们与男子汉们一样,挖战壕,修工事,扛大包,有的还直接上了前线。从1936年11月到1937年1月,佛朗哥对马德里先后发动了四次大规模进攻。第四次进攻时,墨索里尼还派了他的亲信罗阿塔前往指挥,并增调大量军队和重武器,却被英勇的西班牙人民打得全线溃退。

这场战争震动了世界。全世界进步人士进步力量都纷纷支援西班牙人民共和国。于是,一支由来自苏联、中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波兰、捷克斯络伐克等各国志士组成的支援西班牙人民革命的国际纵队总共约35万人,分为十二个分队。各国志士都以他们自己国家最为骄傲和光荣的名字命名自己的营队。有“林肯营”、“加里波第营”、“巴黎公社营”等等。当时的中华苏维埃政府发表了《致西班牙人民书》,声援西班牙人民。中国旅美华侨组织了国际纵队中国支队。

在这些无私的国际志士中,有一位中国人民很熟悉的加拿大人,他就是后来到了中国抗日战争前线、为中国的抗战献出了生命的白求恩大夫。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这位高尚的、真正具有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品德的加拿大共产党员,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人民的进步事业。在西班牙战场上,他同样也是废寝忘食,挽救的生命不计其数。在西班牙这场正义与反动的较量中,国际纵队的战士始终冲在最前线。哪里最危险、最艰苦,哪里就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当第11、第12纵队进入马德里时,正是佛朗哥进攻最猖狂、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们顾不上稍事休整直接投入了战斗。连续一个多月,他们只能在掩体里睡觉,在风地里就餐。当敌人被打退,他们走出战壕里,已是“面目全非”:浑身衣衫褴褛,脸上污黑,许多人头发胡子都被战火烧焦了。

最危险、最令人激动的可能要算雅拉玛山谷的战斗了。雅拉玛位于马德里东南边,是一个狭长形的山谷,是马德里南部的屏障,也是佛朗哥军队进攻马德里的必经之地。因此,佛朗哥在此集结了大量兵力,配备了坦克、大炮和飞机。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和西班牙共产党第五军团共同守卫这个山口。

1937年2月6日指晓。寂静的雅拉玛山谷被“隆隆”的炮声和“轰轰”的飞机马达声惊醒。大群的飞机乌鸦一般俯冲下来,一颗颗罪恶的炸弹从飞机肚子里滚下来。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杀气腾腾的叛军直扑山口,佛朗哥军队第三次进攻开始了。

共和国的卫士们愤怒了。他们决定给这群法西斯匪徒还以颜色。机枪吼叫着;手榴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扑敌人,有的战士甚至用步枪打下了飞机。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蝗虫般的敌人冲上来了。守卫山口的战士只有几千人,进攻的敌人却有数万人。但是,英勇的战士没有一个后退。几天之中他们打退了敌人数十次冲锋。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和滚木;给养完了,就用野草和树皮代替。当战士们把最后一块石头推到山下去时,援军赶到了。第一批坚守阵地的勇士们这时只剩下几百人。他们疲倦得连走路都要睡着了。他们被送回基地休养。

这场战役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佛朗哥丢了2万具尸体。而共和国方面也伤亡1万多人。许多国际纵队的战士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

从1936年11月起,经过133天的日日夜夜战斗,马德里依旧巍然屹立。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就这样为了保卫这片与他们非亲非故的土地,献出了他们满腔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他们为正义而战,为进步而战,为和平而战。

可是,当叛军和德、意军组成的四个纵队向马德里进攻的时候,马德里市内的秘密间谍分子,也在进行各种阴谋活动。他们扰乱治安,破坏防卫,煽动叛乱。佛朗哥称这种秘密间谍组织叫做自己的“第五纵队”。1939年3月5日,人民阵线中的右翼投降分子,在德、意法西斯的配合和市内间谍分子的策划下,在马德里发动政变。共和国军队开始瓦解。3月28日,马德里陷落,共和国政府被颠覆。此后,西班牙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政权。

马德里最后终于失陷了,但是,马德里保卫战中所体现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却给后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这场战争中经受战火洗礼的许多国际纵队成员成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

慕尼黑阴谋

当日本的铁蹄踏入中国的时候,欧洲上空也弥漫着浓厚的战争气氛。1938年3月,德国一枪不发,便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紧盯下一个目标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地处欧洲中心,德国人占领捷克后,就可以把它做为向东进攻苏联的跳板,向西进击英、法的重要阵地了。在靠近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希特勒利用这地区居民和德国人同一种族的关系,在那里也搞了纳粹党组织,并指挥他们不断制造事端,要求“自治”。实际上是要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归附德国。

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们“伸张正义”。他扬言要对捷克发动战争,又大规模的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调集军队,拟订了“绿色计划”,准备10月1日为进攻捷克的日子。

眼看兵临城下,捷克政府也加强边境的作战兵力。两军对峙,战争似乎就要一触即发了。在这危急时刻,最伤脑筋的是英法等国领导人,英国首相张伯伦彻夜不眠。

1938年9月13日,希特勒收到张伯伦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电文是:“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身。”堂堂的大英帝国首相,为何要如此迫不及待地求见希特勒呢?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了主权,同英法都订有互助同盟条约。如果德军进攻捷克,英法按照条约规定必然卷入对德战争中,西欧的战火就将蔓延开来。由于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张伯伦紧张万分,法国首相达拉第也胆战心惊,达拉第打电报给张伯伦,催他去见希特勒,要他“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9月15日张伯伦匆匆赶路,生平第一次坐了7个小时的飞机,在慕尼黑着陆。之后,又乘坐3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德国的斯加登拜见希特勒。

张伯伦手持他与希特勒签订的一纸协定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在为侵略捷克的事大伤脑筋。因为当时德军实力有限,准备攻打捷克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却有35个装备精良的师;德国的国防军参谋部反对侵略捷克的军事冒险;如果英法坚决站在捷克一边,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如今张伯伦登门求和,这不是现成的敲诈机会吗?希特勒和张伯伦的谈判在一间密室秘密进行。据战后查获的当时翻译官的笔记透露,当时希特勒大谈他对德国人民、对国际和平、对德英亲善的“功劳”。最后他杀气腾腾地威胁道:

“不论用什么办法,这次都要解决捷克境内3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就是为此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深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连忙反驳:“如果元首决定动武,那我们还有什么谈判的必要?”

希特勒猛然提问:“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这时的希特勒已不是谈苏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问题,而是赤裸裸地要求把这一地区割让给德国了。

这一问题并没使张伯伦大为吃惊,来谈判之前,他已同法国商定,两国决不会帮助捷克作战,而且决心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协了。张伯伦慢条斯理地说:“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在德国之内还是之外,原则上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这暗示他同意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了。

9月16日,张伯伦回到伦敦。当晚召开内阁会议,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阻止希特勒进犯整个捷克。9月18日达拉第也愁眉苦脸地赶到伦敦。经过一番秘密的策划,英、法炮制了一项出卖捷克的计划:“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

第二天,英、法两国向捷政府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建议”。在人民的压力下,捷克政府起初拒绝这一“建议”。英、法以解除盟约要挟,还警告如果因此发动战争,威胁到欧洲的利益,捷克要负全部责任。在万般无奈之下,捷克政府只好屈从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让领土。

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首宫”里进行会谈。其实这次会谈没有新的内容,只是给已达成的交易补办个手续。

第二天凌晨1时半,四国便签订了《慕尼墨协定》。根据协定,捷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十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地交给德国。捷克的两名代表在会谈前已经来到,但不许参加会谈,只能在会议室外的隔壁房间里等待四个大国的判决。

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但在第二年的3月,德国就侵占了整个捷克。再过五个月,就又侵略波兰并挑起了对英、法的全面战争。

从“白色方案”到“海狮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1939年春,希特勒制定了“永远消除波兰”的计划,代号为“白色方案”。为了掩盖他的战争步骤,他向英国和法国大放和平烟幕,声称连想也没有想到以任何方式来反对波兰;同时暗中命令德军,必须在9月1日前作好一切准备,以短期战争一举击溃波兰。

1939年8月31日夜,闷热的天气笼罩着德国东部边境的格雷威茨市。一群德国党卫队队员,按照希特勒的预先布置,身穿波兰陆军制服,冒充波兰军队,突然向德国靠近波兰边境的格雷维茨电台发起“进攻”。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这支化装的“波兰军队”很快占领了电台,并用波兰语广播了向德国“挑战”的声明。

9月1日指晓,希特勒借口德国受到“波兰”军队“入侵”,指挥德军按照“白色方案”,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大批德国飞机轰炸了波兰的军事设施、机场和城市。接着,德军56个师共计150万人,从西、南、北三路向波兰全线发动攻击。

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向全德发表广播演说。他声嘶力竭地叫嚷:“无数的波兰人侵入德国境内。在这些人中,有许多波兰的正规军攻击格雷威茨电台。现在采取和平方式处理一切政治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我只能决定用武力来解决。”

就这样,在希特勒亲自导演的“波兰入侵”丑剧掩饰下,一场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开始了。9月3日,英、法根据法波盟约和英法互助条约,被迫匆忙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

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可是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在法、德边境,有一长达200公里的现代化防御工事。这条工事是在陆军部长马奇诺将军主持下修建的,所以名叫“马奇诺防线”,它原拟穿过比利时一直通到海边,但比利时以“中立”为名,反对通过。于是,防线只能建到比利时边界为止,所以实际上是半条防线。在德国侵入波兰的日子里,号称欧洲最强大的法国陆军,一直躲在这条长达200多公里的马奇诺防线的工事背后,按兵不动。

英、法为什么按兵不动,静静地坐着观望呢?原来他们对德宣战全是出于被迫。他们一面宣战,一边还想通过美国政府“调停”,实行停战。尤其是法国同德国毗邻,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被希特勒进攻波兰的闪电战吓破了胆,生怕惹怒德国进攻自己,哪里还敢主动进攻德国?就这样,波兰在他们的“静坐”之下,加上本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在两个星期中就被德军占领。

波兰政府于9月17日晚流亡国外,首都华沙四面被围,又遭轰滥炸,终于在28日沦陷,波兰之战共进行了35天。军队有组织的抵抗虽在10月5日结束,但波兰军民反侵略的斗争并没有停止。

英、法以为德国占领了波兰,一定会去进攻苏联。于是,他们仍旧静静地坐在“马奇诺防线”的工事后面,一坐就是半年。希特勒利用这一点,宣称只要英、法承认德国并吞波兰,德国就决不同英、法打仗。然而暗地里,希特勒又在扩军备战,准备对英、法直接开刀。

1940年4月9日,希特勒又突然对丹麦和挪威发动进攻。一个月后,希特勒为了绕过法、德边境上的马奇诺防线,又侵占了中立国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从马奇诺防线终点处,出人意料地侵入法国北部。一心等待希特勒向东进攻苏联的英、法联军毫无准备,惶皇后撤。德军坦克急驶追击。6月中旬,德军摧毁了法国临时布置的索姆河防线,直捣巴黎。6月16日,法国政府向德国屈膝求和。22日法国签订了投降书。签字地点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投降的同一地点贡比涅森林的一个车厢里,只是胜败双方刚巧换了一个位置。

法国崩溃以后,希特勒又下达了进攻英国的第16号指令,即“海狮计划”。英国被迫单独对德作战。在这最危急时刻,一贯执行妥协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受到猛烈冲击,立即垮台。一贯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路线的原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他满怀信心地向人民发出了“战斗到底”的号召:

“我们要不惜任何代价防卫领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至于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希特勒知道,入侵英国不同于入侵法国。要在英国登陆,必须跨过白浪滔滔的英吉利海峡,而那里最狭的部分也相距20多海里。一百多年前,称霸欧陆的拿破仑几次要跨海征英,都因未掌握制海权而放弃进攻打算。100多年后,希特勒要想在英国登陆,就不但要求拥有制海权,同时要求拥有制空权。德国的海军不是英国的对手,但它在空军数量方面胜过英国。因此,不列颠之战使德国在欧洲大陆上进行的陆空之战一变而为海空大战。

8月13日,大规模的空中袭击开始了。德国出动飞机1485架次,对英国的机场、雷达站及其他军事设施频繁地轮番轰炸。英国空军英勇迎击,许多飞行员每天要起飞出击三四次甚至更多,连续不停地在空中作战。地勤人员、高射炮兵经常疲乏得昏倒在地。在激烈的空战中,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但德国始终不能摧垮英国空军。于是,希特勒下令升级,转入“恐怖空袭”,指望用轰炸城市的野蛮手段来瓦解英国人民的斗志。从9月初到11月初,平均每晚有200架德国轰炸机猛烈轰炸伦敦,造成生命财产的极大破坏。

经过3个月激烈的空战,德国空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却未能彻底击败英国空军。希特勒企图靠空军炸出一条入侵英国的道路的冒险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他一再被迫推迟“海狮”入侵计划的执行。这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未达到目的的战役。

英勇的英国人民胜利了,英国得救了。英国军民以弱敌强,坚持抗击入侵之敌,敢于斗争的精神,与法国统治阶级的失败主义和束手待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赞扬。

敦刻尔克大撤退

早在1939年10月德军侵占波兰后,希特勒就密令制订进攻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军事计划,代号为“黄色方案”,后来改为“曼斯垣因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德军把136个师编为3个集团军群。其中中路为德军主力,以45个师越山游河、中间突破,直指英吉利海峡。

1940年5月10日,德国法西斯打破西线无战事的计划,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40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力争撤离三万人。

于是,在德国炮火的猛烈袭击下,上千条各色各样的船向着敦刻尔克方向前进着。有颜色鲜艳的法国渔船,有运载乘客的旅游船,还有维修船拖驳、小型护航船、扫雷艇、拖网渔船、驱逐舰、英国空军救援船、雷达哨船……

这支极为离奇、难以形容的船队,由各色各样的英国、法国人驾驶着。他们中有银行家、牙科医生、出租汽车司机、快艇驾驶员、码头工人、工程师、渔夫和文职官员……他们中有面肤娇嫩的年轻人和古铜色皮肤映着苍苍白发的老人。他们中很多人明显是穷人,他们没有外套,穿着破旧的毛衣和卫生衫,他们穿着有裂缝的胶鞋,在海水和雨水中浑身湿淋淋的,彻骨的寒风中他们饥肠辘辘……

对于即将发生的悲剧,人们怨声载道,争吵不休。他们猛烈抨击上层的无能和腐败,但仍然宁死不惧地投入到撤离部队的危险中去。于是出现了驶往敦刻尔克的奇怪的“无敌舰队”。

这支船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是自发前去接运部队的人民。他们没有登记过,也没有接到命令,但他们有比组织性更有力的东西,这就是不列颠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一位亲身投入接运部队的英国人事后回忆道:

“在黑暗中驾驶是危险的事。阴云低垂,月昏星暗,我们没带灯,也没有标志,没有办法辨别敌友。在渡海航程一半还不到时,我们开始和第一批返航的船队相遇。我们躲避着从船头经过的船队的白糊糊的前浪时,又落入前面半昏不明的船影里。黑暗中常有叫喊声,但不过是偶然的喇叭声而已。我们‘边靠猜测边靠上帝’地航行着。”

等着上船的士兵富有纪律性,他们为撤离已战斗了三个星期,一直在退却,经常失去指挥,孤立无援,他们缺少睡眠,忍饥挨渴,然而他们一直保持队形,直至开到海滩,仍服从指挥。这些疲惫的士兵步履蹒跚地跨过海滩走向小船;大批的人马冒着轰炸和扫射涉入水中,前面的人水深及肩,他们的头刚好在扑向岸边的波浪之上,直至水过肩深他们才上到船上。从岸上摆渡到大船去的小船因载人过多而歪歪扭扭地倾斜着……

一些大船不顾落潮的危险差不多冲到了岸上……

沙滩上有被炸弹击中的驱逐舰残骸,被丢弃的救护车……

这一切都辉映在红色的背景中,这是敦刻尔克在燃烧。没有水去扑火,也没有人有空去救火……

到处是地狱般可怕的喧闹场,炮兵不停地开炮,炮声轰轰,火光闪闪,天空中充满嘈杂声、高射炮声、机枪声……人们不可能正常说话,在敦刻尔克战斗过的人都有了一种极为嘶哑的嗓音——一种荣誉的标记“敦刻尔克嗓子”。

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约22万英军在内的33.6万人。尽管装备辎重几乎丧失殆尽,担任后卫的4万法军也当了俘虏,但是这些撤到英国的部队日后成为反攻的骨干力量。

围歼“俾斯麦”

1945年5月的一天,一队年轻的德国军官,在军乐队的前导下,踏着整齐的步伐,沿着舰梯,轻快地登上战列舰“俾斯麦”号。“俾斯麦”号是20世纪40年代初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战列舰。舰上有8门主炮,12门火炮,44门高射炮。全舰有官兵2000余人。青年军官们来到舰尾甲板上,向检阅他们的长官——海军舰队司令卢金斯和舰长林德曼敬礼。外表威严的卢金斯,走到舰桥上的扩音器前发表鼓舞军心的战前演说。

只听卢金斯高声说道:“我们的敌人英国海军,没有任何一艘军舰能和我们匹敌,也没有任何一艘大型军舰能够在我们炮口下幸免!我们即将出发的目标是大西洋。前不久,我们的舰队已经在那里击沉了25万吨英国商船。25万吨哪……现在我们的指标是200万吨。返航后,你们将能以目击者的身份,广为传播德国海军所取得的辉煌胜利……”

在一片狂热的欢呼声中,卢金斯结束了讲话。“俾斯麦”号徐徐驶向大海。同“俾斯麦”号一同出航的,还有“欧根亲王”号和11艘商船。

几天以后,在伦敦的英国海军部里,收到了发自格丁尼亚的一份平常的信。时间是1941年5月22日。这是英国情报人员发出的密信。海军少将仔细阅读着信件,不时地查阅密码本,最后他向海军上将报告:“俾斯麦号出动了!它正向北航行,准备通过丹麦海峡进入大西洋……”

海军上将沉默了一会,下令派“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立即出航,去堵截“俾斯麦”号。海军上将虽然这么说,但他心里明白,“胡德”号这艘军舰舰龄已经太大了,比“俾斯麦”号足足大20岁;而“威尔士亲王”号舰龄又太小,建成还不到一个月,舰员来不及完成训练,甚至舰上武器存在的毛病还没有来得及解决。但是,眼下已来不及调动别的军舰,阻截“俾斯麦”只能靠这一老一少了。

当天,“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迎着风浪出航。不料,第二天傍晚,德国柏林广播电台便洋洋得意地作了长篇报道:“德国公民们!我们中断了预定的节目,向各位报告一个惊人的消息:我们的战舰在大西洋上获得了重大战绩。英国海军引以自豪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被我‘俾斯麦’呈强大的炮火击沉了。号一艘英国战舰也多处中弹,也将步‘胡德’号后尘,沉没在丹麦海峡布满流冰的海底。就这样,许多名英国水兵为了服从丘吉尔和他那犹太集团的命令而白白丧生。让我们向元首致以衷心的祝贺。因为只有他才能使我们有取得胜利的可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

消息很快传遍了德国千家万户,又很快传到世界各地。英国伦敦遭受敌机破坏的大街上,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妈妈拎着买东西的提兜,在街上蹒跚地走着。忽然,她看到一个报贩正往广告牌上抄报纸上的大标题:“胡德号——沉没了!”

老妈妈站在那儿目不转睛地看着,顿时惊呆了。她默默地低下了头,眼泪潸然而下……

“老妈妈,你不舒服吗?”一个警察问。“不……我,我很好……”老妈妈直起身子,擦干泪痕,低声回答。老妈妈回到她那被炸塌的房屋,从桌上的镜框里取下一张水兵照片。这就是她在“胡德”号上服役的儿子的照片。老妈妈把照片贴在胸前,低头哭泣起来。

几乎就在这同一时刻,在“俾斯麦”号舰上,德国海军司令卢金斯,正在一片“胜利万岁”的欢呼声中,向舰长林德曼以元首的名义举行授勋仪式。希特勒已发电报让卢金斯就地奖励。

林德曼舰长刚要上前接受勋章,突然凄厉的警报声响彻全舰。

“空袭警报!发现敌机,敌机左舷45°!”高射炮不等舰长回到舰桥上,就已经开了火。只见九架英国“剑鱼”式飞机,以极快的速度转到“俾斯麦”号的舰首方向,从一个有利位置投下了鱼雷。

“右满舵!”林德曼大声吼道。

天空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炮弹爆炸时升腾的黑烟。军舰带着很大的横倾在转动。舰后闪闪发亮的航迹,几乎构成一个完整的圆圈。

“左满舵”!林德曼又一次高声喊道。军舰又很快地转向相反方向。接着一声巨响,溅起了大量海水:一枚鱼雷在“俾斯麦”号的右舷舰首爆炸了。

原来,自从“胡德”号被击沉以后,英国海军司令部决定集中最大优势,从本土调遣了“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和“诺福克”号、“尼罗德”号、“英王乔治五世”号、“多塞特那郡”号战舰及大批“剑鱼”式鱼雷轰炸机,进行联合作战,围歼“俾斯麦”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击沉海底。

“俾斯麦”号受到第一次“剑鱼”飞机的攻击后,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处在包围之中。卢金斯决定立即突围反航。可是由于连续作战,舰上官兵已经六天六夜没有睡觉,人们只要一有机会,倒头就睡。卢金斯又一次走向话筒,开始训话:“勇敢的士兵们!年轻的军官们!现在完全没有必要灰心丧气。三天前,我们不是曾经战胜敌人两艘战列舰,赢得伟大胜利吗?现在,我们完全能够把‘英王乔治五世’号连同他们的舰队司令官打沉海底。到明天中午,就会有许多潜艇来保卫我们!我们决不是去打一场绝望的战斗……”

卢金斯话未说完,“英王乔治五世”号和“尼罗德”号已经出现在正前方。

“尼罗德”号的望员报告:“敌舰‘俾斯麦’号右舷5度!”舰上的舵手从话筒里听到了沉着的航令声:“左10度!”在火炮控制台上,枪炮官看到“火炮已经准备好”的指示灯亮起来了。于是,他从望远镜里盯着“俾斯麦”号的侧影下令道:“开火!”

随着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和剧烈的震动,齐射开始了。接着又是第二次齐射。

“命中了!命中了!”舰上发出一阵欢呼。顿时,“俾斯麦”号后部起火了,接着前炮台停止了射击。爆炸的气浪带着碎片猛烈地冲上舰桥,舰桥上的建筑物当即被破坏得一片狼藉。在扭成一团的铁角、支柱和杂乱的碎片中,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具尸体,当中就有佩带着光彩夺目的骑士十字勋章的林德曼上校和卢金斯将军。

“剑鱼”式飞机也从“皇家方舟”号上起飞作战了。几秒钟后,领队看到“俾斯麦”号已被打得千疮百孔,失去了原形,浓烟从各个地方往外喷冒。两艘英国战列舰还继续朝它射击;几艘巡洋舰上的20门大炮一齐向它轰击。这时,舰上竟然还有一些德国水兵在装弹、瞄准和射击,但已经毫无威力了。

接着,“多塞特那”号巡洋舰向徐徐下沉的“俾斯麦”号又连续发射了两枚鱼雷。于是,“俾斯麦”号这座称雄一时的庞然大物,在烟雾弥漫中翻沉在波涛之中。包括舰队司令在内的2000余官兵全部葬身鱼腹。

“俾斯麦号沉没了!”英国海军官兵们兴奋的欢呼声传到了英国海军司令部。很快,英国广播电台广播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人们都为英国海军的胜利而欢呼庆贺。

“巴巴罗萨计划”

为了称霸世界,希特勒早有消灭苏联的野心。他曾叫嚣要把世界文明从布尔什维克的致命威胁中拯救出来。在他西线胜利后,1940年7月2日下令开始准备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8月,德军总参谋部将方案拟就。12月,希特勒发布第21号作战指令,批准了这个方案。这一军事行动的代号是用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巴巴罗萨”命名的。“巴巴罗萨”意即“红胡子”,希特勒使用这个代号,完全是出于对腓特烈这个穷兵黩武、侵略成性的暴君的红胡子精神的赞赏和颂扬。

希特勒认为英国之所以坚持不屈,是寄希望于美苏两国,如果苏联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就会破灭。“巴巴罗萨计划”是一个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用“闪电战”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快速消灭苏联的作战方案。为此,希特勒进行了一系列的伪装和欺骗,他要求做到“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大吃一惊,并感到难以置信”、“造成历史上的最大骗局”。

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制定了一个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后来被迫放弃,目的在于全力进攻苏联。但是为了掩盖“巴巴罗萨计划”,却作出实施“海狮计划”的假象。他们向德军大量发放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英语翻译,并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岸集结渡海和登陆的作战部队,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演习,然后偷偷地把大军东调。

与此同时,希特勒派人到日本说服他们作出“攻苏”的姿态。于是日本扩大了关东军和朝鲜军的编制,还调动了国内部队予以补充和加强。煞有介事地把进攻苏联军事动员的秘密代号定为“关特演”(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摆出一副在“满州”集结兵力进军西伯利亚的架式。其实狡猾的日本人,不仅在配合德国搞欺骗,而且也是在麻痹英国和美国,掩盖他“声北击南”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作战意图,真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但是斯大林却上当了。作为苏联最高统帅的斯大林,面临着一个战略防御的重点放在西方还是东方的问题。他根据自己的判断,把重点放在东线,配备军力约100万,准备“以百万对百万”。在远东部署了30个师,约85万陆军,飞机2800架,坦克2700辆,潜舰103艘。而在西方,而对德军及其仆从军的漫长的包围线,却只部署了70万左右的正规军,同德军的兵力根本不成比例。

究其受骗上当的原因,还是斯大林过于相信他在1939年同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缔约国的另一方国家集团;同时两国还要“密切接触,交换情报”。

1941年上半年,欧洲战云密布。英国首相丘吉尔已获悉有关德国进攻苏联的情报,他专门给斯大林写信提醒他;德国已经在南部调动坦克师——这是进攻苏联的兆头。6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将有关的消息转告斯大林。斯大林不仅不重视,反而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德国与苏联同样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条件”,“关于德国打算进攻苏联的传闻是毫无根据的!”

然而5天后,周恩来发去的电报,让他不能不重新考虑了。

周恩来的情报是阎宝航提供的。辽宁海城人阎宝航早年就读于英国爱登堡大学,学成回国后,作了张学良的幕僚。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之后,把他介绍给周恩来。阎宝航从此加入了共产党,直接受周恩来领导,从事秘密工作。1941年春,希特勒为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拉拢日本一起进攻苏联,便派出“狼团”到东方活动。在上海,他们泄露了德军行动的准确日期——最初定为6月15日,后又改为6月22日。阎宝航通过关系获得这个重要的情报后,立即报告了周恩来。

当时周恩来正在中共中央驻重庆办事处工作,他立即决定将情报转发莫斯科。鉴于这份情报十万火急,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败得失,他直接用俄文口述电文:“据可靠情报:‘巴巴罗萨(红胡子)计划’将在6月22日4时全面展开!——周恩来”。电报发到延安后,当即转发到莫斯科,斯大林亲自收到。

1941年6月20日,苏军在边境抓到一个德军司务长,他向苏军投诚时报告了德军将于6月22日发起进攻的消息。斯大林仍怀疑这是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挑起苏德战争而派来的间谍。但当他看到周恩来的电报后,疑云顿释,立即发出命令,要求作好防范德军突然袭击的准备。

但是,由于部队长期受“西线无战事”的影响,这个为时已晚的命令对他们已经无济于事了。苏联西部各军区军队的司令部均在城市里,部队还在照常进行野营训练,前沿各师的阵地只有个别连队值班防守。各军区的通讯部队还在参加国防施工,野战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击场打靶或在军区集训。飞机多集中在少数几个机场上……

1941年6月22日,正是星期天,凌晨3时1刻,苏联西部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突然失去了黎明前的宁静,巨炮狂吼,机群轰鸣。德军共出动190个师、3800辆坦克、5万门以上的火炮和迫击炮、5100架飞机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战争的第一天就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线,15天后,德军向苏联纵深推进了400公里。西部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陆海空军基地及部队营房遭受毁灭性打击,几乎全部瘫痪。西部地区的66个飞机场全部遭到空袭,共损失1200架作战飞机。面对敌人的猛烈突袭,苏军几乎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只得向内地撤退。

由于战争的突然爆发,苏军的指挥系统也呈现出紊乱和不得力的状态,为了适应战局的变化的新形势,许多高级将领,建议成立一个类似德军总参谋部那样高效率的统帅部作为指挥中枢。国防部提出由斯大林担任最高统帅,统帅部的成员是:铁木辛哥(国防人民委员)、朱可夫(大将,苏军总参谋长)、莫洛托夫(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布琼尼(元帅、苏联国防第一副人民委员)、库兹涅佐夫(苏联海军人民委员)。斯大林在签署这份文件时,作了改动,他提名铁木辛哥为统帅。把“斯大林(联共(布)中央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写到第一委员的位置上。这或许是当时斯大林还在为自己对战争爆发估计不足而造成的损失感到自责或不安。但是这一安排使苏联的指挥系统却复杂化。因为铁木辛哥作出的重大决策,都离不开联共(布)中央总书记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的领导。这是一种明显的不适合战争指挥需要的体制。6月30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人民委员会联合决议,成立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7月19日,斯大林又被任命为国防人民委员(即国防部长)。8月8日他再次被任命为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苏联不仅没有在两个月内被希特勒消灭,反而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就攻克了柏林,灭亡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巴巴罗萨计划”成了希特勒玩火自焚的殉葬品。

保卫列宁格勒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过了一个半小时才向苏联宣战。法西斯在北、中、南三个战略方向投入了190个师,总兵力550万人。战争一开始,德军首先对苏联西部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据点以及正在调动中的苏军进行猛烈轰炸和炮击,苏军损失惨重,边战边退。北路德军逼近列宁格勒,南路占领了基辅。苏联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

列宁格勒又称彼得堡,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维埃政府作出决定,将彼得堡命名为列宁格勒。列宁格勒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又是极其重要的海港和著名的工业文化中心。希特勒为了迅速占领这一重要城市,调集了40个师、6000门大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烈进攻。8月中旬,德国打到列宁格勒城下。希特勒扬言,要在9月1日以前占领列宁格勒。

“宁死不屈,列宁的城市永远是属于我们的!”这就是300万列宁格勒人民对气势汹汹的法西斯恶魔的有力回答。在德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列宁格勒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纷纷行动起来,拿起武器,修筑战壕街垒,投入了保卫列宁格勒的英勇战斗!

在城南科尔皮诸区有一家大型兵工厂,里面有许多重要的战略原料和军工产品。当时,列宁格勒方面军派不出正规部队来保卫这座工厂,而德军的先头部队距工厂越来越近了。在万分危急情况下,当地机关工作人员和工人民兵赶到了兵工厂,立即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兵工厂的工人也按车间、班组编成战斗小组。他们甚至连工作服都来不及更换,就整队领取武器。不久,当地500名党团积极分子和居民也纷纷赶来帮忙修筑防御工事。他们的口号是:“决不让敌人从这里通往列宁格勒!”

在战斗中,有四个青年女民兵——娜塔莎、拉娅、尼娜和托佳被派往阵地上去抢救伤员。在护送伤员离阵地时,敌人的一颗炮弹突然落在她们附近的土堆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四位姑娘几乎同时奋不顾身地扑在离炮弹最近的四位伤员身上。伤员得救了,而娜塔莎却被炮弹炸死,拉娅的一只脚被炸断,尼娜的腿也负了伤。当托佳知道唯有自己未受伤时,立即站起来抖落了身上的泥土,掩埋了同伴的尸体,包扎好伤员的伤口,同受伤的尼娜一起抢救伤员。

由于列宁格勒军民的殊死抵抗,德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9月初到9月下旬德军进攻到列宁格勒城下的半个月内,就死伤官兵17万,损失飞机300架、坦克500辆、大炮500门。德军莱布元帅已感到计穷力竭,向希特勒告急说:“集团军群所剩的兵力已无法向列宁格勒继续进攻了。”希特勒接到报告,勃然大怒,他又想出了一条极其毒辣的计策。

希特勒命令德军从陆海两方面收紧列宁格勒四周的包围圈,实行严密封锁,并用大炮不停地轰击,将它夷为平地。希特勒疯狂叫嚣:“给我把彼得堡城从地球表面上抹掉!”于是,从9月下旬起,德军大炮不分昼夜地对列宁格勒进行轮番轰击。每隔15~30分钟炮击一次,妄图迫使城内军民整天呆在防空洞里,无法进行抵抗。随着围困时间的增加,城内粮食越来越少,人们到处寻找各种代食品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军队养马场的饲料燕麦被节约下来当粮食,从沉舰打捞出来的发了芽的谷子成了人们的宝贵食粮,连榨油厂作锅炉燃料用的棉籽渣也成了人们的代食品。

尽管这样,粮食仍旧一天天减少。市苏维埃只得一次又一次降低全城粮食供应标准。从11月下旬开始,工人每天只配给250克面包,其他居民只供应120克黑面包。由于粮食严重缺乏,患营养不良症的病人急剧增加。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因饥饿而丧生。从1941年11月到1942年12月这一年零两个月期间,整个列宁格勒死于饥饿者共计632253人。城内死者枕藉,街道、广场、堤岸及居民家里掩埋的尸体比比皆是。著名作家谢苗诺夫曾在自己的中篇小说《饥饿》一书中以细腻而感人的笔触,热烈赞扬了彼得格勒人民在十月革命后三年内战期间忍饥挨饿,为捍卫新生苏维埃政权而英勇斗争的事迹。然而,这位可尊敬的作家,自己也在1942年1月死于饥饿。

列宁格勒党组织和苏维埃用一切办法从速改善劳动人民的困境,降低居民的死亡率。共青团员和青年们组织了生活服务队,深入街区住宅,关心老弱妇孺,照顾病人孤儿。有一个共青团员在给居民分发面包时,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炸得粉身碎骨,以致无法安葬;可是在他牺牲的那个地方,还残留着一块沾满他鲜血的面包。于是人们把这块面包当作这位以身殉职的共青团员的遗体,进行了隆重的安葬。

列宁格勒居民之间团结互助、互相关心、先人后己的精神也蔚然成风。有一次,一位卡车司机借着黎明前的星光,驾驶着一辆面包车来到空旷的列宁格勒街道上。车上载着专供病人吃的新鲜面包。当汽车行到一个十字路口时,敌人的一发炮弹突然在汽车附近爆炸了。司机被炸死,一只只小白面包撒得满地都是,在晨风中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过路的人发现这一情况后,不约而同地弯下身子捡起一只只面包,小心地拭去尘土,仍旧放进车斗里,然后自动地守卫在车旁,直到面包厂另一辆面包车驶来之后才离去。当时,对于饥饿的列宁格勒人来说,需要多大毅力,才能克制住面包的香味所引起的强烈食欲啊!

到了1941年11月下半月,列宁格勒所有粮食库都快仓底朝天了。在这危急关头,列宁格勒军民克服了千难万险,沿着列宁格勒东北面的拉多加湖已经冰封的湖面,开辟了一条冰上运输线路。这条运输线连接了拉多加湖东西两岸的运输线,成了列宁格勒赖以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因而被列宁格勒人誉为“生命之路”。但是,“生命之路”刚通车时,湖面冰层不厚,卡车和司机经常陷进冰窟;加上冬天气候反常,大雪弥漫,狂风呼啸,行驶的汽车常被大风刮翻。为了破坏运输线,德军派出飞机整天在湖面盘旋扫射,还经常瞄准某一段冰面公路倾泻下数以千计的高爆炮弹,造成冰面弹痕累累,时常无法通车。列宁格勒军民以极其顽强的斗志和牺牲精神,终于保住了这条生命线。60辆卡车昼夜不停地行驶在这条线路上,勇敢的司机们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和零下三四十度严寒,把粮食,燃料和其他急需物资运进被围困的城市,同时把城内妇女、儿童、伤员以及重要的文化珍品撤离城市。由于他们的昼夜奋战,列宁格勒的粮食日益增多了。到1942年4月,全城已有了12天的粮食。奇迹般的拉多加湖“生命之路”,终于使列宁格勒战胜了饥饿的威胁,从而彻底挫败了德国法西斯妄图困死列宁格勒人的恶毒计划。

1943年1月,列宁格勒军民突破重围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这天清晨,气温降至-23℃。当阳光刚刚穿过云层,苏军阵地上2000门火炮和迫击炮一齐轰鸣。随着一阵阵猛烈的炮击,列宁格勒方面军的英勇战士们从涅瓦河左岸,从第九工人村的北面和南面,从拉多加湖湖面上,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德国法西斯对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之久的包围,终于被突破了!

1943年1月18日,列宁格勒军民突然听到播音员以激动的声音大声宣告:“列宁格勒解围了!”“封锁线突破了!”人民顿时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红军会师了!”“乌拉!列宁格勒!”列宁格勒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英勇的列宁格勒人民信守了自己的诺言“列宁的城市是我们的!”

斯大林格勒之战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希特勒妄图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巴库的油田、顿巴斯的煤炭、库班的粮食,切断南方对莫斯科粮食和燃料的供应。然后以此为据点挥师北伐莫斯科,南出波斯进而向西伯利亚侵犯。

德军一旦占领此地,还可进一步染指中东,印度洋,打开德日联系的通道。斯大林格勒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得失会影响整个战局,苏德双方在这里共投入兵力200万以上,进行了一场为时160天的举世瞩目的激烈争夺战。

由于苏联最高统帅部对德军进攻方向再次判断错误,加上苏军在南线作战失利,苏联又一次面临险境。

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发动外围攻势,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拉开了序幕。德军以鲍卢斯将军率领的第6军团和霍特将军的第4坦克集团军开路,凭借优势的兵力和精良的武器装备不断突破苏军的防线。苏军在防御作战中,歼灭了大量德军,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8月23日,顿河630公里长的防线和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工程浩大的防御工事被德军突破。9月13日,德军兵临城下,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斯大林格勒能否守住,令世界人民为之担惊。

德军在进攻市区之始,又从高加索等地调来9个师、1个旅的援军参加强攻。每天派出成千架次飞机轮番轰炸,无数居民惨遭杀害,工厂、学校、医院、文物古迹均遭严重炸毁。希特勒歇斯底里地狂叫:要把斯大林格勒从地图上抹掉!

苏军战士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冲锋

然而苏联军民却没有被德国法西斯的气势汹汹所吓倒。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无比坚定沉着,以大无畏的精神领导着这次战役,他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的军民发出了“决不后退一步”的号召。斯大林格勒城防委员会要求市民做到“一切能使用武器的人,都起来保卫故乡城市,保卫自己的家园!”斯大林格勒市民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几天内就有7.5万居民投入战斗。英雄的斯大林格勒军民,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每一寸土地,纷纷发出“为祖国而战,决不后退一步!”的誓言。为守住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他们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坦克手雅弗昆等3人,单车冲进敌人的坦克群,一举击毁敌人7辆坦克,在自己的坦克中弹起火的生死关头,他们放弃逃生的机会,继续开车冲向敌人阵地,杀伤了大批敌人,最后坦克爆炸,英勇阵亡。近卫军中士巴甫洛夫率领一个战斗小组,死守“一月九日”广场处的一座大楼达2个月之久。他们顶住了敌机的轰炸、坦克的袭击、步兵的射击,楼虽然倒了,但阵地还在他们手里。他们为第13近卫师的防御作战做出了重大贡献,战后重建的这座大楼人们叫作巴甫洛夫大楼。守卫一个高地的11名少数民族战士,阻击着30倍于己的敌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后来这个高地被命名为东方民族十一英雄高地。斯大林格勒的居民日以继夜地构筑工事和救护伤员。铁路工人在200天里,就向苏军运送了30万节车皮的军用物资,保证了苏军的战斗给养。

在近两个月的激战中,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使德军始终无法攻占全城。苏军背水奋战,寸土必争。

战争进行到11月中旬,天气寒冷了。狂妄的希特勒以为他的闪击战一向速战速决,很快就会攻下斯大林格勒,没想到拖到了冬季。天时地利对德国人更不利了,11月下旬,高加索方面德军的攻势因兵力不足而被阻止。希特勒既没有拿下斯大林格勒,又没有占领高加索,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苏军却赢得了时间,为反攻作好准备。苏军积极的防御战术,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德军受到重创,伤亡惨重。进入冬季后,苏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都开始超过了敌人。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组织力量进行大反攻。

1942年11月19日拂晓,苏联2000门大炮齐鸣,以坦克为前导,兵分两路:一路直捣德军的后方,一路南下直取德军集聚点卡拉奇,构成铁钳攻势。23日傍晚,会师于卡拉奇的苏军将德军主力鲍卢斯率领的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希特勒命令冯·曼施泰之师去增援,可是苏军早已埋伏在距斯大林格勒40公里的梅什科瓦河畔,将德国援军阻击,两军无法会师。

鲍卢斯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请求希特勒允许投降,未获同意。希特勒为了给鲍卢斯打气,于1月30日下令晋升鲍卢斯元帅军衔,给第6军团117名军官每人擢升一级,还给士兵送去28万个铁十字架。希特勒枉费心机,他封官许愿的一系列刺激,对德军挽回败局无济于事。

到1943年2月2日,被围困的德军33万被歼灭,9万被生俘,其中包括鲍卢斯元帅和24名将军。

入侵高加索的德军为了避免重蹈复辙,丢弃已经占领的油田,仓皇撤退,希特勒的南线作战计划彻底破产。

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军的军事实力受到致命的打击。德军在这次战役中共损失150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3500辆,火炮和迫击炮1.2万门,飞机3000架,德国的精锐部队受到重大消耗。从此希特勒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和退却。这次战役还产生了无比深刻的政治影响,它极大地鼓舞了苏军彻底消灭法西斯的坚定信念,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推动了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蓬勃发展。这次战役使希特勒在法西斯集团国家中的威信一落千丈。德国的仆从国出现了政治危机感,从此它们开始为摆脱战争而自寻出路。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

“红色间谍”佐尔格

上个世纪的20年代,日本出兵占领了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并干涉苏俄革命,苏联视日本为东方最危险的敌人。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日本情报及日本人的阴谋动向,苏联情报机关决定在日本设立间谍网。

在众多的候选人中,具有惊人的才华、头脑敏锐、阅历颇深、又具有双重国籍的佐尔格脱颖而出。

理查德·佐尔格1895年出生在前苏联大城市巴库。他的父亲是受聘于高加索石油公司的德国技师,母亲是俄国人。1898年,佐尔格随父母迁居柏林。一战时,他参加德国陆军,负重伤后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战争结束后,他取得汉堡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不久,他加入德国共产党。

1924年,佐尔格受德国共产党的委托,来到莫斯科筹备成立共产国际总部的谍报局。他深深地爱上了苏联,秘密加入苏联国籍。接受了系统的情报训练,他曾到中国上海领导那里的一个苏联情报机构。

佐尔格从上海回到了法国,以自己的出色才华在《法兰克福报》当上记者。他熟读德国纳粹党的书籍和文献,背诵其中的警句。被纳粹党视为“圣经”的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佐尔格竟能倒背如流。在旁人的眼里,佐尔格成了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很快,他顺利地加入了纳粹党,并成了一位具有双重党籍的党员。

1933年9月6日,佐尔格以德国《法兰克福报》驻东京特派记者的公开身份,到了日本。

到日本后,佐尔格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并在德国大使馆中有了很好的声望和极好的人缘。

在莫斯科总部的授意下,佐尔格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间谍网——“拉姆扎”,并加入德国纳粹间谍组织。这样,佐尔格便成了双重的间谍。他常常在不危及苏联安全的限度内,向德国情报部门提供情报。

1936年2月26日,日本陆军等少壮派军官有预谋地杀害数位政府要员,发起“二二六”政变,但很快被镇压下去。这次政变在国际上引起不小轰动,但日本当局严加封锁消息,一般的日本人也对这次政变不知所以然。

苏联和德国都想了解政变深刻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佐尔格的“拉姆扎”成员四处活动,搜集了大量的情报,并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中心论点:日本政局不会因政变而发生大变化,宇垣一成大将所领导的军内稳健派仍掌握政权。

这份报告一式两份分别发到了莫斯科和柏林。苏联情报机关和柏林陆军情报部对佐尔格的报告大加赞赏,更加重用佐尔格。

1937年7月7日,日军无端挑畔驻扎在北平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卢沟桥”事件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

中国会很快屈服吗?佐尔格以记者的身份到中国调查考察,采访了中日双方的军人、领导人和百姓。他得出结论:中日战争将是长期的。斯大林看到报告后,做出援华抗日的决定。1938年5月,苏联远东军区陆军少将留希科夫向日军投降,留希科夫是苏联负责军事情报事务的高级官员,掌握苏联的大量机密,包括苏联远东谍报通信密码。

留希科夫的口供影响苏联在远东的重大决策,情况万分危急。苏联当局急需得到日本方面的信息。

佐尔格以他双重间谍的身份,从德国大使馆了解到留希科夫已供出他所知的一切。佐尔格马上电传莫斯科,莫斯科立即采取补救措施,苏联远东谍报网得救了。

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攻占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此时的苏联担心日本乘人之危,出兵西伯利亚,因而没有全力以赴对德作战,以至于近百万苏军毁于德军的铁蹄之下。斯大林在犹豫:是否应将在远东的苏军西调与德军作战?

摸清日本对苏联的态度,是挽救苏联的关键。这个任务交给了佐尔格,佐尔格冒着生命危险开始收集材料。当时的日方和美国的关系也极为紧张,日本人是先对美宣战,还是去北方进攻苏联呢?通过紧张而危险的地下情报搜集,佐尔格得出准确结论:今冬之前,日军将对美作战,暂不攻苏。

这份情报在危急之际挽救了苏联。斯大林立即将远东地区的苏军调往西线的欧洲战场,阻止了长驱东进的德国。二战期间,日本人对外国间谍极为害怕。他们开始对每一个外国人进行严密的监视。佐尔格同时受到日本和德方的双重调查。

佐尔格以自己的机敏和智慧一次又一次地脱离危险境地,他竟让德国相信他是忠于纳粹党、忠于纳粹所从事事业的坚定分子。

日本警察搜查了佐尔格日本情人花子的房间,从中发现一只小巧奇特的打火机,这是花子从佐尔格办公室拿走的微型照相机。佐尔格受到了严密的监视。“拉姆扎”发报员的佣人一天无意间向一位日本警察提到主人夜间摆弄收音机的习惯。警察马上判断出收音机是发报机。“拉姆扎”的成员因此纷纷受到了日本警方监视、逮捕、用刑。

一位成员受到严刑拷问,他以自杀抗拒,但自杀未遂。被抢救过来后他全盘供出了佐尔格及其间谍网。

1941年10月4日,这天正好是佐尔格的46岁生日。日本警察逮捕了他。1944年11月7日,佐尔格被执行绞刑,一代间谍巨星陨落了。

30多年后,苏联政府授予佐尔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雄”的称号。苏联发行一枚以佐尔格的头像为图案的邮票。佐尔格在巴库出生的那条街被命名为“佐尔格大街”。佐尔格也以“红色间谍”的称号为后人所称道。

佐尔格还为南京大屠杀提供了铁证。1937年底,佐尔格利用自己特殊身份来到中国,恰逢南京大屠杀,他拍下了一幅幅骇人的大屠杀现场照片,记录下一串串大屠杀的数字,并把这些资料寄回德国,这些宝贵资料一直保存至今。

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戴高乐1940年6月17日上午,法国波尔多机场一片嘈杂。英国斯庇尔斯将军乘坐的专机即将起飞。突然,一位身材高大的法国军人从人群中闪出,迅速进入机舱,飞机随即起航。同这位军官一起为英国人送行的官员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人们不知道这位叫戴高乐的国防部陆军部次长要干什么。

6月18日晚,正经历亡国屈辱的法国人民出乎意料地听到戴高乐将军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说:“我是戴高乐,我现在在伦敦,我向目前在英国土地上和将来到英国土地上的法国官兵、工程师和技工人发出号召,请你们和我联系……请你们相信我,我们一定会转败为胜,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法国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灭。”很快,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抵抗运动由此兴起。

1890年,戴高乐出生于法国里尔的一个笃信天主教的下层贵族世家。祖父为史学家,祖母为文学家。他的父亲年轻时参加过普法战争,每当他向儿子讲起那些悲壮的战争故事来,他都声泪俱下。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给戴高乐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于爱国,戴高乐从小就对军事感兴趣。1909年,他考取了著名的圣西尔军校。他认为在列强争雄的时代,投笔从戎是报效祖国的最好方式。3年毕业后,他以少尉军衔服务于贝当将军麾下,颇受将军青睐。不久便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三度受伤。1916年3月2日,在著名的凡尔登战役中,戴高乐同战友们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不幸身负重伤,昏死在阵地上。人们都以为他牺牲了,将他列入阵亡将士名单。贝当将军得知后悲痛万分,亲自追授他一枚最高荣誉十字勋章。

谁知戴高乐并没有死,苏醒后被敌人关进战俘营。在战俘营,他曾5次逃跑都没有成功,最后被德国人禁锢在一个惩罚营里,直至1918年德国战败。两年零八个月的囚徒生活,磨炼了戴高乐的坚强意志。在监狱里,他以德文报纸为教材,居然学会了德文。

1925年,贝当元帅提拔戴高乐为最高作战会议参谋。7年后,他又调戴高乐到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使戴高乐有机会参与法国最高军事当局的机密。

这期间,戴高乐针对欧洲战争阴云密布的现实,潜心研究军事学,先后在1924年出版了《敌人内部的倾轧》,1932年出版了《剑刃》,1934年出版了《未来的军队》,1938年出版了《法国和她的军队》等著作,详细阐述自己的军事观点和理论。他主张创建一支由十万名精选士兵组成的重型摩托机械化军,来增强军队的机动性。他还强调大量集中使用坦克、飞机和步兵协同作战的必要性。可惜当时大多数军事专家都反对他的革新,主张防御性的阵地战。就连一直赏识戴高乐的贝当元帅也主张国家的安全只能依靠防御工事。

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法联合对德宣战。戴高乐奉命指挥第5集团军坦克部队驻守阿尔萨斯。1940年1月26日,他向80位知名领导人递交了一份备忘录,题目是《机械化部队的产生》。他预料到战争将蔓延到全世界,呼吁英法美三国要联合起来建立一支强大的机械化部队。然而,他的建议无人重视。到这年5月,德军在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后,又大举进攻法国。虽然戴高乐指挥的第四装甲师给敌人以重创,但全国战场却呈现败局。

6月份,戴高乐升任副国务秘书,负责国防事务。他受命飞赴英国,争取英国支持。谁知在6月16日返回法国时,听到一个十分惊人的消息。曾一度赏识他的贝当元帅组成的政府,有心要向德国投降!于是,戴高乐决心离开法国,去英国组织抗战队伍。于是便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戴高乐的广播演说传遍了英伦三岛,传遍了仅一海峡相隔的法国大地。法国人民在贝当政府一片失败求和声中,听到了戴高乐将军慷慨激昂的演说后,都振奋起来,决心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斗争到底。从此,戴高乐就成了法国人民的战斗旗手,成了举世闻名的反法西斯英雄。

6月22日,法国的贝当政府正式向德国投降。戴高乐得知后立刻在伦敦发表声明,谴责贝当政府的投降行为,宣布其不能代表法国人民。同时,他宣布成立“自由法国”。几天之后,英国正式承认戴高乐为“一切自由法国人的领袖”。戴高乐所从事的建立自由法国的行动,便被人们称为“自由法国运动”。

可笑的是,贝当政府对戴高乐恨之入骨,他的军事法庭还进行了缺席审判,判处戴高乐4年徒刑。而德国当局认为判得太轻,又改为死刑。

戴高乐对贝当政府的审判不屑一顾,他仍以顽强的毅力领导着自由法国运动。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这一天戴高乐在伦敦检阅了拥有7000多人的第一批“自由法国”军队。这些人都是从不同地方汇集到英国的。一周以后,戴高乐组织了首批“自由法国”飞行员参加了对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的轰炸。8月7日,他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了一项协定,由戴高乐着手组建一支法国志愿军队,而由英国政府加以装备。“自由法国”的军队一天天壮大,法国人民看到了战胜法西斯的希望。

法国在非洲拥有众多的殖民地,戴高乐把注意力转向了非洲。他派了5名精明能干的年轻人前往非洲工作。经过努力,在非洲各殖民地掀起了一场反对贝当投降政府的浪潮。8月底,乍得、喀麦隆、刚果和乌班吉都站到了以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一边。自此,“自由法国”的军队有了后方,有了兵员,在各战场上同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作战,并取得了很大胜利。1941年9月24日,戴高乐发布命令,宣告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代行政府职能。

戴高乐还经常派出杰出人物回法国本土,组织敌后抗战,不断杀死德国军官和炸毁敌人弹药补给等。1943年5月,在法国共产党的全力支持下,成立了全国抵抗委员会,确认戴高乐为法国抵抗委员会的领袖。从此,法国国内的抗战运动也纳入了“自由法国运动”的轨道。

为了维护法国的独立和主权,戴高乐在1943年5月建立了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1944年6月2日,他又将这个委员会改名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这时,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准备发动诺曼底登陆。6月4日,丘吉尔将诺曼底登陆的计划通知了戴高乐,戴高乐机智而又坚决地要求盟军允许他的临时政府在法国解放的领土上行使权力。

1944年8月19日,巴黎开始起义,很快推翻贝当傀儡政府。同时,戴高乐领导下的勒克莱尔师团挺进巴黎,8月24日第一批装甲部队抵达巴黎的市政府大厦。25日,勒克莱尔率军进入巴黎与内地军共同战斗,消灭了德军龟缩的最后据地。下午3点,驻巴黎的德军无条件投降。傍晚,戴高乐进入巴黎,巴黎人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戴高乐是“自由法国”的不屈战士和领袖,是他在民族危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顽强地领导法国人民与法西斯军队英勇战斗。1970年9月,他因心脏病而去世,享年80岁。他的名字将永标史册。

八路军百团大战

1940年春夏之际的中国,正处在空前的抗战困难时期。日本一面和英、美保持正常关系,勾结英国封锁缅滇公路,一面对重庆狂轰滥炸,派出重兵侵占襄阳、宜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重压下,立场更加摇摆不定,妥协投降危机空前严重。蒋介石同日本秘密媾和谈判,并积极推行“限共”、“反共”政策,不断挑起事端,制造摩擦,分裂抗日阵线。

1939年底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挑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大举向山西新四军和八路军进行军事进攻。这一倒行逆施的卖国行径,不仅削弱了抗日力量,更使日军趁此推行其灭绝人性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使抗日根据地人员大量伤亡,面积急剧缩小,陷入严重的困境。

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华北抗日民众,坚持团结到底、抗战到底的路线,一边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一边反击敌人连续不断的残酷“扫荡”。

1940年的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参谋长左权三人联名发出命令,命令八路军129师(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120师(由贺龙、关向应指挥)和晋察冀军区(由聂荣臻指挥)共115个团全线出击,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破坏日寇的交通线和经济命脉,挫败日寇诱降的卑劣阴谋。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

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攻打天险娘子关揭开序幕。娘子关地处山西、河北要冲。这里高山耸立,道路崎岖,难攻易守。自从1937年失守后,就成为日军在正太路(石家庄至太原的铁路)上的重要据点。敌军的司令部就设在关西的大庙里。在关南的大山上,敌人依据险峻的山岩,修筑6了四个大碉堡。另外,在村里还驻着一部伪军,同碉堡可以遥相呼应,形成密集的交叉火网。

这天夜幕笼罩全村后,八路军两个连的战士,以极机敏的动作包围了村里的伪军。敌人的睡梦中被一阵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惊醒,还没有来得及抵抗,就死的死,伤的伤,全部被歼。

碉堡里的敌人发觉后,向八路军猛烈射击。八路军以村子为依据,冒着敌人浓密的炮火,沿陆峭的山岩向敌人强攻。负伤的战士从矗立的山岩上滚进了深谷,但一个倒下去,后面的战士还是英勇地冲上来。鲜血洒遍了娘子关头。经过3小时激战,终于占领了娘子关,全部肃清敌人。黎明的时候,鲜艳的战旗,迎着东方灿烂的阳光,犹如春天里飞掠的燕子一样,飘展在鲜血染红了的娘子关的上空。

“三年了!娘子关的城垣上,终于又插上了祖国的旗帜!”战士们面对祖国大好河山,仰望鲜丽的战旗,他们感奋得流下了眼泪。他们相信抗战必将胜利。

就在攻克娘子关的同一天,八路军的一个团在河北井陉煤矿也展开了激战。

井陉煤矿是敌人在华北开发的重要军需资源之一。这里的煤除了供给华北日寇的全部需用以外,大部分运往日本提炼煤油。敌人对煤矿防守十分严密。两个矿井的周围均修着一丈多高的围墙,墙上挂起电网,电网外有铁丝网与外壕,电网里,碉堡林立,岗哨密布。此外,在离矿井八里的山上,还修筑了三个碉堡,作为外卫。在日寇看来,对付武器低劣的八路军,这可算是铜墙铁壁了。

八路军出击的晚上,由优秀的矿井工人作向导。他们从一座高山上爬了下来。这时,矿井区的电灯,正放射着星星样的光芒,火车在鸣叫,大烟囱里冒着浓浊的黑烟。日寇丝毫也没有发觉。

半夜里,八路军战士静悄悄地越过了外壕,砍断了铁丝网,在工人指导下,又顺利地将电网破坏了。“轰”的一声,第一颗手榴弹向敌人的碉堡扔去,接着炮声、机枪声齐鸣。在八路军强大火力掩护下,战士们架起梯子,向围墙上爬去。敌人向围墙上扔来了一颗大炸弹,还未爆炸,被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一脚踢下,正好爆炸在敌人中间,鬼子死了一大片。

敌人溃退了,八路军占领了矿井区的工事,残余的敌人退守到一座独立的厂房中顽抗。最后,经过两小时战斗,全部被消灭。

在工人们的帮助下,矿井里的14盘机器,10个锅炉,3座风车,1所电机房,1座火车站,5座铁桥,以及矿上所有建筑,全都被八路军炸毁。这次战斗使敌人在经济上遭受的损失巨大,在一两年内也难以复工。

“百团大战”从8月20日开始到12月5日结束,历时三个半月。前后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消灭日伪军46000余人,攻克敌据点2900多个,还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大炮、坦克和装甲车。

这是中国人民抗战以来一场伟大而艰巨的大会战。在当时抗战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国内投降、妥协和反共逆流高涨的形势下,“百团大战”胜利的事实,无情地揭露了一切诱降劝降的阴谋诡计,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大大振奋了全国抗日军民的胜利信心。百团大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阿拉曼战役

1940年8月,英军和纳粹德国在北非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激战。起初,“沙漠之狐”隆美尔指挥的德军几乎占领了整个北非,形势对英军极为不利。新任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来到阿拉曼前沿阵地,给失去信心的官兵增添了勇气和力量。随即他制定了“超级冲锋作战计划”。几天之后,隆美尔指挥200辆坦克向英军发动猛烈进攻。蒙哥马利沉着应战,命令炮兵和空军猛烈炮击和轰炸正在行进中的坦克。德军装甲部队被击退了。

英军士气大振,加上各部队能有效地协同作战,终于顶住了“非洲兵团”的攻势。英军趁势不断袭击德军的运输线。而此时,德国法西斯正忙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无力增援北非。疲乏又苦恼的隆美尔将指挥权交给副手施登姆,自己称病回到德国。

在德、意“非洲兵团”士气低落时,英军第八集团军的兵力和装备都得到了及时补充。编入第八集团军的,有英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师旅。在进行充分准备和周密部署后,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指挥部队于10月23日晚10时发动进攻。一千多门大炮先后猛烈轰击敌军的炮兵阵地和步兵阵地,顿时火光冲天。接着,英军步兵在北面沿海的特勒埃萨岭与米泰里亚岭之间强攻,在南面助攻。进至敌军密集布雷区时,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10月25日上午,英军装甲部队越过布雷区,攻人敌军阵地。这时,疲于应付的施登姆因心脏病突发而死。26日,隆美尔慌忙返回北非。10月28日,英军发动新的攻势,从已打开的大缺口向北面沿海推进。由于隆美尔赶忙将第九十轻装甲师调到侧翼回击,英军在布雷区受阻,当天晚上才突破敌军防线。此时,敌军的坦克数已处于绝对劣势。

英军装甲部队和步兵于11月2日突破意大利师的南部防线。由于德军的补给线被英军切断,隆美尔意识到已经无力反攻。他匆忙向德国法西斯军队最高统帅部发出电报,在报告了部队精疲力尽的状况后,圆滑地说:“尽管我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无所畏惧,但鉴于此种形势,全军覆没的危险依然存在。”为保全他的残部,隆美尔在得到希特勒的回复之前,就擅自撤退。3日早晨,他正式报告希特勒:步兵的撤退“正按计划进行”。希特勒当即发回了电令:“在你目前所处的形势下,除了坚持战斗以外,不能有任何其他想法,不得放弃一寸土地,要使每一条步枪、每一个士兵都投入战斗。”

隆美尔明白,这一命令等于是让部队去送死。然而,作为军人,他又不得不服从。他无奈地将希特勒的电令给军官托马看,托马气愤地说:“不可能不放弃一寸土地。”正在这时,传来英军装甲部队突入德军南部战场的消息。托马慌忙驱车前往察看,不料被英军包围,当了俘虏。

11月4日凌晨,“非洲军团”阵地被突破。隆美尔要求部队竭尽全力抵抗,但指挥失灵。德军战线开始崩溃。当天上午,意大利师瓦解。隆美尔顾不得希特勒的命令,下午便下令全面退却。第二天早晨,希特勒的电报姗姗来迟:“既然木已成舟,我同意你的要求。”

隆美尔本人于11月5日撤到了富卡。“非洲兵团”的大部分、第九十轻装甲师和意大利摩托化部队的一部分紧随其后。当天晚上,隆美尔抛弃了照应步兵的打算,命令机动部队立即撤往马特鲁港。途中遭到英国空军的袭击。蒙哥马利指挥部队分别向富卡和马特鲁港追击。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路面很快成为一片沼泽,追击部队行动受阻,8日,蒙哥马利到达马特鲁港时,隆美尔已撤离。

隆美尔刚刚松一口气,就获悉:十万美军已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登陆,正从另一个方向朝他进击。隆美尔赶忙派人乘飞机去见希特勒,请求允许撤出非洲。然而,希特勒不愿轻易放弃非洲。11月10日,他下令空投一部分军队到突尼斯,新建一个桥头堡。他又让人转告隆美尔:“元首的大本营将借道的黎波里不遗途力地提供你所需要的一切,以重建你的部队。”

希特勒的言行,无法使隆美尔振作起来。11月12日,“北非兵团”被赶出埃及。13日,隆美尔对手下说:“但愿我是柏林的报社老板,那样我就可以每夜安然入睡,不用承担眼下的责任。”第二天,他竟因心力交瘁几次晕倒。15日是他51岁生日,这一天他过得很不轻松,因为传来墨索里尼对他的“寄语”——“轴心国在非洲的命运,将取决于你能否守住新防线。”

11月中旬,英军先后夺取了迈尔图拜附近和德尔纳附近的机场。20日,英军护航船队到达马耳他岛,第八集团军攻入阶加西。

这时、撤到阿杰达比亚的“非洲兵团”出现燃料危机。由于越出了航程,无法靠空投解决。接连几天的滂沱大雨,更使隆美尔陷入绝境。11月21日,他万分无奈地写道:“不敢期望我们的命运有什么好转,除非出现奇迹。”奇迹果真出现了:德军派出搜寻燃料的队伍,在阿格拉至卜雷加一带海岸边捞起了成千的箱子和油桶。原来,德国油船“汉斯阿尔普号”遭鱼雷击沉后,货物却被海潮推到了海岸边。隆美尔如获至宝。靠着这些燃料,他的装甲部队于23日晚撤到了卜雷加港和阿盖拉地区。

墨索里尼急忙向“非洲兵团”增派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希特勒电令隆美尔: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卜雷加防线。隆美尔清楚,凭现有兵力、装备和燃料,要守住沙漠边境的卜雷加港,简真是异想天开。11月24日,南线德军总司令凯塞林和意军参谋总长卡瓦利诺赶来与他商议。隆美尔不愿死守这条防线,说:“要是卜雷加防线失守,在的黎波里前面作任何抵抗都等于零。”他又提出问题:“假如在一两天里英军在这条战线上缠住我军,然后以强大的兵力迂回夹击,我该怎么办?”凯塞林和卡瓦利诺无言以对。

焦急之中的隆美尔飞回德国向希特勒“摊牌”。11月28日,他匆忙走进总部会议室时,希特勒大惊失色,问道:“你怎么没经我允许而擅离职守?”希特勒大声嚷道:“现在惟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将部队撤出非洲。”隆美尔立即暴跳如雷,不允许撤离卜雷加防线,他说:“我们必须在北非守住一个大的桥头堡,因为这在政治上极为必要。”

隆美尔无法再跟希特勒争辩。回到非洲后,他一面在公众场合传达希特勒的命令,一面却在暗中跟部下“通气”:能守则守,守不住就撤往突尼斯。部下们早已清楚他的本意,刚刚发现英军有进攻迹象,便赶紧撤退。

蒙哥马利率军一路追击。1月23日,英军第八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进入的黎波里。到1943年2月,英军一直追到了比亚和突尼斯的边境线上,阿拉曼战役结束。这场战役,德军死伤2万人,被俘3万人,1000门大炮和500辆坦克被击毁。

阿拉曼战役,是英国对德作战的首次决定性胜利。它使纳粹德国丧失了在北非的控制权,为美、英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创造了条件。

诺曼底登陆

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涉水向诺曼底海滩突击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就向英国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美国参战以来,英、美、苏三国政府多次商讨这个打败德国法西斯的首要问题,它们之间意见分歧,矛盾迭起。然而,大敌当前,又促使它们在几经周折后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盟军总司令。近300万盟军陆海空将士在英伦三岛集结,准备横跨英吉利海峡,登上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和东线苏联红军配合。

这个大规模的作战计划代号为“霸王”行动。盟军参谋部详尽分析了法国游击队和情报人员提供的西海岸德军设防情况的情报,结合其他各条件,决定把登陆地点选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

为了准备这次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盟军集结飞机15700多架和舰艇6000多艘,准备了由37万立方米混凝土和300吨钢材制造的几百个空心钢筋混凝土构成的两座人造码头和一条海底输油管。另外,还有大批人员整装待发。

盟军为了迷惑敌人,丘吉尔手下的谍报机构布置了一个迷魂阵:由英国电影制片厂布景师设计了许多假的登陆艇、弹药库、医院、兵营和飞机大炮,布置在东南沿海一带;又煞有介事地派了许多人员前往中立国收购加莱海岸的详细地图,再让英国建筑师在沿海十分显眼的地方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假油船码头,还配备了发电厂和贮油罐等等。另外,他们又假装有一支100万人的集团军驻在东南沿海一带,准备进攻加莱。他们拍发各种虚张声势的电报,故意让德国谍报人员收听。这一切,果然骗过了德军。希特勒为了加强加莱的防备,不得不把最精锐的15集团军集中到这一地区,归隆美尔指挥。隆美尔自信地认为盟军准备在加莱海岸登陆。

而在这时,盟军则暗中做好了从诺曼底登陆的准备。

预定6月6日登陆的日期来到了。这天,天气阴晦,狂风呼啸,盟军4000艘舰船,7000架飞机,掩护着无数的登陆艇,从英国严密伪装的南海岸基地出发,向诺曼底进军。海水依然是深蓝的,但天空中炮火与炸弹交响,万道火网的闪射,烧红了辽阔的天幕。

直到这时,德军仍旧完全蒙在鼓里。6月5日,是隆美尔妻子的生日。隆美尔根据空军气象站报告,英吉利海峡气候恶劣,估计盟军的进犯不会立刻发生,于是他向总司令伦斯特请了假,乘汽车回到德国家中团聚;还准备第二天去伯希特斯加登谒见希特勒。

6月6日凌晨2时,德军总司令伦斯特得到前线紧急报告:“有一股英、美空军部队着陆,看来这一次是大规模行动……”

“这并不是一次大规模行动,空降伞兵是英、美惯用的声东击西手法。”伦斯特正在睡觉,他漫不经心地回答。

黎明时分,英国皇家空军1136架飞机对事先选定的德军海岸的10个堡垒,投下了5853吨炸弹。美军第八航空队1083架轰炸机又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投下了1763吨炸弹。盟军各种飞机轮番轰炸。

6月6日早晨6时30分,美军第四师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开始在诺曼底滩头阵地登陆。7时20分,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二集团军也登上海岸。消息传到德军西线总司令部,伦斯特立即打电话到隆美尔家中。隆美尔这才立刻取消了谒见希特勒的计划,乘汽车从家中动身,但直到下午才回到司令部。这时,西线司令部里已聚集了好几个将领,他们正在用电话与希特勒联系,要求批准急调两个精锐坦克师去诺曼底。但是希特勒回答说,这两个坦克师不能轻易调动,要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说完,希特勒就上床休息了。尽管西线将领的告急电话响个不停,但没有人敢去打扰他。

当下午3时希特勒醒来时,盟军已经有大批部队登陆,并深入陆地几公里。这时希特勒才行动起来。他批准派装甲师支援诺曼底,同时又发出命令:“必须在今天傍晚前,消灭登陆敌军,收复滩头阵地……”

然而,这一切都已晚了。到6日傍晚,盟军已在欧洲大陆建立了牢固的立足点。深夜,将近10个师的部队已经上岸,坦克、大炮、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开来。到7月5日,盟军登陆部队已超过100万人。从此,希特勒的“大西洋铁壁”被完全突破,德国陷入了苏联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之中。

诺曼底战役中,德军损失约40万,其中半数被俘,坦克1300辆,火炮2000门,飞机3500架。盟军伤亡高于德军,约21万人。这次战役计划周密,规模宏大,行动巧妙,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光辉的一页。

第二战场开辟后,欧洲反法西斯联盟的武装力量从东西南三个方面向法西斯收缩罗网,使战争进入了粉碎纳粹德国的最后决战阶段。

罗曼·罗兰“消灭褐色瘟疫”

在柏林大街上,一群纳粹党徒拾到了一叠传单,上面写着“消灭褐色瘟疫!”党徒们一见,气得暴跳如雷。原来,纳粹党徒按规定必须穿褐色衬衣,于是人们便把他们称作“褐色瘟疫。纳粹党徒把传单细细一看,上面还签了名——”罗曼·罗兰。

“这罗曼·罗兰是谁?”一个无知的党徒问道。

“罗曼·罗兰看来一定是共产党分子的化名。”另一个无知的党徒说道。

“不,这罗曼·罗兰是真名,是一个法国人!”还是过路人告诉了他们。

当时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音乐家,曾在巴黎大学讲授过音乐史。二战期间,风烛残年的罗曼·罗兰始终没有离开祖国。老人不顾占领者在他住宅四周窥探与监视,始终坚持工作。

罗曼·罗兰于1866年1月出生在法国中部高原一个只有五千多居民的小县城克拉巴西。他父亲是公证人,母亲虔信天主教,同时热爱音乐。罗曼·罗兰终身受到母亲宗教信仰与音乐爱好的影响。1880年,罗曼·罗兰一家迁居巴黎。后来,他高师毕业后到罗马当了两年研究生。189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被任命为高等师范学院艺术史教授。教课之暇,罗曼·罗兰专心写剧本。

从1904年开始,罗曼·罗兰用近十年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一个以个人奋斗来对抗资产阶级社会的音乐家的悲剧。因为这部名著和其他一些作品的广泛影响,罗曼·罗兰成为名震国际的当代世界上重要作家之一,他于1915年荣获诺贝尔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寄居端士。这期间,他发表了许多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的丑恶面目。罗曼·罗兰热情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他把年轻的苏联称为全世界劳动大众的祖国,人类前途和曙光。

希特勒上台以后,欧洲天空日趋阴暗,战争威胁日益严重,罗曼·罗兰奋起投入反纳粹党的斗争。1932年8月,他出席了在荷兰召开的声势浩大的反法西斯大会,并被推为大会主席。“法西斯就是战争!”他在大会上宣读了他的发言稿,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法西斯侵略。他一再强调,反对法西斯,必须捍卫苏联。因为“苏联的存在,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向剥削者的旧世界挑战!”会后,他以“反对希特勒法西斯斗争援助委员会”名义散发了成千上万的传单。在柏林大街出现的“消灭褐色瘟疫”,就是由他起草和签名的一份传单的标题。

纳粹党徒把传单送到纳粹党柏林总部。党魁们见是罗曼·罗兰签名的传单,觉得颇伤脑筋。慑于罗曼·罗兰在西方知识界的威望,他们很难公开指责他,也不敢轻易下毒手。于是他们采取了一个狡猾的办法。

一天,德国驻日内瓦领事带领两名随员,来到了罗曼·罗兰的住宅。“尊敬的罗曼·罗兰先生。”德国领事故作卑谦地说道,“敝国总统兴登堡阁下委托我赠给您一枚‘歌德勋章’,以表彰您在艺术和科学方面的成就……”

罗曼·罗兰一听便知道,这是一个阴谋,是纳粹党妄图拉拢他,以便利用他的影响,来扩大法西斯的反动宣传。

“我不能接受这个‘荣誉’,”罗曼·罗兰回答说,“今天在德国发生的一切,如自由的被抛弃,反对党的受迫害,犹太人成为粗暴和卑鄙的压迫对象,凡此种种,都引起全世界的公愤,也激发起我个人的义愤。这样的政策,是对于人类的犯罪!”

希特勒党徒们碰了钉子,对罗曼·罗兰怀恨在心,但一时又不好发作。1933年,纳粹一手制造了“国会纵火案”。罗曼·罗兰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入了营救被陷害的季米特洛夫的斗争。他写信给驻巴黎的德国大使,点名指责戈林和其他纳粹头子。这一来,纳粹党终于撕下了微笑的假面具,在纳粹报纸上对他大肆攻击,把他说成是“德国的敌人”。

接着,在纳粹政府指令下,德国出版商将罗曼·罗兰论文集《自由精神》德译本已经印好的新书,全部销毁。几个月后,另一家出版社又拒绝出版他的小说《母与子》的德译本;甚至蛮横地警告他,不许他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出版这部小说的德译本。

不久,有一个从德国逃出来的朋友告诉罗曼·罗兰,在德国某地一个纳粹集中营里,法西斯匪徒为“教育”政治犯,搞了一个“罪恶书籍展览会”;会上陈列许多已宣布被焚烧的“罪恶书籍”,其中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有德国、俄国以及别国共产党人的著作,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也陈列在一起。罗曼·罗兰听了,感到很高兴,认为这是对他作品的最高评价。他说:“敌人看问题往往比朋友们更彻底……面对希特勒主义,面对践踏人类、压迫人类的暴君们,约翰·克利斯朵夫将永远高举反抗的拳头!”

1937年,罗曼·罗兰决定离开居住了20多年的瑞士,回到他的祖国养老。

1939年9月,德国侵略军大举侵入法国。这时,罗曼·罗兰已经从瑞士返回故国,住在法国中部离他出生地不远的一个小镇上。不久,罗曼·罗兰住的小镇被敌人占领,“褐色瘟疫”出现在他家门口。无形中,他家的小楼已经被监视、被包围。他可以从窗口清清楚楚地看到,“褐色瘟疫”们在他家的花园里、树荫下大摇大摆地溜达,高声谈笑,显然是在向他示威。

从此,年迈多病的罗曼·罗兰遭到法西斯的进一步迫害,他的《战斗15年》政论集全被焚毁;随即,法国傀儡政权下令,禁止法国大中小学采用罗曼·罗兰的著作作为教材和补充读物。

罗曼·罗兰心中明白,他已经成了瘟神们的掌中之物。但他丝毫没有垂头丧气。他一面等待着最恶劣的情况发生,一面抱病坚持写作。就这样,在敌人占领法国的四年间,他写出了回忆录《内心旅程》和传记作品《贝吉传》、《伟大的贝多芬》等著作。贝吉是一个爱国者,1914年牺牲在抵抗德国入侵的战场上。罗曼·罗兰对这位爱国志士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他在传记的最后高呼:“真理、光荣、希望以及自由,这就是充满贝吉心中的伟大的光明。但愿贝吉在法国今天的天空,重新点燃起这些光明!”

1944年12月30日,这位举世闻名的伟大作家、站在反法西斯前列的战士,离开了人世。在他逝世前两个月,正值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他不顾病体,让人搀扶着,乘车去巴黎,亲自到苏联大使馆去庆贺十月革命节,祝贺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这是他毕生最后一次政治性的活动。

罗曼·罗兰一生为真理与正义不懈地斗争。他不愧为20世纪知识界文化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同类推荐
  • 乱世男女

    乱世男女

    青年民工穿越成晚清阔少,起落沉浮,人鬼莫辨,引出许多同僚勾心斗角,妻妾争风吃醋,一时间乱纷纷你仿唱罢我登场------
  • 老兵口述抗战1: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

    老兵口述抗战1: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

    《老兵口述抗战①: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的作者李幺傻十余年来通过寻找并采访参加过随枣、百团、上高战役的抗战老兵和幸存者,真实还原了三大战争的场景,首次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张自忠背负汉奸骂名,回到部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带着你们要去奔赴死亡。”然后马不停蹄,奔赴抗日前线,最终捐躯沙场。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用一门缴获的大炮和仅有的6发炮弹,连续打下十几座碉堡;为了抢夺一杆三八大盖,要牺牲几条人命。上高会战中,国共双方通力合作,共毙伤日寇约2.2万人,被何应钦誉为“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此书,是第一部从老兵视角描述抗日战争之作。
  • 东方海皇

    东方海皇

    意外触动了上古法阵,公司小职员陈天朔的灵魂被传送至清朝末年,面对腐败无能的清廷,民不聊生的社会,欧美列强的侵略欺凌,战乱四起的时局,陈天朔宣称:“既苍冥有意,令吾重生于世,自要救民族于危难,解苍生于倒悬。顺我者,永安于中华,逆我者,自亡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看陈天朔中与大陆群雄逐鹿中原,问鼎华夏。南逐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大胜。北拒沙俄入侵,力夺西伯利亚。东阻日本崛起,建岛链为藩篱。西进瓜分世界,与列强并列。(新书需要呵护,点击、推荐、收藏、打赏、宣传,一切都很珍贵。)
  • 乱世枭心

    乱世枭心

    易倾寒,生于乱世,他用他的野心,洗礼了人们的命运。他要怎样做,才能抵挡这一次次的无奈。
  • 虎钤

    虎钤

    本人小学五年级,作文偶尔及格,请谨慎入坑
热门推荐
  • The Errand Boy

    The Errand Bo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核冬天之曙光

    核冬天之曙光

    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各国在地域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尖锐。终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火遍布陆地,海洋,天空甚至太空!但,突然在某一天战争突破了默认的底线,升级为全面的核大战,且看主角带着家人和众多幸存者如何挣扎求生,寻找核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追寻未来和希望。。。
  • 重生之混世风云

    重生之混世风云

    重生后,强大的背景,嚣张的脾气,玩世不恭的风情,视所有人为蝼蚁的眼神,令人颤抖。
  • 掌上甜妻:神秘老公深深宠

    掌上甜妻:神秘老公深深宠

    十二年前,她说服父亲收养了他。十二年后,他害她家破人亡。他决然解除婚约,逼她做他见不得光的女人。她傲然离开,不为他许出的五斗米折腰。眼见她身边出现一个又一个优秀的男人,他醋海翻波,心急如焚,使出浑身解数,逼她回头。她妩媚一笑,丢下一句“我现在乱花迷人眼,回头草我看都不想看”,转身朝另一个男人走去。她走投无路时,被一个看似冰冷,实则温情入骨的男人所救。她原以为,他是天上粲然星辰,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直到他单膝跪地,递上手中钻戒:“我爱你,嫁给我。”她才知道,这世上最令人惊喜的爱情,莫过于她暗恋他时,他刚好也深爱着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鬼妻又嫁:仙君大人快娶我

    鬼妻又嫁:仙君大人快娶我

    新书《废材大小姐:殿下,请低调》长篇,不坑可入!仙君大人要发火!只为历劫我说的那句君无二色。我道:“仙君大人,他是我哥哥,我们不是你想你那样”仙君:“信你才有鬼!”我:“……”这世间本就有鬼!我就是啊……
  • 逆战云天

    逆战云天

    少年天才逆战归来,上演一场武修巅峰的华丽转身,看他动阵法,逆乾坤,报世仇,诛敌族!闯秘境,夺奇宝!纵神兽,拥美人!从此,笑傲三界之中!一切尽在《逆战云天》!————————————注:本文修炼等级,武童,武者,武士,武师,武灵,武宗,武尊,武圣,武帝,武神。功法等级,帝级功法,圣级功法,灵级功法,人级功法。————新书,求收藏,点击,评论,推荐,谢谢!!
  • 海底奇异世界

    海底奇异世界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时代的诞生,那就是宇航时代。该书一步一步告诉小读者们,人类是怎样开发宇宙的、又是怎样进入宇宙的?读者关心的很多重要问题在这里都有一个充分的讲述。书中既有科学原理的生动讲解,又综合运用图片、图标等具象形式加以表现,从而使读者直观、迅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所要传达的知识和理念。
  • 鹿晗,此生唯爱

    鹿晗,此生唯爱

    鹿晗,我们的约定到了,你若是能长大,是不是也能给我一个家。
  • 跑男之全能偶像

    跑男之全能偶像

    他的歌,让无数的人沉醉,他的舞,让无数的人模仿,他的综艺,红遍大江南北,他的影视作品总是让人叫好,他是新世纪的宠儿,他是新世界的偶像,他引领着潮流,更是圈中的绯闻男神,是众多女神心目中的择偶对象,他是各大电视台争抢的对象,更是春村的长春树,他是不败的神话,他是永恒的传说,他就是王羽。——我是王羽,我为自己代盐。不喜勿喷,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