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5100000025

第25章 帝国主义时代的来临(1)

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海地位于中美洲大西洋西部的圣多明各岛(又叫海地岛)的西半部,原来被强大的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后来法国打败西班牙,占领了海地。“海地”其意是“多山的地方”。海地人大多是非洲黑奴的后代,世代忍受着殖民者的残酷压迫与剥削。早在1790年,海地的黑白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发动了武装起义,试图用暴力手段争取与白人完全平等的公民权,但是由于起义准备不足,也没有提出反映广大黑奴要求的革命口号,所以没有得到广大奴隶的支持,在法国殖民者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了。

但这并未阻止海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决心,一年以后,1791年8月,混血种人和黑人再次发动武装暴动。他们高喊“宁愿死也比当奴隶好”的口号,猛烈地向殖民统治者和白人奴隶主发动进攻。起义军放火焚烧了咖啡园和甘蔗种植园,烧毁了殖民者的豪华别墅和其他建筑物,杀掉了残酷压榨奴隶的法国殖民官吏和白人奴隶主,起义军受到广大黑人奴隶的拥护,队伍迅速壮大,声势越来越高。起义刚开始两个月,烽火便燃遍了全国各地,有200多个咖啡园、甘蔗园被毁坏,有2000多名法国殖民者被打死,法国人胆战心惊。

在这次起义中,涌现出不少起义英雄,如杜桑·卢维杜尔、克里斯托夫、德萨利纳等。其中杜桑更是一位杰出的海地黑人领袖。他原是奴隶出身的种植场马车夫,与一般奴隶一样,他从小就受到法国殖民者和奴隶主的欺凌。杜桑对于这一切早已暗下决心,誓把法国殖民者和奴隶主杀掉,争取黑人的自由。所以后来他刻苦学习了法文,还经常阅读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著作,接受了新的思想。

参加起义以后,杜桑以严明的纪律统率部队,所到之处,敌人望风而逃。他率领的部队发展壮大,很快成为起义军的主力,他本人也成了海地奴隶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杜桑要求外国军队撤离海地1793年,法国因国内混乱,只派出了6000人的军队去镇压起义,被起义军彻底摧毁。西班牙、英国看到有机可乘,又先后派兵入侵海地,去镇压方兴未艾的起义烽火。但杜桑领导起义军英勇奋战,终于相继赶走了英国、西班牙侵略军,把他们赶入大海,英、西军队狼狈逃窜。同时,杜桑又平定了黑白混血种人上层集团的叛乱活动,最终统一了整个海地岛,并建立了革命政权。

1801年6月,海地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宪法明确规定废除奴隶制度,所有海地人不分人种、肤色一律平等,都享受自由的公民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贸易自由。海地宣布独立。在这次会议上,杜桑被选为终身总统。正在欧洲战场驰骋的拿破仑得到消息后,他立即召见他的妹夫黎克勒,命令他远征海地。

1801年12月,黎克勒率领54艘战舰、3万名士兵,开始了企图恢复法国殖民统治的远征。

杜桑领导起义军坚决保卫自由海地。他对战士们说:“我们已经取得了自由,我们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法国人又回来了,他们企图从我们手中夺去我们的自由,我们宁可战死也决不能答应他们!让我们共同奋斗吧!我们要让法军饿死、渴死、累死,让海地变成这些强盗的活的地狱!努力吧,自由属于我们!”

当3万法军来到海地的时候,起义军就在他们要登陆的地方点起火来,烧毁那里的一切,法军所到之处,一片灰烬,只有满地尘土、满眼浓烟似乎在怒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

法军找不到吃的,饥饿难忍。他们甚至找不到喝的,因为水中已被起义军下入了毒药。法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减,黎克勒大伤脑筋。此外,起义军利用有利地形,四处出击,法军不时有人阵亡,法军狼狈不堪,到处挨打。

法国的统帅勒克莱尔,阴险毒辣,无恶不作,他想出了一个坏点子。原来,杜桑有两个儿子在法国留学,勒克莱尔就把他们抓来,强迫他们写信给杜桑,信中说,如果杜桑不投降,两个儿子就要被勒克莱尔杀掉。

杜桑看了这封信,难过极了,心疼得像刀割一样。可是,他想到了海地人民正在流血牺牲,毅然下了决心。他说:“不投降!我绝对不能牺牲人民来救出自己的两个儿子。”接着,他亲自率领战士围攻法军的进剿部队,把法军打得大败。

过了几天,杜桑又接到勒克莱尔的一封来信。信里说,为了谈判和平,希望杜桑到法国军营去商议一下。勒克莱尔在信的最后,用肯定的语气说,一定保证杜桑的生命安全,并且自我吹嘘地讲了这样一句话:“你将不可能发现比我更诚实的朋友了!”

杜桑心想,法军吃了败仗,现在请求和平,一定是真心,就于6月7日应邀前往谈判。但是,当他一踏进谈判的营房,就被法军逮捕,并于6月15日押上军舰,送往法国。

红白蓝三色的法国国旗在军舰上飘扬。杜桑愤怒地指着它对法国侵略者说:“你们的自由、平等、博爱在哪儿?你们的旗帜只是一块强盗的遮羞布!它沾满了我们同胞的鲜血!只要我们黑人手里还有一杆枪,你们的屠刀总有一天会掉下来的!”

“嚷嚷什么!到法国去再说。”法国侵略者在义正辞严的斥责下,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

到了法国,拿破仑将杜桑关在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监狱里。半年以后,这位英勇的黑人领袖被折磨而死。这一天是1803年4月27日。

法军的罪恶行径激起了海地人民的极大愤怒。他们作战更加英勇,斗争更加激烈。4万名法国侵略军,有的被杀,有的病亡,没有多久,死去了80%,连侵略军的总头子勒克莱尔也死在海地岛上。

1803年下半年,海地起义军大举出击。10月,解放了法军占领的最大海港——太子港。11月18日,残余的8000法军全部投降。拿破仑侵略海地的意图彻底破产!

这一年的11月29日,海地人民通过了《独立宣言》,并于第二年——1804年的元旦,正式宣告独立。地球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终于在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上诞生了。从而揭开了整个拉丁美洲黑人革命的序幕。

埃及总督阿里

在12世纪末,曾有一批奴隶被埃及王朝从中亚等地买来。这些奴隶的后裔后来组成了军队,掌握了政权,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他们被称作马穆鲁克。埃及人民不仅受他们的奴役,还受土耳其统治者的压迫,苦不堪言。

1805年,埃及名将阿里迫使土耳其的素丹任命他为埃及总督。但是时间不长,素丹发现阿里有抱负,便对他产生了戒心。阿里被撤了下来。对于素丹的做法,阿里自有他的对策。他一方面不断给新总督出难题,另一方面让人去给素丹送厚礼。经过种种努力,阿里再次被任命为埃及最高统治者。

埃及是通向东方的咽喉,欧洲许多国家都想得到它。1807年,欧洲再次爆发战争。对埃及有控制权的土耳其允许法国在埃及有行动权。这下引起了英国统治者的惊慌,他们连忙派兵前往埃及。此次他们早就和马穆鲁克商量好了,马穆鲁克答应和英军一道作战。

1807年3月,英军在亚历山大港登陆,一个星期内就打到了罗塞达。罗塞达的守将用很巧妙的战术,打败了英军。在开罗的阿里得到此消息后,精神大振。他立即宣布组织志愿军,开到北方去杀敌。不久,英军再次准备了4000人扑向罗塞达。罗塞达的人民和阿里的援军并肩作战,从三面展开了对英军的包围。英军眼看要吃大亏,只得撤退。本来答应和英军一起对付埃及人的马穆鲁克,由于内部发生矛盾,没有去帮助英军。孤军奋战的英军只好向阿里求和。9月,双方达成协议,英军撤出埃及,埃及释放全部俘虏。

外患除了,阿里就着手对付马穆鲁克。他先故意对马穆鲁克表示亲近,以消除对方对他的隔阂感。他请马穆鲁克到开罗来居住,让他们过非常舒适的生活。当马穆鲁克放松警惕之后,阿里就请其中的400多个上层人物来参加阅兵式。那些马穆鲁克根本不知道阿里为他们设下了圈套,就带着亲兵如期参加。当马穆鲁克的许多人走到一个下坡处,两边的高墙上出现了很多士兵。那些士兵举起手中的巨石,使劲地朝马穆鲁克砸去。走在队伍最前面和最后面的阿里部下,也猛地将武器对准马穆鲁克。没费多大劲,阿里就消灭了马穆鲁克的所有上层人物。随后,他在全国大规模地清除马穆鲁克。

阿里在埃及取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后,便决心建立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以便摆脱土耳其的控制。阿里花了很长时间,对埃及进行改革,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有了一定基础之后,阿里就发动了兼并苏丹的战斗,并在三年内使苏丹成为埃及的殖民地。1820年,阿里又出兵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土耳其对阿里的行为非常不满,下令革除阿里在埃及的职务。阿里根本不理睬土耳其的决定,因为他明白凭土耳其的实力已经不是自己的对手。后来,俄国也出面干涉阿里,阿里只好停止进军。

面对阿里势力的强大,英国统治者也坐立不安,他们暗示土耳其素丹进攻埃及。土耳其素丹与阿里展开了战斗,但土耳其人依旧不是阿里的对手。于是,英国出面了,在1840年7月于伦敦搞了个英、奥、普、俄四国协定,同意让阿里在埃及享有世袭总督权,但阿里必须放弃在土耳其的一些领土。阿里根本不买四国的帐,坚决地拒绝了。

阿里的不合作态度让四国十分反感。1841年,英国海军公然在土耳其的亚历山大港登陆。阿里此次无法抵挡英军的武力,只好屈服。

这件事给阿里的打击非常大。他把在埃及的统治权交给了他的儿子。谁料他的儿子不久就离开了人世。阿里顿时苍老了许多,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在第二年离开了人世。

圣马丁的功勋

何塞·圣巴丁是南美解放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他被称为秘鲁、智利、阿根廷三个共和国的“祖国之父”和“自由的奠基人”。

圣马丁

1778年,何塞·圣马丁出生在阿根廷。早年到西班牙学习军事。1808年,法国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圣马丁投入反法战斗,初显军事才华,被晋升为中校,时年20岁。

1812年春,圣马丁回到阿根廷。由于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自由独立思想的影响,他决心把祖国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他接受反西班牙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的委派,组建了一支骑兵团。1813年2月,圣马丁亲率骑兵团,在圣洛仑与西班牙殖民军交锋,采用两面夹击的战术,打得殖民军难于应付、溃败而去。这次胜利,大大鼓舞了阿根廷人民及毗邻国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斗争。

为了广泛发动人民,圣马丁联络爱国者们组成了“劳塔罗支部”,主张“坚决为民选的共和制而斗争,决不承认殖民政府和它的傀儡政权”。

1814年初,圣马丁被任命为阿根廷北方军司令。他扩大部队,严格训练,组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

当时,西班牙殖民军的主力不在阿根廷,而在秘鲁的利马。直接从阿根廷到秘鲁困难太大,因而他决定首先从阿根廷进攻智利的西班牙殖民军,再由智利渡海去进攻驻扎在秘鲁的殖民军。

1814年8月,圣马丁担任库约省长。但此时阿根廷发生了内乱,圣马丁便参与平定内乱的斗争。他由于战功卓著,被任命为安第斯解放军总司令。

1817年1月18日,圣马丁率5500多精兵向西邻智利进军。阿根廷与智利边界上是绵延的安第斯山脉,层峦叠嶂,峻岭入云,涧深水急,雾气弥漫,难见行人踪影,时有毒蛇恶兽出没。2月12日,圣马丁整顿好队伍,冲进恰卡布市,一举击败西班牙守军,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和粮食等。

经过整日整夜急行军,2月14日凌晨攻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智利人民夹道欢迎。智利的爱国者们也组成了自己的部队,与圣马丁的军队并肩战斗。

不久,圣马丁率领的安第斯解放军与智利爱国者的部队攻击驻在迈波的西班牙殖民军。西班牙殖民军凭山险顽抗,圣马丁便以智利爱国军为向导,带着一千余名安第斯解放军的黑人战士,绕到山后,寻找到直通山顶的小径,神不知鬼不觉地占据了山顶。随后,从山顶向盘踞在山腰的西班牙殖民军突然发起袭击。枪声大作,乱石纷纷滚下,打得殖民军头破血流,臂折腿断。圣马丁的大部队又从山下围了上来。西班牙殖民军溃败,死伤共九百余人,被俘二百余人。智利解放了!

之后,圣马丁着手组建秘鲁解放军。这支军队由安第斯解放军与智利爱国军联合组成,人们也称它为海上联合远征军。圣马丁指挥匠人建造海上兵船。船头都装裹铁甲,每船安大炮三门,能载300余名士兵。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共造出兵船31艘,又把缴获的七艘西班牙兵船维修加固。此外,还从民间征购了若干艘运输船只。

到1820年9月,秘鲁解放军15000余人乘兵船扬旗北上,在海中宛如长龙,顺风而进。乘风破浪行进了12天,在秘鲁登陆,占领了西南部的几个村镇。西班牙驻秘鲁的殖民军,从利马调出一万人阻击圣马丁的部队。圣马丁依山傍海与敌军展开拉锯战,一直打到1821年2月初,双方不分胜负。西班牙殖民军调集将近两万兵员,企图围歼圣马丁的部队。圣马丁探知秘鲁首都兵力空虚,便决定直取利马。于是,他命令一万多士兵登上兵船北进。2月7日秘鲁解放军兵临利马,一举攻占首都。几天后赶来增援的西班牙殖民军中了圣马丁的埋伏计,被一举击溃。殖民军的残兵败将逃往秘鲁东部山区。

1821年7月28日,秘鲁宣告独立,由圣马丁临时主持秘鲁政府,废除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的弊政,安民强兵,准备消灭殖民军的残余部队。到1824年,由玻利瓦尔率军全歼了殖民军在秘鲁的余部23000余人。

1822年,圣马丁把秘鲁政府交给秘鲁议会之后,途经智利回到阿根廷,不久到欧洲定居,于1850年8月逝世于法国的蒲罗纽。

圣马丁把自己毕生为之奋斗而取得的,也是南美洲最光辉胜利果实与最高权力、荣誉主动让给了他的革命伙伴同时又是对手的玻利瓦尔。所以他受到了全世界许许多多人的颂扬。

圣马丁是南美独立战争中的英雄。为了纪念他,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修建了圣马丁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圣马丁的塑像,他那纵马挥臂、英气勃勃、一往无前的雄姿,永远鼓舞着南美人民。

“解放者”玻利瓦尔

1810年,一场反对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巨大革命在海地首先爆发,然后波及整个拉美大陆。斗争形成三个中心:南美洲北部、南美洲南部和墨西哥。西蒙·玻利瓦尔是南美洲北部地区民族独立战争中最为重要的领导人,也是整个拉丁美洲反抗殖民统治的革命运动中最为杰出的领袖。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功勋卓越的革命者,他被授予了“解放者”的光荣称号。

1783年7月24日,玻利瓦尔出生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城的一个土生的大贵族家中。在他的家里,除拥有大片种植园和1000多名奴隶之外,还有金矿、糖厂、房产以及呢绒商品等。与其他地主资本家一样,他的家庭既是压制人者,又是被压制者。对奴隶,他们压榨、剥削、奴役,凭借他们的金钱过着剥削人的生活。而另一方面,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又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歧视、压制。所以,这些土生地主资本家迫切希望推翻殖民统治,挣脱殖民枷锁。

1799~1806年,玻利瓦尔先后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留学,吸收了进步的革命思想,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道路。1806年,玻利瓦尔回到祖国,立刻投身于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去。1810-1812年,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成立,玻利瓦尔因积极投身革命而成为领导人之一。第一共和国失败后,他重新组织力量,继续斗争。1813年,他率领革命军解放了加拉加斯等地区,打败了殖民军,建立了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他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向可恨的奴役者宣布一场决死战!”正是在这时,他被授予了“解放者”的称号。不久之后,第二共和国又失败了。玻利瓦尔不得不流亡于牙买加、海地等国家。

当玻利瓦尔来到海地的时候,此时的海地已经挣脱荷兰殖民者的统治而独立了,所以他请求海地总统佩蒂翁支持他的革命斗争。他的愿望满足了,佩蒂翁非常支持推翻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活动,当即答应送给玻利瓦尔7艘船和大批武器弹药,玻利瓦尔非常感谢,表示要像海地那样,赶走殖民者。

经过两个月的准备,1816年3月,玻利瓦尔率领一支200多人的爱国部队,乘风破浪,来到委内瑞拉北海岸的奥里诺科省登陆。这次登陆,玻利瓦尔吸引了前两次共和国失败的教训。他要率领战友们彻底赶走殖民者,他对战友说:“我们不仅要解放委内瑞拉,还要解放新格兰纳达(现在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被西班牙人奴役几百年的地区。我相信,只要南美大陆上的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经过准备,他们决定先袭击加拉加斯,然后占领它,再进军内地。但是,加拉加斯是军事要地,有西班牙军队重兵把守,经过激战,玻利瓦尔的部队伤亡惨重,不得不立即撤退,这次袭击又失败了。之后,玻利瓦尔认真总结经验,宣布了废除奴隶制的法令,号召全体黑人起来为争取自由而斗争。这样,就赢得了大量黑人的支持。同时,他还决定,没收西班牙王宫和反对派的财产,许诺分给革命军战士土地,取消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并保证分土地给他们等。这些措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拥护,大大加强了革命斗争的实力。

军事上,玻利瓦尔也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战略战术原则,他们不再去攻击大城市、与敌人硬拼,而是把部队引入了奥里诺科河流城的东部地区,对战斗非常有利。

1818年10月,位于奥里诺科河下游的安哥拉徒城热闹非凡,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成立了。此时的玻利瓦尔异常激动,现在的革命爱国军队已今非昔比,黑人、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小资产阶级都极力拥护并积极参与了抗击殖民军的斗争,草原牧民也组成抗敌队伍,与他们一道共同战斗,力量大大加强了。

玻利瓦尔信心更强、斗志更坚,他决心率领各阶层人民坚决推翻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的独立与自主。早在欧洲留学时,他就立下誓言:“不打碎西班牙殖民者束缚我的祖国的枷锁,我的心将不安宁。我的手将不倦地打击敌人!”此时此刻,他仿佛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了。

1819年5月,玻利瓦尔率领2000名革命军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了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他们的目的是突袭新格兰纳达地区的西班牙人并占领这个地区。安第斯山横卧在委内瑞拉和新格兰纳达之间,由委内瑞拉到新格兰纳达的通道早已被西班牙军队占领,玻利瓦尔只好率军走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之中。战士们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顽强地走着,有时他们不得不手抓野藤、脚登险石,一个个轮流而过,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革命军由平原初到山地,因空气稀薄,呼吸困难,不少人走到悬崖峭壁时,头晕目眩,甚至有人一头栽落万丈深渊,为了社会的独立、人民的富强,贡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终于翻过了安第斯山,战士们欢呼雀跃,精神抖擞,准备以更加坚强的力量去打击殖民军。在新格兰纳达的一片高原谷地上,他们突然发现了敌人,玻利瓦尔立刻组织战士们向敌人发动突袭。随着“冲啊!”的呼喊声,革命军战士如猛虎下山,冲向敌人。

面对从天而降的革命军,西班牙军队惊慌失措,匆忙拿起武器应战。但还未等他们转过身,就被革命军一枪打死了。不少还未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的西班牙人转眼之间成了革命军的俘虏,其中有不少军事指挥官。

这次袭击大获全胜,玻利瓦尔乘胜追击,立刻向波哥大进军。波哥大的西班牙守军顽强抵抗,双方展开了艰苦的鏖战。最后,玻利瓦尔终于取得胜利,占领了波哥大,解放了哥伦比亚地区。接着,玻利瓦尔率军回师委内瑞拉,以强大的攻势横扫委内瑞拉全境,西班牙军望风而溃,不堪一击。玻利瓦尔把军队开进首都加拉加斯,随即解放了全国。

委内瑞拉解放后,革命军南下厄瓜多尔,与西班牙军队进行了英勇奋战,又大败殖民军,革命军占领了首府基多城,厄瓜多尔宣布解放。

至此,南美洲西北部地区获得了解放。玻利瓦尔看到,应该建立更为牢固的革命阵地,组成坚强的抗敌部队,所以1819年12月,新格兰纳达、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共同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被选为总统和最高统帅。不久,革命军又多次出兵,扫清了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境内的殖民军残余势力,南美洲北部地区得到彻底解放。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以后,玻利瓦尔仍然致力于抗击殖民军的革命事业。1922年7月,他又与南部独立革命领导人圣马丁会晤,联手解放秘鲁,为解放秘鲁,他率军与西班牙军队进行了浴血奋战。秘鲁当时是西班牙势力最为顽固的地区,玻利瓦尔经过艰苦的战斗,以巨大的代价才取得了胜利。所以当秘鲁东部(又叫上秘鲁)被玻利瓦尔解放以后,就改名为玻利维亚,目的是纪念这个国家的解放者。

玻利瓦尔在各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革命时提出的不少口号、诺言都没有实现,如虽宣布废除奴隶制,但实际上仍然存在,农民也未得到土地,甚至战士也长期拿不到军饷。而且,玻利瓦尔忽视了革命军的团结,在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他就把南美洲另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圣马丁排挤出革命阵营,使革命受到重大损失。所以,玻利瓦尔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

玻利瓦尔一生参加过大小472次战役,为南美洲人民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也为世界人民抗击殖民侵略树立了榜样。

拉美独立革命取得胜利后,玻利瓦尔致力于巩固委内瑞拉的革命成果。1830年5月,玻利瓦尔辞去大共和国总统职务,同年12月17日,因病去世。

美国约翰·布朗起义

美国人赶走英国殖民者之后,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但国内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北方各州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而南方各州仍然保留着奴隶制度。在南方各州的种植园中,棉花是主要产品,产量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三,欧洲的纺织业几乎全靠美国供应棉花。种植棉花需要大量劳动力,而黑人毫无疑问是廉价的劳动力。为了追求利润、追求金钱,南方的奴隶主们疯狂地扩充奴隶制,到1860年,美国黑人奴隶已从建国初期的6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

在南方种植园里,黑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每天都要干18到20小时的活儿,还经常遭到奴隶主的毒打。他们像牲口一样在市场上被买卖,有时还戴脚镣在种植园里摘棉花。这种野蛮残酷的制度激起了黑奴的强烈反抗。黑奴们逃离种植园、杀死监工、焚烧种植园,甚至举行武装起义。同时,北方各州也掀起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广大工人、农民、黑人和有良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纷纷投入这一运动。他们到处演讲,印发书籍和各种小册子,揭露和抨击奴隶制,主张解放黑奴,废除奴隶制。

废奴主义者还建立“地下铁路”,也就是秘密通道,像乘坐“火车”一样,把黑奴从南方蓄奴州分段护送到北方的自由州或转送到加拿大。

约翰·布朗也是“地下铁路”的积极参加者。他1800年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托林斯顿镇一个贫苦白人家庭。他的父亲就是坚决的废奴主义者,他的家就是“地下铁路”的一个中转站。因此,他从小就对蓄奴制深恶痛绝。他认真研究黑人的历史,了解黑人分布情况,积极参加地下铁路的工作,绘制奴隶逃亡图。约翰·布朗后来,他意识到要想解放黑奴必须要用武装斗争。为此,他于1850年建立了一个黑人武装组织——基列人同盟。为以后的起义作了组织上的准备。1854年,在南方奴隶主的操纵下,国会通过了反动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规定让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两地区的居民自行决定他们自己居住的地区应为蓄奴州还是自由州。南方奴隶主组织了大批武装匪徒,企图用武力控制选举,建立奴隶制。北方的废奴主义者也拿起武器,来到堪萨斯,决心把这里变为自由州。双方展开了搏斗。一次,当废奴派正开会时,几百名蓄奴派武装匪徒突然闯了进来,当场杀害了许多人。堪萨斯处于恐怖中,眼看有成为蓄奴州的危险。

约翰·布朗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行动起来。他虽年过半百,身体还有病,仍然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战斗的热情。他带着儿子、女婿和另外几名勇士来到了堪萨斯。1854年5月24日夜晚,布朗带人闯进匪徒们的巢穴,当场处死了杀害废奴主义者的五名凶手。随后,布朗带领手下的战士隐蔽在深山里,昼伏夜出,不断袭击蓄奴派的据点。匪徒们被布朗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打得晕头转向。经过废奴派的斗争,堪萨斯终于成为自由州。

1859年,约翰·布朗来到弗吉尼亚州,他决定在这里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军要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弗吉尼亚西部的哈泼斯渡口。因为这里位于马里兰州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又是波托马克河和申南多亚河的汇合处,周围是群山、沼泽和丛林,地势十分险要,是南北交通要道。而且,那里还有一个很大的军火库,一旦夺到手便可把奴隶武装起来。他计划夺取哈泼斯渡口进入山区开展游击战,然后举行更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彻底推翻奴隶制。

这支仅有22人的小队伍,以大无畏的精神勇猛地扑向哈泼斯,仅用了几个小时,他们便俘虏了全部驻军,控制了整个城镇,还擒获了当地的几个庄园主,派人把庄园里的黑奴都解放了出来。这时,闻讯赶来的军队包围了他们。布朗和战士们被困在军火库里。尽管敌人的力量非常强大,约翰·布朗只有22个人,但他们不畏强暴,与对方展开了生死搏斗。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大部分起义战士壮烈牺牲了,其中包括布朗的四个儿子。

布朗依然没有屈服,他镇定地站在一个死去的儿子身边,一只手紧握另一个即将死去的儿子的手,一只手还在拿枪向敌人射击。最后他身负重伤被俘。

审讯开始了。“你是受谁的指使?”弗吉尼亚的州长怀斯厉声问布朗。“是上帝,是正义!”布朗满身是血,挣扎着站在怀斯面前昂然回答。

“你的目的是什么?”

“我要解放黑人奴隶,因为在上帝面前,他们同样是人。”“你犯了杀人罪、煽动罪、叛国罪,难道你不知道吗?”

“我没罪,我在为正义而战!”布朗义正言辞地回敬他。

“你是疯子!”州长这时已找不到别的用语了。

“我认为你们才是疯子,你们南方人竭立维护这种野蛮残忍的蓄奴制,还相信它会永远存在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疯子。”最后,约翰·布朗被判死刑,罪名是“杀人叛国,煽动黑奴叛乱”。

1859年12月2日,约翰布朗在临赴绞刑架之前,挥笔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我,约翰·布朗,现在坚信只有用鲜血才能清洗这个有罪的国土的罪恶。过去我自以为不需要流很多血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现在我认为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约翰·布朗为黑人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英勇就义的时刻,北方各州统统下半旗,高大建筑物上饰以黑色装置,教堂鸣钟致哀。

约翰·布朗虽然牺牲了,他的精神却鼓舞了更多的人们,他们纷纷加入斗争的队伍,解放黑奴的呼声传遍美国的每个角落,不久,两种制度的决战——美国南北战争终于爆发了。

林肯和南北战争

1861年3月4日,亚伯拉罕·林肯宣誓担任美国联邦政府的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1809年2月12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贫,林肯没有上学,每天跟父亲在西部荒原开垦耕种。他后来曾说过:“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

林肯从小好学,常在沙地和木板上练习写字,甚至在放牛、砍柴、耕地时都揣着一本书。为了读书,他常在小油灯下苦读到深夜。

成人后林肯开始离乡外出谋生。为了生活,他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邮员、土地测量员,还当过伐木工。但无论干什么,他都不放弃努力学习。他靠着刻苦自学,攻读了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书,通过考试,担任了一名律师,并渐渐地对政治感兴趣。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当时在美国,解放黑奴和蓄奴主义形成两大分明的政治集团。林肯坚定地站在解放黑奴的立场上。他在讲演中曾说:“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隶、一半自由的状态。”林肯的演说表达了北方资产阶级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使他赢得了很高荣誉。因此,在1860年的全国大选中,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就在林肯当选总统的前后,南方种植园的蓄奴主义者们发动了叛乱,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成立了所谓“南方邦联”,大种植园主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声称“黑人不能和白人平等,黑人奴隶劳动是自然、正常的状态”。

1861年4月12日,南方邦联不宣而战,迅速攻占了北军驻守的要塞萨姆特。当时,南方由于早有准备,军队强盛,武器精良,而北方只是仓促应战,所以节节败退,连首都华盛顿都差一点儿被南军攻占。

林肯在发表演说面对危局,林肯当机立断,于4月15日发布募兵令,招募志愿军讨伐南方叛逆。广大美国人民热烈响应。林肯原想只招75000名,报名的人数却超过了10倍。这支部队士气高涨,作战勇敢,可惜没有出色的将领,第一仗就被南军打得大败,一直退到华盛顿城郊。美国舆论顿时哗然。

“一定要解放黑奴!”林肯为了挽回败局,下定决心,在1863年1月1日,发布了《解放令》。命令规定,从即日起,美国所有奴隶都成为自由人,由政府和军队保护,他们可以平等地参加各项工作,包括参加军队等等。当他签署完毕,在场的人一片欢呼,纷纷拥上去同他握手。发布了解放令,黑人踊跃前来参军,总共多达四五十万。他们和白人一起,奋勇出击,在葛底斯堡和南军大战三日三夜,击毙了敌军上万官兵,获得了南北战争以来第一次大捷。美国人民兴高采烈,纷纷集会庆贺。

但是,林肯没有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只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林肯起用年轻将领格兰特做一个方面军的统帅,直下密西西比河出海口,封锁南方的水路交通。在林肯看来,只有格兰特才懂得指挥战争。

7月4日,林肯收到了格兰特从前线发来的电报。果然不出所料,密西西比河交通枢纽维克斯堡四万南军全部兵败投降。林肯高兴万分,马上发出电报,把格兰特召进白宫,亲自授予他中将的军衔。当时,美国最高的军衔是少将,格兰特是美国第一个中将。同时,任命他为美军的全军统帅。

格兰特兵分四路:派海军舰只封锁东面大西洋沿岸;派谢尔曼率领10万大军,迂回1000余公里,直插南军的后方;派谢里登率领骑兵包抄南军的西路;自己亲率大军在北线向南进击。四面围歼南军,务求一举扫平。

任务最艰巨的是谢尔曼。他的部队要深入敌军的后方,长途跋涉,子弹和粮食谁来供应呢?10万大军出发了两个星期,一点消息也没有。林肯急得晚上睡不着觉,日夜盼望进军的消息。1864年的圣诞节到了,好消息也来了。谢尔曼攻下了佐治亚洲首府亚特兰大,又攻下了滨海城市萨凡纳,已经与海上舰队取得联系,将南军全部包围了!

谢尔曼是怎样千里迢迢穿过南军后方的呢?他的法宝就是解放黑奴。每打到一个地方,被解放的黑奴就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没收了种植场奴隶主的粮食和武器,前来支援北军。有了人民支援,军队怎么会不打胜仗呢?

南军这时乱作一团。“总统”连忙从海上逃跑;“总司令”急匆匆地带兵向西突围。但是,当南军只走出160多公里的时候,谢里登的骑兵已经赶到,封锁了他们的去路。南军无计可施,于1865年4月9日全部投降,整整四年的南北战争,以南军的彻底覆灭而胜利结束。

但是,失败的南方种植主极端仇恨林肯,出于报复,他们花钱雇佣杀手。就在南方军司令投降的第5天,即1865年4月14日晚,美国首都华盛顿第十大街的福特剧院里,正在上演流行喜剧《我们美国的表兄弟》。在二楼的一个包厢里,美国总统林肯和他的妻子也在看戏。这出戏演得非常成功,所有的观众都沉浸在戏剧的喜乐气氛当中。正在这时,一个人像幽灵一样偷偷潜入总统包厢,在距离林肯1.5米的地方扣动了手枪扳机,子弹从林肯头部的左侧射入脑后,林肯总统立刻倒入血泊当中。

剧场里的观众被一声突然的枪响惊呆了,凶手趁乱逃之夭夭。事件发生后,全美国以至全世界都处于震惊和悲愤之中。林肯终因抢救无效,于1865年4月15日清晨7时22分与世长辞,年仅56岁。

林肯去世的当天,副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继任为总统,立刻布置追捕凶手。4月26日,凶手拒捕被击毙,原来凶手竟是喜剧团的演员约翰·威尔尼斯·布思。不久,布思的同谋犯人一一被拘捕,经审讯,人们才知道,这伙人是南方奴隶主派来刺杀林肯的间谍。

4月19日,美国白宫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总统的仪式,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林肯,在赞颂这位总统为人诚信的同时,更怀念他为解放黑奴所做的丰功伟绩。5月4日,林肯的灵柩被安葬在斯林菲尔德地区山青水秀的橡树岭公墓。他的墓周围布满了由无数鲜花堆成的“花山”,这花山,表达了美国人民对林肯的无限敬仰。马克思还代表第一国际给林肯以极高的评价,称他是一位英雄。

南北战争是继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第二次大战争,它对美国彻底废除奴隶制、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维护美国的独立统一,都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惠特曼的草叶之歌

瓦尔特·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民族诗人,自由体诗的开创者。

1855年,美国诗坛上出现了一本“奇书”——《草叶集》。薄薄的小册子只有94页,仅收录了12首诗。书内外都没有署名,只在书内扉页上印了作者的画像:歪戴着帽子;敞着领口;一手按着腰,一手插在裤兜里。这典型的工人形象与人们心目中温文尔雅的诗人形象大相径庭。而且他所写的诗句每一句都很长,不合当时流行的韵律,也不按常规使用标点符号。更让人震惊的是,诗中所宣传的呼唤自由、追求民主等思想,简直都是些“离经叛道”的内容。

《草叶集》歌颂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对广大黑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诗集体现了作者激进的民主思想和浪漫主义风格。这本“奇书”的作者就是瓦尔特·惠特曼,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科学与民主,并写下了大量反映社会内容和时代呼声的优秀诗篇。他的创作,不仅给美国文学带来勃勃生机和兴旺气象,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惠特曼生于美国东部长岛西山区的一户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11岁就辍学回家去挣钱谋生。他先后做过勤杂工、排字工、教师、编辑、蓝领工人……但终身的职业却是诗人。由于惠特曼出身“低贱”,他所接触的也全都是“低贱”的下层人:农夫、船夫、铁匠、木工、纺纱女工、黑人甚至妓女。他同他们来往密切,熟悉他们的悲惨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他们也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素材。这就决定了惠特曼是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人民而歌唱的诗人。

惠特曼从小就向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自由”和“民主”。他希望蓬勃发展的祖国也变成一个充满“自由”与“民主”之光的国度。所以,他早期的诗歌,一方面以雄浑多彩的画笔描绘了美丽多姿的祖国山川,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另一方面也用奔放、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劳动者。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861年爆发的废除黑奴制度的南北战争是惠特曼人生和创作的转折点。他的诗歌从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减少了浪漫主义的情调,开始转向现实生活。这段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揭露奴隶主和种植园主压迫、对黑人和印第安人表示同情、歌颂自由理想的《软骨头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己之歌》等;有歌颂反对蓄奴制革命战争的《把战鼓敲起来吧!》;有号召人民起来参加反对奴隶制战斗、歌颂战士们英雄气概的《桴鼓集》;还有悼念惨遭暗害的林肯总统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

南北战争转变了诗人的创作方向,也使诗人的健康受到损害。战争爆发后,惠特曼自愿加入了医护队,到前线医院里护理伤兵。不幸的是,在一次看护伤兵时他受了伤,又因伤口感染导致血液中毒,以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一直严重地影响着他的健康。1892年3月26日,惠特曼终于孤独而又痛苦地死在了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

南北战争结束后,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题材也更加广泛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批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虚伪、资产阶级文明贫乏和国家机构腐化的《不,今天别向我提到那重大的耻辱》,还有歌颂欧洲革命运动和巴黎公社的《哦,法兰西的星!》及《神秘的号手》。

惠特曼那部歌唱千百万如草叶般平凡、却又有草叶般顽强生机的普通人的诗集《草叶集》,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从1855年初版到1892年,《草叶集》先后重版了8次。每次都补充一些新诗,从最初的12首一直增加到最后的约400首。

惠特曼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带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而且在形式上也作了重大的革新。他采用民众的口语,打破因袭的诗歌格律,创作出一种新韵律的自由诗体,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确立了不受束缚的自由诗的地位,对以后美国及欧洲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草叶集》也因此而成为美国近代文学名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和美国民族文学的光辉典范。

丹敦之死

1794年4月初的一天,高高的断头台矗立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广场上。刽子手凶神恶煞般地站在一旁。广场周围人山人海,人们沉默着,目光流露出疑惑。这个断头台,斩过无数反革命分子的头,可眼下将在这里丧生的却是一个革命者。法国大革命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丹敦,却被革命的法庭以反革命的罪名判处极刑。临刑前,丹敦以他特有的大无畏的革命演说家气概,对刽子手说:“请你把我的头高高举起,拿给人民看看,它是为人民的,值得人民瞻仰!”丹敦死后三个月,发生了“热月政变”,雅各宾派倒台,把丹敦送上断头台的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也上了断头台。

位于法国香槟省奥尔河畔的阿尔西小城,既有广阔无垠的草原,又有优美的森林。1759年10月,丹敦就出生在那里。他三岁时,父亲去世。从此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贫困的生活。丹敦很小的时候就坚信要成为一个伟大人物,必须经历常人没有经历的磨难。童年生活使他学会了勇敢和大无畏的挑战精神。中学毕业后,丹敦像同时代大多数青年人一样,幻想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但阿尔西只是一个偏僻小城,远离繁华。年轻的丹敦只身到了巴黎。

狄德罗曾经说过:“在巴黎有一万桌筵席,但没有一个空位子会留给你;巴黎有的是鼓鼓囊囊的钱袋,金币满得掉出来,但不会有一枚掉进你的口袋。”来自阿尔西的乡下青年丹敦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他看到的无疑是地狱一般的巴黎:到处是贫民窟、流浪汉,到处充斥着饥饿和寒冷。但聪明勤奋的丹敦并没被这些吓住,他先在一家检察官事务所谋到一个办事员的差使,然后一步一步成为巴黎第一流的大律师。丹敦成了有钱有地位的人,理想仿佛已经实现,可以衣锦还乡了。但一场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过来,谁也躲不开它产生的强劲漩涡。

7月14日,巴黎人民攻打象征着封建堡垒的巴士底狱,揭开了这场革命的序幕。丹敦没有参加7月14日的战斗,但他在前一天晚上发表了战前动员演说,号召人民拿起武器。第二天就加入了科德利埃区国民军,成为一名上尉。由于他的声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很快他又担任了区革命委员会主席一职,丹敦的表现令熟悉他的人大感意外。从此,他个人的生活融入了国家的命运之中。革命给他带来了桂冠与辉煌,使他天生的革命家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革命后的巴黎,成立了代表着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巴伊政府。这是一个软弱和妥协的政府,混杂着保皇派和一些新贵族。广大群众依然被饥饿和寒冷的阴影包围着,逃往国外的王公贵族带走了一切能带走的金银财宝,而留在巴黎的照样花天酒地。跑到凡尔赛的国王路易十六,大声咒骂高举革命旗帜的巴黎人民。巴黎人民被激怒了,丹敦发表了战斗檄文般的演说。10月5日,六千余人向凡尔赛出发,把路易十六抓回了巴黎。但巴伊政府只是把国王简单地一关了事,反而对到处进行宣传鼓动的丹敦充满仇视。他们说丹敦是英国间谍,是疯子,是挑拨离间者,是奥尔良保皇派的走狗。丹敦以沉默代替反驳。

1791年6月21日上午,三声炮响和市政厅钟楼的钟声向巴黎人民通报了国王路易十六逃跑的消息。顿时,整个巴黎群情激愤。丹敦不客气地指责巴伊政府:“你们曾说国王不会出逃,结论只能是,或者你们出卖了祖国,或者你们愚蠢到了极点,两者必居其一。”6月23日,丹敦又在雅各宾派俱乐部发表演说,要求免除路易十六的王冠。路易十六不甘心就这样下台,他暗中勾结普、奥,企图引狼入室,恢复自己昔日的统治。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冲向土伊勒里宫,将路易十六废黜。巴伊政府也倒台了。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掌握了国家权力机构——立法会议。丹敦因获得票数最多,担任立法会议组织的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临时执行委员会的司法部长。

1792年8月19日,普奥联军越过边境侵入法国领土。23日,吉伦特派政府准备放弃巴黎逃往法国南部。丹敦在临时执行委员会抨击了这种临阵脱逃的行为,大声疾呼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巴黎。他把自己年过七旬的老母从阿尔西接到巴黎,表示要与巴黎共存亡。9月2日,凡尔登失守,通向巴黎的最后一道屏障被打开了。巴黎城内的吉伦特党人乱成一团。这时,高大魁梧的丹敦再次出现在讲台上,发表了他最著名的一次演讲:“警钟已敲响,但这不是报警的信号,而是向我们的敌人发起冲锋的信号。为了战胜敌人,我们需要勇敢,再勇敢!法国必将得救!”

法国再次从危急的境地中走出。

1793年英国也加入了反法同盟,联军对法国发起了新的进攻。这一年6月2日,由于吉伦特派对外战争连连失利,对内采取高压政策,巴黎人民再次起义,163门大炮对准了议会大厦。激进的革命党——雅各宾派掌握了国家权力。虽然由于丹敦的革命表现他仍然被选进最高政府机关——救国委员会,但是他从雅各宾派的领袖罗伯斯庇尔低沉的声音中听出了某种敌视情绪,预感到不祥。12月3日,丹敦在雅各宾派俱乐部遭到攻击。有人指责他脚踩两只船;有人指责他是革命队伍中的投机分子,扬言要对他的生活和个人财产进行调查。1794年3月30日,丹敦被捕。经缺席审判后,他被处以极刑。

丹敦死后,雅各宾派专政的社会基础大大削弱了,人民对罗伯斯庇尔政府的不满日益加剧。雅各宾派的专政已处于严重危机之中。

热月政变

1789年至1794年历时五年的法国革命是世界史中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不仅对法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热月政变”,成为这次革命最大的逆转,热月党代替了激进的雅各宾派。这一次政变,发生在1794年7月27日,因为当时法国的“共和历”是共和2年热月9日,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热月政变”。

所谓热月党人,就是发动热月政变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罗伯斯庇尔时那些人,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党。他们出发点不同,主张不同,起主要作用的是过去宽容派的人物。这次政变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自从1793年6月雅客宾派执政以来,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可是,就在热月9日这一天,面貌起了根本性的改变。

国民公会照例是下午开会的。然而,这一天的上午11点,就有许多代表来到会场。他们在走廊里来回踱步,相互交换着眼色。一个脸形瘦削的代表,走到一个身躯肥胖的代表面前,握着对方的手说:“看,右派才是勇敢的人!”这时,旁边又走来两个代表,狡黠地笑着向他们点点头,表示对右派的支持。

中午12点刚过,国民公会的议长就宣布开会。执政党雅各宾派的领袖罗伯斯庇尔坐在会场正中的前排,面对着主席台,全神贯注地在听代表们的发言。

“我要把黑幕揭开!”一个代表跳上讲台。他涨红了脖子,声嘶力竭地攻击着,把矛头指向雅各宾派。

“打倒暴政者!”又一个代表窜上了讲台,唾沫飞溅,用一切恶毒的语言攻击罗伯斯庇尔。

“逮捕罗伯斯庇尔!”两个代表像唱双簧一样齐声狂喊起来。会场一片骚动。

“我要求发言!”罗伯斯庇尔端庄地站了起来。但是,当他刚要跨上讲台的时候,议长使劲地摇起铃铛。“叮零!叮零!叮零!”意思是禁止罗伯斯庇尔发言。

罗伯斯庇尔回到座位上。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昨天,就在这个会场上,全体代表还全神贯注地聆听他的发言,他作了镇压反革命的报告。怎么过了一个晚上,情况完全变了,执政党的领袖成了被审判的囚犯!

“逮捕他!”“逮捕他!”会场上又响起了一阵喧哗声。

雅各宾派的代表怒不可遏,先后站起来要求发言反驳。但他们所得到的,仍然是议长的铃铛声。

“杀人凶手的议长,你能不能最后让我发一次言?”罗伯斯庇尔激动地说。

“叮零!”“叮零!”议长拼命地摇晃着铃铛。

“逮捕罗伯斯庇尔!”会场里又冒出了一片狂喊声。

“现在表决……好,通过!”议长的话还没有结束,一群宪兵冲了进来,把罗伯斯庇尔逮捕了。同他一起被捕的,还有罗伯斯庇尔的弟弟,以及雅各宾派的另外几名领袖。

“共和国完了!强盗们胜利了!”当罗伯斯庇尔被押出会场时,他激昂地高呼着。这时是7月27日的下午五时半。

为法国革命作出过卓越贡献,一生廉洁奉公的罗伯斯庇尔,怎么会遭到这样的不幸呢?是他,和其他革命者一起创建了法国的最高革命机构——国民公会,可是,今天他却被国民公会逮捕了。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话得从头说起。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1758年生于法国北部的阿腊斯城。他在中学时,就以极大的兴趣熟读卢梭的著作,坚决拥护书中的无神论和民主自由学说。为此,他专程去拜访了这位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后来,罗伯斯庇尔当过律师和法官,因为法兰西王国的法律动辄判人死刑,他感到十分不满,就愤然辞去了法官的职务。

1789年春,31岁的罗伯斯庇尔当选为三级会议代表,从而踏上了法国的政治舞台。他是一位争取民主的英勇战士,以斗争坚决、生活俭朴闻名,人们称赞他是“不可腐蚀者”。每当这位衣着整洁、瘦弱峻削、中等个子的青年出现在雅各宾俱乐部时,总会得到热烈的鼓掌欢迎。

雅各宾派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左派核心。在废除国王的斗争中,在与右派(吉伦特派)的斗争中,在粉碎国内外敌人反革命武装的斗争中,内部是团结的。然而,当他们取得胜利、成为执政党以后,内部却分裂了。

雅各宾派有三位杰出的领袖:丹敦、马拉、罗伯斯庇尔。丹敦因为主张妥协和温和,被罗伯斯庇尔处决了;马拉则被吉伦特派的女特务暗杀;唯一剩下的领袖就是罗伯斯庇尔。革命力量的削弱,给右派反革命势力以可乘之机,终于出现了热月九日的政变。

罗伯斯庇尔被押进监狱不到一个小时,即在当晚6点多钟的时候,革命群众的队伍冲进了监狱,将罗伯斯庇尔接到市政厅。雅各宾派像欢迎凯旋的战士一样,高呼着口号:“罗伯斯庇尔万岁!”“消灭卖国贼!”到了晚上8点多钟,被捕的雅各宾派领袖们全部回到了市政厅。市政厅广场上聚集了许多武装的群众。如果这个时候罗伯斯庇尔马上组织起义,可能还有胜利的希望,但是,他犹豫了,到了午夜12时半,他还没有作出决定。群众纷纷回家,罗伯斯庇尔终于坐失良机。

反革命力量很快组织起来了。半夜时分,议长对他的武装首领宣布了血腥的命令:“立即出发,要在天明之前把叛乱者的脑袋取下来!”凌晨2点,他们完成了对市政厅的包围。一名宪兵首先冲了进去,一枪打中罗伯斯庇尔的下颏。满脸鲜血的罗伯斯庇尔同他的22名战友,又被押进了监狱。

第二天下午,罗伯斯庇尔他们在没有审判的情况下被送上断头台。三辆刑车在夕阳影子的陪伴下缓缓行进。宪兵用军刀指着身受重伤的罗伯斯庇尔。罗伯斯庇尔头上包着一块血污的布,但是,他仍然以端庄的眼光巡视着四周。5时正,罗伯斯庇尔和他的战友们被押上断头台处决。

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结束了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的革命专政,同时,也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逆转。热月党上台后,在粉碎雅各宾派专政的同时,另一方面仍是坚持共和政体,保留了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土地法。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镇压王党的复辟活动,在基本的方面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热月党执政后,也实行了恐怖政策,残酷镇压民主力量,致使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各地不断掀起反对热月党统治的斗争。

青年拿破仑

拿破仑·波拿巴

在法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君主。而最令法国人引以为豪,并且至今还在影响法国乃至欧洲的是拿破仑。拿破仑在向全欧洲传播法国大革命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769年8月15日,拿破仑·波拿巴生于法国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的一个贵族家庭。恰好是这一年,本不属于法国的地中海科西嘉岛,划归法国管辖,或许,这对拿破仑来说是某种预兆。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曾热衷于政治,参加过法国的政党。1779年,拿破仑10岁,父母为了让他长大以后适应法国各种环境,多了解法国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和现实社会,把他送到了布伦纳城去学习。拿破仑怀着满心欢喜和满腔信心来到了布伦纳。

在布伦纳拿破仑受了五年的文化教育。或许是对法语的特别陌生,或者是兴趣全无,拿破仑的法语学得非常糟糕,以至于影响了他的一生。到后来当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皇帝时,他的法语说得竟然很不流利!

但这五年的学习,对拿破仑又确实很重要,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历史课学得很好,可以说很出色,他对法国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了如指掌,这也成了以后拿破仑引以自豪的资本!此外,数学课也他学得很好。

15岁那年,拿破仑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进入了巴黎陆军学校学习。学习时间虽然只有两年,但对拿破仑来说,是思想发展、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受启蒙运动者的影响,他认真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尤其是卢梭的作品,对他影响更大。从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深处,他了解到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些独裁者严重阻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制造人类极不平等的现实的祸根,而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就是束缚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桎梏。所以,要彻底打败、消除封建统治,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人类新社会。

拿破仑的这种叛逆思想,成了青年拿破仑奋斗、追求的指导原则,也成了他为之不懈努力的远大理想。

巴黎陆军学院毕业后,拿破仑当上了一名少尉军官,可是,军校每年毕业数量可观的毕业生,在这些毕业生中,拿破仑与其他学员一样,没有更值得他的老师、同学特别注意的表现,他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员而已。

拿破仑的机会来了。1791年,阔别故乡几年后,他第一次回到故乡,任务是同科西嘉的保王党进行坚决的斗争,不允许他们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任何破坏。1792年,拿破仑第二次回到故乡,针对保王党内部顽固分子企图对革命反攻倒算,拿破仑采取了果断而有力的措施予以打击。经过这两次故乡之行,拿破仑非常自豪地感觉到,他像他父亲一样,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其高度的热情。这使他在整个法国大革命时期,能够坚定地站在革命营垒之中,对革命予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尤其是在革命遭受挫折时,不少贵族出身的军官纷纷叛离革命,逃到国外去过安逸自在的生命,甚至积蓄力量,伺机向革命反扑。在这时候,拿破仑却仍然留在革命营垒中毫不动摇,他对叛变革命的贵族军官们非常气愤。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革命,准备随时为革命献出一切,甚至生命。

与此同时,拿破仑参加了多次反欧洲封建联盟对法国革命的干预,这使年青的拿破仑有了充分的锻炼机会,他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些机会。在斗争中,他越来越熟悉封建势力对革命运动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明白应该如何对付封建势力。这对他以后领导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终于,青年拿破仑有了独自率军作战的机会。

1793年,拿破仑24岁,血气方刚,斗志正旺。这一年,法国保王党人在英国人的大力支持下,企图消灭革命军。他们一举攻占了法国南部位于地中海沿岸的重镇土伦。拿破仑奉命迅速夺回土伦,击溃保王党。

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土伦是南方大门,其防御工事非常坚固,而且,保王党准备以此为据点,进一步扩大战果,所以严加防范。拿破仑很明白这件事情对他的意义,如果失败了,以后可能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尽了最大努力去准备。经过认真、谨慎地调查、准备,拿破仑认为,要以强火力攻克土伦。于是,他加紧修建大炮、训练炮兵。几个月之后,一支炮兵部队在拿破仑的精心策划下开到了作战地点。“准备作战!”拿破仑下达命令。“啪!啪!啪!”几声枪声后,拿破仑的士兵倒下了几个。原来,保王党们躲在暗藏的工事里,趁拿破仑不注意,率先向拿破仑的军队开火了。

拿破仑一看,自己的士兵先倒下了几个,非常气愤,他所率领的炮兵战士,因大多是几个月前集训的,没有上过战场,看到这种场面,一部分士兵害怕了。拿破仑感觉到,要是不马上发起进攻,后果将不堪设想。

只听见“轰、轰、轰”,震耳欲聋的炮声袭向保王军阵地。一阵炮声过后,敌人倒下了一大片。拿破仑的士兵一看报了死亡士兵的仇,一下子来了劲,接着又是一阵“轰轰”的巨大声响。敌人的防御工事被摧毁了。经过激烈的交锋,拿破仑取得了胜利,占领了土伦。

不出拿破仑所料,这次胜利使法国军官们对拿破仑这个年轻的下级军官另眼相看,而且为了表彰拿破仑为革命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被破格提升为将军。

但革命政府中不少人对这个出身贵族家庭的青年将军表示怀疑。他们怀疑他参加革命的目的与动机,他们不相信这位连法语都说不好的青年是真正的革命者。有人甚至编造一些故事诬陷他,致使他遭受不应遭受的迫害。拿破仑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三年。

1795年,保王党人收买了巴黎的武装警备司令,国民议会妄图复辟。拿破仑被重新起用,被任命为法国“内防军”司令。这年10月,拿破仑指挥6000士兵,去对付近3万人的保王党部队。这种情况对于年青气盛的拿破仑来说,一点也不感到害怕,他反而认为,这正好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自己的才能。他认为,如果自己是3万兵力,而敌人只有6000人的话,那么,打胜了也不光荣。

拿破仑在街上架起大炮,向保王党发动猛烈轰击。保王党在这个时候还在作战争准备呢,当他们听到隆隆炮声时,都慌作一团,匆忙去寻找武器反抗,但已经来不及了。拿破仑率军英勇出击,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把敌人全部镇压了。拿破仑以少胜多,又取得了一个重大胜利。这件事正好发生在共和历的葡月,所以,人们往往把拿破仑的这次胜利称为“葡月风云”。

果然,土伦战役和镇压保王党战役,使拿破仑名声大震,法国国民革命政府对拿破仑委以重任。1796年,他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后又率军出征埃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充分显示了青年拿破仑的雄厚实力。

“雾月政变”

青年时期的拿破仑以卓越的指挥才能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天才。法国国民革命军政府,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大胆任用他到各地带兵,拿破仑也不负厚望,对欧洲封建势力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1796年,拿破仑被受命指挥法国驻意大利的军队。在1796年到1797年间,他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精彩的胜利。拿破仑同欧洲封建势力作殊死斗争,大大维护了革命政权所取得的胜利成果。

正当他在欧洲各地扫荡封建势力的时候,革命政府国民议会中钻进来大批保王党分子,准备伺机推翻国民政府,恢复封建君主制。拿破仑非常仇视保王党人对革命的进攻,当他得到保王党人企图对革命大举反攻的消息时,就立即派军队回国,干预议会事务。经过清查,大批保王党分子落入法网,拿破仑共处死了160名保王党人,再一次维护了资产阶级政权。当他谈到对保王党人的镇压时说:“只有当一切都告完毕之后,我才会放刀入鞘!”表现了对革命积极的、毫不妥协的态度。

肃清保王党分子后,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铲除了意大利北部的封建势力,接着,他提出了一边串的进攻计划:远征埃及,进而打击英国。然后对俄、奥等反法国家逐个打击,以便建立一个强大的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秩序。国民政府同意了拿破仑的计划。

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整个战役是一场灾难。当时埃及为英国占领,在英国的支持下,受到入侵的埃及、叙利亚人民对法国入侵者给予了有力打击。拿破仑进退维谷,难以立即作出决断。正当他陷入埃及困境之时,沙皇俄国军队在沙皇本人的带领下,组织欧洲其他反法各国,结成第二次反法同盟。向法国发起进攻,试图把法国革命彻底消灭。另外,法国国内保王党人看到这种情况,也蠢蠢欲动,企图从内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恢复他们旧有的统治秩序。

国内政局又开始动荡不安。甚至连国民政府内部也对政府的统治不满,不少人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向国内外敌人发起进攻。

在这种形势下,头脑清醒的拿破仑立刻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于是,他抛下法国远征军,于1799年10月,只率少数随行人员偷偷地离开埃及,急匆匆星夜赶回巴黎。

“拿破仑将军回来了!”

拿破仑也没有想到,他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狂热支持,他发现人们还记得他在意大利战役中的胜利而不是埃及历险的溃败。他立刻把忠于他的军队将领召集起来,商量下一步计划。

“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满足巴黎人民的要求,立即取消现在掌握权力的督政府,成立执政府,把大革命彻底进行下去!”其中一个人这样说。

“对!您应该成为我们的领袖。革命果实马上就要被瓜分豆剖了,我们必须对懦弱无能的督政府采取行动,捍卫革命政权、维护胜利果实。”不少人强烈要求。

拿破仑犹豫再三,他不是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犹豫,而是想试探一下有多少人支持自己夺取政权。

看到这些人情绪高涨,满怀信心,他问他的得力干将布鲁斯说:“布鲁斯,银行家们的事情做得怎么样?”

布鲁斯回答道:“他们都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同意提供足够用的资金。”

听了这句话,拿破仑终于咽下了最后一颗定心丸。几天前,他派布鲁斯到巴黎各大银行家那里去,希望说服这些资产阶级巨头们支持自己的行动,因为,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要发动政变是不可能的。结果,这些嗅觉灵敏的资产阶级银行家,早就从拿破仑身上看到了资产阶级的希望,所以,当布鲁斯一个个找到他们时,竟一个个都是满口答应。

11月9日,拿破仑开始行动,他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第二天,拿破仑把法国议会——元老院和500人院全部解散,夺取了议会大权,并宣布成立执政府。在执政府中,他自认第一执政,大权独揽,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雾月政变使拿破仑掌握了法国军政大权,此后,他连续采取军事行动,决定性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对法国的几次反扑。1800年,拿破仑击溃奥地利军队,并进逼奥地利南部地区,迫使奥皇签订和约。1802年,以沙俄为首的第二次反法联盟又被拿破仑击溃,使俄国对法国的威胁解除了。

对国内,拿破仑也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其资产阶级统治的措施。他用武力征讨和分化瓦解的手段,镇压了保王党的复辟活动,同时,又采取了其他统治措施,巩固了他的统治基础。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自称皇帝,将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一帝国,史称“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又进行了一系列维护帝国统治的战争。1805年,击败了由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组成的第三次反法联盟。1806年,击败了以俄国、普鲁士为主的第四次反法联盟,迫使普鲁士投降法国。1807年,拿破仑又逼迫沙皇俄国签订了梯尔西特和平条约,条约承认了法国在欧洲的统治。这一切,都使拿破仑在欧洲的威望大增,也严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革命诗人裴多菲

1848年3月15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市中心广场上,数万群众冒雨集会,准备举行摆脱奥地利帝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起义。起义的组织领导者裴多菲当众朗诵了自己刚刚创作的政治抒情诗《民族之歌》: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愿意做自由人,还是做奴隶?

你们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我们宣誓,我们永远不做奴隶!

这铿锵有力、饱含激情而又极富号召力的声音穿透雨幕,在广场上空久久地回荡,在场的人们感动得热血沸腾,摩拳擦掌。

当天晚上,布达佩斯的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到处悬挂起裴多菲的画像。画像下写着他的诗句“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我们不再继续做奴隶”等。此刻,在当地人民的心目中,裴多菲已经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民族诗人,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领袖了。

1823年元旦,裴多菲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小山村中。

他的家境十分贫寒,父亲是屠夫,母亲是农妇。中学还未毕业,他就因一件小小的过失触怒了父亲,被断绝了父子亲情和经济来源,不得不中断学业,自谋生路。他先后当过兵,做过流浪演员。

裴多菲从15岁时起就开始练习写诗,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一个著名的诗人。1842年,他开始发表民歌体诗歌作品。他坚信:“只有人民的诗歌,才是真正的诗。”这段时期他所创作的50多首抒情诗,如《霍尔托巴奇酒店老板娘》、《我走进厨房》、《谷子成熟了》等,已经变成了匈牙利家喻户晓的民歌,至今仍在各地传唱。

随着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从1846年起,裴多菲诗歌中政治性的内容明显增多,他也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政治家。他组建了匈牙利第一个作家团体“青年匈牙利”,并写出一系列政治抒情诗来抨击封建势力和王权统治,如《我的歌》、《人民》、《匈牙利的贵族》、《大海沸腾了》、《把国王吊上绞架》等。这些诗歌紧扣时代的脉搏,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产生了强烈而又广泛的影响。诗人也由此而博得了“匈牙利抒情诗王”的美誉。

裴多菲一生中共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8首长篇叙事诗,还有许多小说、散文和戏剧。

在8首叙事长诗中,有3首最为著名。《农村的大锤》讥讽了浪漫主义史诗中的夸张和矫揉造作风格,抨击了古典诗歌的陈旧形式,在内容和语言等方面均突破了贵族文学的“高雅风格”,对诗歌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风。《雅诺什勇士》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长篇叙事诗。诗中的主人公雅诺什勇士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和崇高爱情,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仙人国,寻求到乐土和忠实的爱人。这是一首匈牙利人民追求自由与光明精神的颂歌。《使徒》是诗人最后的总结性作品,也是诗人思想发展到最高峰的标志。它描写了一个怀有崇高理想而未实现、终因谋杀国王而被处死的革命者的一生。这是一部革命的、带有政纲性的长诗,也是匈牙利人民为争取自由与民主而斗争的精神的光辉写照。

当奥地利帝国联合沙皇俄国对匈牙利革命进行镇压的民族存亡危急关头,裴多菲毅然投笔从戎,走上了抗击侵略者的战场。裴多菲很快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领导群众砸死了不可一世的总督朗伯格伯爵。

正值革命形势出现高涨之时,俄国沙皇军队进入匈牙利,野蛮镇压匈牙利的革命。

1849年7月31日,空前惨烈的瑟克什堡战斗打响了。裴多菲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与战友们一起打退了俄军的一次次进攻。在战斗间隙,裴多菲独自站在一条小河的桥头观察着敌情。敌人发现了他,子弹像雨点般地从他身边飞过。裴多菲赶紧趴在地上,翻滚到旁边的玉米地里隐蔽起来。两名哥萨克骑兵追了过来。一个敌人举起军刀向他砍来,他闪身躲过,却不料被后面敌人投来的长矛刺中。矛头穿透了裴多菲的胸膛,诗人重重地摔倒在地,再也没有站起来,鲜血染红了周围的土地……

裴多菲牺牲时年仅26岁,他以鲜血和生命实践了自己崇高的誓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大卫和《马拉之死》

大卫作品《马拉之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法国画家大卫创作的世界名画——《马拉之死》。他以刚劲沉郁的笔触,满怀深情地描绘了这位法国大革命英雄人物以身殉职的壮烈情景。

众所周知,马拉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法国大革命中,他是雅各宾派的重要领袖、革命喉舌《人民之友报》的主编。1793年7月13日,被吉伦特派的女特务夏洛蒂·科尔黛暗杀。《马拉之死》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画面。

画面的上半部是黑乎乎、空荡荡的一片,给人以一个悲壮的背景。马拉裸出上身躺在浴缸里,这是因为他身患严重的皮肤病,经常是浸在水里办公的。胸前有一处伤口,鲜血往下直淌,染红了汗巾,这是他以身殉职的见证,死者头向后仰,面对观众,左手拿着一封信。信上写着:“1793年7月13日,安娜·玛丽·科尔黛致函公民马拉。我够不幸的了,完全有权得到您的同情。”女特务夏洛蒂,就是借助这封信,走进马拉住房的。浴缸边放着一只小木桌,小木桌上有一瓶墨水和一份文件,文件上是马拉写的字:“你把这一张五法郎的纸币转交给五个孩子的妈妈,她丈夫为保卫祖国牺牲了……”马拉正是在写这份文件时被刺的。他的右手垂在地上,手里还紧紧地握着一支羽毛笔,说明他至死不忘工作。地上还有一把匕首,当然是女特务行刺的凶器。这一幅简洁而庄严的肖像画,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革命家马拉伟大的一生,他英勇,顽强,热爱人民,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大卫所以能够如此深刻地画出这幅《马拉之死》,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革命家。

雅克·路易·大卫,1748年诞生在巴黎一个服饰用品商人的家庭。9岁丧父,18岁进艺术学院学画。他学画认真,很快就表现出他的艺术才能。1784年所作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以古罗马的历史题材,反映出人民的英雄气概。这幅名画现在珍藏在法国巴黎卢佛尔宫艺术博物馆内。

1790年,大卫宣誓加入雅各宾俱乐部,成为法国革命时期的一位艺术事业领导人。就在这一年,他如实地创作了一幅历史名画《球场宣誓》。作为国民公会议员,他投票赞成处决国王。这件事,使他的妻子害怕了,终于同他离婚。离婚后,大卫全力投身于革命事业。1793年7月12日,也就是马拉被刺的前一天,他曾到马拉家去看望。马拉身患重病,坐在浴缸里办公的情景,使他大为感动。马拉遇刺的这一天,大卫正担任国民公会的执行主席。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亲赴现场,用画笔实地画下马拉牺牲的现场素描,并亲笔写上题词:“献给人民之友——马拉”。接着,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以深厚的革命情谊,创作了这幅永世不朽的世界名画——《马拉之死》。

反革命热月政变后,因为大卫是雅各宾派的重要人物,被捕入狱。妻子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亲自到监狱探望,表示愿意复婚。从此,夫妻重归于好。拿破仑执政后,授予他“首席画家”的荣誉称号。大卫曾为拿破仑画过多种肖像。其中《波拿巴飞越阿尔卑斯山》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拿破仑失败,波旁王朝复辟以后,大卫因曾投票赞成处决国王,被剥夺公民权和全部财产,只能离开祖国到比利时去避难。1825年底,他因车祸死于布鲁塞尔。死后,复辟王朝仍然不准将他的尸体运回国内安葬。直到1830年“二月革命”推翻了复避王朝以后,他的尸骨才安葬到巴黎拉雪兹公墓中他妻子的坟墓里。

拿破仑第一帝国

1789~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以急风骤雨之势摧毁了法国腐朽的封建制度。1794年的热月政变,建立了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政权,结束了革命冲击的动荡时期。

热月党人及督政府的统治,虽然朝着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方向迈进,而政局依然不稳定。热月党人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他们推行的政策引起了新的矛盾。在国内,投机倒把盛行,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而工资却很低。劳动人民还要负担各种苛捐杂税,基本生活根本无法保障。人民群众对督政府强烈不满,他们曾几次举行起义,力图推翻督政府的统治。与此同时,保皇党的势力也乘机抬头,揿起暴乱,妄图复避波旁王朝的统治。

在国际上,英、俄、奥等国结成第二次反法同盟,英军在荷兰登陆,从北面威胁法国;俄军进入意大利北部,到达法国南部大门口;奥军在德意志南部打败了法军。1799年秋,法国又处于反法联盟大军压境的形势。

在人民运动高涨、王党复辟活动猖獗和新的反法联盟威胁之下,大资产阶级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军事裁政权来稳定它的统治。而督政府无能为力,于是他们把视线集中到当时正出征埃及的拿破仑身上,把他作为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捍卫者推上了政治舞台。

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到巴黎,11月9日(雾月十八日),他依靠军队上层,在巴黎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次日,解散五百人院,夺取了政权,组成执政府,拿破仑自任第一执政。1802年拿破仑规定第一执政终身任职,并有权任命后继人。1804年5月,他再次修改宪法,宣布法国为帝国。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偕同约瑟芬在巴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称拿破仑一世。在“皇帝万岁”的呼喊声中,法兰西第一帝国代替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拿破仑成了资产阶级的皇帝。

在拿破仑统治时期,完成了法国资产阶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这个庞大的军事官僚国家机器的主要支柱是军队、警察和教会。拿破仑凭借他掌握的这支欧洲最庞大的军队维护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对外占领了欧洲大片领土,天主教会再次成为法国人民的精神枷锁,警察控制了居民和官吏。拿破仑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官僚统治制度,划全国为八十八个郡,郡长官由中央任命。郡长官有权任命和撤换城市和乡村的长官。

拿破仑陆续颁布了《民法》、《商法》和《刑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典。其中《民法》是他对资产阶级立法的最大贡献。他曾说:“我的真正光荣不在于打了四十个胜仗,但不能被遗忘的,将万古长存的,乃是我的《民法》。”

1807年,这部《民法》被命名为《拿破仑法典》,它最集中地反映了拿破仑帝国的阶级实质和保卫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原则。民法规定,除法律所禁止外,所有权是对物质的绝对无限制的占有和处置的权利。除因公共利益得给价征收外,不得强迫任何人出让其所有权。民法还要求工人遵从雇主关于工资额的规定;丈夫必须保护妻子,妻子必须服从丈夫;支配子女的权利属于父亲。

《刑法》中更明文禁止工人组织工会和罢工,违者处以监禁;规定工人必须持有“身份证”,否则视同流浪者,可以治罪。

《商法》中规定贸易自由,大商业公司有权得到国家的津贴。拿破仑为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采取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采用国家订货,政府津贴,奖励出口等办法,鼓励和刺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800年建立法兰西银行,随后又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由政府给以大量订货。资产阶级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城乡人民生活则日益困苦。

拿破仑帝国时期,是欧洲社会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夺取欧洲大陆的霸权和征服世界,拿破仑对外发动了接连不断的战争。其目的是掠夺欧洲财富和土地,为资产阶级争取在欧洲和海外的工商业霸权。战争使军需供应业主大发横财。军队中高级将官也富裕起来,革命的军队开始腐化变质。

拿破仑的扩张野心和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发生尖锐矛盾。法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它在大陆上的军事胜利令英国非常不安。1805年4月,英国联合俄国组成第三次反法联盟,参加者有奥地利、瑞典、那不勒斯等。拿破仑迫使西班牙参加法国方面作战,积极准备渡海进攻英国,在法国北部布仑港集结了十五万大军。

10月21日,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同纳尔逊指挥的英国舰队在特拉发加海角遭遇,法、西舰队在激战中惨败,拿破仑不得不放弃在不列颠岛登陆的企图。但在陆战中,法军取得重大胜利。10月,法军在乌尔姆击溃奥军,11月攻下维也纳,12月初奥斯里茨一战,消灭俄奥联军三万余人。奥地利被迫与法国议和,第三次反法联盟解体。

拿破仑的扩张活动加重了英俄的不安。1806年,第四次反法联盟组成,普鲁士也加入了。10月,战争再次爆发,普鲁士在耶拿一役中被击败。10月底,法军占领柏林。1807年拿破仑击败俄军后,和俄、普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根据和约,俄国退出反法联盟,承认法国对已经取得的国外土地的占领。普鲁士丧失领土三分之一,付出一亿法郎赔款,还须裁减军队。拿破仑在波兰建立华沙大公国,在德意志境内建立威斯特发利亚王国。

1809年,英国又与奥地利组成第五次反法联盟,战争又趋激烈。法军连续战败奥地利军后,迫使奥地利签订《维也纳和约》。奥地利向法国割让大片土地,赔款八千五百万法郎。

1811年,拿破仑帝国的扩张达到顶点,但帝国实际上是虚弱的,不巩固的,国内外危机四伏。各国人民的反法民族运动,动摇了拿破仑帝国的统治。西班牙、葡萄牙人民在各地展开游击战。拿破仑虽在比利牛斯半岛上驻军20余万,但始终未能扑灭葡、西人民反法斗争的火焰。德意志的民族运动也在蓬勃发展。

拿破仑统治在国内的社会基础也日渐缩小,在国外所遇到的反抗日益剧烈,帝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奥斯特里茨大战

拿破仑不愧为杰出的军事家,他在战争史上所创造的战争奇迹使人类战争史增添了不少智慧与话题。奥斯特里茨之战就是继马伦哥战役、乌耳姆战役之后的又一次著名战役。马伦哥会战,拿破仑以其过人的胆识,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反败为胜,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乌耳姆战役是拿破仑精心运用“兵贵神速”取得的成功之战,这之后,库图佐夫率领俄军与溃败的奥军会合,力量已很是可观,这使拿破仑很担心。此外,原先保持中立的普鲁士立场也发生了变化,准备加入反法同盟,无异,这时对拿破仑来说是雪上加霜。

那么,拿破仑如何来应付这复杂多变的战局呢?他认为:第一,必须说服普鲁士,让他继续保持中立。第二,当务之急是,在普鲁士未下定决心反法之前,一举击败库图佐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拿破仑命令缪拉率骑兵攻占维也纳,堵死俄军退路,另派其他法军从两翼包抄俄军,形成三面环攻之势。

缪拉确为出色将领,接到命令后,迅速与俄军遭遇,俄军难以抵挡法军的猛烈攻击,节节退向维也纳,但是,从两翼包抄而来的法军也迅速赶了上来,库图佐夫在劫难逃。面对这种情况,库图佐夫十分清楚他的处境:要么与法军拼死一战,在维也纳等待奥军的增援,要么扔掉维也纳,冲出包围圈,去阿罗木次与沙皇会合,然后再同拿破仑决战。库图佐夫权衡再三,担心在维也纳等不到奥军到来就会全军覆没,这样倒不如去阿罗木次,三十六计走为上,库图佐夫决定放弃维也纳,向多瑙河方向挺进。

俄军行动的改变,拿破仑看得非常清楚,他急忙命令缪拉死死钉住俄军,快速追击。缪拉接到命令后却急功近利,想一举占领维也纳,结果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不但没有完成任务,还丢失了一个师,而且,整整使法军耽误了两天时间。

为了弥补损失,拿破仑下令强渡多瑙河,加紧追赶库图佐夫。但大桥全被俄军炸掉了,只有维也纳北面有一座被奥军严加防守的桥梁,拿破仑给缪拉下了死命令:必须强占这座桥!而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既不能让敌人占领它,更不能让敌人把它炸掉!缪拉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他清楚桥上设满了路障,埋了许多地雷。对岸是奥军的几门大炮,目标正是桥的这头,缪拉意识到,强攻硬拼只会桥毁人亡,不如想办法以智取胜。

经过周密地调查,缪拉终于有了主意。他挑选了一个营的掷弹兵,这些士兵个个英勇善战。缪拉命令他们悄悄埋伏在桥边灌木丛中。他自己则只带领了三个将领,大摇大摆地走上桥头,向敌人走了过去。当他看到守桥奥军急欲点火炸桥时,便高声喊道:“法奥已经停战了,停战协定马上就要签定了,你们还炸桥干什么?”奥军士兵不知真假,但看到他们只有三个人,又听说他们是来谈判的,所以,他们被带到了桥头军营里边。

缪拉一见到守桥军官,就对他说:“真该谢谢上帝,战争终于结束了,我们两国的皇帝正在签署停战协议呢!我们要见奥厄斯伯公爵,商谈我们双方停火的事。”

军官立刻派人去请守桥部队司令奥厄斯伯公爵。公爵来到后,缪拉又立刻与他握手,并热情洋溢地对公爵大加夸赞道:“您是奥军的杰出军事指挥家。刚才我们还互相仇视,现在我们可以手拉手欢呼歌唱了。我们的皇帝拿破仑知道您是一位英雄,很想见见您!”这一番恭维是在奥厄斯伯公爵思想上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说的,奥厄斯伯公爵看到缪拉他们与守桥士兵非常轻松地闲聊,根本就没有怀疑这是一个骗局。正当缪拉与公爵谈兴正浓时,埋伏在桥边灌木丛中的法军士兵迅速冲上桥头,把奥军准备炸桥用的燃烧袋子一一抛入河中。当他们即将完成任务时,一名奥军下级军官发现情况不对急忙向公爵报告道:“公爵,您受骗了,法军来到了!”缪拉立刻对公爵说:“我听说奥军一向纪律严明,怎么会让不懂礼貌的下级这样对您说话!”奥厄斯公爵感到受到了侮辱,立即下令:“将这个目无军纪的人带下去!”

这时,法军已基本完成对大桥的占领,所以缪拉笑着对公爵说:“公爵,我想,您应该和他一道去,要不然,我们的将士们会埋怨我的。您看,他们来了!”说完,指了指似乎是从从天而降的法军士兵。直到这时公爵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他怒视缪拉,缪拉则耸耸肩膀,说道:“很抱歉,这是战争,我不得不如此!”这样,法军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便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大桥。大部队迅速越过多瑙河,去追赶库图佐夫。

库图佐夫面对强大的追兵,命令部队拼死抵抗,摆脱法军的围追。经过几次血战,俄军以1.2万人的代价,冲出重围,到达阿罗木次,与沙皇和奥地利皇帝会师。拿破仑坚追不舍,不久,也来到了阿罗木次附近,驻扎于65公里之外,准备寻找时机,击败敌人。针对法军兵临城下之势,俄奥联军内部意见不一,沙皇一派坚持与法军决一死战,洗去两国皇帝被拿破仑追赶得无处藏身的耻辱。而库图佐夫深知,速战对联军不利,所以一定要等到普鲁士正式参战了之后再与法军决一死战,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打败法军。

对于拿破仑来说,速战速决是再好不过了。不然,夜长梦多,万一真的普鲁士也加入反法联盟,那就更不好取胜。于是,拿破仑一面派人拢络普鲁士,最终使普鲁士表示不会加入反法联盟向法国开战;一面又采用兵不厌诈的手法,诱使敌人上当。为了使敌人相信法军想拖延战机,军无斗志,坚定敌人迅速决战的信心,拿破仑派使者到联军中去,谎称要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沙皇则不愿见这个“科西嘉小子”,便派了一个军官跟随法军使者去面见拿破仑。拿破仑在这个军官到来时,故意让军队将士们做出衣衫不整,懒散松懈的样子。果然该军官回去报告沙皇:“此时正是我们打垮法军的时候,请迅速出战吧!”

拿破仑在安排这一切的同时,部队内部也在积极备战。离维也纳120公里处的奥斯特里茨村西面,有一块很好的地形,中间是普拉岑高地,南面是沼泽地,只有一条山路通向外边,如果占领了高地,就可以控制周围大片地区。

1805年12月2日凌晨7时,世界著名的战役奥斯特里茨大战开始了。联军首先发射密集的炮火,拿破仑却先让部队放弃普拉岑高地后撤,将联军吸引到高地南部,达到目的后,他又让部队坚决抵抗联军的进攻,使俄军不得不将预备部队全部拉出,以便攻击处于两翼的法军。这样,联军对普拉岑高地的占领就现了漏洞,力量分散了。拿破仑迅速抓住战机,利用精锐部队立刻攻占普拉岑高地,切断了联军的联系。

亚历山大也马上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匆忙派军队向高地反扑,试图重新攻占高地。于是双方军队在这里展开了空前的激战。结果俄军未能成功,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且联军不得不集中在高地南部,全部处于法军的炮口之下,在这关键时刻,拿破仑果断下令:总攻开始。于是,声势强大的法国官兵呼喊着冲向联军,联军阵营立刻大乱,退到了唯一的通道上,通道旁边,是结有薄冰的湖水。在联军立足未稳之时,法军向联军人群中射出了凶猛的火炮,炮声隆隆,联军死伤无数。不少士兵急忙跳上冰面,试图沿冰面逃跑。但是,一颗颗炮弹又射向冰面,顿时,冰块断裂,几千名联军要么血肉横飞,要么沉尸湖底。联军彻底失去了作战能力。战斗以法军的大胜而告终。

这次战斗,联军共死伤1.5万余人,被俘2万余人。第二天,奥地利皇帝请求停战,并割让了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国土和每年4000万法郎的战争赔款。面对这种情况,普鲁士也不得不同法国签订了攻守同盟条约。

战争的胜利使法国得到了莫大的好处,也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拿破仑的威名又一次受到至高无上的崇敬。

拿破仑兵败俄国

拿破仑经过与欧洲反法各国的几次大战,地位更加巩固,实力也大大增强了。但强大的俄国在沙皇亚历山大的统帅下,一直与拿破仑明争暗斗。为了彻底打败俄国,拿破仑使出了他惯用的计谋。

1808年9月,拿破仑与俄沙皇亚历山大在德国埃尔富特城郊进行“友好和平”的会谈。这次会谈是拿破仑邀请亚历山大而进行的,但是,拿破仑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友好和平”,他是要通过与沙皇会谈,摆出友好姿态,同时了解沙皇对战争的准备情况。果然,拿破仑认为有机可乘,心中暗暗地定下了摧毁俄国的具体计划。

1812年5月,法军占领下的德国德累斯顿,拿破仑威严地检阅着他的部队。士兵们情绪高昂,不断地高呼:“皇帝万岁!法兰西万岁!”拿破仑喜不自胜,对未来一战充满信心。检阅完毕,拿破仑振臂一挥,下令道:“出发!”6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俄国境内。6月23日,法军越过涅曼可,开始进入俄罗斯控制的立陶宛。

法军顺利占领立陶宛。立陶宛是这样的安静,以至于连一个人影也看不到。突然,拿破仑感到有点不对劲,便下令找几个老百姓来询问一下情况。士兵们左找右找,仍未见到任何人!原来,在法军来到之前,沙皇已下令所有人躲藏起来,使法军如入无人之境。这样,拿破仑的部队便无法生存。

实际上,正是这样,拿破仑的几十万大军处于寂寞清冷的荒野里,处境艰难。“陛下,我们的物资供应已经短缺了,人员病困交加,严重影响了我军的战斗力。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法军一将领向拿破仑请示。

“继续前进!向斯摩棱斯克进军!到那里彻底消灭俄军。”拿破仑果断地下达了进军命令。

疲惫不堪的法国将领们立刻组织攻城,这次,他们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同时,因为法军将士急躁冒进,没有很好地组织部队进攻,结果,有1.2万余人战死,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拿破仑看到硬拼不行,便改变战略,命令用大炮射击,隆隆炮声,带着法军将士的无限气愤,射进俄军阵地。这次,拿破仑达到了目的,一阵猛射之后,对方便毫无动静了,法军异常高兴,争先恐后奔入城市。进城之后,法军才发现,没有任何伤亡的敌人。原来,俄军又悄悄转移了。又把一座空城留给了法国官兵。拿破仑气炸了肺,在这个时候他异常冲动,决心孤注一掷,不打败俄军决不收兵。在物资供应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命令部队继续东进。

9月7日,在波罗金诺地区与俄军相遇,拿破仑终于迎来了他复仇的一天。波罗金诺是距莫斯科10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村虽小,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这里是通向莫斯科的大门,占领了这个小村,就等于拿到了进入莫斯科的钥匙。拿破仑了解了这里的地理位置,便投入了大量兵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它。结果,法军用13万兵力,近600门大炮的强大力量向波罗金诺村攻击,不久便占领了这个村庄。

正当法军将士兴奋异常欢庆胜利时,俄军位于村南箭头堡阵地的大炮却突然咆哮起来,一颗颗炮弹飞落法军阵地。“报告陛下,俄军大炮不断向我们轰击,是不是摧毁它?”一位法军将领问拿破仑。

“请摸清敌人的情况,马上报告。”拿破仑向那位将军说道。

“报告陛下,情况已经摸清了。那里共有12万俄军。其中有8.5万名是后援部队。还有300门大炮。”这位将军非常熟练地向拿破仑陈述刚刚摸清的敌军情况。

“主帅是谁?”

“巴格拉基昂。”

“啊,”拿破仑犹豫一下接着说:“巴格拉基昂,巴格拉基昂,这个人很难对付,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将军,可以说,他是俄国军队中最为杰出的军人。我们要认真谨慎对付他。”“是,陛下。”将军转过身,下令炮兵向箭头堡开炮。

俄、法双方的炮战开始了。法军将400多门大炮全部动用起来,猛烈向箭头堡攻击,俄军则用他们的300多门大炮奋力还击。俄法阵地相距不足一公里,由于无数炮弹的轰击,满地都是高低不平的弹坑和四散飞溅、层层迭迭的弹片。

一阵射击之后,拿破仑看到俄军火力已明显减少,认为时机已到,就命令部队冲入俄军阵地。一霎时,法军个个勇猛异常,高呼着向箭头堡扑去。俄军也不甘示弱,对准成千上万的法军猛烈开火,结果,法军成批地倒下。但是,由于法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俄军,尽管伤亡惨重,最终仍然冲进了箭头堡,击毙了残余俄军。俄军守堡士兵全部阵亡。巴格拉基昂迅速调集8.5万后援部队增援,面对法军,俄军也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为死难同胞报仇。巴格拉基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命令俄军坚决夺回箭头堡。俄军在法军炮火轰击下,一批又一批地死去,终于又夺回了箭头堡。

在一天的战斗中,法军共有八次夺得箭头堡,俄军奋力反扑,又八次夺回箭头堡,每次争夺,双方都有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一天的战斗,双方共损失人员8万人左右。所以人们说,这次战斗是19世纪第一次规模最大的争夺战。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组织兵力,又作了第九次争夺,轰轰隆隆的炮声带着死神飞入箭头堡俄军阵地。俄军也积极组织有效的反击。突然,一颗炮弹落在巴格拉基昂的身旁,弹片四下飞溅,其中一块击中巴格拉基昂,撕裂了他的胸膛。巴格拉基昂血流如注,面色苍白,慢慢地倒了下去。这位“俄国最杰出的军人”再也没有爬起来。

法军趁势攻入箭头堡,俄军最高统帅库图佐夫下令部队撤退。这次争夺战以法军的胜利而结束。

9月14日,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率领下,浩浩荡荡进入莫斯科。但库图佐夫已下令全城撤退,把一座空城留给了拿破仑。

拿破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占领的莫斯科,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恼羞成怒的法军一把火点着了整个城市。烈火在全城燃烧,熊熊的火焰仿佛在替法国将士耀武扬威,也仿佛在为所有俄国人诉说着国家所遭受的空前的劫难!

烈火在莫斯科燃烧了三天三夜,克里姆林宫被滚滚浓烟笼罩着,拿破仑在里边还未体会够胜利者的喜悦,便被浓烟赶了出来,他实在难以忍受刺鼻的烟味。

法军虽然占领了莫斯科,但随着冬天的到来,本来就已十分短缺的军需物资,这时更是紧张。将士们以生命换来的成果,却因为缺衣少食而难以维持,法军内部怨气冲天。10月18日,俄军又袭击了法军,打死打伤法军3000余人。面对这种情况,拿破仑感到,他的部队已不堪一击,已经无力再继续占领俄国了,否则,不是被俄军打死,就是被饿死、冻死。所以,他于10月19日率11.5万残兵从原路返回。回国途中,又不断遭到俄国伏击,加上天寒地冻,风雪交加,无数士兵大批大批地死去。11月29日,在渡过一座桥时,士兵与随军家属互相争抢过桥,又有1.2万人掉入河中淹死。12月中旬,拿破仑终于离开俄国,但原来的60万大军,现在只剩下2万瘦弱的士卒。

这次远征俄国,法军遭受到了重大损失,拿破仑所领导的武装斗争最终因各国势力的反对而彻底失败了。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回法国重建封建王朝了。

趁法军退出俄境的时候,沙皇立即联合奥、普军队追杀过来,1813年与法军会战于德国莱比锡,法军又遭重创。之后,1814年3月31日,亚历山大与各国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滑铁卢的拿破仑

1814年3月,沙皇亚力山大率俄军和各国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法国革命前的波旁王朝复辟了。

欧洲第六次的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1814年9月起,各国首脑开始在维也纳召开长达10个月的和平会议,第二年3月,突然传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潜回巴黎的消息。

1815年3月,拿破仑只率1500人,几门大炮,分乘几艘船只,就在法国海岸登陆。复辟后的波旁王朝闻讯后,妄图阻击。双方在拉缪尔村遭遇。拿破仑跳下战马,命令他的士兵枪口朝下,然后率领他们大摇大摆地向对方走去。他边走边向波旁王朝的士兵说:“你们当中有谁想打死自己的皇帝那就开枪吧!”士兵们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曾使他们引为骄傲的灰色大衣和三角帽(拿破仑出征时装束),认为他就是曾经率领他们驰骋欧洲、称雄一时的统帅时,纷纷放下枪,簇拥到他的身边,亲吻他的手。沿途的农民听说拿破仑来了,纷纷跑出村庄,激动地哭着呼喊:“皇帝万岁!”拿破仑在前呼后拥之中,率领部队前往巴黎,连王宫的卫队都纷纷倒戈,路易十八闻风逃走。拿破仑不费一枪一弹,仅在出岛23天后的3月20日,便在巴黎重新组织起资产阶级政府,重登帝位,这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不久,欧洲各国反法同盟又拼凑起来,围攻巴黎。拿破仑率领12.5万大军迎敌。法军突破了普军阵地,又打败了英国军队,一直推进到比利时边境。6月18日,大决战在比利时南部的滑铁卢展开。

当时会战双方的形势是:盟军占据了一个山头,处于居高临下之势,法军位于山下,处于仰攻之势。但这些不利的战地因素,对于炮兵出身、有着雄厚炮兵部队实力的拿破仑来说算不上是多大的问题。6月17日晚,拿破仑制定了进攻计划:18日清晨6点钟发起总攻,中午结束战斗。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然而,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17日夜晚,滑铁卢地区下了一夜的大暴雨。这一夜的大雨,使道路泥泞难行,低洼之处雨水淤积,形成一片沼泽,大炮和弹药也被雨水淋湿。总攻的时间不得不推迟到上午11时半进行。炮兵是战役胜败的关键,法军艰难地驱驶炮车前行,不断地陷进泥水之中,行进的速度十分缓慢。尽管如此,拿破仑还是突破了联军几道防线。但由于总攻时间的推迟,盟军的支援部队纷纷赶到滑铁卢。普鲁士的比洛军团立即投入了战斗,攻占了法军的右翼阵地。这时居高临下的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同盟国联军向山下进攻,势如破竹,法军腹背受敌,一直激战到深夜,终于瓦解,一败涂地。在此次战争中,英军统帅威灵顿临危不惧,沉着应战,抓住援兵到来的有利时机转败为胜,击败拿破仑,从此名震欧洲,被人称“铁公爵”。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巨著《悲惨世界》中说:“1815年6月17日到18日的那天晚上,多几滴或少几滴雨,对于拿破仑成了一种胜败存亡的关键。”

6月22日,拿破仑被迫第二次退位,被囚禁在非洲西面,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上。这次拿破仑东山再起,至滑铁卢惨败,总共100天左右,史称“百日皇朝”。

后来“滑铁卢的拿破仑”在西欧成了最终失败的代名词,或被用来表达英雄末路的意思。其实,滑铁卢的拿破仑并没有低下他那骄傲自负的头。战败之初,他曾决心孤注一掷,凭借他的才干和毅力,凭借他的威望和影响,与联军再拼个你死我活是完全可能的。

滑铁卢战役后,反法联军兵临巴黎城下,向刚成立的临时政府发出通牒,要求拿破仑必须离开法国。临时政府接受了联军的条件,但谁都知道,要拿破仑自动认输,束手就擒绝非易事。于是有人想起了与拿破仑有特殊关系的欧仁妮·德茜雷·克莱德。

欧仁妮是马赛绸缎商之女,在年轻时与拿破仑曾痴情地热恋过。后来由于政治上的需要,拿破仑与寡妇约瑟芬结了婚,遭此残酷打击的欧仁妮痛不欲生。当她投塞纳河自尽时,被拿破仑手下的贝纳多特元帅救起,后来二人结成伉俪。在一系列的事变中,贝纳多特成了反法同盟国之一的瑞典的王位继承人,欧仁妮也成了未来瑞典的王后。尽管如此,拿破仑对以往的恋人始终一往情深。当欧仁妮出现在拿破仑面前时,拿破仑激动得不能自己,但当他理智地看到一个反法联军和临时政府的说客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那颗高傲、不屈的心震动起来了。欧仁妮并没有被自己的使命所左右,抚慰了拿破仑的心,复苏了他久已泯灭的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良智。他依然信任她,依恋她,他们终于一起开始正视起法国目前残酷的现实。

自从拿破仑掌权以来,法国大革命的物质成果已被他挥霍殆尽。20年的战祸,已使300万优秀儿女捐躯在异国他乡的疆场。如今的法国遍体鳞伤,人民疲惫不堪,继续战争已不堪承受。他还有什么理由再为自己的野心要求法国人民再去冒新的风险,再遭受更大的苦难。理智终于战胜了狂热的妄想。当欧仁妮伤心地离开他的时候,拿破仑已经万念俱灰,放弃了最后的一搏,甘愿到圣赫勒拿岛了此余生。

法国人民感谢欧仁妮,巴黎人民感谢欧仁妮,称她为“和平夫人”。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后,一蹶不振,固然是同法国临时政府对拿破仑的心理攻势分不开的。但是拿破仑在他的后期,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带有明显的称霸欧洲,恃强凌弱的侵略性质,他的“以战养战”、“就地取食”政策的推行,导致了被压迫国家的人民不满。再加上他独断专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早已打破了“常胜将军”的神话,在长期的战争中,损失了大批的有生力量,已呈虚弱之势。所以说拿破仑走向最后的失败,又是历史的必然。

拿破仑于1821年5月5日在圣赫勒拿岛上病逝。

维也纳和会

维也纳和会会场

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1814年9月,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将欧洲各国的代表请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会议长达10个多月,名义上是重建被拿破仑战争破坏了的欧洲和平,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欧洲政治疆界、复辟王朝、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1814年10月1日,欧洲各国处理反拿破仑战争善后事宜的会议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国皇帝弗兰茨一世、以及其他国家的亲王大公等。战败国法国的外长塔列兰列席会议。

开幕式后,就开始了昼夜不停的游乐。舞会、狩猎、游览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各国代表深溺其中,在舞会和酒宴上大出风头,又在狩猎野餐中大尽其兴。维也纳街头车水马龙,时常闪现代表们活跃的身影。

除开幕式和闭幕式外,居然一次正式会议都没有举行。这是开什么会呢?其实,这是一次复辟和分赃的会议。其主要目的是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并重新划分欧洲的版图。

当时,与会各国代表都心怀鬼胎,所以歌舞升平的背后是矛盾重重。实际上,这次会议的真正主宰和操纵者是俄、英、普、奥四国。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瑞、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的随行人员——普鲁士首席部长哈登堡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成为会议的“四巨头”。会议的一切问题都由这四国组成的“四国委员会”秘密决定。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使自己成为欧洲霸主,施展各种诡计,使欧洲各国尤其是西欧各大国之间相互争执、产生敌对,以互相牵制。而自己则提出要独占拿破仑时期建立的华沙大公国。他还提出将萨克森让给普鲁士。

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瑞则竭尽全力削弱法国,并拉拢普、奥同俄、法抗衡,以形成欧洲大陆的均势。同时,英、法、奥又联合起来,限制普鲁士的势力。

普鲁士首席部长哈登堡主张坚决严惩法国,扩张自己的领土。他要求占有萨克森,以确保德意志的霸权。普鲁士跟俄国联合起来。

而东道主奥地利的首相梅特涅更是活跃,他主张恢复奥地利对意大利的统治,欲取得在中欧和德意志的霸权。

这样,以俄、普为一方,以英、奥、法为另一方,代表们争吵不休,面红耳赤。争吵持续了五个月,仍然没结果,达不成任何协议。梅特涅只好一面继续与另外三个巨头讨价还价,一面继续指示接待部门安排好其他各国代表的玩乐活动。按照梅特涅的安排,其他与会国的代表只能尽情地吃喝玩乐,不能了解会议内幕,也无须表决。

正在维也纳乱得一团糟的时候,被流放的拿破仑神奇般地脱离流放地,于1815年3月1日出现在法国的如安港。紧接着,他回到巴黎,推翻了波旁王朝的政权,第二次登上帝位。这令正在维也纳争吵的会议代表们目瞪口呆。

由于对拿破仑的共同仇恨,更重要的是对拿破仑的共同惧怕,他们停止了争吵。各国再次组成反法同盟,集结一百万兵力,向拿破仑开战。与此同时,分赃也因形势所迫有了眉目。1815年6月9日,与会代表匆匆忙忙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总决议》。

根据《最后总决议》,欧洲各国封建王朝恢复统治,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封建王朝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各邦的旧王夺回王位。从而出现了全欧洲规模的复辟浪潮。通过《最后总决议》,各国各得其所。沙皇俄国获得了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并继续占有芬兰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还与奥、普两国共同“保护”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英国除继续占有马耳他,从法国手里获得多巴哥、圣路西亚和毛里求斯外,还从荷兰手里夺得了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岛,从而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加强了其海上霸权地位。普鲁士抢得了波兹南和格旦斯克地区。奥地利在夺得了加里西亚的同时,又成为意大利半岛的实际统治者。

《最后总决议》还规定建立德意志邦联,邦联由三十四个邦国、四个自由市组成,其中两个最大的邦是奥地利和普鲁士。邦联设立一个由各邦代表组成的“邦联议会”,由奥地担任会议主席。西班牙波旁王朝则取得了对两西西里王国的统治权。在《最后总决议》中,还对战败国法国作出了惩罚性规定:法国必须恢复到1792年时的疆界;法国的五十三个海陆军要塞,由反法联军占领三至五年;法国必须交出全部海军;法国必须赔偿七亿法郎。

同时,比利时被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兼治卢森堡王国;撒丁王国收回萨伏依和尼斯、热那亚。瑞士被宣布为永久中立国。

维也纳会议所建立起来的反动秩序,史称“维也纳体系”。为巩固这一体系,1815年9月,俄、普、奥结成“神圣同盟”。不久,除英国以外的欧洲各国加入。此后,俄、英、普、奥四国又结成四国同盟,以维护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保持欧洲均势。

从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开始,欧洲进入一个黑暗时期。复辟势力不顾各国人民日渐增强的民主意识和一些弱小国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倒行逆施,穷凶极恶。然而,欧洲各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争。从19世纪20年代起,欧洲许多国家燃起的革命烈火,使维也纳体系危机四伏,复辟势力顾此失彼,焦头烂额。到19世纪30年代,维也纳体系终于崩溃。

青年马克思

19世纪中叶,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开始了。资本家盲目竞争扩大生产,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发生,日益庞大的工人阶级经济和政治地位不断下降,无产阶级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弊端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强烈批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社会事实,为人类的先进人物科学地把握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卡尔·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他的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

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老师的注意,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有几段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父亲也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走自己的道路。

马克思到了波恩大学后,感到很遗憾。原来他希望在这里能够认真地学习专业,谁知道,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波恩大学已经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整日追求的是吃喝玩乐,无所事事,根本不像一所学校。马克思感到,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如“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垒,就促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在大哲学家黑格尔去世之后,德国哲学界明显呈现出两种对立的派别,“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统治深恶痛绝,他们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量。而老年黑格尔派则拥护专制政权,支持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专制统治。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分,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哲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他读到费尔巴哈的《基督教本质》,受到唯物主义的强烈影响。但除哲学外,历史学、文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认真地学习,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可以说,这几年的学习,使马克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以后进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试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这表明马克思已成为献身人民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马克思被耶拿大学授于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用为《莱茵报》主编。这时,马克思正好借《莱茵报》来宣传革命思想,所以这份报纸成了马克思毕业后进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马克思刚去主持这份报纸的工作,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事情是这样的,在德国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后来,一些贵族地主把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许居民们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柴草,却被认为是“盗窃”。广大居民不满,德国议会不得不认真审议这些事情。可是,他们只为贵族地主考虑,审议结果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盗窃!如果再持续下去,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这样一来,引起全国民众对议会的强烈不满,人们愤怒谴责议会的不公平处理。

马克思也感到十分气愤,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文中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人们当然十分欢迎马克思的这些文章,争相购买《莱茵报》阅读。马克思刚开始来到《莱茵报》时,其发行量只有800余份,几个月之后,已发行3400余份。

对于《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了《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了报纸的主编职务。

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他在寻找着时机,去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

1843年深秋,马克思离开了德国,来到了法国巴黎。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不断地加强与工人的联系,以便了解工人阶级的愿望,把自己的理论思想不断地加强与工人的联系,以便了解工人阶级的愿望,把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工人阶级的实际思想结合起来。因此,他不断到工人家去了解工人生活、思想、要求,还经常参加工人组织的秘密会议。

由于认真地、长时间地参与工人的活动,马克思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要使工人阶级翻身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全面提高全人类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进而建立一种更完善、更理想、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这个社会里,才能够实现人类大同。

同时他又认识到,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光靠抽象的理论是不行的,还必须付诸实际的行动。这个行动,就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专政。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等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奋斗。

从此,马克思对他的革命行动的目的、手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的一切革命活动都围绕着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宗旨。

1844年2月,马克思参与主办了《德法年鉴》杂志,因为马克思具有积极进步的革命思想,所以《德法年鉴》遭到普鲁士政府的无理阻挠,他们以“预谋叛国和污辱国王”之罪,不准任何一本杂志流进德国。为了彻底阻止马克思的思想进入德国,普鲁士政府派了大批军警到莱茵河的船中去搜寻,结果搜出了几百本《德法年鉴》,使这个杂志无法再继续办下去,不得不停刊了。

杂志虽然停刊了,但是,马克思却在这本唯一的一期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一篇重要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阐述了依靠工人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建立平等社会的思想,而且明确指出,要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用革命理论来指导革命实践。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使革命者真正找到了革命的理论,并以此指导革命实践。从此,马克思以更加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全面投入革命实践,终于成为无产阶级伟大革命的理论奠基者、奋不顾身的战士和革命者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

恩格斯恩格斯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他们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断尖锐的历史条件下,背叛了出身的阶级,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转变,以他们不朽的学说开创了世界历史新篇章。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德国西部莱茵省的巴门市。父亲是资本家,开纺织厂,迷信宗教,性情暴躁而专横。母亲是家庭妇女,性格和蔼而软弱。恩格斯是长子,父亲管教得特别严格,从小就要他“按上帝的意志”办事。

恩格斯中学未毕业,父亲就强迫他停学,让他去学习经商做生意,他希望恩格斯将来能继承他的事业,成为大资本家。恩格斯虽然不满父亲的安排,但无奈之下,只好听从父亲安排,去到一个小营业所去工作。

18岁时,恩格斯又被父亲送到德国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布莱梅,到那里的一家大贸易公司工作。这一次恩格斯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布莱梅虽属德国,但不是普鲁士的领士,这里的思想比较自由,普鲁士专制政治对这里影响不大,人们可以自由地看书、议论。喜欢自由的人和对专制制度不满者,都希望能够来到这里,恩格斯也是这样。到了布莱梅,恩格斯除了应付一下父亲派给的工作之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上。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对各方面的书都感兴趣,哲学、历史、物理、化学等他一本本、一卷卷地深入学习。读书使他掌握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在这里,恩格斯接受了不少新的思想,阅读了许多国家的进步书刊,这使他更为同情工人无产者的遭遇。早在家乡读中学时,恩格斯就对为自己家里干活的工人充满了同情之心。他常常一个人偷偷跑到工厂里去观察工人劳动,又来到工人所住的地方,观察工人生活。他看到了这么一种现实,工人们在潮湿、窄小的低矮工棚里生活,一家老小挤在一起,里面几乎没有任何亮光。工人们缺吃少穿,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更使恩格斯吃惊的是,工厂里有不少童工!他们本该和自己一样读书、学习,无忧无虑地度过他们的童年,但他们却在这里辛辛苦苦地为资本家创造财富!甚至天真地想,能让这些人住在我们家里该有多好!

这种对工人极为同情的思想,一直持续到恩格斯长大成人之后。长大了,恩格斯懂得了许多道理,尤其是到布莱梅之后,他认识到工人穷困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工人们的生活面貌,必须彻底推翻这个制度。

于是,他开始寻找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道路和方法。由于恩格斯刻苦学习,到了20岁,他已经掌握了英、法、意、西班牙、希腊、拉丁等十几种外语,取得了可喜的进步。1841年,恩格斯入伍了,在部队里,他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技术,很快就成了一名好炮手。在服兵役期间,恩格斯还经常到柏林大学旁听,广泛涉猎各种专业知识。这时候,他还发表了几篇著名的理论文章如《谢林——基督的哲学家》等,以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学观。

在恩格斯兵役期满的1842年9月,正在科隆主编《莱茵报》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相见了。

马克思早就听说过恩格斯的一些事情,而且对他敢于同情工人阶级、违背父亲意志办事表示赞赏。但在这个时候,马克思刚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中的“自由人”组织来往甚密,而“自由人”组织是一个只会说空话、骗取别人信任、自吹自擂的组织,所以马克思对之非常不满。因此,当他与恩格斯见面后,感到恩格斯也名不符实,他同情工人阶级的生活,只不过是一时的兴致所致,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所以,他就很不热情地与恩格斯作了简短地交谈。

1842年11月,恩格斯受父亲指派到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个纺织厂去,这对于恩格斯来说,无异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他高兴地来到英国工业的中心城市曼彻斯特。到了曼彻斯特以后,恩格斯发现,英国工人运动确实走在了世界工人运动的前列。他们为了自由、平等、幸福,已长时间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斗争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就是实现《人民宪章》。

当恩格斯来到这里时,几百万工人正在组织集体签名,要求英国议会批准通过这个宪章的实施,让每个工人都有选举权。恩格斯也积极地加入他们的斗争行列,与他们一道,争取工人的平等权利。

不但如此,恩格斯还从更高一层入手,努力从理论方面反映工人所遭受的痛苦、揭露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本质。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去访问工人,了解工人的斗争情况、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思想、愿望,还积极参加了“宪章派”所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以实际行动支持工人们的斗争。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反映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愿望和斗争的一篇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终于完成了,恩格斯把它寄给了法国《德法年鉴》的主编马克思。

马克思非常高兴地阅读了恩格斯的这篇文章,认为它能够非常及时地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就把它刊登在《德法年鉴》上,并给恩格斯回信,希望他能再详细地反映英国工人阶级所面临的问题。不久之后,恩格斯就查阅了大量的官方文件资料,写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在这部经典性著作中,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彻底解放,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战斗,去推翻资产阶级所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家时路过巴黎,又一次去专程拜访马克思。

这一次他们两位见面的情况完全不同了。马克思一见恩格斯,就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像久未见面的亲兄弟一样拥抱在一起。马克思请恩格斯到雷让斯咖啡馆去喝咖啡,并把法国的工人运动领袖介绍给他。晚上,在马克思家里促膝谈心,讨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在十天的相处日子里,他们一起商议,并开始合写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自由人”荒谬论点的重要蓍作——《神圣家族》。三个月后,全书写成。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写的书。书中,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真正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从而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这部著作为以后的工人阶级斗争指明了出路。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11月21日,成千上万的法国丝织工人在里昂市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他们打着的标语牌却是“省长万岁!”“我们的父母官万岁!”

原来里昂是法国当时的丝织中心,里昂已经拥有3万名丝织工人,他们遭受到工厂主和包买商的残酷剥削,每天劳动15-18小时,所得工资只能买一磅面包,难以维持生计,纷纷向工厂主提出要求增加工资。10月初,6000名丝织工人把工厂主堵在办公室里,迫使这位工厂主答应为工人增加工资。但是过后,这位工厂主违背诺言,拒不执行和工人们达成的协议。

愤怒的工人向里昂的省长请愿,省长出于对工人的同情,更是为了里昂的秩序,答应了工人的请求。于是,工人们抬出了省长。他们要求省长帮助他们对付不同意增加工资的工厂主。

11月21日的罢工游行使里昂沸腾了,各界的代表聚在一起研究工人罢工的问题。在政府大厅里,人们争论不休。自由主义代表佩里埃发表意见说,国家没有支持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职能,国家必须保障契约自由。

根据这一原则,政府决定派出36000名士兵镇压工人罢工游行。省长曾同意的增加工资比率被废除,省长被免职。

当2000多工人手挽手高唱《巴黎进行曲》向市中心前进时,立刻遭到军队的阻拦,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军队突然开枪,打死了一名工人。示威游行的工人气愤已极,纷纷拿起了武器。他们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

经过两天多的战斗,武装工人打退了政府军,控制了里昂全城,占领了市政厅,拘捕了省长,起义达到了高潮。

但是,里昂丝织工人的起义也显示出他的不成熟。他们没有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只成立了一个工人委员会,作为临时机构来“监视”市政府的行动,没有真正掌握政权。同时,起义工人也没有与其他工业的工人联系。而当时,里昂的工人总数约有9万人,这是一支不小和力量。

12月3日,政府向里昂派来了大批军队,把这场历时仅十几天的起义镇压下去了。

然而,里昂工人的斗志并没有消沉,他们始终坚定地与资本家作斗争,决心随时用自己的鲜血捍卫自己的权利。两年以后,即1833年的4月9日,里昂爆发了第二次武装起义。这一次起义,工人们明确地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他们在一面旗帜上写着:“不共和,毋宁死”的口号。

里昂工人的第二次武装起义坚持了6天6夜,最后终因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又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法国里昂爆发的这两次工人起义,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人武装起义。它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表明世界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里昂丝织工人起义是法国阶级斗争发展中的转折点,是工人运动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开端。

兵学经典《战争论》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悲剧的历史时期。战争以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法国为一方,以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国组成的7次反法联盟各国为另一方,双方进行一系列的战争,统称为拿破仑战争。

普鲁士军队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亲身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全过程,从法军初期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到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最后溃败,克劳塞维茨都是它的见证人。

克劳塞维茨1792年加入普鲁士军队,开始了他一生戎马倥偬的生涯。1793年,普鲁士同法国作战时,他只有13岁,便参加了围攻美因茨城战斗。1795年被晋升为少尉。1801年—1803年在柏林军官学校学习。因学习成绩优异深得校长香霍斯特的赏识,毕业时因他的推荐,克劳塞维茨当上了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其时,拿破仑称帝,连续发动战争。1806年9月,普鲁士参加第四次反法联盟。10月,克劳塞维茨随同亲王指挥的步兵营参加了普法奥尔施塔特会战。普军战败,他在退却时被俘,送到法国拘留,直到第二年10月才被释放回国。

普军的溃败,反映了普鲁士专制制度的腐朽,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进行一些改革。1808年,克劳塞维茨任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在香霍斯特将军的主持下,积极从事军事改革工作。他们提出的改革方案中,也包括一些社会改革的要求,如废除农奴制,废除贵族在军队中的特权(在普鲁士军队中,只有贵族和地主及其子弟才能当军官,一般平民出身的人只能当士兵)等。1810年他又被晋升为少校,同年秋,被任命为柏林军官学校教官,同时为王太子(即后来的威廉四世)讲授军事课,前后共两年。

1812年6月,拿破仑发动侵俄战争,克劳塞维茨因不赞成普鲁士王室与拿破仑结盟而辞去军职,到俄国参加反拿破仑战争。1814年回到普军,出任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次年参加滑铁卢战役和进军巴黎。回国后,任莱茵军团参谋长。

1818年,38岁的克劳塞维茨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领少将衔。在长达12年的校长任职中,他全力倾心于战争理论的研究,致力于《战争论》的写作,直到1830年春调任炮兵监察时中断。1831年任普鲁士——波兰边境驻军参谋长。同年11月16日因染霍乱猝然逝世。

克劳塞维茨深入了解和亲身取得的无数实践经验,为他写作《战争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依据自己的作战经历,认真地思索和分析了历次战争现象,并悉心研究了历史上130多个大大小小的战例,系统地总结了经验,创立了自己的军事理论。

1812年6月,拿破仑率64万法军偷渡涅曼河侵入俄国,集结在西线的俄军只有23万,8月,沙皇亚历山大任命宿将库图佐夫为总司令,为保存俄军的有生力量,库图佐决定撤离莫斯科。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只得到一座空城。法军沿途大肆劫掠,并在莫斯科纵火。激怒了的俄国人民在各地展开游击活动,支持库图佐夫作战。拿破仑无法迫使俄国投降或议和,孤军深陷,又值严冬,于是在10月24日下令放弃莫斯科,向西部沿卡卢加大道撤退。但库图佐夫挡住了他的退路,不得不调转军队,沿入侵时的来路斯摩棱斯克大道退却。撤退途经村落,居民坚壁清野,法军饥寒交迫,又遭到农民游击队的袭击,伤亡惨重。俄军转入反攻,乘胜追击,法军仅剩3万保持战斗力的部队。12月,拿破仑几乎只身逃回巴黎。

克劳塞维茨亲自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经历了1812年的战局,从这场战争中引出他关于防御与进攻,向本国腹地退却等重要军事思想和理论。克劳塞维茨同所有的普鲁士官兵一样,对拿破仑充满憎恨,但是他并没有对拿破仑产生偏见,深刻的洞察分析能力、精辟的见解并没有妨碍他客观冷静地去分析研究拿破仑战略战术中的新东西。他以极大的兴趣,提取了拿破仑战争的规律和作战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他的夫人玛丽对他的事业起到了补充和“左右手”的作用。1810年,29岁的克劳塞维茨与富有教养的宫廷女侍从长、布吕尔伯爵的女儿玛丽结成终生伴侣。残酷的战争给他们个人生活带来不少苦难和考验,他们几度长时间的两地分隔,克劳塞维茨在给妻子的大量书信中,阐述了自己对一些战役的观点和见解,提出了自己的军事理论。这些书信无异于《战争论》的草稿。试想如果他的夫人没有对军事学的兴趣和造诣,岂不是对牛弹琴。《克劳塞维茨传》的作者施拉姆曾经写道:“这部作品(指《战争论》)是他深居简出的12年内完成的,而夫人则是他的‘首席秘书’。她表示赞同,给予启发,有时也毫不隐讳地提出自己的批评,特别是她用她那秀丽的字体把各个章节写清楚……因此,他的这部主要著作《战争论》1832年由克劳塞维茨夫人撰写前言出版,也就是合乎情理的了。”他们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里堪称楷模,他们虽然没有留下子女,然而却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硕果——《战争论》。

《战争论》在许多方面发展了西方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位研究总体战的西方兵学家。他第一次明确而深刻地阐明了战争的实质以及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他的最著名的观点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指出,这是“至理明言”,“马克思主义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战争论》不愧为世界军事思想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共产党宣言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同盟街上,有两座比邻的住宅,门上都挂着一块名牌。5号的名牌上写着“卡尔·马克思”,隔壁的一户,名牌上写的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是因为受到普鲁士和法国政府的迫害,才迁来比利时的;而恩格斯从英国迁来,则全是为了共同的事业。

“的铃!的铃!”1847年春季的一天,5号大门上拉响了急促的门铃声,一位伦敦来客正在急迫地叩门。

门开了,只见一位留着大胡子的青年走了出来,问道:“您是……”

“我叫莫尔,钟表匠。”

“欢迎您,莫尔先生,请进!”马克思知道,莫尔是“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这个同盟在欧洲各国工人中都有会员,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国际组织。“正义者同盟”的先进人物从全局着眼,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是正确的、先进的,有利于发展工人运动。于是,立刻全权委托同盟代表约瑟夫·莫尔前往布鲁塞尔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会谈,感情邀请他们。

坐定以后,莫尔打开皮包,郑重地取出一封书信,说:“请您看一看,这是我们同盟全体领导成员签名的‘委托书’。我们同意全部采纳您的意见,并邀请您和恩格斯先生为我们同盟——啊,今后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同盟了——写一个宣言,正式改组它!”

莫尔说着,双手交给马克思一封集体签名的信件。信中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请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同盟。

“可是,恩格斯现在还在巴黎。”

“这个没问题,我马上就去把您的意见传达给他。”

“好吧,谢谢你们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把这件事作好,因为其意义非常大!”马克思对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产生了好感。他伸出双手,与莫尔的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关心着“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因为当时在欧洲的许多工人团体和共产主义小组中,“正义者同盟”影响最大,而且其思想、宗旨也较为进步。同盟在欧洲各国都有会员。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有意参与他们的工作,只不过时机不到。而且,同盟中陈旧的宗派主义传统很严重,要参加的话,必须彻底改组,使它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领导组织,让它带领全世界无产阶级以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改造世界。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全面改组同盟作了充分的准备。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工作,一切基本准备就绪。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经济困难,马克思未能出席。恩格斯根据事先同马克思商量好的计划,与威廉沃尔佛一起指导了同盟的改组工作。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提议,大会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还通过了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的章程。章程已经删除了旧章程中所有过去秘密活动时和宗派活动时遗留下来的东西,而代之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其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同盟的行动目的,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型社会。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建议,同盟原有的口号“人人皆兄弟”予以废除,代之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的、富有战斗意义的伟大口号。

这样,一个最具进步意义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了,此后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同盟成立后,为了避免反动力的迫害,其活动仍然是秘密的。同时,为了扩大阵营,同盟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组织建立了一个“工人教育协会”,又把《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宣传阵地。1847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组织了一个“国际民主协会”。这些,都是公开的群众性组织,其目的是教育和组织革命群众,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和同盟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1847年12月29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席了会议。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新的《章程》和制订纲领。大会共开了10天。早在两个月前,同盟中央委员会曾用一种问答的形式写成了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的象征》,同盟把它分发给全体成员讨论。因为这份纲领还具有不少空想成分,如把共产主义看成是思想家的发现。为此,恩格斯又草拟了一份纲领,也是用问答体,名为《共产主义原理》。新章程的讨论比较顺利,但在讨论纲领时,第二次代表大会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耐心地做了宣传和解释工作。渐渐地使代表们的意见趋向一致。最后,大会同意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并且决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宣言,作为共产主义同盟的行动纲领。同时,也作为同盟的重要文件,向全世界公开发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共产主义原理》中的基本观点,在大会结束以后,积极投入新宣言的写作,不久,《共产党宣言》顺利完成了,并于1848年2月在伦敦正式出版发行。《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总纲领。它着重阐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客观规律,明确规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目的,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思想。

《共产党宣言》结尾,马克思、恩格斯豪迈地宣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最后,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作为《宣言》庄严的结语。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很快就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同类推荐
  • 最强帝王录

    最强帝王录

    “凡日月所照之地,江河所至之处,皆为帝国疆土”——神武大帝公孙续
  • 混在笑傲当皇帝

    混在笑傲当皇帝

    穿越到大明成为皇太子,而且是现任皇帝独子。正准备打造一个盛世大明却发现原来身处笑傲江湖世界。是混朝堂?还是混江湖?是做武林至尊?或是做千古一帝?还是…………...............................老猪建了个书友群,群号:19000209有兴趣的可以加,验证秘密是书名,多谢支持!!
  • 写给上班族的世界史: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写给上班族的世界史: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套书是一套大众流行历史类读物,它描述了文艺复兴前欧洲历史上四个重要的历史片段。本书为下卷,主要讲述两个大事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字军东征及席卷整个欧洲、带来灾难性后果的黑死病。大事件、大人物,在作者笔下,得到不一样的解读,更具传奇色彩。与绝大多数历史书不同,作者用华丽的语言,对历史进行了文学书写,阅读起来戏剧冲突感十足,震撼人心,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凰女独尊之花自飘零水自流

    凰女独尊之花自飘零水自流

    她贵为当朝唯一嫡出皇女,可谓帝后掌上明珠,享尽无上荣宠。在她遭人暗算昏迷不醒之际,仅一朝一夕,皇城却早已天翻地覆。一觉醒来,昔日繁华依旧,但遥坐在那龙椅上的早已不是她那爱民如子,爱女如命的父皇;稳坐后位的也不再是贤善柔美的母后。左相与将军同谋夺权,皇帝人头落地,皇后被赐毒香消玉殒,太子不知所踪,独留她一人面对这血海深宫。要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那就,拼上性命吧,公主。
  • 在繁华中沉没·清帝国

    在繁华中沉没·清帝国

    中华帝国的脚步沉重而拖沓,而且,陷入了一个怪圈:从王朝初建的清明,到末期的腐朽,随后被不堪重压的农民起义推翻,而新的王朝又重复这样的轮回。我们的帝国,犹如意气风发的少年,在这样的轮回中逐日变为垂垂老者,巨大的身躯轰然倾倒于烟尘之中。在帝国的历史中,我们看到惊人的相似:制度的承袭、人物的脸谱化……每个中国人,在借此套丛书回望来时路之时,都将为我们的历史而欢呼、惊讶、愤怒,甚至于椎心泣血。本书内容包括:孝庄、选储风波、皇帝和权臣、科场黑幕、民族怀柔之策、满族的婚姻习俗、郑成功、“康乾盛世”、两种文明的碰撞、洋务运动、袁世凯等。
热门推荐
  • 鹿晗,你的黑粉掉了

    鹿晗,你的黑粉掉了

    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叶小荷在大学读书生活中也不忘记勤工俭学。叶小荷同学很会利用表演这一点,去兼职做一名黑粉。二十四岁的明星小生鹿晗举办了第一场个人演唱会,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芦苇们也都很热情,不过……有一名似乎太过于“热情”,上台合作还不满意,竟然还要当众爆料?!既然是黑粉,就要黑得疯狂,粉得彻底。某荷屁颠屁颠地跟在某晗身后,大声喊着,“阿鹿,人家跟不上了嘛!”某晗却走得更快。某荷直接原地不动,“鹿晗!你家黑粉掉后面了!”鹿晗一把将叶小荷揽进怀中,在她额头上轻轻一吻,“以后不会了,我的黑粉。”
  • 千秋帝业

    千秋帝业

    乱世红颜花,不惜为人夸?英雄男儿志,生死谋天下。乱世之中,怎有真心真情?美人本该画眉描画,得权势庇佑安生立命;英雄本应建功立业,纵马驰骋疆场。然而命运安排他们相遇,她与谁历经磨难生死与共?是他?惊才绝艳,胸怀千策;还是他?八面玲珑,千机手段;亦或是他?豪气万千,义薄云天?踏尽漫天风雪,吹散烽火狼烟。建一世千秋帝业,创一代盛世繁华;话一段千年风流,谱一曲眷侣神话。执子之手,且看天地浩大。崭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小意在这里给起点忙碌一年的工作人员及各位书友们拜年了!新人新文,求推荐!求收藏!求书评!小意在这里先谢过大家!
  • 魔法使的守护

    魔法使的守护

    在超级月亮来临之前,罗小夜只是个普通的女孩。安安稳稳地上学,安安稳稳地在家里的画廊帮忙,安安稳稳地欣赏着爷爷留下来的画。然而平凡的生活,却因为不慎滴落的一滴鲜血而完全改变了。罗小夜从来不知道,她的爷爷其实是个大魔法师。他留下的那些栩栩如生的画作,其实关着被他封印的精灵。而她从小到大深深仰慕着的画中人“黑之少年”是地狱中的恶魔。更令她惊诧的是,前来帮助她的天使穆特,竟然是天天在她门外晃悠的丑陋少年。自此,罗小夜的人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开始和奇幻的世界频繁交流,并因为机缘巧合再度放出恶魔。不过此时恶魔已经不再伤害她,反而做出让人不解的行动。而天使穆特,似乎也另有秘密……
  • 总裁追妻:老婆别逃

    总裁追妻:老婆别逃

    五年前她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他,五年后,她又回来了。他还以为她会和从前一样爱他?不!他以为她还会和从前一样傻的让人陷害?不!他是高高在上的王者,她不过是个平凡的女人。她赌不起,她也不想和他有任何牵连。一场虐恋在这里上演……
  • 来不及遇见你

    来不及遇见你

    孤儿院长大的凌菲,接受云氏继承人云啸接济一笔钱后消失,控制欲极强的云啸在两人再次相遇后选择不放手,然而为身世所累的凌菲敏感而自卑。两个心无旁骛挚爱彼此的人,因为人生际遇和成长背景的差异,爱的艰涩而困顿。
  • 半生凄凉半生秋

    半生凄凉半生秋

    流弊的书还需要辣么多介绍吗、最可恨的是,,,还要介绍20个字
  • 刁蛮丫头·傻王爷

    刁蛮丫头·傻王爷

    她,杜雪雪,虽然不会武功,但却好管闲事抱不平,不知道什么叫做江湖险恶自己以身试险,谁知道老天待她不薄,竟赐给他一个如意郎君。他,十四王爷,为了逃避皇室的纷争,入了江湖,而且懵叉叉当上了武林盟主,而且还骗回来一个叼蛮丫头回来做王妃,虽然老被人家欺负着,心里还挺开心的!
  • 异界战歌之死枪传说

    异界战歌之死枪传说

    自握霸枪,一枪挑傲骨;己持狙杀,三弹刺凌眉。刀枪剑戟,战君子,斗霸王;斧钺钩叉,拼蛮者,搏魔帝;鞭锏锤戈,拥柔情,似水年华;镗棍槊棒,仗豪气,峥嵘岁月;矛钯弓弩,以我血肉,誓:战之梦!异世,且观我热血,战躯斗魂,是为枪王之王!
  • 控神传说

    控神传说

    江冷是一小世家的子弟,他的梦想是成为天地间顶阶强者以及把家族带领向巅峰
  • 爱的机遇

    爱的机遇

    女孩若心因为一次机会与男孩逸清相遇……多少爱多少恨